初中七年级历史教育活动优秀训练教案

时间:2022-02-28 12:42:20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育活动优秀训练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级历史教育活动优秀训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育活动优秀训练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育活动优秀训练教案1

  一、教学思路:

  秦始皇是一个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的历史人物,在设计教学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本课教学,从感性的材料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变课堂形式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介绍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绘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注重在新课理念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记住秦朝的都城,统治者称号,理解秦统一的意义和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认识秦中央集权的基本内容。(二)能力目标:

  会识别图片,会制作表格。通过合作学习,开拓视野,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初步分析相关历史资料。(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初步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的内容: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本课地位:统一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本课重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是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方法的训练比结果的获得还要重要。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较浓,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喜欢接触与历史有关的课外知识,喜欢讨论,就所学的观点进行探讨和争论,思考问题时需要历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学生受当代影视作品的影响,有明显的不准确表达或偏激的观点,需要在教学中澄清历史事实,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运用,一部分学生具备透过历史发现规律的可能,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多取决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程度。教师的课题应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带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

  图示法、讨论法、讲解法、读书指导法

  六、教具:

  地图册、《战国七雄示意图》、秦始皇画像,奖品若干

  教学时间:45分钟(1课时)

  七、活动评价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学目标的实施,关键在于课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设计往往达不到效果,问题就在于监督课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课教学以小组、个人评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扩大教师的调控范围,让组长也负责,实施中应善于利用此表。让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小组评价使用要求: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参与活动,选出学生代表发言。相互交流,交他组评议,课后教师综合打分。

  3、个人评价使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的各项教学要求的个人活动,配合小组内其他组员积极参与讨论,交组内成员进行评议。

  八、学习过程

  (学生在社会课上对秦灭六国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多的活动。)

  师:在第二主题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奴隶制废除了,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建议在事先画好的《战国形势》板图上填上七国的名字)。奠定了后来秦灭六国的基础。今天,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我们以分小组的形式学习本课。

  九、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师:同学们,这首诗的描写的主人公是谁?“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生:师过渡:

  对!正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绎了这场“扫六合”的恢宏历史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创建的大一统的帝国——秦朝。揭示课题:第12课——《秦朝的统一》。2、学习新课:师:(解释课题)什么是统一?就是在中国(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一个政权把这个国家(范围内)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并对各个部分实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们就围绕“统一”,了解两个大的问题:秦王如何“完成统一”,同时他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显示课件:“完成统一”、“巩固统一”字样)

  师过渡:

  首先进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统一”的?

  (二)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课件显示)师:“秦王扫六合”是怎么回事?生:

  师:战国七雄指哪些国家?当年的七国都是威震四方,傲视群雄,为什么只有秦国能扫除六国,完成统一?

  生:

  师总结:从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用10年的时完成了统一霸业,定都咸阳。

  (用多媒体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同时教给学生谐音法记忆:韩赵魏亡楚咽气(燕、齐谐咽气)。

  师:前221年。大家要把这个时间记住。在这个时间之前,秦国被叫做“秦国”,在此时间之后,秦国应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个方圆百里的诸侯国,发展为统治千里的大帝国,我们来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图,同时要求学生自画简图并记忆)

  生看图回答并能自画简图。

  师:秦王的统一战争,为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讨论: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p45,p65页材料多媒体,可以将此材料展示在多媒体上)

  生讨论后发言。

  师总结: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交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在重点词语下重点标记:顺应了,结束了,开创了。便于学生记住知识)

  师:完成统一阶段我们需要记忆哪些知识呢?哪位同学总结一下?生回答。

  师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朝完成统一后,如何巩固统一的问题便成为摆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秦王嬴政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师过渡:嬴政可谓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来巩固政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千古一帝的具体做法。

  (三)巩固统一

  1.政治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课件显示)

  (1)皇帝制度的建立(课件显示)师:秦王嬴政认为他的功绩“功高三皇,德过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他自称“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并且指出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间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师过渡:秦始皇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伴随着皇权制度的确立,秦始皇开启了全新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请大家看书,秦朝的中央机关的设置情况如何?

  生看书66页回答。师:经过考虑,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职位,我们简称他们为“三公”。

  (2)中央制度的建立(课件展示)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师:“三公”分别管理什么?

  生: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

  师:他们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命,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他们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师过渡:有人帮着秦始皇管理中央了,还需要行政机构管理地方啊。秦始皇选择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显示课件)

  师: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等。(请大家回忆我们以前讲过的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足之处?与郡县制形成一种对比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从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大大削弱了。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中央郡在地方县里师展示(中央集权示意图)课件并解读:至此,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形成了,这里要明确一个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谓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上,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

  亭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命令,一切服从于中央。

  师:除了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的措施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分成四个组,由四个组通过讨论合作得出结论。

  生分组讨论并回答。经济组问题

  情境资料:情景一:秦统一初“市场”上的情况:市场上有许多摊位,包括原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人。其中有拿刀币的,有拿铲币的,有拿铜币的,有拿贝币的……好多摊主在交换中非常不方便,非常混乱。情景二:秦朝统一以后,在咸阳举行了一次“商贸会”,当时各地区的商人都来到咸阳。在“商贸会”上,由于各国度量不统一,在交换中出现许多差错。如买一尺布,到三个摊位就有三个尺度。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这种局面是否有利于秦的发展?如果你作为秦始皇,你该如何做?再设想一下,这样做秦朝的发展前景如何?(结合课本66页第二自然段和67页第一自然段)师: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那么,秦始皇对文化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巩固其统治的情况如何?我们来看:

  思想文化组问题

  史料记载一: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马”和“安”字,有七种写法。“马”和“安”字如此,别的字当然也如此。

  大家思考:文字不统一,政府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吗?它有利于各地人民的交流吗?怎么解决呢?史料记载二: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烧毁了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以及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第二年,他发现有人暗中批评他,攻击他施行的新制度,便把有牵连的460多位儒生和方士活埋了。

  思考问题: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你如何看待它?

  师: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焚书坑儒虽然一时巩固了统一,但是秦始皇这种暴虐的手段也激起了人们的普遍反抗,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那么,秦始皇是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巩固自己边疆的呢?

  军事问题组

  师:请大家带着下列问题看书,然后回答:

  1、秦是怎样巩固边疆,维护统一的?

  2、从地图找到长城的起止点?

  3、你怎样看待秦始皇修筑长城这件事?

  师:的确,长城的修建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它从一个方面反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文化和力量。

  小结:完成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措施简表。

  师:本课我们了解了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秦始皇),探讨了他为实现和巩固统一所作出的主要贡献及其意义。,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1)完成统一:公元前221前,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2)巩固统一:政治上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县制;

  (3)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修筑长城。

  师总结: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历第一次也是最伟大的一次统一。这次统一,不仅是地域的统合,而且在政治、思想、文化等褚方面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朝着统一大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育活动优秀训练教案2

  【课程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秦朝建立的时间,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概括,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秦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始皇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灭六国的意义。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内容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

  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回忆商鞅变法与长平之战的影响,合纵与连横。

  回忆发言。

  讲授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

  1、读李白诗,分析反映的历史事实。找出完成统一的时间、都城、人。讨论: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师总结。讨论:统一的历史意义,生小结。

  2、讨论:统一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讨论、发言,得出结论。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谈话法解决“皇帝”的称号及其权力。

  2、如何治理国家?讨论后阅读教材,然后归纳,落实在书上。

  3、分析理解其权力的中央集权。讨论:优与劣。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观察插图,谈发现,说明了那些问题?

  2、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后,有什么好处?

  3、发言后,归纳:为了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谈分的影响。

  仔细看图回答

  1、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不一致,

  2、秦始皇把原形方孔的秦国铜钱作为统一的货币。

  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

  写心得与疑问。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准确把握教材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育活动优秀训练教案3

  〖内容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成为我国长达20xx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经济文化上的整齐划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统一国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总之,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教学分析〗

  1.秦灭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课“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骑士与战马图”以及“长平之战”的材料,组织学生分析秦王政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灭掉六国的次序。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

  ②组织学生着重讨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二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运用“秦政治体制示意图”,向学生说明三点:

  ①回忆“三皇”、“五帝”,说明“皇帝”一词的名声煊赫与权力庞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称号后,这个称号延续了20xx多年,直到清朝被-为止。

  ②介绍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责、地位,介绍地方郡守、县令的职责、地位,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官职都由皇帝任免,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③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从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统治两方面进行分析。

  3.统一措施

  ①指导学生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正确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确秦是当时世界上大国的概念。以“统治如此广阔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强权正体外,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导入“统一措施”一节。

  ②运用教材的插图、资料,引导学生对文字、货币、度量衡进行统一前后的对比观察,明确其优势所在。

  ③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知道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方向。了解匈奴的情况和匈奴对秦的威胁,强调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组织学生开展对思考题“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道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儿?”的讨论。

  ⑤归纳秦始皇在建立统一国家上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第6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提问)“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雄?他们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关商鞅变法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记、多看、多想。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8课秦的统一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嬴(yíng)政郡(jùn)〔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秦灭六国时间策略顺序意义长平之战

  皇帝阳陵虎符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县李斯

  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长城

  △布点小结

  今天,几位同学对课本内容的复述,我是比较满意的。我想改变前几节课的做法,要求述点的同学,先由我来指定,其他同学注意听,中途不要随插话,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举手向老师示意,得到允许后,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和教师表述自己的观点。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秦灭六国的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进一步提问:公元前230年是几世纪多少年代?)

  ②秦灭六国的策略是什么?(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秦灭六国计谋精,远交近攻二步行,打败削弱再灭亡,十年统一顺民心。)

  ③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韩、赵、魏、楚、燕、齐,)

  ④秦灭六国的意义是什么?(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⑤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自称什么?(“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主要官职?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丞相——掌管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他们孝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职权怎样?(略)

  ⑧秦始皇采取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连接长城。)

  ⑨识图:第43页“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长城的起止。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为什么秦能灭六国?

  ⑴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⑵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综合实力的国家。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⑶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②中央集权制度

  集权就是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个裁决,中央的主要官员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和执行的命令。指导学生看第44页图“秦政治体制示意图”。

  ③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相关图片)

  ⑴文字小篆隶书

  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日常文书来往通用的是隶书。

  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汉字字体都呆溯源于秦。

  ⑵货币圆形方孔钱

  圆形方孔钱与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历史都依照秦钱的样式铸行,它通用了两千多年。

  货币统一,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货币,解决了拾、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

  ⑶度量衡

  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

  ⑷车道

  驰道,意为奔驰车马之道。直道意谓路线直、距离近、行驰快的道路。

  解决了交通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④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里?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贯通评价〕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开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同时采取统一文字、货币统一、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和直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秦的统一在历且有进步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育活动优秀训练教案4

  【课程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育活动优秀训练教案5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点、距今时间、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饲养业、手工业各是怎样的?

  一.自学目标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与谈话

  学法: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四.自学指导:

  【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4分钟)。

  【出示目标】: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5分钟)

  导学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

  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5分钟)

  导学3、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5分钟)

  【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5分钟)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情况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当堂训练(15分钟)

  〖单项选择〗: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下列不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生产活动的是()

  A、种植粟、黍等农作物B、已经挖掘水井C、制作简单的乐器和原始音乐D、饲养家畜

  3、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遗址在()

  A、云南元谋B、西安半坡C、陕西蓝田D、浙江余姚河姆渡

  4、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是()

  A、元谋人B、河姆渡人C、大汶口人D、半坡人

  5、同属于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A、北京人和山顶洞人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

  〖填空题〗:

  1、半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过着的生活。

  2、原始居民会制作简单的和原始。

  3、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石器。

  4、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会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陶器上还有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雏形。

  〖连线题〗:

  1、半坡原始居民A、种植水稻,生活在长江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B、出现了贫富分化

  3、大汶口原始居民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蔬菜

  〖列表题〗:

  刚才我们已经做了这么多的基础题目,现在关上课本,考考你的对比能力

  名称

  项目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所在地区

  粮食品种

  出现时间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育活动优秀训练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02-23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02-23

七年级历史优秀教案5篇02-23

七年级历史教教案02-23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02-23

七年级历史教案02-23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年度总结10-08

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02-23

七年级历史下教案最新范文02-23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最新范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