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教案第2课时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惊弓之鸟教案第2课时,欢迎大家分享。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话回答。
即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能手”是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射箭能手”,可理解为具有射箭技能,对射箭特别熟练的人。
“有名的射箭能手”,可理解为射箭技能一定是出类拔萃,炉火纯青,远高于一般射手。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初步了解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更羸对射箭非常熟悉,有高超的技艺,能百发百中。
3、谈话导入:更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2至8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至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上述问题,准备回答。
即有一天,更羸和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从天上掉下来了。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体会更羸是如何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
(1)请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更羸是怎么做的句子。
(2)电脑出示句子: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3)请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动作。
(4)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做动作表演,让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哪个同学的表演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
3、让学生从第5自然段中找出大雁是怎样从天上掉下来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中两个“直”的不同含义。怎样让学生体会“直”的具体形象,增加感性认识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两组线条,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判断。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2至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王看到这一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
5、引导学生讨论魏王说的“本事”指什么?即更羸只拉弓,不取箭,就让大雁掉下来。
6、谈话导入:更羸的本事就只是指不取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他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默读第9自然段,按照以下思考题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______”标出更羸看到听到的,用“ ”标出更羸的分析。
(4)分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第1句和第2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2句和第3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3句和第4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3、用因果、果因句式练习说话。
4、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理清了更羸说的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清楚地了解到更羸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他能从慢飞的远方来雁的动态和鸣声中判断出它受过箭伤,并且伤口未愈,又能据此分析出它听到弦响会受惊高飞,因而使未愈的伤口重新裂开,最终因无力飞行而掉下。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的本事在于他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5、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五)揭示课题,总结全文。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即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比喻受过惊吓,遇事胆怯的人。
3、成语今用。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这个成语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六)复述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叙述顺序。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板书,同桌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七)作业:练习复述课文
【惊弓之鸟教案第2课时】相关文章: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第1、2课时12-08
岳阳楼记第2课时教案范文12-05
第2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02-23
化石吟教案(2课时)08-2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2课时教学实录08-1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2课时教学设计08-0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2课时教学设计模板08-08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2课时教学设计08-08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2课时教学设计08-04
《惊弓之鸟》优质教学设计(两课时)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