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1
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21 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1.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学们在上一堂课还在其他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做了记号,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把你还没读懂的地方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紧走搭石慢过桥” 的俗语,体会景之美。)
二、就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溢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承诺也温暖了许许多多面临重重困难的人们,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小黑板上出示的短文《一个承诺》。“这是美国东部的—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了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午男子路过此地,他二活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雪地,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是我要求你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三、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四、各学习小组自学生字,对容易出错的字相互提醒。
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
2、读课文,批出“看松鼠表演”“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4、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时,能找出“看松鼠表演”“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3、能抓住重点对课文进行理解。
体验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松鼠机灵可爱。
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对动物喜爱之情,懂得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教学重点:弄懂松鼠是怎样锲而不舍自己找落叶做巢,了解松鼠做巢的执着。
教学难点:在理解中体会感受作者对松鼠的关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挂图,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神奇、有趣,令人神往。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夏日树梢上鸣唱不停的歌手——知了的演唱。看,在橡树间穿梭跳跃,机灵可爱的小松鼠已向我们走来。
二、交流收集的资料。(有关松鼠的资料都行)
1、松鼠的外形特点。
2、松鼠的生活习性。
3、松鼠的皮、毛的作用。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找规律,找异同点。
3、小组内交流学习情况。
4、全班交流。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开火车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我”看松鼠表演及看松鼠做巢的经过。
那么,松鼠是怎样表演的呢?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松鼠是怎样表演的?用笔勾画有关的词语。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读句子:“有的……有的……有的……”
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图片或课件,了解松鼠表演的几种不同方式。
4、学生自由读这一段。
5、指名读,教师相机评议指导朗读。
6、齐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松鼠的精彩表演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观看松鼠做巢的本领。
二、学习课文3—9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我给了松鼠哪些帮助,结果如何?
方法:抓住我的做法及松鼠做巢两条线索学习,勾画重点词句批注写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
“我”提供的帮助:帮松鼠找来了干树枝
提供人造棉
找来大床单
结果:
(1)松鼠对我为它准备的树叶竟然不理不睬,一如昨天,仍旧匆匆爬下,从地上叼起树叶,又匆匆爬上去。
(2)他匆匆爬下,又匆匆上去,嘴里叼着的,还是树叶。
(3)想不到一切白费心机!它竟绕到别的树下叼来树叶。
抓重点词理解,感受我对松鼠的关爱,以及松鼠的执着。
4、学生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三、总结拓展
1、教师总结:本文主要写了“我”看松鼠表演及看松鼠做巢的经过。作者通过认真的观察,再用笔墨记录了他观察的经过,使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只只可爱执着的松鼠形象。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吧!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
3、全班交流,相机点评指导:
(1)抓住动物的特点。
(2)表达自己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11、看松鼠做巢
表演 高空走树枝 无伞降落
提供帮助
做巢
松鼠 锲而不舍找落叶
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3
学习目标
1. 认识生字、词语,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紧扣课题“让”字,叩问文本,感受三美,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习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课前准备:
师:了解季羡林;设计课件
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扣问课题
1、引出作者:孩子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记得文中的大树是谁吗?
生:季羡林
2、介绍一下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xx),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35年9月,赴德哥廷根留学。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返哥廷根市考察学习。
3、揭题导题: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季羡林一生几次到过德国?
预设:两次,第一次是为了——留学,这一呆呀就是——10年
师:所以对于季羡林来说,德国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他写的与德国有关的文章,题目是——(课前板书)
4、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擦去“让”体会德国人心甘情愿种花给别人看。
6、叩问“让”字,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预设: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贴纸: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
如何让别人看花 ——贴纸:怎么让?
为什么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 ——贴纸:为什么让?
7、牵线“美丽”,一线贯穿
1980年,季羡林爷爷重返德国时,迎接他的主人问她: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季羡林回答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发问:德国的什么可能变了?
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哪些美丽没变呢?
8、过渡语:难道真的只有花的美丽是不变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这篇课文都读过好几遍了吧?其实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美酒,是越品越有滋味儿。下面就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自由地读书。
注意: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读完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书读完了,但真的都读好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1) (请一名学生读完后)问:第一句想说什么在美中占重要的地位?——花。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花。想要把一个字重点突出来,可以怎么读?——重读。来读读看。
(2) 同样的道理,第二句应该怎么读。齐读,突出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 (请一名学生读完)问:季羡林想赞美德国的什么?——美丽,所以我们要把朗读的重点落在——美丽。听老师读。
(2) 我还是采用刚才那样重读的方法突出美丽这个词的吗?——不是——那我是怎么做的——在美丽后面停顿久一点.那你们也来试试看。
(3) 生读句子
归纳学法:原来我们在朗读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采用重读,也可以采用停顿的办法。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不要问为什么这样读?)
(1) 停顿教学,“如”是好像的意思,“入”是进入,我们平时读书停顿往往是在一个词语读完之后,虽然这里的“如”和“入”是单个字,但是实际上表示一个词语,所以要做此停顿。
(2) 介绍山阴道的美丽故事:东晋王献之一日由我们现在的浙江绍兴去往诸暨,途径一条山阴道,其风景甚美,于是他写下了这一妙句:“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此言一出,山阴道就从此声名远播,很多文人雅客就把“山阴道”奉为风景极美的地方。
(3) 齐读。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概括方法:概括内容一定要清楚,简洁,明了。发现了没有,原来有时候题目拿来概括课文内容!
三、一品 “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感受花美
1、德国人到底让别人看到了怎样的花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到3段,找出相关语句。
(1)交流
(大屏幕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配乐批注,开展语言训练
(3)生自由读,做批注。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点评。
(5)关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老师发现你抓住了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谈了自己的读书收获,你说什么是花团锦簇?
学生交流:
预设:花非常的多
那可能会有哪些花?
这些花都簇拥在一起,这就是——花团锦簇(板书)
从哪里还可以看出德国街头的花很多?——任何,家家户户,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姹紫嫣红
什么是姹紫嫣红?
预设:花有很多种颜色。
哪些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花的颜色多?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是的,从这么多颜色,我们可以读到,这的花很——美(板书:姹紫嫣红)
(6)朗读训练,引读
你看,所有的花聚集在一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团。这就是
——花团锦簇。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蓝的像——海。这就是
——姹紫嫣红。
走在这条街上,抬头向上看,这家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那条街,那家的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
走过任何……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7)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8)交流想象的画面
(9)分组朗读,读出花的又多又美
师:多美的意境呀!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走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德国街头,能不使人感到惬意舒服吗?现在带我们男女生分组读读看,看看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能把德国街头的花读得又多又美。
(10)感悟花美
孩子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德国的什么美?——花美(板书)
(11)背诵句子
这么美的画面,我们就把它刻在心里,记住她,一起来背背看吧,真不会背,可以偷偷看一眼。
四、二品“如何让别人看花”,感受行为美
1、教师引导:是啊,德国的确是一个爱花的民族。那么,德国人是如何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3、交流:句中哪些地方让你明白了德国人种花是让别人看的
种花的地点——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自己在屋子里看花的角度——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4、摸摸你的脊梁,文中“花的脊梁”指哪里?(花梗,花的茎, 花的杆)
5、出示图片,理解花的脊梁
6、师:在家里,德国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他们仍然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7、激发情感,感性朗读
现在你们想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句?
学生交流(敬佩、赞美)
齐读
8、引导理解莞尔一笑,体会德国人种花给被人看的行为美。
(1)什么是莞尔一笑。
(2)走进画面,情景再现,师生表演“莞尔一笑”
(3)你从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读出了什么?
预设:德国人认为种花给别人看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
9、引导感受行为美
这是你又觉得德国人什么是美丽的啊?——行为美!(板书)
五、三品“为什么让花给别人看” ,体会风土人情美
1、师:家家户户种花,家家户户的花都临街而种,虽然在家只能看见花的背影,可是倘若出去——又是怎样的场景,找出那句话?
2、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种境界是怎样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2)从哪里可以看出德国人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引读:
是啊,德国人就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时候别人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3、交流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1)其实何止德国做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实在我们也是一直这样做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学生交流,师引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扫地,借阅书本
4、 扣“又”,引导理解风土人情美
孩子们,课文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什么是“又”,又表示以前也是这样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以前是什么时候啊——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的那十年。
说明了几十年来,无乱风雨怎样变幻,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德国人种花的习惯没有变。
如果一种习惯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是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5、此时此刻,你觉得什么极美——风土人情!(板书)
六、回顾“美丽不变”,升华课堂
1、现在你们懂了吗,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的是什么没有变?
花的美丽没有变;种花的行为没有变;风土人情没有变
2、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就是:花美、行为美、风土人情美。
七、朴实拓展,抄录“美丽”
孩子们,美的东西值得我们珍藏,拿出我们的采蜜本,选择其中的一种美,把相关的句子抄下来。(播放音乐)
八、板书
美丽没变?(!)
花团锦簇
花美
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
风土人情美
我为人人
行为美 临街而种
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4
教学目标:
1、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随文识字的方式认识“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户户、应接不暇”等词语,并且会写其中的6个生字。
3、 运用做批注的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词感悟美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4、 初步感受到德国的异域风情、异域文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重点:
运用做批注的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词感悟美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到德国的异域风情、异域文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方法:
谈话启发法、朗读品悟法、课件演示法。
教学准备:
课件、打印板书、查阅“脊”的笔顺。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 初识景色的美丽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大树季羡林先生。(课件出示简介)早在1935年,季先生就远赴德国,在的哥廷根大学留学,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当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已是满头银发。人家问他对德国、对哥廷根的印象,季老意味深长地说——(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到底是怎样的美丽让先生经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念念不忘?先生后来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重返哥廷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内容——(齐读课题)
二、初读、教学生字词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出示两组词语。
脊梁 家家户户 莞尔一笑(第二自然段)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第三自然段)
3、指名读,正音:脊梁读轻声,莞尔一笑的菀要变调,应接不暇的应读第四声。
4、书写指导:点红上述词语中的生字:脊、莞、锦、姹、嫣、暇
哪个字最难写,哪些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脊的笔顺,嫣中“与”的变化,暇是日字旁)并在书桌上书空。
5、读完课文之后,你想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也是季老先生的感叹。
第二板块 感悟景色的奇丽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先生的眼中,哥廷根的景色是——(板贴:奇丽的景色)奇是奇特, “丽”是美丽。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看到了怎样奇特美丽的景色,让他一叹再叹?快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到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多读几次。
2、指名交流:你读的是哪些句子。(课件出示语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__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我们再入情入境地来读读这些句子,读着读着,又感受到了什么?请边读边做好记号、批注。
4、交流学习收获。
预设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A、你感受到了什么?(我觉得花很美。它们“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B、请你把这种美丽读出来吧。
C、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
D、出示语段帮助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E、词语积累:像这样形容花美的词语你还积累了哪些?(课件出示:繁花似锦、百花齐放、百花争艳)把它们写在书的旁边。
F、齐读句子。
预设二: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__上,应接不暇。
导:除了这句让你感受到美,谁还从其他句子中同样感受到了?(出示句子)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美?
花的海洋——花多、色彩鲜艳、美丽多姿。指名读。
应接不暇——还有谁从这句话里的哪个词感受到花多?指名读。
如入山__——如此多如此美,让人仿佛漫步在(山__上。)关于山__有这么一段文字描述(课件出示)。从中你知道了什么?(绍兴的一条官道、景色很美)课文中指街道两旁——高高的楼房上,临街的窗户边都种满了美丽的鲜花,让人感到美丽舒服。指名读。
5、 两句连读:谁能够把花的美、花的多、花的多姿多彩读出来?(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大家都读得很好,把老师带到了奇丽的哥廷根。给你们一个奖励吧!我带你们去哥廷根的大街小巷走一走。(出示图片)齐读句子。
第三板块 体会风情的奇特
四、学习第二然段
1、导:好一派奇丽的景色啊!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我们用心来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做好批注。
2、指名交流学习收获。
家家户户——德国人爱花,每个人都养花。引读(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
三个“都”——人人为他人着想,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每一朵花上都绽放着一颗真切的爱心。在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
3、难怪,先生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生齐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4、这样爱花的真切,爱花的境界,多次令先生感到吃惊。于是——(出示句子: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这么令先生吃惊奇丽景象,女房东只是“莞尔一笑”,这笑里包含着什么?
5、是啊,对于他们来说太平常了,本来就是这样的,那是哥廷根人长期以来的习惯和风俗啊。(引读)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出示句子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小结。
原来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变,也包括这样美好的习俗啊。这样的人才组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啊。(板贴: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第四板块 了解异国的文化
五、总结升华
1、可是,你们知道吗?先生留学德国时期,德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是的,正是德国社会激烈动荡的十年,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投降,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物资奇缺,吃饭和取暖都无法保障,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可是,它却为何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是啊,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生齐读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3、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4、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四五十年以后,季老重返哥廷根,看到的依然是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__上,应接不暇。
5、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德国,去哥廷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目之所及的,依然还是这样奇丽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__上,应接不暇。
6、这样奇丽的景色,在中国看不到,在美国看不到,在法国估计也看不到。这就是德国的风情,这就是德国的文化。因为,在那里——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7、爱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啊!季老的这篇课文,为我们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奇特的窗。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们还将感受更多的异域风情、异国文化。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5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通过学习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
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
花
你喜欢花吗?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干什么?原来……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齐读课题
2.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耐”
查字典理解“颇”。“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洪水、暴雨、猛涨、懒惰、平稳、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体会到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课前准备:
自制PPT、各色粉笔。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山村美景图)师:同学们请看,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但每想起家乡,作者刘章爷爷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引导质疑。
请同学们读一下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交流展示:请学生把自己最喜欢、读得最好的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检测并指导。
3.勾画批注:把你认为能回答同学们刚才的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还可以写下批注。
三.紧扣质疑,解决疑问。
1.回忆质疑。预设:什么是搭石?没有搭石,人们会怎样过小溪?搭石有什么用?选搭石、摆搭石有什么要求?……
2.抽生自主选疑释疑。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指导“暴”、“猛”的书写。
四.作业设计:
1.听写词语: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裤子 暴雨 凶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感知美
1.(点击课件:配乐出示一幅幅乡村美景图。)
2、教师深情讲解:
同学们,还记得那一块块搭石吗?(板书课题)作者刘章爷爷离开家乡已多年,是什么让他对家乡的搭石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呢?(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勒搭石图)
二.初步感知——寻找美
1.师:这些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睁大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2.细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你从文中哪里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什么美?
三.品读体味——欣赏美
师: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搭石。
1.抽生交流:你从文中哪里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什么美?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为他人着想美、声音美、画面美、谦让美、尊老美……
3.重点感悟:一行人走搭石的音乐美、动作美、画面美。
(1)学生朗读相关语句,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美,教师随机板书。
(2)联系上下文理解“人影绰绰”的意思。
(3)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4)抽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5)抽生配乐朗读。全班配乐朗读。
4.感悟、想象: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理所当然的事。
(1)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美。
(2)问:什么叫“理所当然”?文中人们把什么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3)拓展想象:你觉得在刘章爷爷的家乡还有什么事也会被人们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5.随机指导各种形式的朗读,以求达到品品读读、以读促悟的效果。
6.学习中心段(最后一段)。
师:这一排排搭石,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么多的美,所以刘章爷爷对它们念念不忘,所以作者深情地说——(学生接读最后一自然段)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四.走向生活——发现美
1.师:是啊!美无处不在,有看得见的美,看不见的美,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你现在对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寻找美。)
五.超越文本——传播美
(课件播放《爱的奉献》)教师小结,升华情感:美是清洁工佝偻的身影;美是老师沾满粉笔灰的双手;美是妈妈鬓间的白发;美是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姐姐的笑脸……让我们将真善美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 六.作业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注意“甚”、“沮”、“丧”的写法,“陪”与“倍”,“坦”与“但”两组形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孩子的一片真爱。从而了解爱的真谛,加深对亲情的认识。
4、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进一步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情感的变化及父亲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对孩子的一片真爱,从而了解爱的真谛,加深对亲情的认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内容: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知道爸爸怎么和我一起做音箱。
(教案略)
第二课时
一、调动兴趣,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这浓浓的父爱之情。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用心血培育着儿女。每当孩子向他提出要求时,他都会想尽办法去满足;昨天我们初读了《父爱深深》这篇课文,初步体会了作者父亲对孩子的爱,今天让我们走进文本,用心去体会父亲对孩子的那一片真爱吧!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直奔重点,研读变化.
1、师:爸爸自信的要和“我”一起做音箱,可是我却满心疑惑却又别无选择。那么爸爸是怎样做音箱的呢?听老师读读第6自然段,哪些句子表明了爸爸陪我做音箱的经历?
2、指名说。
“从此,日复一日,爸爸所有的闲暇时光,都用在做音箱上。他和我一起挑选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布料,甚至微不足道的胶水。”
点明“日复一日”、“所有”、“都”、“一起”、“甚至”,朗读体会。
3、师:终于音箱做好了,可是我心里还是有个疑惑挥之不去,指明说。
师:当这个音箱被同学们看到时,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自读7-10自然段找出“我”心情随着同学态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句子。
窘——出乎意料——羞愧烟消云散——自豪幸福
a.刚开始“我”疑惑什么?
b.同学们一问,“我”怎么窘得无言以对?理解后随机朗读。
c.分角色朗读。
d.指名朗读我感到自豪的这几句话,体会这份父爱。
三、精读感悟,背诵积累。
1、师:花在材料上的钱足够买一个音箱了,可爸爸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去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爸爸是怎么想的吧!
2、自由读11—12自然段,爸爸为什么要用同样的钱陪我做音箱呢?
3、交流感悟。
4、小结:是呀,只为我的一个心愿,父亲竟牺牲他所有的闲暇时间,我怎能不感动呢?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一部分。
5、默读最后一段,体会“我”对深深父爱的怀念,提升情感。
四、让爱延伸,真情告白。
1、孩子们,每个父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爱的方式不同,你们能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爱吗?谁来说说?
2、指名说后,再读课题。
3、真情告白:你能用一句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情吗?
4、齐读课文。
五、激情总结,布置作业。
师:父爱如山,母爱似水,让我们用心体会这份爱,珍惜这用金钱难以替代的真爱吧!理解、尊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板书设计:
9、父爱深深
不买音箱→自做音箱
心理变化:失望→满心疑惑→窘迫羞愧→自豪幸福
“金钱难以替代真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8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自然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堂驾驭能力十分欠缺。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己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己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过教学,我感到自己设计的一些提问过于细碎,总感觉自己在课堂中一个劲地在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自己没少忙乎,可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一种很平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是我这节课很薄弱的一个环节。
4、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5、板书设计也有所欠缺。设计板书时只注重了简洁,对看不见的美“谦让美、奉献美、敬老美”等没有在板书中凸显出来。如果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6、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学设计12-23
搭石四年级教案02-19
五年级上册语文《搭石》说课稿12-21
四年级上册《搭石》教学反思12-16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范文12-17
语文公开课搭石教案设计02-22
四年级上册《搭石》的说课稿范文12-2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课文原文12-17
四年级上册《搭石》教学反思9篇12-19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搭石说课稿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