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时间:2022-02-16 19:36:40 教案 我要投稿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下列词语:趋、谢、曾、恃、崩、恣、约、乘、贱息、不肖、没死、丈夫。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质、及、甚、少、异、为、于、乃。

  2.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

  2.进一步训练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训练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中心的能力。

  4.提高对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2.感悟触龙的忠诚与处事能力。

  (四)美育渗透点

  1.体悟赵太后与触龙君臣对话中人情、人性美。

  2.感受触龙说赵太后的辞令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细节生动,语言形象,故事性强,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复述主要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可以译全文,也可只摘译难句。如“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等。译文可以不强求一致,但必须直译。

  3.由翻译引起的词义辨析应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整理和积累。哪些是一词多义,哪些是古今异义,哪句话成分有省略……都不能不记录下来,以备后查。在这一过程中,抽时间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4.教材要求背诵的第三段也是本课赏析的重点部分,因此背诵和赏析可以结合起来完成。此前应让学生再读一次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活跃气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熟读背诵课文第三段。

  难点: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领悟触龙的劝谏艺术。教师要介绍作品背景材料,对课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要点拨、归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简略介绍背景材料,对文句稍加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学课文既受到如何学会自立的教育,又吸收游说语言艺术的营养,同时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句式特点,并背诵文章第3段。

  2.这篇历史散文学习的重点在于体味游说四个回合中透过人物的言语表情所展示的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自读,若能改写成现代汉语,把原文字里行间隐含的心理奥秘破译出来,对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思维延伸能力都有裨益。

  3.有兴趣和有条件的话,可在前面两项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改成剧本,推选学生表演。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2.理解文言词语、句式及词类活用的情况,掌握文中尊称、谦词。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本单元已经学过两篇“谏说”类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谏说”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烛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层深入,正反剖析;而邹忌则善于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谏说”对象的利益、心理出发,统观全局,并且具有很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谏说”类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的“谏说”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2.关于《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关于战国策有关知识,上一课刚学过,可以指名学生对该书作评价以巩固复习。

  3.背景介绍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4.速读全文,围绕“说”字理解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点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题文关系是:题目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事件;题眼是:“说”。全文围绕一个“说(shuì)”字展开:

  游说原由:赵太后不肯让幼子为人质

  游说准备:以闲谈消除太后戒心(第一回合)

  游说迂回:为子求职引起太后兴趣(第二回合)

  游说包抄:肯定太后对女儿前途能够深谋远虑(第三回合)

  游说强化:以史为鉴由太后抉择(第四回合)

  游说成功:太后答应让幼子为人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投影: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强(qiǎng)谏必唾(tuò)其面揖(yī)之有所郄(xì)恃(shì)

  辇(niǎn)耆(shì)食不肖(xiào)没(mò)死沟壑(hè)

  媪(ǎo)持其踵(zhǒng)挟(xié)重器膏腴(yú)百乘(shèng)

  (2)注意下列句子的诵读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太后之色/少解年/几何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则/为之/计深远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人物的心理。

  点拨:第一段太后的话,要读出恼怒、严厉;第二段触龙的话要读得恳切、舒缓;第三段触龙的话,要读出影射之味,“甚于妇人”要渎得风趣,“老臣窃以为”要读得轻松,“则为之计深远”要渎得深沉,“岂非”要渎得肯定;第四段触龙的话要读得从容、深沉,表现出忧虑。

  3.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对本文中的文言知识作分类归纳,教师巡视答疑指导。

  投影:

  (1)古今异义

  “用事”:执政。“丈夫”:男子。“徐趋”: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没死”:冒着死罪。“至于赵之为赵”:到了……的时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

  使动用法:“没死以闻”(使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贵)

  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

  (4)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吧)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吗)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越”(……凭什么……)

  (5)尊称与谦称

  完成课后练习三,然后加以整理。

  (6)一词多义

  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

  补充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才)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却)

  赵氏求救于齐(向)

  和于身也(在)

  甚于妇人(比)

  5.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整体思路。

  本文通过触龙劝说赵太后以幼子为齐国人质,让齐国出兵解赵国之围的故事,说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令其吃苦创业,方为上策的道理。触龙能言善辩,精通“游说他人,攻心为上”的谈话策略,使游说的动机、方法及效果高度一致。

  文章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既交代赵国面对的严重形势,又突出太后的短见、固执,为触龙的“说”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5段)

  第一层(第2-4段)写触龙用迂回的办法劝服赵太后。先言己年老力衰,再言“爱子”之情,最后才言及正题,归结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使太后自然而然接受新意见。

  第二层(第5段),写长安君为质的结果。

  (四)总结扩展

  1.(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和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2.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②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为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③词义的转移。例如“走”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④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⑤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体味触龙的劝谏艺术。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学习触龙抓住对方心理,设身处地,曲折委婉地劝谏的语言艺术。

  3.当堂背诵课文第三段。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在“说的原因”一段中哪几个字突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

  [点拨]一个“新”字,表明赵国国内正处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急”字突出了秦趁虚而入的急切。一个“必”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一个“巧”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

  2.大臣强谏后,太后的语言中哪个字突出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在全段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必”字充分表现了太后固执任性、蛮横专断的性格。这个字照应了前面齐国条件中的“必”字,立刻使矛盾尖锐化。

  3.触龙在说家常中说了哪几层意思?在说太后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说了四层意思:谒见目的,问起居,问饮食,谈养生。作用是缓和气氛,消除太后戒心。

  4.理解背诵课文第三段,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

  (1)左师公说爱子的主旨是什么?

  (2)哪些话是为这个主旨作铺垫的?

  (3)哪些话反激出这个主旨?

  (4)哪些话论述了这个主旨?

  5.这段话骨子里是批评太后不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为什么太后乐意听下去,并且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点拨]这是因为触龙能体贴太后对幼子溺爱的心情,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然后又借燕后作反衬,激赵太后反驳,顺理成章地提出主旨;接着又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与太后一起动情回忆疼爱燕后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

  6.如果说前面触龙还是曲折迂回、旁敲侧击的话,第四段就直接阐明观点了。说说这一段是分几层讲的?

  [点拨]第一层提出两个“有在者乎”的历史事实,欲擒故纵。第二层分析“无有”“不闻”的原因,得出规律。第三层水到渠成,类比长安君,批评赵太后,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第四层巧妙地归结到“爱子”这个话题上,刚而转柔,使太后深受感动而醒悟。

  7.本文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试找出反映太后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

  [点拨]“盛气而揖之”一“太后之色少解”一“笑日”

  8.讨论归纳本文的表现手法及触龙的游说艺术

  (1)情节跌宕起伏

  触龙入见太后,太后盛气揖之,剑拔弩张,矛盾一触即发。但出人意料,触龙只字不提人质,却谈身体状况,养生之道,太后色少解;既而触龙又提出为幼子求卫土:之职的请求,似乎是来找太后“开后门”来了;言谈中太后觅得知音,转怒为喜,并不由自主提出爱长安君甚于爱燕后;接着触龙一番表扬,已使太后为自己在长安君为人质问题上的短识而惭愧;然后又荡开一笔,写触龙大谈诸侯溺爱子女的恶果,巩固了游说战果,终使赵太后被说服。情节尺水兴波,扣人心弦。

  (2)说理正反对比

  本文谈话的中心是父母如何对待子女,触龙的观点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正面说理:①令贱息舒棋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使其自主。②太后爱燕后,常祝之:“必勿使反。”反面说理:赵先主及同时代各诸侯之后嗣,位尊无功,奉厚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以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在两相对比的基础上,置赵太后于何去何从的抉择之中,触龙一句“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如重锤击鼓,振聋发聩,使赵太后猛然醒悟。

  (3)游说攻心为上

  触龙游说,攻心为上。开始一番闲聊,起到了托长交谈时间,缓和谈话气氛的作用。接着提出为子谋职的请求则声东击西,彻底消除太后的戒心,营造了良好的淡话气氛。表扬太后为女儿深谋远虑,是为了树立太后的自信心,使她感到自己更能为长安君深谋远虑,最后摆出两条道路让太后选择,把主动权交给对方。可见触龙的游说语言艺术炉火纯青。

  (4)运用伏笔回锋

  触龙言及自己为儿子谋划时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不经意处,伏下一笔,“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则回锋相照应,文章细针密线,构思精巧。

  (三)总结扩展

  [总结]

  公元前266年,赵惠王死了,接任的孝成王年纪尚小,国政暂时由赵太后掌管。秦国看到赵国困难重重,欲乘机进犯。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齐王却提出拿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的掌上明珠,太后执意不肯让他去。面对垂帘听政而又爱子情切不能忍痛割爱顾全大局的妇人,进谏必须讲求策略。当时,赵太后闻听触龙进谏,早已知道触龙必定是来劝驾。于是,她先摆出吐唾的架势,表明她的态度坚决。而触龙进门后,先避实就虚,说明自己此次不是来劝驾而是问安,大出太后意外。赵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线被击破,“色少解”,终于和触龙攀谈起来。触龙这时因势利导,又旁敲侧击,谈起了子女的问题,并“走起后门”,要求太后顾惜他的小儿子,流露出爱子情深的真情。太后似乎找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和知音,竟说道:“丈夫亦爱怜其少子。”到此,触龙已经用激将法让太后道出了真心话。“妇人异甚”,太后免提孩子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又被触龙击破。然后,触龙立即抓住这个时机,趁势把话题转到正题。但此时他还是绝口不提人质的问题,而又采用了迂回曲折的方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比较,逐渐提出了“爱子情切”的真正问题是为子女以后的前途着想的命题。这时候,他便开始直陈利害,点明了赵太后爱子态度方法的不当。至此,太后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在触龙人情人量的分析上土崩瓦解,使她不由自主地说出“诺,恣君之所使之”。问题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通观全文,触龙的进谏成功就在于他使用了避实就虚、移花接木、巧于迂回的方法。这种说辨的方法,可以使论敌的说辨意识丧失平衡,心理防线崩溃,最终使论敌不由自主地就范,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扩展]

  文言实词词义判断六法

  (1)形训法。即运用形训,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2)声训法。即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敝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敝,兵器也不锋利了。

  (3)相似法。即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涪正确的解释。如: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可从相应的“小流”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4)成语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括号内成语中的加点词词义,我们平时是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5)对文法。即在一些整齐的文言句式中,相对应的位置上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我们可以用其中一个已知的,推知另一个难懂词的词义。如: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通五经,贯六艺。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A中由“被”推知“见”也作“被”;B中由“通”推知“贯”也作“通”;C中由“慎”推知“敬”也作“慎”;D中由“用”推知“以”也作“用”。

  (6)语法法。即借助语法结构分析词义。如:

  A.烟涛微茫信请求

  B.楚王贪而信张仪

  C.信义著于四海

  A句中“难求”为谓语,“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B句中可以看出“信张仪”是个动宾结构,可断定“信”作“相信”讲。在D句中可以看出“信义”作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主语,由此可推知“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四)布置作业

  1.归纳巩固文言知识。

  2.反复阅读,熟练背诵第三段。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11-24

《触龙说赵太后》课文备课笔记12-16

触龙巧计劝太后阅读答案09-10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阅读答案10-17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07-16

赵四说的经典语录10-21

杂说一·龙说韩愈原文、翻译、注释10-19

《马说》精品教案02-11

【精选】变色龙教案四篇02-08

变色龙教案范文7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