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2.5《运动与位置》教案设计(通用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2.5《运动与位置》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科学 2.5《运动与位置》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运动。
2、懂得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3、知道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4、学会判断我们身边的物体是否在运动,学会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5、意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
懂得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
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并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
【教学难点】
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并学会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运动的物体图片、课本插图等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各种各样的运动
1、出示课本13页的小诗。
风儿起了,
穿过柳林,
枝条轻轻摇曳。
鸟儿飞了,
掠过湖面,
水面泛起涟漪。
船儿起锚,
驶离港湾,
留下片片浪花。
2、学生自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描写了哪些物体?它们都在干什么?
这首小诗描写了风儿、鸟儿和船儿三个物体。风儿穿过柳林,鸟儿掠过湖面,小船驶离港湾。
3、教师引导:这三个物体都在运动,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在运动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的运动的物体。
4、教师出示课本14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预设:
我们刚才列举的物体都是在运动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物体的运动。
活动二:判断物体的运动
1、出示课本15页的两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对比这两幅图,看一看这两幅图中的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你又是怎么判断的?
预设:
汽车是在运动的,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草地的一边行驶到了草地的另一边。
骑自行车的人是运动的,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天空中的老鹰是运动的,它从一棵树的上空飞到了另一棵树的上空。
河里的鸭子是运动的,它从湖的中央游到了湖的边上。
路上的玩具小车是运动的,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2、刚刚我们分析了图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请大家想一想,这些运动的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3、教师小结:要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上面两幅图中的汽车、骑自行车的人、天空中的老鹰、河里的鸭子、小路上的玩具小车等物体,他们的位置相对于这块草地上的两位小学生来说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说他们是在运动的。
活动三:情境题
1、出示课本16页上面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想一想怎么判断电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运动了没有?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预设:
电梯上的人相对于电梯旁边的物品来说,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电梯上的人是在运动的。
这个小女孩是在上电梯,另外两个人是在下电梯,另外两个人相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判断电梯上的'两个人是运动的。
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相对于路边的小树、电线杆等物体来讲,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乘客是运动的。
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坐在座位上,乘客相对于另外的乘客来说,位置并没有发生改变,从这个角度说,乘客又不是运动的。
2、特别说明:在这里判断物体是否是运动的,学生选择的参照物不一样,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我们都要给予肯定。
活动四:运动物体的位置
1、出示课本16页中间的地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能描述图中的小汽车相对于乘客的位置吗?
2、全班交流:小汽车的位置是在乘客的哪个方向?
东北方向。
小汽车的位置距离乘客还有多远?
0.2公里。
小汽车开到乘客的位置,还需要多长时间?
两分钟。
3、请一位同学具体的说一说小汽车相对于乘客的位置。
预设:
小汽车正在这位乘客的东北方向,曲线距离0、2公里的地方,大约2分钟之后到达乘客的位置。
4、教师引导:我们在描述一个运动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时,要准确地说清楚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5、出示课本16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进一步体会怎样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出示课本15页下面这幅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这辆汽车相对于两位小朋友的位置。
活动五: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1、教师引导:我们发现,平时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在运动,有的却是静止的,不过学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发现物体都是运动的。那么,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呢?我们的地球在转动时,房子和树运动了吗?
2、全班交流,预设:
地球在转动时,房子与树相对于月球来说就是运动的。
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活动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我们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同时我们还认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板书设计】
5、运动与位置
各种各样的运动
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寻找参照物
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四年级上册科学 2.5《运动与位置》教案设计 2
【教材分析】
《运动与位置》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时。通过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使用方向、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本课带领学生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到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初步建立世间万物都在运动的意识。
本课是认识物体运动的第一课,主要是认识运动和位置之间的关系:一是可以用距离另一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来判断该物体是否处于运动当中,二是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教材呈现的四组图片,交流各种各样的运动,这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归纳,有生命的物体与无生命的物体都可以运动,自然物在运动,人造物也可以在运动。第二个活动区别图片中哪些物体在运动,然后归纳出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给出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准。第三个活动则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认识到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人们对于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状态的描述也就不一样,通过网约车的生活实践,认识到如何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最后一个活动是拓展活动,交流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初步建立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对物体的位置这一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使用方向、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同时四年级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用位置的变化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但关注的比较多的是孤立情境下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同一物体相对于自身而言各部分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而很少将运动置于两个物体的相互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上进行判别,也不能很好的区分运动的形式,片面认识电梯上的人或是列车上的乘客是静止的,地球上的房屋与树木是静止的。因此需要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既保持了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同时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学习的方法。因此本节课中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通过活动的引导,四年级学生可以习得,并应用该方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知道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3、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科学探究:
1、能描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运动。
2、能依据不同的参照物体判断某一物体是否运动。
科学态度:
1、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2、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的实例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奥秘。
【教学重点】
能够借助某一参照物体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教学难点】
认识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长直尺或木棍之类的器材。
学生材料:科学教科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运动
1、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你能说说哪些物体在运动吗?
2、学生回答。
3、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至14页,认一认教材中的例子,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为什么说他们在运动。
4、同桌学生交流。
5、师:我们先看第一组图,谁来说说看,为什么说他们在运动。
6、学生回答(依次交流四组图片,突出运动和位置这两个词)
7、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动物(人)的运动,植物生长,交通工具的运动,以及一些没有生命的物体的运动等等。我们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就是要看什么?
8、学生回答
9、师:是的,看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是来研究“运动与位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各种各样的运动,调动学生头脑中关于对物体运动的已有认知。并通过交流“为什么在运动”,调动学生的前概念——位置,从而引导进一步研究运动与位置的关系。]
二、了解“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方法
1、师: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片,你能判断图片里哪些物体运动了吗?
2、学生回答
3、师:那老师再给你一幅图,你可以判断出哪些物体在运动吗?说说你的理由。
4、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5、师:刚刚同学们找出了一些在运动的`物体,请你用这样的格式说一说:
因为________相对于_______的位置发生变化,_______在运动。
谁先试一试?
6、学生回答(教师可指导,一定让学生独立、完整地说出来)
7、师:其他同学也会了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每人说3个,不要雷同。
8、同桌交流。
9、随机抽取几位学生按照格式说一说。
10、同学们已经找到了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你能帮老师完成这张思维图吗?
11、师生交流(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同时用固定格式来说一说,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判断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
三、选择不同物体作为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一)行驶汽车上的乘客是否在运动?
1、师:大家都学会判断某个物体是否在运动了吗?
2、学生回答
3、师:那考考你们,(出示图片)这是一辆在行驶的校车,车上的乘客在运动吗?
4、学生回答。(引导用固定格式回答)
(________相对于_______的位置发生变化,_______在运动。)
5、师:可乘客小明却说,小红就在我前面的座位上,她没有运动啊!有同学能解释一下吗?
6、学生回答。
7、师生交流。
可事先准备两根木棍或米尺之类的器材,再请两位学生,分别手握前端和后端,模拟乘车情况,在教室内缓慢“行驶”,引导学生观察两位“乘客”之间的位置。
导用学生用下面的格式说一说
(________相对于_______的位置没有变化,_______是静止的。)
8、师:谁能举个相似的例子?
9、学生回答。(司机相对于小红的位置没有变化,司机是静止的。)
10、师:当我们参照不同的物体来判断某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11、学生回答。
12、师:在行驶的汽车里,当我们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时,乘客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当对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判断结论,不一样但又都貌似合理时,矛盾产生了。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学会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同时初步意识到选择的参照物体不相同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二)乘电梯的人是否在运动?
1、师:在其它地方也是这样吗?我们到商场里转一转。(出示图片)怎么判断乘电梯的人是否在运动?
2、学生思考。
3、师:不少同学有了想法,接下来请你们在小组内说一说。友情提醒:
(1)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尽可能多说;
(2)能对其他人的说法作出相应地评价。
4、学生小组交流。
5、学生汇报、学生互评、师生交流。
6、师:这次大家有什么发现?
7、学生回答。
8、师:确实像同学们发现的那样,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更换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和描述,从而熟练掌握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并进一步认识到选择的参照物体不相同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三)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1、师:逛完商场,准备回家了,看看约好的网约车到哪儿了。(出示图片)相对于乘客,网约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学生回答。
3、你能描述图中这一时刻,小汽车相对于乘客的位置吗?
4、学生回答
5、师:小汽车在乘客的东北方向,距离乘客0.2公里两分钟的车程,目前正由玄武门由北向南驶来。
6、师:因此,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网约车的生活实践,认识到如何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四、认识到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1、师:坐上网约车,汽车广播里提出一个问题:地球上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2、师生交流。
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也就不同。静止只是一个物体对于它周围的另一个参照物保持位置不变,所以也只能是相对静止。
3、师:地球转动时,房子与树动了吗?
4、学生回答。
5、小结:相对地球而言,地球表面的许多物体例如房子和大树,相对地球的位置不变,他们是相对静止的。但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一直在改变,地球上的一切又是运动的。
6、师:现在同学们明白怎么用位置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了吗?
7、学生回答。
8、师:恭喜大家有所收获,下课。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意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进一步理解运动与位置的关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运动与位置》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时。通过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使用方向、 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本课带领学生认识运动和位置之间的关系:
1、可以用距离另一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来判断该物体是否处于运动当中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本课教学中的重点是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突破原有概念,建立起“参照物”和“一切都子运动中”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对位置的变化有着一定的理解,但是很难理解参照物的作用和“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需反复强调并通过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进而加深体会参照物的重要作用,学会用规范科学的语言表述物体的运动与否创设情境,拉近学生距离,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在情境中发现描述位置包括距离和方向两个方面,同时借助描述自己和周围某个同学的位置来巩固新知。
四年级上册科学 2.5《运动与位置》教案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2.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能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能够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体,描述物体的位置。
3.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探究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位置描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体描述物体的位置。
2.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车、木块、米尺、教学场景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汽车在马路上行驶、行人在路边行走、鸟儿在天空飞翔的视频片段。
2. 提问学生: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的状态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与位置。
(二)讲授新课
1. 认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7分钟)
1. 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一个木块,问学生:这个木块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引导学生回答木块是静止的。
2. 然后,教师推动木块在讲台上滑动,再问学生:现在木块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学生理解木块的状态从静止变成了运动。
3. 教师展示更多的图片(如静止的树木、行驶的火车、飞翔的飞机等),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4. 教师总结:物体有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运动;当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2.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0分钟)
1. 教师拿出一辆小车,将小车放在课桌上,问学生:小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引导学生回答小车是静止的(以课桌为参照物)。
2. 然后教师将课桌慢慢移动,再问学生:现在小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概念。
3. 教师解释: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看它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个被选作参照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3. 描述物体的位置(15分钟)
1. 教师在教室的前方选定一个点作为观测点,然后在教室的不同位置放置一些物体(如书本、铅笔盒等)。
2. 教师向学生介绍:要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知道这个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
3. 教师示范如何用方向(东、南、西、北等)和距离(多少米)来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例如,某本书在观测点的东北方向,距离观测点3米处。
4. 学生分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观测点,然后在小组内互相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师巡视各小组活动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
5. 教师展示一些校园场景或地图的图片,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观测点,并描述图中某个物体(如教学楼、操场等)的位置。
(三)课堂小结(3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物体有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并说明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
2.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以及描述物体位置的要素。
(四)课堂练习(5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如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给出不同的情景描述,让学生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说出参照物)和描述物体位置(给出观测点和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 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现象,记录下至少5个例子,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 选择家里的一个房间作为观测点,描述房间内三件物品的位置。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直观演示、小组讨论等,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概念,以及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然而,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此外,在课堂练习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年级上册科学 2.5《运动与位置》教案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理解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能够根据不同的参照物,准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体运动和位置关系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关系,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学会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也不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不同物体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视频、动画等资料。
2. 简单的测量工具,如卷尺等。
3.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小球、纸盒、标记物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播放一段汽车在马路上行驶的视频,视频中还包含路边静止的树木、路灯等物体。
2. 提问学生:“在视频中,我们看到汽车在马路上行驶,那么汽车相对于哪些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呢?汽车的位置又该如何描述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由回答。
3.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与位置。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 认识物体的位置(10分钟)
展示课本上的情景图(如操场上的同学、跑道、篮球架等场景),让学生观察并选择其中一个物体(如某个同学)。
提问:“如果要准确描述这个同学在操场上的位置,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引导学生思考方向和距离这两个要素。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这个同学的位置。例如,这个同学在篮球架的东边,距离篮球架10米远。
让学生分组选择情景图中的其他物体,互相描述其位置,教师巡视指导。
2. 认识物体的运动(10分钟)
教师拿出一个小球和一个纸盒,将小球放在纸盒内。然后慢慢推动纸盒,让学生观察小球相对于纸盒和桌面的位置变化。
提问:“小球相对于纸盒有没有运动?相对于桌面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小球相对于纸盒没有运动,但相对于桌面运动了。
教师总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会不同。
再次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如飞机在天空飞行,让学生分别以云朵和地面为参照物,描述飞机的运动状态,加深学生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3. 测量物体的位置(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到教室外的空旷场地,选择一个固定的物体(如一棵树)作为参照物。
给每个小组一个小球,要求学生将小球放在不同的位置,然后用卷尺测量小球相对于树的距离,并确定方向(如东南方向、西北方向等)。
各小组完成测量后,回到教室汇报测量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1. 课件出示一些物体运动和位置关系的图片,如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帆船在海上航行等。
2. 针对每张图片提出问题,例如:
图中的火车相对于铁轨旁边的电线杆是怎样运动的?请描述火车的位置。
帆船相对于灯塔的位置如何?如果以海面为参照物,帆船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答案,教师最后进行讲解和订正。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如何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什么是参照物,以及参照物对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性。
通过测量物体的位置,进一步理解物体位置与方向、距离的关系。
2.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
(五)布置作业(课后)
1. 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关系,选择三个不同的物体,分别描述它们相对于某个参照物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2. 思考:如果没有参照物,我们还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吗?为什么?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学生对物体运动与位置的关系有了较好的理解。但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疑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和互动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 2.5《运动与位置》教案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理解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观察、描述等活动,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能根据物体的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尊重事实,依据证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如导航系统等就是利用物体位置和运动的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确定参照物,并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教学难点
理解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会不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不同场景下物体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视频、图片。
2.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软尺、方向标、小球、玩具汽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 播放一段校园运动会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包含跑步、跳远、扔铅球等项目。
2. 提问学生:“在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运动的物体?你们是怎么知道它们在运动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与位置。
(二)讲授新课
1. 认识物体的位置(7分钟)
在讲台上放置一个小球,然后问学生:“谁能描述一下这个小球现在的位置呢?”引导学生思考单纯描述小球的位置比较困难。
在小球旁边放置一个铅笔盒作为参照物,再次提问:“现在谁能描述小球相对于铅笔盒的位置呢?”引导学生说出小球在铅笔盒的左边或者右边、前面或者后面等方向关系。
教师总结:要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先确定一个参照物,然后说出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图片,如汽车在公路上相对于路标、树等参照物的位置,让学生练习描述物体的位置。
2.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10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室的地面上,选择一个固定点作为起点,让一个学生将小球放在离起点一定距离和方向的地方。
每个小组用软尺测量小球距离起点的距离,并用方向标确定小球相对于起点的方向,然后记录下来。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描述物体位置不仅要说出方向,还要说出距离。
教师再次强调:要准确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需要确定参照物,然后用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3.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10分钟)
教师在讲台上推动玩具汽车,同时问学生:“汽车在运动吗?你是怎么判断的?”引导学生说出是以讲台、黑板等为参照物,看到汽车相对于这些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知道汽车在运动。
多媒体展示一些场景图片,如行驶中的轮船相对于岸边、飞翔中的鸟相对于大树等,让学生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并说出所选择的参照物。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选择轮船本身作为参照物,那岸边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引导学生讨论并理解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会不同。
4. 物体运动与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5分钟)
展示手机导航软件的界面,向学生介绍导航软件是如何通过确定我们的.位置(以卫星为参照物,利用方向和距离等信息)以及目的地的位置,来为我们规划路线并引导我们到达目的地的。
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物体运动与位置的知识,如汽车的倒车雷达等。
(三)课堂小结(3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描述物体位置时要先确定参照物,然后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并且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物体运动与位置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2.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简要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与位置现象。
(四)课堂练习(2分钟)
1. 课件出示一些练习题,如:
小明站在操场中间,国旗杆在他的北方10米处,请描述国旗杆的位置(以小明为参照物)。
判断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给出具体场景,让学生选择参照物并判断)。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5分钟)
1.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如家里的宠物或者小区里的健身器材,观察它一天中的运动情况,记录下它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位置变化。
2.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导航系统是如何精确确定物体位置的原理知识,下节课进行简单分享。
【四年级上册科学 2.5《运动与位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3.11《浮力》教案设计(通用10篇)10-28
科学二年级上册《不同的季节》教案设计03-08
四年级上册科学总结11-08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08
五年级上册位置试题08-28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4.13《导体和绝缘体》教案设计(精选6篇)07-16
中班科学教案设计03-31
四年级上册科学科总结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