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
(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
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
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
(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
(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
(3):分析研究此模型:
设置以下一系列问题:
A、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6对)
B、对各对角进行分析,首先从位置上去分析————结论:可把这六对角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哪些角?——特点?——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邻补角。
另一类是哪些角?———特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对顶角
C、再从大小上进行分析——量一量——结论: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D、你能阐述它们互补和相等的理由吗?
(一堂好课,是由一系列的真问题组成的,本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由的发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讨论一步一步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环节三:快乐房(大胆创设,感悟变换)
(设置见投影,让学生判断形成的两个角是否为邻补角,这一变换让学生充满兴趣,此时一定让学生用邻补角的特点去检验,达到知识的正向迁移,并理解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
环节四:实例库(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例子1:是一组不同形式的角,判断是否为对顶角,此题的目的是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子2:例子2是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这里设置了一组变式题,而且变式题目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生自己编,让学生过了一把编导的瘾,学生一定非常的开心,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方面巩固了对顶角的性质;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规范,但通过集体讲评纠正后,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最后安排一个脑筋急转弯:见投影
(让学生始终对课堂充满热情,通过此练习,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环节五:点金帚(学后反思感悟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探究
我经历了......
我体会到......
我感受到......
(学生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氛围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同时把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角的名称
特征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对顶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没有公共边
对顶角相等
都是两直线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都是成对出现。
对顶角没有公共边而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两条直线相交时,一个角的对顶角有一个,而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邻补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面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有一条公共边
邻补角互补
环节六:沉思阁(课后延伸张扬个性)
此为课后作业:
(适当增加利用对顶角相等解决一些说理的题目,既让学生感受到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在解题中的独特魅力,又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过程设计:学生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的图形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抽象其蕴涵的数学本质(相交直线),最后回归生活去运用所学知识的全过程。
设计目的: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带着高涨的热情离开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究。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方程及方程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类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能力目标:会判断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会在实际问题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二、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四、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10场比赛中得到16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构建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方程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
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
x+y=10
2x+y=16
表示:
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x+y=10
2x+y=16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满足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x xy
y
上表中哪对x、y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五个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几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升华知识。
练习2:已知下列三对数值:
哪一对是下列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指示、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教科书第89页1、第90页第1题。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两个题,不仅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巩固。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状态。
五、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依次经过比较、归纳等活动,最终探索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下面是关于本节课的几点说明:
1、本节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为跳跃较大的知识点作充分的铺垫,密切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想为导向、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中介、训练为主干,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操作为动力的教学理念。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进行实验操作,使课堂教学灵活直观,新鲜有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思想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可靠性。
3、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怀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评价、问题讨论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通过几组习题,将学生水平层次记录在案,为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从而综合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在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学习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
2、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借助数轴正确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通过探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解集的确定,渗透转化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体验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学习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
一、学前准备
【回顾】
1.解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预习】
1、认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
2、____________ _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______ _______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叫做解不等式组。
4、求下列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并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出来
①
二、探究活动
【例题分析】
例1. (问题1)题中的“买5筒钱不够,买4筒钱又多”的含义是什么?
例2. (问题2)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不等关系又是什么?
例3.解不等式组
【小结】
不等式组解集口诀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四种类型如下表:
不等式组(a
(1)x>ax>b
x>b同大取大
(2)x
x ax 无解大大小小解不了 【课堂检测】 1、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 A. B. C. D.无解 2、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 A.-1 3、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4、写出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教材P35练习1) 三、自我测试 1.填空 (1)不等式组x>2x≥-1的解集是_ __; (2)不等式组x<-1x<-2的解集; (3)不等式组x<4x>1的解集是__ __; (4)不等式组x>5x<-4解集是___ ___。 2、解下列不等式组,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四、应用与拓展 1、若不等式组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 _____. 五、数学日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X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X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新教材教案 生活中的图形(一)。 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1)幻灯投影P2的彩图,利用现实生活的背景让学生说出熟悉的几何体(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2)展出圆柱、圆锥、正方体、棱柱、球的模型,让学生分别说出这几种几何体的名称。 2、过程: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然后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棱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老师巡场指导。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对每一种答案再交由学生共同讨论它的正确性。 (4)幻灯演示,棱柱的两种类型:直棱柱与斜棱柱,一般棱柱仅指直棱柱。 (5)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对以上几何体进行分类: 1)按底面 2)按侧面 学生上台动手将这几种几何体进行分类,老师让学生试着说明归类的理由是什么?无论学生说什么老师都应用鼓励的目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3、议一议: 投影P3的图片让学生感知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角,可能是书房的`一角可能是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讨论: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为什么?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 5、小结: 与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感知不同的物体体验现实生活中原来有如此多的几何体,几何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也学会简单地区别不同的物体。 6、作业: P4习题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y—5=2y+1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1 5x2—3x+1=0 2x+y=1—3y =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1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1、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 2、第1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能根据角的度量比较角的大小,熟练进行角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丰富的图形世界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4、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的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教学重点:角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角度制的换算 2、教学难点:角的表示方法、角度制的换算 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三、学情分析 角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了角的有关知识,对角的概念、比较、度量有了初步的认识。按照教学目标要求,这节课将进一步对角的概念、比较和度量进行规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借此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引导发现法,辅之以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本节课采用的是直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用具: 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放映一些生活中图形:时钟,教堂,足球射门请生观察。 2提出问题: 时钟的分针和时针,教堂的屋顶,足球与门框,都给我们怎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们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出一个角,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二)活动探究,建构新知 活动一 角的概念 师:我们如何给角下定义?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角下一个定义。生:角的两种定义: a、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上一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这个角的边; b、角也可以看成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学生小组活动思考讨论,组内统一意见,代表发言,最后比较各答案得出准确定义。学生对角的概念已初步接触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但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太强,教师可进行适当的纠正、归纳) 活动二 角的`表示 师:如何表示一个角?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36面在关内容,归纳角的表示方法(小组内讨论互助) 生:角的表示方法有: 1、角的符号+三个大写字母,如:∠aob 2、角的符号+一个大写字母,如:∠o (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 3、角的符号+数字如:∠1 4、角的符号+希腊字母如∠α 师:在用这些方法表示角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用“角的符号+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的时候要用大写字母,顶点的字母应该写在中间;在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才可以用一个大写的字母表示。 师: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细节:用数字或希腊字母表示角的时候,要在角上画一个小弧形。另外在角的表示中不能丢了前面角的符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形成学生自我寻求发展的愿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当然,学生在归纳、表述的时候会出现不正确、思维不太严谨的地方,教师可给于适当的引导、纠正) 尝试应用,反馈矫正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1、图中共有多少个角?请分别表示出来。 c 2、将图中的角用不同方法表示出来并填写下表 b b ∠1 ∠bca∠3∠4abc ceda 获得积极深层次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活动三 角的度量与比较 ab 师:点a、b、c表示足球比赛中三个不同的射门位置,请同学们:c 1、先估测图中所示各个角的大小 2、再用量角器量一量,比较它们的大小,并与同学们交流度量角的方法3、射门角度越大,进球机会越大,请指出在图中哪一点射门最好 4、对于角的比较大小,你还能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1、∠b最大 2、∠a=28°∠b=91°∠c=45° 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一对中,二合线,三读数” 1、点b射门最好。 2、对于角的比较大小,也可以通过叠合的方法来比较。 (通过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明白角的比较方法很多,可以通过估测、度量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叠合的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迁移新知 试一试1、如图打台球的时候,球的反射角总是等于入射角。 请同学们估测球反弹后会撞击图中的哪一点? (问题1以打台球为情景,因为台球是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又与角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角的三种比较方法) 2、(1)图中以oa为一边的角有哪几个?请按大小顺序用“﹤”号连接起来; (2)∠aoc=∠aob+∠boc,∠aob=∠aod-∠dob。类似地,你还能写 出哪些有关的角的和与差的关系式?o dac b (问题2具有开放性,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真读图,要给学生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表述出有关角的和与差的关系式) 3、已知一条射线oa,若从点o再引两条射线ob、oc,使得∠aob=600,∠boc=300,求∠aoc的度数。 (问题3的解答中,∠aoc有两种可能,不少同学只得出了一个答案:90°。表现出思维不太严谨,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思维训练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于角的度量单位,教学时应强调: (1)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2)度、分、秒的进率是60(与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的换算一样)多媒体出示例题与练习 (四)、归纳总结,系统知识 师: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学习了角的概念、角的表示、角的比较与度量,角的换算。 师: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探索、交流与讨论,你有哪些收获? 生:学会了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角度的换算等 (五)、布置作业:课本p3081、2、3同时出示思考题“用一副三角板,你可以作出哪些特殊的角”作为本节课的延伸。 七年级上2.5有理数的减法(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 2、理解并初步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会做有理数减法运算。 3、能根据具体问题,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做有理数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得出。 教具学具多媒体、教材、计算器 教学方法研讨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师:下面列出的是连续四周的最高和最低气温: 第1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 最高气温+6℃0℃+4℃-2℃ 最低气温+2℃-5℃-2℃-5℃ 周温差 求每周的温差时,应运用哪一种运算?你认为计算结果应是什么?请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结果。 生:温差分别是4℃、5℃、6℃、3℃,应使用减法运算。 列式为; (+6)-(+2)=4 0-(-5)=5 (+4)-(-2)=6 (-2)-(-5)=3 教学过程二、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倒: 师:1、根据上面的计算和计算结果,让我们以求四周的温差为例子研究一下,是否可以用加法的知识类做减法的.运算。 2、是否能直接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来求差?猜想一下,完成这个转化的法则是什么? 3、自己设计一些有理数的减法,用计算器检验一下你归纳的减法法则是否正确。 举例:(-5)+()=-2 得出(-5)+(+3)=-2 所以得到(-2)-(-5)=+3 而(-2)+(+5)=+3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学过程三、法则的应用: 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教学过程 解:(1)原式=-34+(-56)+(+28) =-90+(+28) =-62 (2)原式=+25+(+293)+(-472) =+25+(-836) = 676 注意:强调计算过程不能跳步,体现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 检测题 教学过程四、练习反馈: 师:巡视个别指导,订正答案。 教学过程五、小结: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 这个数的相反数。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复习目标 1、 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等活动过程。 2、 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区分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3、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能列举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复习内容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在一定条件下,肯定会发生的事情称为 必然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情称为 不可能事件 ;必然 事件与 不可能 事件都是确定 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称为 不确定 事件。 2.在“转盘游戏”中,哪个区域的面积大,则指针落到该区域的 可能性 大。 二、典型例题 例题1: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不确定事件? (1)一年有12个月; (2)掷一枚一元硬币,停止后国徽朝上; (3)明天要下雪; (4)1/4周角=1直角; (5)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奇数;(6)小明的生日是2月30日; (7)一条鱼在白云中飞翔。 分析与解:(1)、(4)是必然事件;(6)、(7)是不可能事件; (2)、(3)、(5)是不确定事件。因为(6)中2月只有28天,不可能有30日,所以是不可能事件。 注意:在判别事件是确定还是不确定,关键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弄清它是一定会发生或一定不会发生,还是无法肯定它会不会发生。 例题2:医院的护士给病人注射青霉素类药水时,要先做皮试。但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只有大约千分之一的人对青霉素过敏,但护士为什么每次都这样做呢?这样做是不是多此一举? 分析与解:青霉素过敏的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一,但它总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不能确定每一个注射的病人都不会过敏,因此“青霉素过敏”这一事件是可能事件。为了每位病人的生命安全,一定要先做皮试,此种做法不是多此 一举。 注意:“不太可能事件”虽然可能性很小,但它仍有可能发生。 例题3:一只蚂蚁在如图所示的一块地板上爬行,这块地板由黑白两种不同颜色外其它完全相同的地砖铺成,爬行一段时间后,蚂蚁停在哪种颜色地砖上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分析与解: 因为白色的块数是10,黑色的块数是6,白色区域的面积大,所以蚂蚁停在白颜色地砖上的可能性大。 注意:有关可能性问题,有时可通过比较各种区域所占面积的大小来确定。 例题4:袋中有4只红球、2只白球、1只黄球,这些球除了颜色以外完全相同,小华认为袋中共有三种不同颜色的球,所以从袋中任意摸出一球,摸到红球、 白球、黄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小强认为三种球的数量不同,摸到红球、白球、黄球的可能性肯定也不同,你认为谁说的正确,并说明理由。 分析与解: 注意:此题中摸到各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小只与该球的颜色有关,与该球的大小、形状等其它因素无关。 三、课时 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不确定事件,并能用“不可能”、“有可能”、“几乎不可能” 等词语描述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初步学会求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3、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同伴充分交流的良好学习方式。 四、课外作业 教学目标: 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 活动一: 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垂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1)AB与AC互相垂直; (2)AD与AC互相垂直; (3)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4)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 C。 3个D。 4个 解:A 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解:略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练习: 1。 2。教材第9页3、4 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 1。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2。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3。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借助频率或考虑实验观察到的结果,区分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这三个概念. 2.借助频数或频率,初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二)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不可能”、“必然”和“可能”. 三、教学难点 怎样分清不确定的现象和确定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抛掷硬币的游戏吗?再抛10次试一试,记录一下,看看有________次正面朝上,有_______次反面朝上. 提问:在刚才的抛掷硬币游戏中,你发现正反面同时朝上有几次? 学生回答:0次;一次也没有;不可能. 回答得很好.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事情有可能发生,也有不可能发生的.下面再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骰子. (二)新授 骰子都是正方体,它有六个面,每一面的点数分别是从1到6这六个数字中的一个.骰子的质地是均匀的,也就是说每个数字被掷得的机会都是一样的. 下面两人一组做掷骰子的游戏. 要求:一个同学掷骰子,另一个同学做记录,用“正”字法把每个点数出现的频数记录下来,填入备好的表里.掷完20次以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记录下数据. 提问:“点数7”出现了多少次? 学生回答:0次. 从每个小组的`频数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如何,“点数7”出现的次数总是0.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掷的时间还不够长或掷的次数还不够多,而是因为骰子上根本没有“7”.所以,无论再挪多少次,“点数7”都不会出现.我们可以说“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提问: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学生进行简单讨论. 让学生自由发言:大干“点数7”的点数,像8、9都不可能发生. 那么,可能发生的事是什么呢? 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符号意识. 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设计者: )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时,根据已知数据求出列车行驶的路程. (1)2 h行驶的路程是多少?3 h呢?t h呢? (2)字母t表示时间有什么意义?如果用v表示速度,列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3)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的例子吗?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自学教材第54至55页,完成下列问题: 1.假设列车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请写出: (1)列车2 h行驶的路程为__200__km. (2)列车3 h行驶的路程为__300__km. (3)列车t h行驶的路程为__100t__km.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__·__或__省略不写__.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用字母表示数 活动一:(1)苹果原价是每千克p元,按8折优惠出售,用式子表示现价; (2)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n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产量的m倍,用式子表示去年的产量; (3)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 cm,高是h cm,用式子表示它的体积; (4)用式子表示数n的相反数. 【展示点评】解答过程见教材第54页例1的解.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写成“·”或省略不写.如第(3)小题,就不能写成a2·h. 【小组讨论】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意义? 【反思小结】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数,也可以表示特定意义的公式,还可以表示符合条件的某一个数,甚至可以表示具有某些规律的数,总之字母可以简明的将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活动二:阅读教科书例2中的四个问题,思考: 顺水行驶时,船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 逆水行驶时,船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 解答过程见教材第55页例2的解答过程. 【展示点评】列式表示关系时,一定要搞清“和”、“差”、“积”、“倍”等关系. 【小组讨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反思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关键是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注意:1.用字母表示数时,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表示; 2.字母和数字相乘时,省略乘号,并把数字放到字母前; 3.出现除式时,用分数的形式表示; 4.结果含加减运算的`,需要带单位时,式子要用“()”; 5.系数是带分数时,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 实际问题―→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1整式》同步练习含答案 1. 其中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 (1)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你能判断它是单项式或多项式吗?它的次数是多少? 《2.1整式》课后练习含答案 知识要点 1.单项式:只含有数和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它的本质特征在于: (1)不含加减运算; (2)可以含乘、除、乘方运算,但分母中不能含有字母. 2.单项式的次数、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4.整式:单项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分类,熟练的写出某集合中的数。 过程与方法:感受分类的思想,分类的依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的对称美, 课堂教学过程 一.情境问题: 到目前为止,你能举出哪些数,你能把这些数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有理数: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有理数:正有理数 负有理数。 二.尝试应用: 1课本第8页练习。补充:整数集合,负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2判断:1.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2.小数不是有理数。 3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4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http://baogao.oh100.com 是有理数。 三.补偿提高: 将下列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中。 -8.5,6,-21/5,0,-200,+13/5,-2,35,0.01,+86.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正数集合: 分数集合: 非正数集合: 自然数集合: 思考:既是正数又是整数的数是什么数?既是负数又是分数的数是什么数? 四.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用到得思想,重要知识,注意问题,你的疑惑. 教后反思: 本节对有理数的分类:按正负来分,按整数和分数来分。明确分类标准。能正确的`写出某些数的集合。 本节需要学生熟练。再有理数的分类的探讨上二班较流畅,但是正负来分为落实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分数的大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 你能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吗? (1)│-3│与│-8│ (2)4与-5 (3)0与3 (4)-7和0 (5)0.9和1.2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讨论交流 由以上各组数的大小比较可见:正数都大于0,0都大于负数,正数都大于负数. 思考 若任取两个负数,该如何比较它的大小呢? 点拨 若-7表示-7℃,-1表示-1℃,则两个温度谁高谁低? 【总结】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或说,两个负数绝对值小的反而大. 注意 ①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又多了一种方法,即: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②异号的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先比较它们的绝对值. ③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也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要小.即:利用数轴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形势归纳 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 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你填完了吗? (2)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填完了吗? 称整数和分数为有理数。(指点题,板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根据课本寻找自学的机会 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习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加的过程中在正方形上不断涂色,那空白部分的面积就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越来越接近?(1)也就是求和的得数越来越接近?(1)最终得数是1吗?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得数就是1?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基础练习。 (1)学生独立计算。 (2)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回顾新知,巩固新知,使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2.小林、小强、小芳、小兵和小刚5人进行象棋比赛,每2人之间都要下一盘。小林已经下了4盘,小强下了3盘,小芳下了2盘,小兵下了1盘。请问:小刚一共下了几盘?分别和谁下的?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连线(课件演示)。 (4)结合连线图得出:小刚一共下了2盘,分别和小林、小强下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直观性和变难为易的特点。 四、课堂总结 快下课了,请你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例2中,用举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的有限和,都不能证明无限多项相加结果为1,但是接近 1,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是多少呢?电子白板呈现出圆形模型和线段模型来表示“1”,使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在圆上和线段上分别有规律地表示这些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段占满,即和为“1”,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无限接近,什么叫直观形象,同时,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和便捷。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2.解方程:(1)x-9=8; (2)3x+1=4. 3.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项是不是同类项? (1)3xy与-3xy; (2)0.2ab与0.2ab; (3)2abc与9bc; (4)3mn与-nm; (5)4xyz与4xyz; (6)6与x. 4.能把上题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吗?如何合并? 5.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利用合并同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例1解下列方程: (1)9x-5x=8; (2)4x-6x-x=15. 解析:先将方程左边的同类项合并,再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解:(1)合并同类项,得4x=8. 系数化为1,得x=2. (2)合并同类项,得-3x=15. 系数化为1,得x=-5. 方法总结:解方程的实质就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探究点二:根据“总量=各部分量的和”列方程解决问题 例2足球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数目的比为3∶5,一个足球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个? 解析:遇到比例问题时可设其中的'每一份为x,本题中已知黑、白皮块数目比为3∶5,可设黑色皮块有3x个,则白色皮块有5x个,然后利用相等关系“黑色皮块数+白色皮块数=32”列方程. 解:设黑色皮块有3x个,则白色皮块有5x个,根据题意列方程3x+5x=32,解得x=4,则黑色皮块有3x=12(个),白色皮块有5x=20(个). 答:黑色皮块有12个,白色皮块有20个. 方法总结: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相等关系为:黑色皮块数+白色皮块数=32,并能用x和比例关系把黑皮与白皮的数量表示出来. 三、板书设计 1.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的步骤: (1)合并同类项; (2)系数化为1(等式的基本性质2). 2.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设未知数; (2)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4)解方程并作答. 教学反思 本节从复习入手,帮助学生回顾合并同类项的相关知识,为学习用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做好铺垫.教学中采用引导发现的方法,课堂训练中鼓励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 总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 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课时小结:我们这节课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 首先要处理好数据 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 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 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课后作业:试卷 一、目标 1.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鼓励学生把长方形和等腰三角形拼和成各种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2.教师揭示以上这些工作实际上是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回顾以上过程 思考: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工作? 生1:“去括号” 生2:“合并同类项” 师生小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综合应用, 二、揭示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教学例二 例2 求2a2-4a+1与-3a2+2a-5的差. (本题首先带领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强调要把两个代数式看成整体,列式时应加上括号) 解:(2a2-4a+1)-(-3a2+2a-5) =2a2-4a+1+3a2-2a+5 =5a2-6a+6 3.拓展练习 (1)求多项式2x -3 +7与6x -5 -2的和. 提问:你有哪些计算方法?(可引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并在练习中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2)(-3x2 –x +2)+(4x2 +3x -5) (3)(4a2 -3a )+(2a2 +a -1) (4)(x2 +5x –2 )-(x2 +3x -22) (5)2(1-a +a2)-3(2-a –a2) 4.教学例3 先化简下式,再求值: (做此类题目应先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般步骤: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解:5(3a2b –ab2)-4(-ab2 +3a2b),其中=-2 ,=3 =15a2b –5ab2+4ab2 -12a2b) =3a2b –ab2 三、小结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进行化简求值计算时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布置作业 习题4.5 2. (3) ;4. (2);5.。 五、课后反思 省略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实数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0-14 平移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0-14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5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9 数学上册教案12-25 数学上册教案12-25 七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模板10-14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10-14 实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2-22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01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6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7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8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9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