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
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
(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
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齐声读)
(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
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2)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
(3)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如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喜气洋洋)
6、生看画面,师描述:放完爆竹送走旧年,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课件出示:春风送暖入屠苏)
(1)再读这句,哪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暖)说说你的理解。(爆竹声中辞旧迎新的快乐;喝了酒心里暖洋洋;小孩子长大了感到快乐,青年人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心里有了责任感,老年人非常幸福,健康长寿,心里高兴。)
(2)再读诗句,读出你体会到的“暖”。
同学们,这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初升的太阳把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门迎接朝阳。迎着红日,人们喜洋洋地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此时的场景给你怎样的感觉呢?(温暖的阳光,生活更有希望)
7、课件出示: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指名读、齐读。(读出充满希望的感觉)
(2)男女分组赛读。
(3)从“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
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吧!
三、课堂延伸:交流春联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春联。(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春联,全班齐读。
3、教师指导书写课后生字“旧、符”;生写,师评价并随机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扫墓和踏青出游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去看看吧。(板书:清明)
2.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韵味和节奏。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学习古诗第一句。(课件出示古诗1、2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课件出示重点词“清明、纷纷、欲断魂”的解释,并配相应图片。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2、学习古诗第二句。(课件出示古诗3、4行)
(1)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2)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3、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4、思考: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怀念逝世亲人)
5、自由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6、学生小结学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诗句—懂诗意—品诗味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诗人王维就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课件简介诗人王维。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1、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2、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谁来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课件出示重阳节简介)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与诗句相对应的图片,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感受?
(2)谈话过渡: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每逢佳节,作客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就更加强烈了。
(3)让我们带着思念之情来朗读吧!(男女读、小组读)
2、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佩戴着茱萸登高,遗憾的是唯独缺少了我一个人。)
3、感受古诗的韵律: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它表现出来。
课件小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齐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
四、记忆识字,书写指导
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自主识字。
2、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独”的部首是“犭”,“异”的上半部分是“巳”。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板书]
9、古诗三首
元日春节热闹欢快
清明清明节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思亲、思乡。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都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很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再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以不同的诵读方式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交流读完古诗的感受,体会古诗的意境。
《古诗》教案 篇2
六年制语文第九册新选古诗《梅花》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诗句简析
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墙角”点明梅花开放的位置——幽僻。“数枝”几枝,言极少,说明形影孤单。如此形单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怜爱之情。
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咏梅之作不少,仅就梅花而咏梅,则无论是形象和意境并无高远之处。而“凌寒”一句则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凌寒”,冒着严寒,实为全诗点睛之笔。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本自然规律,而一“凌”字则付与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傲立严寒,坚强不屈,不由使人顿生敬畏之情。不仅如此,诗人还以“独自”来修饰“开”,让人觉得梅花气压群芳,孤傲无比,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
第三句,“遥知不是雪”。虽言不是雪,而偏偏联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洁如雪,这般清丽高洁,实非白雪可比。
第四句,“为有暗香来”。“暗香”,幽香。幽幽清香从远处袭来。联系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运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强调了梅花“色洁如雪”的特点,也突出了它“幽香袭人”。纵观全诗,词句虽清丽平淡但意蕴含蓄,寄寓深远。结合诗人当时的情况(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失败)及个性,不难体会到作者赞美梅花凌寒独放、洁白清香,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坚贞不屈,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
教学设计设计
说明:《梅花》这首诗诗意明白晓畅,参考注释学生基本上能说出诗意,故教师可把指导重点放在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
教学难点 :要求2。
三、主要教学步骤 :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
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
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第一、二句。
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
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
④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
第三、四句。
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
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
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
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
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 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古诗》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古诗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感受诗中初夏的美丽。
2. 在剪贴游戏中理解、欣赏、学习古诗。
活动准备:
小鱼头饰,用幼儿自画自剪的小鱼及许多莲叶布置成“莲池”的场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盘。
活动过程:
一、模仿小鱼游来游去,情绪愉快地参与游戏。
幼儿扮演小鱼,在音乐声中自由、欢快地游戏。
二、参与情境表演,在游戏中感受并尝试理解古诗中的词句。
1.欣赏“莲池”场景,体验首句:江南可采莲。
欣赏 “莲池”的场景,并为幼儿简单介绍江南美景,同时轻柔地朗诵首句江南可采莲,请幼儿欣赏。
2.“小鱼们"欣赏“莲池”中的莲叶,感受莲叶茂密的样子,体验第二句:莲叶何田田。
教师用丰富的词汇描述“莲池”中的莲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3. “小鱼”们在莲叶中间游戏,体验第三句:鱼戏莲叶间。
可爱的小鱼们,让我们一起在这碧绿的莲池中游来游去,自在地游戏吧。
三、听指令,做游戏,巩固古诗。
1.幼儿自画自剪小鱼,每人一条。
2.分别出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盘,请小鱼们在方向盘的指示下向四个方向游戏,体验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四、完整地欣赏、学习古诗。
1.在音乐声中,老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请幼儿欣赏。
2.师幼共同朗诵古诗。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领略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激发幼儿对江南美景的热爱。活动中“东南西北”的游戏幼儿非常感兴趣,但是幼儿对方向感的初步形成较为生疏,拖慢了游戏的进度,可将这个游戏放在区域中让幼儿多玩玩。
《古诗》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朗读的兴趣。
2、通过欣赏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从而对古诗尝试兴趣。
活动准备:
一幅山水画,音乐。
活动过程:
一、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布置好场地,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
(1)小朋友们,春天的时候你们去山上玩过吗?在山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2)大树上住着谁呢?如果你过去抓它,小鸟会扑棱一下飞走吗?
(3)小朋友们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鸟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游的形式带领幼儿去看画。
1、今天老师也带小朋友们去美丽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么?让我们背上背包出发了!
2、带领孩子一边开汽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轻音乐起,欣赏图画作品)三、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并初步讲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与幼儿围在画的周围,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1)小朋友看这个地方漂亮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东西?
(2)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好漂亮的小花,春天过去了,可小花还依然开放的很漂亮(春去花还在)。
(3)有一座山,我们走远一些看看山宝宝今天穿了件什么颜色的衣服?
(4)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颜色(远看山有色);
(5)(教师手指水)看山宝宝旁边是谁呀?悄悄的走进水宝宝的身边听听,它发出声音了吗?
(6)竖起小耳朵,再听听水宝宝真的发出声音了吗?(近听水无声)
(7)漂亮的小鸟,和小鸟打个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鸟怎么不理我们?我们轻轻的走过去摸一摸,奇怪?小鸟怎么不动的?(这是画上的小鸟)哦!原来这是一幅画!
(8)结:难怪小朋友刚才没有听到水的声音,小鸟也没有被吓跑,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幅画)在很久很久以前许多读书人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简单的好听的话写下来,变成诗让别人朗诵。那么古时候有位叔叔就因为非常喜欢这幅画,所以写了首诗,名字就叫“画”。
四、着音乐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1、师范读古诗一遍。
2、儿再次静听录音一遍:我们再仔细听听录音机里的叔叔是怎么念的,你听他说到了什么?怎么说的?
3、配乐朗诵古诗。
4、用动作来表演古诗内容。
活动反思: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次活动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活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让幼儿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在尝试朗诵古诗的时候我也采用了多种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幼儿能在活动中保持兴趣跟着整个活动的流程走,对古诗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古诗》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
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
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2、启发幼儿用“梅花”说一句话。
3、小结: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导幼儿想象画面,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
1、欣赏教师配乐朗诵,启发幼儿在脑海中想象出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跟随课件轻声朗诵,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引导幼儿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设计提问:“凌寒独自开”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在这首诗里、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培养幼儿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质。
四、启发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边朗诵古诗边根据古诗情境进行手指点画。
1、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2、欣赏幼儿作品,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通过谈话,引起了幼儿对梅花的兴趣。在欣赏梅花的图片及课件中,了解了梅花的特点:颜色、形状还有花瓣的数量等。多数幼儿对古诗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师引导下,大多数幼儿朗诵的较熟练,并且还能够用“梅花”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通过朗诵,使幼儿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挠的品格。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特征,在结束环节让幼儿尝试手指点画,不仅增加幼儿对梅花的印象,还会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古诗》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观察讲述,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根据古诗讲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图片,提问,你在刚才的故事里,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呢?(古时候的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气怎么了?(下雨)
二、观看VCD,观赏体验,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
古时候,有一位杜牧的诗人,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5.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解读诗句,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
4.解读其中的诗句,理解个别字词“雨纷纷”、 “欲断魂”、“借问”、“遥指”,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四、学习朗诵,表达感情,幼儿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跟读。
2.幼儿分组学念,感受古诗意境。
3.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表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提醒,注意表达合适的感情,轮流请几批幼儿。
4.请幼儿集体朗诵1-2遍,进一补感受古诗意境。
五、延伸活动。
1.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
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
活动反思: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如期而至了。清明节是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阐释与表达系统,深入细致地融入民众生活。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清明扫墓不仅是人们从感情上与祖先相联系,也是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古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
作为一线的教师将清明传统与古诗巧妙地结合,使幼儿在诗情画意里感受由中华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体验清明的民族文化传统,使幼儿性情得以陶冶,真正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与传承。
《古诗》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中国古诗》(《语文读本》P71)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
(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涉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
前言
与古代文学一样,我国的古代文论也不源远流长的。它的
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是古代文论的奠基与酝酿时期。在先秦,尽管文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但思想活跃的诸子在阐述各自的社会理想与哲学时,往往会包含有关于文学的思考。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巨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也于政教中心的立场,强调文艺与政治、道德的联系,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从而为后世的正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基础。(它重视对文学外部规律的研究)。道家倡自然无为、冥契大道,他们所强调的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超功利、超理智的态度,深通于艺术的审美观照与创作灵感,所以成为后世的审美理论的滥觞。(它重视对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艺术成就:
1、诗歌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复沓的章法:反复吟唱,淋漓尽致地表达抒情主题,收到尽兴的效果。表达诗意的发展。加强节奏感和音乐性。《无衣》《木瓜》
3、语言运用当时民间口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好姑娘,一日不相见,好似三月长!采萧好姑娘,一日不相见,犹似三季长!采艾好姑娘,一日相见,竟似三年长!)四字一句,语气自然。
4、用韵。首字入韵:“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睢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侣伴。)隔句入韵:“女也不爽,士二其行。”
(二)影响
1、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基础。2、启发和推动了后代
诗人向民歌学习。“开门没开错”(郭沫若)3、赋、比、兴的滥觞。
4、开创了我国旧体诗歌的押韵方法。
《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
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文学成就:
1、在诗律上创造与突破。创造了参差、错落、长短、多言、灵活多样的句式。抒情长篇。
2、抒情形象的创造。
3、浪漫主义特色。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各种修辞手段,比兴手法大大前进。
(二)影响:比兴手法的应用,寄情于物,托物以讽。是我国第一个署名诗人,是我国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开端者。
《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
第二课时
三、乐府诗
杰出代表是《孔雀东南飞》。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震烁诗坛,光耀千古。汉乐府诗采用的是杂言诗、五言诗的体制,精彩的叙事手法,同《诗经》四言为主的体制以及《诗经》、楚辞的抒情手法想比,在诗歌创作上是明显的进步。
四、古诗
在汉代乐府的影响下,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生活中,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抒发着一种人生的苦辛和对命运的悲叹。“诗母”、“五言之冠冕”(刘勰)、“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钟嵘)。
五、“建安”文学
“文学自觉的时代”(鲁迅)。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
“三曹”、“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曹操:乐府歌辞《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悲凉慷慨、气魄雄伟。曹丕:《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曹植:两个时期1、诗风雄劲刚健;2、抒发了自己备受压抑、怀才不遇的痛苦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作品中激荡着一种要求创造、渴望自由与解脱的精神。
《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离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王粲,“七子之冠冕”。
建安时代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著称。
六、正始文学
代表作家:嵇康、阮籍《咏怀》。
七、两晋诗歌
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刘琨/玄言诗
陶渊明:东晋末期,“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平淡自然。
八、南北朝民歌
(一)南北歌民歌1、《吴声歌曲》2、《西曲歌》
(二)北朝民歌《木兰诗》
九、山水诗谢灵运谢朓
十、南北朝诗歌
1、南朝鲍照
2、声律说“四声八病”“永明体”
3、北朝瘐信
《古诗》教案 篇8
古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
2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诗歌基本常识
三教学方法:讲解
四教学过程:1诗歌的历史从人类开始有了劳动就有了诗歌人类最初的劳动号子就是诗歌的雏形,所以诗歌可以成为歌,因为可以配乐而歌
2诗歌划分的阶段是从西晋谢灵运的山水诗开始的
3诗歌的鼎盛时期是唐朝有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仙和诗圣
4诗歌分类:诗歌
2诗歌规则:押韵和平仄
押韵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首诗的偶句的结尾一个字必须押韵即韵母相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
2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问:四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律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多才多艺,能诗能画,精通音乐,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独具特色。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觉敏锐,体物细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歌散译: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犹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有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查的骑兵,告知我都户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三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为什么成为名句:一“大”一“直”,一“长”一“圆”虽随意而直白却把雄浑而壮观的景象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出来。寓意境与明白如画的语句中。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次北固山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简介:洛阳人,玄宗年间进士,《全唐诗》存有其诗十首。
诗意散译:一条弯曲幽深的小路伸向青山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宽阔,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的摆脱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出生,夜晚象是孕育着浑圆的朝阳的母亲,而江南的春天似乎是进入了旧的一年,春天夜晚将尽,黎明即将来到的时刻,时间过的实在是太快了,作者用“生”“入”二字形象的将时间飞逝的感慨表达了出来,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
2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如古寺,出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作者简介:玄宗年代进士,一生仕途很不得意,常悠游名胜以自娱,
其诗多为山水田园诗,风格平淡自然,意境幽深,感情曲折。
诗意散译: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时的百鸟自由的欢唱,清晨的潭水倒影让人心的空灵,万物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空中偶尔传来钟磬的余音。
写作特色:作者所选取的意象是非常精到的,整首诗歌是在一种清净无为的恬淡幽深的景色之中诞生的,作者选取了“初日、高林、竹径,花木掩映的禅房,清晨鸟儿的鸣叫,深而清澈的潭水,钟磬的余音”所有的这一切都展示着这样的一种气氛,使人如饮清泉甘露,心如明镜。名句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诗歌在表现意境方面尤其突出。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词又称为“诗余”和“长短句”,是配乐填写的诗句,起源于唐末兴盛于宋朝。通常分为上阙和下阙。上下阙的内容是不同的。词的名字是乐曲的调名。词从流派上来分可以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上阕主要是写景描绘了三幅图画,有一种愁绪充斥其间。在下阕中笔锋一转,对人生充满了期望和豪情。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第5首诗歌的含义及意境并能熟练背诵
二教学重点:词义句意及作者常识
三教学方法:诵读和分析体会
四教学过程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意散译:折断的铁戟沉埋在沙中还没有被销蚀,磨洗过后,辨认出来是600年前三国时代的遗物。由此想到了当时东风如果不给周郎方便,那么铜雀台里浓艳的春色就会把二乔关锁在其中了。
3诗歌赏析:销,消失。将,拿。铜雀,铜雀台。二乔即大小乔是孙策和周俞的妻子,这里作者用借代的手法用大小乔被曹操锁在铜雀台中代指周俞的失败。杜牧是一个有大志却未能得以实现的诗人,他是借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抑郁不平之气,自己的不得志,使他说当时所有的人都使象周俞那样只是凭运气来得到胜利的,这使一首咏史诗,他是在借古喻今,他的评价不够客观,可以说周俞成了他的撒气筒。
作业:默写背诵
《古诗》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朗诵诗歌,初步领略问答歌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2、要求幼儿较有节奏地朗诵诗歌,读出问句的语调。
3、巩固有关的知识。
【活动准备】
1、节奏卡片。
2、蜜蜂、蝴蝶、蜻蜓、萤火虫的图片。
3、课件:蜜蜂、蝴蝶、蜻蜓、萤火虫的本领和生活习性。
【活动过程】
1、游戏《小蜂窝》。问:是谁飞走了?答:蜜蜂。瞧!蜜蜂又飞来了。
2、出示节奏卡片,引导幼儿按节奏拍手。出示四种飞虫的图片,引导幼儿按语言节奏说出:xx飞来了,欢迎xx的句子。
3、创设情景,理解诗歌内容。请小朋友说说都有谁?它们都有什么样的本领和特点。通过幼儿讨论,教师总结四这种昆虫的本领。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我们说的对不对。引导幼儿观看课件。
4、游戏《看谁飞的快》,按照飞虫不同的特点飞到相应的图片旁。
5、学习诗歌,教师结合图片提问,幼儿用填空的形式回答提问。教师示范读,教师注意读出疑问句的语调。
6、分段欣赏,指导幼儿读出疑问句的语调。
7、将幼儿分为两大组,一组读问句,一组读答句。
8、创编:结合以上学习的形式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儿歌《什么圆圆》。
什么圆圆红彤彤?太阳圆圆红彤彤。
什么圆圆响咚咚?小鼓圆圆响咚咚。
什么圆圆蹦蹦跳?皮球圆圆蹦蹦跳。
什么圆圆空中飘?气球圆圆飘空中。
《古诗》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 残、 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古诗》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们觉得春天怎么样?能用四个字的成语说说吗?(如:百花齐放、万物复苏)
2、师:是啊,古人也很喜欢春天,写了好多好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播放孟浩然的图片,是啊,这首诗就是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
3、板书课题:春晓,指名幼儿读,并让幼儿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从而进行解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因此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早晨。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这首古诗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了?
①指名幼儿读。
②全班齐读。
2、师:现在老师把课文当中的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了,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招呼吧。课件出示“我会认”的字。
①指名幼儿读生字。
②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③进行词语认读游戏:出示“睡眠、到处、新闻、闻见”等词语让全班同学进行认读。
④全班再次齐读古诗。
(三)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春天百花齐放,鸟儿飞来飞去,诗人睡得可香啦,连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他叫醒的呢?原来是小鸟,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他突然记起昨天晚上听到的刮风下雨的声音。花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风吹了一晚上了,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师边读边指导幼儿看图。
2、师:那么诗人是怎样来写这么一幅画的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1)学习一、二两句诗。
①幼儿自由读这两句诗。
②师:春天的早晨,睡得多么舒服,一醒来就听到美丽
的鸟叫声,心情真舒畅啊!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
③幼儿试着高兴地读这两句,接着再指名读,齐读。
(2)学习三、四句。
①师范读,幼儿再跟读。
②师:我们的作者想起花瓣掉了不少,心里就觉得很可
可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④幼儿试读,再全班齐读。
(3)幼儿试背全诗。
3、导背
①看图试背,指名背。
②全班齐背。
4、配乐朗读古诗。
(四)指导书写“古、声、多”
1、出示三个生字,幼儿认读,并对生字进行组词。
2、幼儿观察生字,说说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什么?
3、老师范写,幼儿描红并书写两个生字。
4、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春晓》。
2、古、声、多各写两行。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相关文章:
中班春天古诗教案(精选5篇)02-11
古诗江雪教案08-30
古诗《观沧海》教案11-17
古诗《望岳》教案11-17
古诗《赠汪伦》优秀教案(精选5篇)01-11
《古诗赠汪伦》教案07-14
短歌行古诗教案10-28
古诗《观沧海》课堂教案11-17
《登鹳雀楼》古诗教案11-29
柳宗元古诗《江雪》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