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1-05-24 11:13:5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科学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科学教案集合5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洗涤用品的名称及用途。

  2、能讲述洗涤用品变出泡泡的方法。

  3、尝试用相应的洗涤用品搓泡泡,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泡泡器、装水的小盆、洗手液一瓶、香皂一块。

  活动过程:

  1、出示泡泡器,演示吹泡泡,激发幼儿的互动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它可以干什么?

  2、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述泡泡哪里来

  教师:除了吹泡泡,平时,你们还在哪里看到过泡泡,摸到过泡泡?泡泡是怎样变出来的?

  3、出示香皂及水盆,启发幼儿介绍生活经验,指认图片真能干相应洗涤用品的名称,并尝试说出其用途。

  教师:图片上有没有会变泡泡的东西?你们认识吗?有什么用?

  (1)幼儿自由表述自己对洗涤用品作用的认识。

  (2)引导幼儿说一说洗手液、洗衣液等变出泡泡的方法。

  4、体验活动。

  教师出示洗手液,引导幼儿去盥洗室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了解有关弹性物体的特征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大型玩具弹跳垫。

  2、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橡皮筋、皮球、篮球、乒乓球、海绵、布玩具、跳跳球、扇子、钢琴、风琴、鼓、锣、碰铃等)收集生活中有弹性的物品摆放在活动区内。

  3、铁丝、纸、易拉罐、笔、棉花、布、石头、木块等。

  4、大屏幕、投影仪。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在室外玩大型玩具弹跳垫之后进入室内。

  (1)小朋友在玩跳跳床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你们知道身体什么会向上跳吗?

  2、幼儿自由探索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1)请幼儿玩带有弹性的物体,自我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小朋友,老师带来了许多玩具,请小朋友试着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扔一扔,看看有什么变化。

  提问:

  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玩的什么玩具,怎么玩的,玩具怎么样了?

  你刚才玩的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它们会改变形状。)

  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变长变短?变大变小?变高变矮?还能弹击出声音?(因为它们有弹性。)

  你是怎样使它变化的?做一遍给大家看一看。(对弹性物体用力拉、压、吹后可改变大小、形状,不用力时又恢复原状;敲一敲、弹一弹会发出不同声音。)

  (2)鼓励幼儿再尝试一次,并把发现用符号记录下来,来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请小朋友再玩一玩刚才没有玩过的玩具,并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下来。

  (3)请小朋友讲述自己的记录(把记录投影到大屏幕上)。

  请小朋友互相讲讲自己的记录及发现。

  (4)小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压或拉它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又会变回来。

  3、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

  (1)找找你身上什么是有弹性的东西?

  (2)找一找我们幼儿园内和活动室内有哪些有弹性的东西?

  (3)想想、找找你家里有哪些弹性物品?(引导幼儿总结出弹性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作用很大。)

  4、请幼儿自己制作弹性玩具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纸、铁丝、棉花、石头、木块、皮筋等东西,请小朋友动动脑筋把它们制作成弹性玩具。

  5、结束。

  请小朋友把自己制作的玩具放到科学区。

  到外面去找一找哪些东西有弹性。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鸡蛋和鸡是经常吃的。于是我们利用设疑“哪些小朋友喜欢吃鸡蛋?哪些喜欢吃鸡?都知道有哪些鸡?”引发小朋友回忆生活经验,以此来激发小朋友的兴趣,同时也将活动切入正题。这样,小朋友的兴趣也容易被吸引过来。

  活动目标

  1.通过为小朋友讲解和观察小鸡孵化从蛋到鸡的转变,从而知道鸡生蛋、蛋变鸡的由来以及生命起源和生命周期,从而帮助孩子培养和建立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从未能孵化出的鸡蛋中,让小朋友学习到生命的宝贵,学会照顾幼小生命,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爱心。

  3.通过讲解过程中的互动,让小朋友知道每个人都有公平、平等的权利。

  活动准备

  数字孵化器、已孵化两周的鸡蛋、制作雏鸡盒的设备、相关的活动主题卡,电源插座、彩色记号笔、白板、温水、食物(如:蛋黄、用水泡过的米或饭、新鲜洗净的菜叶)

  活动过程

  1.通过设疑激发小朋友的兴趣

  师:哪些小朋友喜欢吃鸡蛋?哪些小朋友喜欢吃鸡?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有哪些鸡?

  师:鸡蛋和鸡小朋友们都见过,有谁知道鸡蛋是怎样变成鸡的?

  评析: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以此来激发小朋友的情趣,是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

  2.了解鸡蛋的不同

  通过图片的展示与讲解,让小朋友有感性的认识孵化小鸡的鸡蛋和日常吃的鸡蛋的.不同之处。

  评析:让小朋友们知道生命的起源。

  3.介绍孵化过程中的主要孵化因素

  小朋友用手触摸孵化器的观察窗,观察孵化器的构造。在通过讲解,让小朋友知道孵化的三个关键因素:即温度、湿度、翻蛋。并启发小朋友寻找生活中旋转加热的东西。

  4.大家一起给三个将孵化出壳的小鸡起名字

  将小朋友们说的喜欢的名字都写在白板上,然后通过举手评选,选出三个小朋友最喜欢的名字,作为三只小鸡的名字。

  评析:通过为小鸡起名字,让小朋友们学会参与、公平评选、自己做决定。

  5.制作雏鸡盒

  教小朋友们如何制作雏鸡盒,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小朋友们思考回答

  师:为什么要在盒子上开几个洞?

  师:为什么要放电灯?

  师:为什么要在盒子底部铺上报纸?

  6.小朋友们喂小鸡

  小鸡出壳毛全部干后,将小鸡放入制作的雏鸡盒内,让小朋友们抚摸、观察。

  破壳后1-2天后,准备一些与水混合的蛋黄、菜叶等,请一些小朋友来喂小鸡。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中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科学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落实。导入----由水、石子占据空间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自主实验-----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拓展应用----利用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来灌满瓶子,以及进行吹气球比赛。在整个过程中,教材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实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科学的实验方法是保证科学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这点,整个教学活动是失败的,后面的推测活动就无法展开,因此它们是进行推测的依据。这一过程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这为学生后面的推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意图 1、创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物质条件基础。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改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必须在学生解决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本课在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适当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丰富材料的是十分重要。 2、把真实的探究活动过程带入课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根据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已经有所了解,用童话引出,可以让学生更意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对于学生来说,占据空间可以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事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验验证,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3、领略和把握课堂层次,保证课堂的结构性。具有强烈的结构性是本课的最大特点之一,课堂中的每一个活动和设计都是为满足"思维发展"这一主题而设置和存在的。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时要充分理解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随时精心观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活动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活动环节的层次性,推进学生思维向前发展。

  学情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存在,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空气的其他特点。在前面一课时,学生通过直接感受或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到现象来说明空气存在并且具有流动性,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感知。但是要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这一概念有一定难度,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可以改变;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同学们,当你坐在平稳行使的列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这是为什么?(相对运动的缘故)。

  1.第一册中我们学过: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恒星绕北极星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

  2.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

  二、制作模拟实验要求及分析

  1.制作两个小用具(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

  2.准备一个地球仪

  注意事项:

  火柴与地球仪表面是否垂直粘贴?

  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一致。

  分别把旋转着的地球仪的北极、南极分别超向学生观察

  分析:

  1.绕轴旋转问题

  2.地轴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3.自转方向分别从北极和南极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形象的比喻:

  手势判断法:

  从北极上空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从南极上空观察,用左手大拇指指向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顺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填写实验记录

  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吗?

  从全球看是怎样的?

  从地球上任意一点看又是怎样的?

  提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将制作好的太阳光线板对着美国,观察此时中国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关系。

  当太阳照向地球时,地球表面,大约有多大面积照不到太阳?为什么?

  请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画图分析。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分析太阳、月亮。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真正原因是:

  ⑴地球自身的特征:不发光

  ⑵太阳光的照射

  四、重复实验

  在原火柴位置相对的经线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拟实验说明自转时,白昼黑夜不断变换,请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地球自转周期

  读教材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与太阳的示意图”,了解晨昏线的含义: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为晨线,相反为昏线。

  拓展:

  1.查找生命形成的原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形成有关吗?

  2.在南半球看太阳和星辰是怎样运动的?

  3.在南半球太阳在早、中、晚的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完成课后练习

  完成科学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实用】科学教案集合5篇】相关文章:

【实用】科学教案3篇02-14

实用的科学教案4篇02-11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科学教案三篇01-22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小班科学教案《水》02-15

《水》小班科学教案02-14

【必备】科学教案4篇02-13

彩虹小班科学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