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桥教案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桥教案 篇1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的第4段,因为用词的问题,某些字句容易引起误解。还发现该段“第三”处若从远近大小的角度来质疑效果会更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可喜的是被激励起来的学生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进而修改、完善。这让我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
师:同学们,咱们学了《怀疑与学问》,知道了怀疑的精神很重要,想不想试一试?
众生:想!
师:好!我在《〈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发现了两个小问题,今天咱们就怀疑怀疑,看一看究竟是课文对还是老师对,好吗?
众生:好!
师:那就快读书,看谁能首先发现问题!(学生积极读书)
师:谁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1:就是有人对《枫桥夜泊》一诗提出了新的解释,刘金写了这篇文章对这些新解进行质疑。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质疑了对《枫桥夜泊》的哪几种新解?
生2:一是说“乌啼”不是指乌鸦叫,而是指一座叫“乌啼桥”的桥;二是说“江枫”不是指江边枫树,而是两座叫“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三是说“愁眠”不是愁闷不眠,而是指一座叫“愁眠山”的山。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新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生3:在课文的第4段,是分三步反驳:“首先”、“其次”、“第三”。
生2:不对!“首先”这部分不是反驳新解的!
生4:对!“首先”这部分是新解而不是质疑:(读课文)“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这就是新解嘛!
生3:如果说“首先”不是对新解的质疑,那么“其次”和“第三”也不应该是。可是他们明明是嘛:(读课文)“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这不是质疑吗?
生5:并且,“首先”这部分里也包括质疑:(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这不是质疑吗?
生6:我看,“首先”一词主要指第一个新解,同时也表示第一次质疑。
众生:不对!“首先”只表示第一种新解!
众生:那么“首先”、“其次”和谁搭配?(无人应答)
师:“其次”、“第三”不和其他标志性词语配合使用行不行?(学生讨论)
生7:“其次”、“第三”不和其他词配合使用是可以的。比如:“对跑操不齐这个现象,全体同学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其次,体育委员的口令要响亮、规范。第三,其他班干部也要发挥作用。”(学生鼓掌)
师:这个句子的确精彩!同学们从“此种情况”往下读,看看如此理解通不通。(学生读书)
众生:只能这样理解!
众生:可是,在同一段落里出现“首先”、“其次”和“第三”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同一个系统的!师:怎样才能不使人误解呢?(学生讨论)
生8:在一般情况之前加“第一”,将“其次”改为“第二”。
师:对,这样一改就一目了然了。
生9:对,但是不好。因为这是文章,用“第一”、“第二”、“第三”太死板了。不如将“其次”改为“还有”,“第三”改为“再说”。
生7:其余两个新解也要改,第二个改为“其次,就是对‘江枫’的新解了,这个新解尤其牵强”,第三个改为……不改也行,有了“其次”和“第三”就能够顺下来了。
师:妙!这样改不但灵活自然,而且两套系统都一目了然了--咱们今天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有理有据地修改了课本!孟子说,尽信书--众生:不如无书!
师:这就是怀疑的精神,发问的精神,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要再接再厉。我感觉到还有一处地方好像有问题,同学们再读第4段,注意“第三”那部分。(学生读书)
生9:是有点问题。
师:什么问题?(无言)
师:想像你就是张继,坐在黑暗的船舱中,一抹残月吊在西天,不远处有座小桥,那残月正向……
生10:作者只是从位置的高低论证……对不起,我还是说不清。
师:这位同学已经触摸到问题的关键部位了,我们描述太阳、月亮从何方升向何方落一般怎么说?有这样的诗句吗?众生先后回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出东海”,“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红霞飞”。师:还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诗句中的星座、大山、大海都有什么特征?
众生:又大又远!
生10:我知道了,乌啼桥又小又近,当然不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作者若从大小远近的角度来论证,就更能证明“乌啼”不是指桥了。(众生表示支持)
师:真聪明!我也是这么想的。
生11:老师,您怎样解释“月上柳梢头”?(课堂气氛为一变)
师:问得好!精彩!谁替我反驳?(学生热烈讨论,老师也恍然大悟)
生7:可以这样解释:当眼、物、月三点基本一线时,才会有“月上柳梢头”的说法。难道诗人是在乌啼桥下吗?(老师用目光鼓励生11)生11:当然不是在乌啼桥下。但如果乌啼桥能高到东山那样,不就可以三点一线了吗?所以作者从高低的角度来论证“乌啼”不是指桥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再加上远近大小的角度会更好:“桥在河上,位置较低,又远没有足够的体积和距离,不可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所以‘乌啼’不是指桥。”
众生(竖起大拇指):棒!
师(也竖起大拇指):了不起!比老师想得更细致、更全面。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创新之星!他有自己的思想,会冷静地思考。这种品质难能可贵,我们要向他学习。
桥教案 篇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话,生活问题数学化。本节课以学生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强化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体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概念由模糊到清晰,在整个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我没有把知识规律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火车过桥问题在以前的教学中属于奥数范围内,其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策略,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使学生在感知、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丰富学程中,获得深刻感受,生成新的经验。丰富的感性材料、深入的体验与感悟,积极的探究与思考,才能激起创造的火花,使数量关系的概括总结水到渠成。
2.教学内容分析
“火车过桥”是京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实际问题”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教材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要掌握火车过桥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这一数量关系,并学会计算过桥路程、过桥时间。火车过桥路程数量关系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实际问题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比较大。
3.教学方式、手段与技术
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变模仿式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有机结合;实际生活片段糅到游戏性地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火车过桥,火车可以被自由拖动,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可以在视听领域里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不但有助于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设计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操作、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知道火车过桥的路程包括一个桥长和一个车身的长度。学会计算过桥路程、桥长、车长、过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过桥问题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知道火车过桥的路程包括一个桥长和一个车身的长度。学会计算过桥路程。
教学难点:学会计算过桥时间。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过马路,你们思考过吗,一个人和一个队伍以同样的速度过马路所用的时间一样吗?同样的速度,同样的马路,所用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策略] 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游戏:指定教室前一段为马路,请一组同学演示过马路的情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3.小结:看来这个队伍过马路,不但要走马路的宽度,还要走一个队伍的长度。小小的过马路也存在着这样的数学问题。其实,火车在过桥、过隧道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火车过桥问题。
[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情境体验,初探规律
1.理解:过桥路程=桥长+(一个)车长
一列火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由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共用4分钟,车速是每分钟1200米,请你计算火车过桥的路程?
(1)小声读读。
(2)谁愿意计算火车过桥路程?解释一下你列的算式。
(3)你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播放课件:
①理解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
谁能到电脑前边演示边说说怎样叫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
②理解过桥路程
过桥路程指哪一段路程?谈谈你的想法?
引:我们可以找准一点来观察。(课件演示火车过桥的情形)
以车头为标准;以车尾为标准。
[策略]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巧妙的设计了课件:学生可以用鼠标自由拖动火车过桥,同时,火车过桥的情形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眼前。真实的声音,逼真的画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感悟,碰撞观点,发现规律,有效突破难点。
(4)小结:火车过桥的路程等于桥长+(一个)车身长
板书:过桥路程=桥长+车长
(5)通过这一数量关系,我们联想到什么?
板书:过桥路程-车长=桥长
过桥路程-桥长=车长
(6)我们能根据这一数量关系推到其他数量关系,有数学思想。在刚才的学习中,我发现同学们能抓住这一问题的关键语句分析理解这道题,我们的学习方法不错。因为你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我们有了这样的研究成果。
(7)火车过桥路程与哪些因素有关?(速度、时间、桥长、车长)
板书:过桥速度、过桥时间
2、学会计算车长
小结:看来过桥路程不但与桥长和车长有关,还与过桥速度、过桥时间有关。下面我们利用研究的这一成果,解决几个生活中的问题。
一列火车,通过4400米长的大桥,已知由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共用4分钟,车速是每分钟1200米,求这列火车有多长?
(1)请你在练习纸上列式解答?
(2)请同学到前面分析讲解?
3、小结:我们一起研究了火车过桥的问题,其实在火车过隧道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数学问题。
[策略] 真实的情境,经验的应用,有序的导向,使学生在自主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方法。数形结合,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巩固拓展,提升认识
1.基本练习
一列300米长的火车,通过隧道,已知由车头开始进入洞口到车尾离开洞口共用3分钟,火车的速度是每分钟1100米。求隧道的长度?
(1)你们有一张同样的题纸,自己读题分析,在题纸上解答?
(2)愿意把你的解题过程让大家看看吗?给大家解释解释。
2.变式练习
有一列500米长的火车,通过一座5500米长的大桥,火车每分钟行10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用多长的时间?
(1)这一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2)应该怎么求过桥的时间?小组商量商量。
(3)小组反馈。
[策略] 练习注意覆盖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注意变式练习,避免练习的机械重复,内化新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延伸
谈话:前不久我们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
五年级有学生248人,排成四路纵队去春游,队伍行进的速度为每分25米,前后两人相距都是1米。现在队伍要走过一座桥,整个队伍从上桥到离桥共需16分。这座桥全长多少米?
(1)请各小组解决这个问题,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
(2)请一个小组到前边给大家分析。
4.小结: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过桥问题来解决的问题。多观察多思考。
[策略] 学为所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情趣。
(四)归纳总结,评价升华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桥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了解立交桥的外形特征和建筑风格,知道其功能。
欣赏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尝试创编有关桥的儿歌。
活动准备
准备图画纸、笔若干
准备教育挂图《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桥·各种各样的桥①》。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
组织幼儿观看录像,引导幼儿讨论:立交桥有几层?每一层面上车辆的行驶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二、欣赏儿歌
用录音机播放儿歌《立交桥》组织幼儿欣赏。提醒幼儿边听边思考:儿歌里说的立交桥是什么样的?
三、朗读儿歌
教幼儿跟念儿歌,引导幼儿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发现儿歌的特点,如每句话的字数基本一样、最后一个字音基本押韵、念起来琅琅上口且富有节奏等。
四、创编儿歌
欣赏儿歌《各种各样的桥》,说说桥的特点。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一种桥,尝试进行创编有关桥的儿歌。
五、想像绘画
鼓励幼儿将自己创编的儿歌里的桥画下来。教师协助幼儿将自编儿歌写在画纸上。
活动延伸
收集幼儿编好的儿歌并装订成册,投放在语言区中供幼儿讲述学习。鼓励幼儿回家后将自编的儿歌念给家长听。
桥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家乡桥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读写“血脉”、“撷取”、“飘逸潇洒”等词语,能给名词加上合适的动词以组成动宾结构的词组。
3.能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环境中的意思,体会用词要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五节。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用词要准确。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课时目的: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缀”、“撷取”、“刚劲雄健”、“飘逸潇洒”等词语意思。
2.通读课文,理清层次。
3.初步理解江南桥多的原因,造型和名称的特征,作者把家乡桥称作“我们的乐园”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建了许多雄伟壮观的大桥。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与桥有关的课文,题目叫(板书)1、家乡的桥
2.齐读课题
3.审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预习3的词。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①缀——连接,组合。课文指石阶一阶一阶连接上去。
②撷取——摘取。课文指如意桥的桥名是从王维的诗句中摘取而来的。
③刚劲雄健——强劲有力。课文指石桥上凿就的桥名字体强劲有力。
④飘逸潇洒一一自然、大方、洒脱、不拘束。课文指石桥上凿就的桥名字自然、大方、洒脱、不拘束。
3.通读课文,了解各节的大意。
①故乡江南的小河多。(板书:河多)
②小桥的数量多。(板书:小桥多)
③小桥的造型千姿百态。(板书:造型多)
④小桥的名称美,来历多,字体各不相同,关于小桥的故事多。(板书:名称美)
⑤小桥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是孩子们的“乐园”。(板书:乐趣多)
⑥作者最忆家乡的桥。(板书:忆桥)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故乡江南的小河多。
第二段:(2—5)介绍故乡小桥的特点。
第三段:(6)作者最忆家乡的桥。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查字典作业。
2.抄写读读写写的词,每词抄四遍。
3.读课文三遍。
板书:
河多
小桥多
家乡的桥--造型多
名称美
乐趣多
忆桥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学习课文1——3节,重点训练学生分三步体会用词的好处。
2.朗读课文第三节,完成课后练习三填空(1)。
3.准备背诵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讲段意。
2.重点训练体会作者用词的好处。
3.出示学习方法:
查字典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想想带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体会带点词语的运用好在哪里。
按三步学习法学习第一节。
(1)指名个别讲。
①网布——布,分布;网布,像网一样纵横交织地分布。
②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地分布在大地上。
③“网布”把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的样子写得十分形象,给读者留下具体而清晰的印象。
(2)小组讨论练习讲。
(3)请两个小组汇报讲。
二、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用摘句法概括节意。
2.“连接”写出了什么?(小桥的分布情况。)
3.“赶集要经过八座十座小桥”说明什么?(家乡的小桥多。)
4.小结:第二节介绍小桥的数量多。作者用两个“连接”写出了小桥的分布情况,又以“赶集要经过八座十座小桥”说明家乡的小桥多。
三、学习第三小节。
1.默读第三小节,准备填空。
2.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讨论。
课文第三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分别写了和的姿态。
3.分男女生读填空答案。
4.给第三小节分层次,概括层意。
5.按层次指导背诵,学生相互试背。
6.指名试背。
四、布置作业:
1.熟背第三节。
2.熟读第四、五节,准备背诵。
3.完成练习册填空的第一部分。
第三课时
课时目的:
1.学习课文第四一六节,并能初步背诵。
2.继续练习体会用词要准确。
3.练习动宾词搭配。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思考:这节告诉我们哪些内容?(桥名多;桥名的由来;桥名字体各异;关于桥的故事多。)
2.轻声读,用“——”划出描写家乡小桥美妙名称的句子;用“()”括出这些名称各是怎么来的句子。
3.讨论答案
4.男女生分别读“小桥名称美”和“桥名由来”的内容。
5.指名读描写“桥名字体各异”的句子。
6.出示句子:
有趣的是,请石匠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①回顾体会用词要正确的方法。
②出示三步学习法:
7.用三步法理解“相衬相映”,“平添”。
①相衬相映:相,互相;衬,映,衬托。互相衬托的意思。平添;自然而然地增加,增添的意思。
②课文指在青石上凿就的各种字体的桥名与各种姿态的桥互相衬托,让人觉得又增添了几分情趣。
③“相衬相映”把桥名字体与桥的姿态两者之间的关系写得十分准确;“平添”把这种景物造成的情调和乐趣表现得很形象,给读者留下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先指名讲,再小组讲,最后请一个小组汇报。)
8.指导试背第四节。
(二)学习第五节。
1.默读出示课后练习4(2)填上适当的动词。
例:(讲)故事
()篮子()谜语,
()螺蛳()胆量
()毛蟹()小船
2.轻声读,理层次。(总一分结构)
3.出示课后练习3填空,讨论。
课文第三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分别写了和的姿态。
课文第五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是从、、和四方面把这句话写具体的。
课文第五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是从哪几方面把这句话写具体的?
板书:
乐趣多
下棋、猜谜、讲故事比跳水本领,练胆量
钓鱼、摸螺蛳、捉毛蟹荡舟进桥洞休息
4.齐读填空练习。
5.出示课后练习2(2)用三步学习法讨论。
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①荡:荡漾,一起一浮地波动。
送:陪送。
②小船在水波±荡漾,玩累了的孩子们平躺在小船上随着凉风的吹拂与水波的荡漾,一转眼就进入了梦乡。
③“荡”把小船在水波上移动的情景表达得十分准确形象;“送”把孩子们在凉风与水波的“陪伴”下不知不觉入睡的情景写具体了。
6.指导,试背第五节。
(三)学习第六节。
1.“忆”是什么意思?(回忆)
2.“长相忆”是什么意思?(长时间的回忆)
3.作者为什么要长时间地回忆家乡的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课文。
1.齐声感情朗读。
2.师小结。
四、作业:
1.填空练习:课后练习3(3)课后练习4(2)。
2.熟读课文三~五节。
板书:
河多
小桥多
家乡的桥--造型多
名称美--来历、形状、字体故事
下棋、猜谜、讲故事、比跳水本领,练胆量
乐趣多:钓鱼、摸螺蛳、捉毛蟹、荡舟进桥洞休息
【【精品】桥教案4篇】相关文章:
【精品】桥教案范文合集九篇02-27
【精品】桥教案模板汇总9篇02-07
【精品】桥教案模板汇编10篇02-27
【推荐】桥教案模板5篇02-14
实用的桥教案4篇02-09
关于桥教案汇总八篇02-09
【精华】桥教案汇总9篇02-08
【精品】玻璃桥作文3篇11-06
【精品】玻璃桥作文4篇10-25
【精品】公园桥作文三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