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案

时间:2024-06-19 19:18:57 宜欢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猴子下山》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猴子下山》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猴子下山》教案(通用10篇)

  《小猴子下山》教案 1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

  学习向导:

  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小猴子下山》教案 2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媒体出示图片,学习“结玉米”“领结”“中国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4)“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对比做动作)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12334下一页左右结构。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1)教师引学: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最喜欢哪个字?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最后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因此,本环节依据本文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多种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如:结合图片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推荐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最佳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认识生字之后,为学生创建自主读文与巩固识字的平台,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得以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提手旁生字,同时从整体上理清故事情节,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又~又~”式词语,并能拓展组词,学会恰当应用,巧妙地突破了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想和朗读,感悟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积累了关于小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同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

  ①猴妈妈会怎么问?

  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

  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

  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

  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在学习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续编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复述故事,从而培养学生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小猴子身上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积累、阅读的好习惯;通过给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深化所学的故事情节,升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教学反思

  本课,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小猴子下山》教案 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有关0的减法,巩固减法的意义和基本的口算方法。

  3、发挥想象,创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有关0的`减法,巩固减法的意义和基本的口算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朋友。瞧,他来了。(出示小猴图)

  对,就是这只调皮的小猴哥,看到调皮的小猴哥,我们就能想到他特别爱吃什么?(对,桃子)这不,王母娘娘又要开潘桃大会了,小猴哥赶紧拿起篮子下山摘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猴哥摘桃的路上又有哪些有趣的数学知识、数学故事等着我们。(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信息

  师:小朋友们,小猴哥出发了。(出示情景图)请你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

  2、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告诉了老师这么多的知识,有信息就会有问题,那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老师和同学们呢?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直接看出来的,师引导学生集体回答完即可;对于与本课知识有关的,可先板书出来,做好标记。)

  在学生交流信息的同时,师相机板画有关画面,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问题。(本课中的个别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师可直接重复相关信息,然后由学生提出。)

  3、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可同时进行。(如当学生提出“小猴子摘走了几个桃子”后,就让学生在练习纸上解决。)

  (交流想法,师板书算式。)

  解决完一个问题后,再引导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并解决。(这样提出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是为了克服学生不识字的困难,同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延伸巩固

  师:小朋友们,调皮的小猴哥把摘来的桃子弄丢了,还把小青蛙吓跑了。没有了桃子,没有了小动物,潘桃大会可怎么开呀,你看,小猴哥都愁哭了。现在小猴哥已经知道错了,小朋友们,我们能不能原谅它,帮帮它,让潘桃大会开起来。

  (学生交流,对学生想出的方法,师都要给予表扬性评价。)

  若学生能说出送桃子给小猴,师:我这准备了几个桃子送给小猴哥,每个桃子上都有一个算式,让我们帮小猴子算出得数。

  学生交流,师贴图片:减数是0的放在一起,得数是0的放在一起。

  学生观察,交流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数减0还是等于这个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数是0。

  然后让学生自己再说几个这种类型的算式。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一个数减0还是等于这个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数是0。课后你可以把你想到的这方面的算式写出来送给爸爸妈妈看。

  《小猴子下山》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并会写“块、非”等7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课件欣赏和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故事情景和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小猴子因为三心二意而最终空手而归的道理。

  培养学生坚持、专一、有始有终的做事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图导言,激发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猴子下山会遇到什么?它会怎么做?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教师组织小组认读生字,互相检查。

  教师去拼音检查认读,确保学生掌握生字。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引导学生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什么。

  研读重点段

  逐段研读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小猴子的.行为和心情。

  利用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动词的含义和用法。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总结课文,让学生明白小猴子空手而归的原因。

  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下次小猴子再下山,它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复述故事给家长听,并尝试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拓展活动

  创设情境,排演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猴子、玉米、桃子、西瓜和小兔子,表演课文内容。

  通过排演课本剧,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四、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

  掰玉米 → 扛玉米 → 扔玉米

  摘桃子 → 捧桃子 → 扔桃子

  摘西瓜 → 抱西瓜 → 扔西瓜

  追兔子 → 空手回家

  《小猴子下山》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猴、结、掰、扛、扔、摘、捧、抱”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等。

  能够区分并正确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掰、扛、扔、摘、捧、抱”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多种方式,感受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

  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以及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积累并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和表示动作的词语。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三、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相关动画视频

  生字词卡片

  表演道具(如玉米、桃子、西瓜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揭示谜底——猴子,并引出课题《小猴子下山》。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教师组织小组认读生字,并检查认读情况。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图,并标出小猴子看到的东西和它的做法。

  小组讨论:小猴子下山都看到了什么?它是怎么做的?这些东西都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来?

  精读课文,体会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中的'动词,通过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动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猴子下山时的心情和做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它应该怎么做才能不犯这样的错误?

  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小猴子下山》,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以及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小猴子下山》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

  会写“块、非”等7个生字。

  学习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思和用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利用课件欣赏和反复朗读课文来扎实故事情景和课文内容。

  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等表示动作的词语,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否则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音准,正确书写。

  能用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谜语导入:“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引出小猴子,并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出自然段,读准生字的字音。

  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利用课件展示玉米地、桃树下、瓜地等图片,让学生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指导学生使用“一(量词)玉米地”等方法描述故事中的场景。

  提问学生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和所做的事情,并复述课文主要情节。

  深入学习,理解内容:

  逐段学习课文,通过角色扮演、动作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动词“掰、扛、扔、摘、捧、抱”等的细微区别,并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总结课文,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总结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原因,并讨论如果小猴子再下山应该怎么做。

  创设情境,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填空并造句,巩固所学词汇和句式。

  复习课文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复述练习。

  《小猴子下山》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如“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并会写“块、非”等7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复述故事内容。

  理解并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动词,如“掰、扛、扔、摘、捧、抱”等。

  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利用课件和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

  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动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图片或实物(如玉米、桃子、西瓜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谜语或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揭示课题:《小猴子下山》。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读通句子。

  教师组织小组认读生字,成员互相检查。

  教师去拼音检查认读情况。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边读边画出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学习动词的运用。

  深入学习,体会道理

  通过情境表演、动作演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从而明白做事情要专一、有始有终的道理。

  拓展活动

  创设情境,排演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猴子、玉米、桃子、西瓜和小兔子,表演课文内容。

  讨论:如果下次小猴子再下山,它该怎么做才不犯像这一次一样的错误?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道理。

  布置作业:填空并造句练习(如“又( )又( )”的词语运用);朗读课文并复述给家长听。

  六、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小猴子下山》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块、非、常”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动词,并能选几个动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掰、扛”等动词的含义,并学习运用。

  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1)圈出生字,生字读3次。

  (2)标自然段,读通句子。

  2.教师组织小组认读生字。

  (1)小组认读生字,成员互相检查。

  (2)教师去拼音检查认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5.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特点。

  6.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

  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子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借助“又大又多”,读出小猴子初见玉米时的欣喜之情。

  五、快乐学写字“块”“非”“常”

  1.展示汉字,学生观察结构、占格。

  2.教师讲解范写。(“非”横分布,“非”的笔顺:)

  3.学生口述、书空。

  4.小组比赛谁在书本上写得又快又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的结构类似,下面,请四人一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教师引导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学习:

  (1)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2)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3)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4)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指导,梳理文章内容。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他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过又大又红的桃子和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7.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往、瓜、进、空”,指导书写。

  (1)“瓜”是独体字。

  (2)“往”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注意笔顺。

  (3)“空”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上下两部分要中心对正、宽窄合适。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2)指名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 )又( )”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 )又( )”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

  [教学板书]

  18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明确目标,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小猴子下山》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道故事内容,能复述这个故事。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4、能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教学重点

  能用“走到……看见……”的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知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1、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

  2、听过有关猴子的故事吗?谁能看图,猜出这个故事名。

  猴子捞月,狐狸和猴子

  3、今天,这两个故事我们都不讲,讲一个比这个更有趣的故事。看老师补充题目:小猴子下山

  4、自己把课题读一读。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

  3、能不用上“一( )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 )来到了( )来到( )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6、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7、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练习:把四句话合并在一句话。

  丁丁按时起床。

  丁丁洗脸刷牙。

  丁丁吃完早餐。

  丁丁高高兴兴去上学。

  谁也能把这四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出示句子:丁丁按时起床,洗脸刷牙,吃完早餐,高高兴兴去上学。学生读。

  5、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6、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7、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看见( ),就( )。”

  8、(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 ),看见( ),就( )。)

  9、(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10、(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老毛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老毛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猴子下山》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块、非”等7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本课6个生字,学习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思和用法。

  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利用课件欣赏和反复朗读课文来扎实故事情景和课文内容。

  通过做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等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否则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的道理。

  使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记生字音准,正确书写;能用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要有明确目的,要有始有终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猜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引出主题《小猴子下山》。

  初读课文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教师组织小组认读生字,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学习课文

  分段学习课文,理解小猴子下山过程中的动作和心情变化。

  通过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掰、扛、摘、捧、抱、扔、追”等动词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小猴子空手而归的原因,并讨论如何避免类似情况。

  拓展活动

  创设情境,排演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猴子、玉米、桃子、西瓜和小兔子,表演课文内容。

  讨论:如果下次小猴子再下山,它该怎么做才不犯像这一次一样的错误?

  总结课文

  回顾小猴子的下山经历,强调坚持和专一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填空并造句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四、板书设计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列出重要生字和词语

  画出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图,标注小猴子所到之处和所见之物

  五、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上的困难与不足。

  总结本节课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小猴子下山》教案】相关文章:

小猴子下山教案 讲故事《小猴子下山》教案11-07

小猴子下山教案03-03

《小猴子下山》教案03-08

小猴子下山教案07-28

小猴子下山的获奖教案08-29

《小猴子下山》教案优秀03-08

《小猴子下山》教案素材08-26

《小猴子下山》教案(15篇)09-05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03-16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