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安全知识。
2、能力目标:掌握常用的信息安全常识和技能。
3、情感目标:养成信息安全意识和防范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危害信息安全的因素,如何保障信息的安全。
教学素材:
1、各种病毒及防控电脑图片;
2、网络畅通的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展示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案例。
情境:展示QQ留言。
最近一段时间没有上网了,昨天一上来,看见你一个劲的和很多人在聊天,说话的态度和语气似乎不像是你的风格,应该不会是你吧,可装得也够像的,我录了视频,你打开看看:http://.dsmark/share.exe
教师:请同学们帮老师拿个决定,要不要打开看看?
学生: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作个简单调查:打开的缺少信息安全意识。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信息安全。
二、危害信息安全的因素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课本第62页的《危害信息安全的因素》部分内容,读过之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总结一下危害信息安全的因素究竟有哪些?
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每组找一位同学起来发表本组意见。
教师评价:同学们总结的都很不错
教师讲解:
1、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不是微生物,而是一种人为制造的、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并给计算机系统带来故障的程序。
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传染性、破坏性、潜伏性和寄生性等特征。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数据的破坏和对系统本身的攻击上,有良性病毒和恶性病毒之分。良性病毒危害较小,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如:通常表现为占用一定的内存和磁盘空间,降低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速度,干扰显示器屏幕的显示等。恶性病毒则会破坏磁盘数据,发作时会覆盖或删除磁盘中的文件,有时甚至会破坏计算机硬件,使计算机瘫痪,如:CIH病毒可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发作后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
三、保障信息安全的措施
教师:既然危害信息的因素有这么多,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信息的安全那?
学生:讨论对策
教师:
1、遵守有关法律和管理规定
2、采用技术保护措施(如密码技术、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使用安全的软件等)
3、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学生:能够明确保障信息安全的措施有哪些。
四、教学拓展
[案例分析]
20xx年10月5日13时12分,甘肃省临洮县太石镇邮政储蓄所的营业电脑一阵黑屏,随即死机。营业员向上级报告之后,公安部门立即立案侦察,经过一段时间取证,犯罪嫌疑人张少强交待了全部犯罪事实。10月5日,张少强在会宁利用笔记本电脑侵入邮政储蓄网络后,非法远程登录访问临洮太石邮政储蓄所的计算机,破译对方密码之后进入操作系统,以营业员身份向自己8月末预先在兰州利用假身份证开设的8个活期账户存入了11笔共计83.5万元的现金,并在退出系统前,删除了营业计算机的打印操作系统,造成机器故障。第二天,他在兰州10个储蓄网点提取现金5.5万元,并将30.5万元再次转存到他所开设的虚假账户上。
【《信息安全》教案】相关文章:
信息安全教案03-12
信息安全教案(通用21篇)05-25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03-14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05-15
信息和信息技术教案01-02
信息的传递教案10-12
信息的传递教案09-18
信息安全策略03-13
信息安全自检报告03-28
信息安全应急预案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