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时间:2024-06-09 00:49:02 偲颖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通用11篇)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声音能传向四面八方,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②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和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②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实验及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声学道理。

  二、学习重点

  声音的传播途径。

  三、学习难点

  声音的传播形式。

  四、学习器材

  水槽、水、石块若干枚、鼓、鼓糙、拴有泡沫塑料小球的纸屏、“土电话”、带胶管的漏斗。

  五、学习课时: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引入

  1、教师介绍器材超市。

  2、学生观察、试用器材,对于不知道名称和操作方法的`,可以问教师。

  3、教师:在研究了声音的产生之后,我们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

  4、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破题

  1、教师: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来研究。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哪几个小问题呢?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提醒学生讨论时要不影响其他小组。)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方向?能在?传播形式?)

  (三)选题

  1、教师:每个小组选一道问题进行研究,好吗?我觉得在选题时应该选得题要小组同学都有研究兴趣,并注意所选的题我们是否有器材来研究。可以吗?

  2、学生小组讨论选题。(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考虑准备用哪些器材来研究。)

  3、教师:各小组根据所选的题选取需要的器材。

  4、学生选取器材。

  (四)解题

  1、教师:选取了器材之后,我们该做什么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方案的探讨。)

  3、教师讲述:研究问题时可以有一个方案,也可以有多个方案。

  4、学生小组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实验活动。

  (五)交流汇报、经验共享

  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提醒学生汇报时每个小组要有主讲学生,要依据本组的实验计划,汇报全面。开展置疑和答疑。全体学生形成共识。)

  (对于学习难点声音的传播形式,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汇报,讲清这个问题。)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按照先破题,既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再选题,选择愿意研究和可以研究的问题;接着解题,通过选取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做实验、取得发现和结果;最后交流汇报的方式解决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今后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其他问题。“提问:(出图)请猜测:当玻璃钟罩里的空气被抽空后,我们还能听见闹钟的铃声吗?为什么?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学生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3、学生会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4、让学生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学生会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音叉、一个水槽、每两个人一个土电话、铁棒、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每个小组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音是怎样到达我们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

  揭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索研究

  1.振动与声波

  (1)学生回忆在第2课中,音叉是怎样引起水面的波动的'。

  (2)学生再来观察这个实验,看一看振动的音叉究竟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

  (3)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自己的想法:

  (4)学生玩“土电话”

  要求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

  (5)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小结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就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第二节课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出示铝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2)提问:你们认为声音通过哪一种物体传播的效果最好,为什么?说说你们假设的理由。

  (3)学生把预测记录在“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上。

  (4)讲解实验方法:

  (5)交流各组的实验发现:

  要求学生说说,声音是怎样在这些物质中传播的,并对这些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作简单的解释。

  (6)出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装置,让小闹钟发出声音并放置在玻璃罩内。

  (7)学生说一说小闹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简要地画出传播路线图:

  闹铃→空气→玻璃→空气→耳朵。

  (8)打开抽气机,学生倾听声音的变化。

  (9)学生将听到的情况作汇报后。

  (10)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事实吗?

  3、课后拓展:月球上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同学们查阅资料。

  板书: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就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声音在金属中传播强些,在非金属中传播弱些。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3

  教学目的:

  1、通过四个活动了解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

  2、能够用实验、搜集资料等科学方法对现象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3、体验科学探究中利用证据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探究情感。

  设计理念:

  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探究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准备:

  土电话、漏斗、胶管、钥匙、水槽、石头、铃、

  学生准备:

  线、纸杯、勺子﹑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装在抽去空气钟罩里的闹钟,让学生能观察到闹钟的铃锤在动,请他们听听闹钟的铃声。

  2、问:你们听到铃声了吗?为什么会听不到闹钟的声音?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推测?

  3、学生自由讨论。

  4、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引出“真空”的初步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5、师:那么声音究竟能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播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二、活动:

  1、“听听写字的声音”

  (1)四人一组,一人在桌面纸上写字,其余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听声音。

  (2)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过来的?

  (3)然后用别人的方法再次听听声音,讨论: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全班交流后得出: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的本领强。

  2、“土电话”

  (1)学生分组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土电话”。

  (2)四人一组,两个同学手拿土电话的“听筒”,一个同学轻轻敲击小勺,另一同学也仔细聆听。

  (3)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来的?

  (4)讨论: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3、“简易听诊器”

  (1)用普通漏斗接上胶管做成一个简易听诊器。

  (2)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胸部,胶管的另一端塞在耳中,听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讨论:以及跳动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朵的?

  (4)教师小结并介绍:心跳的声音是经过漏斗和胶管中的空气传过来的,漏斗有扩大声音的功能。医生用的听诊器也是这样的道理。

  4、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走到学生中去,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

  (2)交流实验方案。(提醒学生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和思考同学的发言,适时进行评价和鼓励。)

  (3)各组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际操作,并作好记录。

  (4)小组交流,汇报。(特别对实验不成功的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5)提问:游泳时潜入水下听到过声音吗?这些声音是怎样传播来的?

  (6)通过实验和交流,使学生认识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三、应用:

  1、提问:为什么可以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去判断远处是否有火车开过来?狗为什么总是把耳朵贴近地面休息?

  2、让学生阅读课文P61页的资料,说说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3、归纳总结:液体、气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本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本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对声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两个问题。为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通过身边的例子把物理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物理有一种亲切感,觉得物理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对后面的内容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目前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三、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是:

  “通过试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知道回声现象和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演示试验,生活中有声音的生活实例,新阶段高科技产品的认知,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2、本节教学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声音传播的条件,应该作为本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重点: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不同。

  难点:理解传播声音的介质,解释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

  四、教法设计

  为了体现新课标中“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的多样化”的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观察、感受声音的一些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科学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同时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紧跟现代教学发展趋势,充分合理的运用学校教学资源,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五、学法设计

  学生通过观察声音的一些物理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接着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然后一起交流与合作,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从中不仅学会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怎样和他人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手拿音叉,并敲响音叉。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音叉离我们有一段的距离我们都能听见声音。

  之后在列举几个事例:如老师站得太远学生们都能听见老师的声音;当我们没有看见火车的时候我们就能先听见声音;医生要用听诊器听心脏的声音。

  想想这些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又是怎么感知到的哪?

  板书: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设计目的:课的开始,创设了一个疑问氛围,既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有能使学生产生出一些关于本节课的想发,教师也不必评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随即开门见山出示课题。创设有问题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对下面的探究学习新知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声音的传播形式

  通过展示滴水图片,播放滴水声音。同学注意观察水波

  提问:为什么滴水时能够发出声音。学生思考并回答。

  提问:如果把声源放在空气的环境中,周围空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大胆猜想。

  结合水波通过课件描述敲鼓发声时,周围空气的变化情况。通过视频介绍声音在传播的时候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介绍声波

  板书: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设计目的:对于声波学生很难想想,首先通过水波的产生,联系到声源周围空气的振动,在这期间学生开始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最后通过课件的观察对声波有一个形象的了解,为今后物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人是怎么样听到声音的。

  展示人耳结构图,结合七年级生物课学过的知识,请同学介绍人耳的构造,并简单的.说出人耳如何听到声音的。之后播放人耳如何听到声音的的视频。

  【设计目的:人耳的结构,以及人怎么听到声音,在七年级的生物课已经学过,这里要以学生为主题,使同学们感受到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与渗透,进而了解自然界的相互联系,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四、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听到的声音过大,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介绍美国新式武器声波枪。

  提问:如果声波枪向你射来,你想怎么样防御那?

  (1)提出问题:如果声波枪向你射来,你想怎么样防御那?

  (2)猜想与假设: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

  ②将声波枪发出的声波反射回去究。

  ③潜入水中,用水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④进入真空,用真空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⑤用固体物质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法加以分类,区别对待(前两种方法尽管偏离了我们的课堂研究方向,教师也要向学生简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假设:

  假设一:固体不能传播声音。假设二:液体不能传播声音。假设三:气体不能传播声音。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动手实验。现在我们就分成三组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组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二组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三组验证气体能否传播声音。每组选出组长,讨论之后确定你们组的试验方案,说出希望老师提供的试验器材。

  教师提示:不管我们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都要尽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例如在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液体、气体影响到我们的实验;同样,在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固体、气体对我们实验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上叫做控制变量法。

  教师分组发放实验器材,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4)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小组由组长,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①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②你是如何验证的?③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

  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板书: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设计目的:介绍新型武器声波枪引入方式.接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引导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猜想、实验、探究防御声波枪的有效措施,在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为突出学生是学习探究的主体,我将自己放到了协助和配合学生的位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在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中,探究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同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解决问题时能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6)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分别让同学们举例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事例。老师给予正确的评价说明,补充事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让学生领略到自己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教师指出:虽然我们刚才的假设都是错误的,但我们却通过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法找到材料来阻断次声波的。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才能防御声波枪呢?

  观看真空铃实验视频:有空气时,发声体发声,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当用抽气筒抽出部分气体以后,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变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推导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排除法。)

  板书: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教师提出问题:假如现在有人要用声波枪向我们袭击,我们该怎样防御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在我们周围设立一道真空隔离墙通过老师向同学们列举天坛回音壁和音乐厅中多孔的墙壁,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遇到多孔或者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板书:声音能够反射会被吸收。

  这时学生们会产生一个疑问:问什么我们不能反射声波枪发射出来的声波?

  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先不做回答,这要涉及到本章第四节的内容,学习了那堂课之后我们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五、声速

  创设情境:有时候会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型与我们听到的话不同步,我们听到的声音比演员的口型慢了半拍。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种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通过看表格,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够提取信息。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

  板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V固体>V液体>V气体

  六、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其他的同学给予补充。发挥其主导作用,也是对本节课听课效果的一个有效的反馈。

  七、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通过这两题有更加全面反馈。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声音源于物体的振动,它需要介质来传播。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学生阅读图3-1~3-4,(或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

  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表上布满了微小的气孔,当微风吹过时,果实内部的种子与果壳相互碰撞,发出像人类的笑声般的声音。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飞舞着,它们迅速地扇动着透明的翅膀。随着翅膀的快速扇动,周围的空气也随之振动起来,发出一阵阵嗡嗡的响声。这种嗡嗡声如同小小的共鸣器,传达着蜜蜂的存在和它们勤勉努力的状态。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的鸣叫是因为它们腹部下方具有一层特殊的发音膜。当雄蝉的发音肌肉收缩时,这层发音膜会产生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作用,这些振动最终形成了非常响亮的声音。

  总结: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所引起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均通过特定部位的振动来产生声音。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同学们在观察图3-11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他们潜入水中游泳时,依然能够听到各种声音。这说明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水具备传声的能力。

  学生小实验3-12:

  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支持。通常来说,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递声音,而真空却无法传播声音。这表明声音传播必须借助介质进行。

  声音是一种由振动物体产生的波动现象,它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当声波达到我们的耳朵时,鼓膜会因为声波的.振动而产生相应的振动。这些振动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终我们就能够听到声音。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较高,在液体中稍低,在气体中最低。

  v固>v液>v气

  在1标准大气压下,15o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四、回声

  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若要体验到回声效果,所需时间间隔至少为0.1秒。

  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

  五、本节小结,作业:

  1,2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成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6

  一、教学设计理念

  “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自然是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七年级的学生大都十三四岁,他们对声音现象非常熟悉,但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的认识是不确切的他们开始学习科学课程时间不长,知识和方法上准备不足。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尽量“从生活入手”,消除他们对物理的陌生感,让他们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增加科学学科的亲切感。

  另一方面,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各种科学现象充满好奇、活泼好动、感性认识敏感、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因此,本节课采取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自己构建知识,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中将每4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既保证他们都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又保证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意识。

  二、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请学生说出歌曲的名字。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设问:美妙的歌曲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我们身边的其他声音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呢?学生举出了很多声音,如“鸟鸣声”、“电台的整点报时声”、“消防车的急呼声”、“防空警报

  声”……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接着问题进一步深入:你了解声音有哪些应用、哪些危害吗?学生答出了音乐可以治病、帮助捕鱼,根据蝙蝠发出的声音制造雷达,海豚身上发出的声纳来研究水声理论。噪音还是一种环境污染,能使人耳鸣、发狂等。

  通过讨论声音在生活、动物、技术中的应用及声音的利用与危害,恰当地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前面学过的科学概念衔接,使学生感到声音是神奇的、有用的,有时也是有害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新课导入生动、自然、流畅。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1、探究声音的产生

  师:声音是这样神奇、这样有趣,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常见的物品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学生马上进入了状态,每组学生各制造了很多种不同的声音。他们互相协作,互相讨论。我走下讲台,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指导他们观察,引导他们感悟,启发他们思考。每组学生充分体验、探究之后,各组学生走上讲台,展示他们的成果。

  在我的引导下,观察发声现象,学生总结出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当振动停止了,发声也停止。然后引导学生解释身边常见的声音来源,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了物理的亲切感。

  2、探究声音的传播

  师:老师现在跟你们交流,我的喉部在振动,我就是一个声源,你们都能够听到我的声音。现在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我们周围空间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的声音吗?(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1)探究活动:研究一只放在密封玻璃罩内的小电铃。

  ①接通电源,你听见声音了吗?你看见电铃的槌在敲击铃吗?

  ②用真空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直至空气几乎被抽尽,请认真倾听铃声变化;

  ③关掉真空泵,让空气重新进入罩内,感受声音的变化。

  (整个过程,学生认真观察,甚至屏住呼吸倾听,最后得出结论。)

  (2)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自制“土电话”,做“土电话”的小实验。学生充满好奇,积极实验,得出结论。

  (3)设计实验活动: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吗?

  通过前面的演示实验、分组设计实验,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观察、实验、交流、讨论中,学生发现: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以上的实验探究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由教师演示,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推理,再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探究的成就感,提高探究能力。

  (三)联系实际,应用知识

  通过前面探究式学习,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明确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讨论、交流的环节,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声音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深思,获得快乐,同时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讨论1:(出示听诊器让学生观察)听诊器为什么能听到体内器官发出的声音?

  讨论2:许多科幻电影都有太空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声音吗?

  讨论3:古时候的骑兵睡觉时都要侧卧在地上,这是为什么?

  三、教学反思与心得

  1、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深化情境意识

  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本节课学生的思维自疑问开始,并在一定情境下得到诱发,探究问题的情境作为一个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激发学生求知、求真、求善、求美,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在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2、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7

  一、研究概述

  目前,几乎所有学校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室,为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平台,多媒体有许多利于教学的方面,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仍未能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有的甚至反而本末倒置、降低了原有的教学效果,探究提高课内整合实效性的教学模式,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物理的学科特点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建立,几乎都是从观察入手的[1]。物理概念抽象难懂,特别是一些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学生不能用肉眼亲身经历观察过程,学习难度更大,因此不能理解物理概念;对物理概念没有基本的认识,更不能谈对物理规律的掌握。其次,物理学习需要与数学相联系,既要运用数学方法,又要理清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物理的推论过程、推导物理公式、解决物理具体问题时,都需要借助数学这种工具,因此要学好物理,对学生具备的数学知识要求较高。

  三、整合的模式

  (一)“演示―模拟―探究”模式

  教师课堂演示真实实验后,再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学生概括实验现象,得出物理概念及规律,这种模式的效果优越于单独的演示实验,以表5.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然后再看看远处的同学、老师,提问发现了什么现象?出现不同的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同学、老师。进行讨论、猜想。

  设计意图: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问题,激发求知欲。

  2、猜想与假设

  教师:让学生猜想,总结学生猜想:所成的像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体验是学习主人的乐趣。

  3设计实验

  教师:

  ①介绍实验器材,物距和像距等概念。

  ②让学生思考实验的设计方案。

  ③总结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设计,用PPT课件呈现该实验的摆放顺序、调节方法、注意事项、读数方法、学生的观察任务。

  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再观看课件,记录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

  4、演示实验

  教师:说明实验要求,即凸透镜位置固定不动,蜡烛从2倍焦距外向凸透镜移近,在光屏上观察像的特点,记录物距和像距位置,像的大小、正倒立情况。

  学生: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记录的数据,会思考:到底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缩小、正立、倒立的像?

  5、模拟实验

  教师:播放制作的authorware课件,模拟各个位置的实验过程,学生完成实验表格。

  学生:观看课件,记录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将整个实验现象清晰的展现出来,能弥补演示实验光路不明显、部分学生看不见的缺点。

  6、总结实验规律

  教师:将学生记录的实验表格,投影在屏幕上,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总结规律,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规律,更有利于对规律的理解记忆。

  7、小结交流

  设计意图:体现物理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演示+模拟”直观形象地呈现了物理现象,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验规律的理解掌握,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境―探究”模式

  利用多媒体创设物理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物理规律。以表5.1“什么是声音”为例:

  1、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声音的实例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不同声音的视频,让学生辨别。

  学生:认真欣赏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本节的'兴趣。

  2、声音的产生条件

  教师: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两人一组,利用橡皮筋,纸,尺子等,试图用不同的方法使其发声,并观察共同特征;

  ②多媒体展示常见的物体,并播放风吹树叶、敲鼓、蝉发声的视频,再让学生回答分别是什么振动发出的声音。

  学生:

  ①两人一组共同探究,发现发声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振动。

  ②观看视频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用多媒体展示抽象物体的发声过程,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3、声音的传播过程

  活动:现场拔火罐实验

  教师:

  ①学生在课堂能听到老师的讲话;

  ②提问:没有空气能否传播声音?【现场实验拔火罐】【多媒体播放在太空中宇航员无线电交流视频】;

  ③让学生利用生活实例猜想声音还能在什么中传播?

  ④演示实验,将发声物体放入水中;

  ⑤三人一组,中间的学生敲击桌子,两边的学生用耳朵贴近桌子听声音,并堵住另一只耳朵。

  学生:

  ①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②观察实验现象,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③学生猜想声音还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

  ④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⑤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来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观察和思维能力,有助于把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从而攻破重难点。

  4、声音的传播形式

  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水波实验以及敲鼓图片。再引导学生思考:水波是怎样产生的?分析击鼓过程,与水波形成过程类比。

  学生:归纳类比总结得出: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物理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归纳类比法;同时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

  (三)“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

  网络提供给我们丰富的资源,这种模式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该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学习,同时教师在网络上能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对学习情况的反馈。正如StephenJ。schmidt就研究了如何使用网络模拟来促进合作学习,他认为网络给学生展示的问题情景更详细、更真实、更复杂,在这种情境下能使学生对问题理解更深入,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真正意义上达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养了他们的搜集、处理、分析等综合能力。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8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学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引语]从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中,可以说人们从呱呱落地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我们即熟悉又陌生,那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探讨声音的奥妙呢?学生回答:想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声音的产生

  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的器材及周围可利用的物体,如铅笔盒、书、纸、笔等来做实验,想办法让它们发声,比比看哪一组的方法多?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看哪一组最先发现?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思考]烈日当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会听到“砰、砰”神奇的枪声,这时大家都会惊恐地趴在地上躲避,原来撒哈拉沙漠中午的气温超过42℃,沙漠中的石灰岩受热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炸裂,现在你知道枪声哪来的吗?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

  (2)声音的传播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问题]《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科学吗?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看来声的传播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声有一定的速度。同学们通过33页小资料的表格,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

  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学生完成练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刻印题一页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1丰富多彩的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2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实际是声波的传播,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实验仪、钢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蜡烛、火柴、录音机。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聆听歌声中让学生进入声音世界,今天我们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均能作传声物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种介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声速也会改变。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物体发声的特征。

  明确在同学讨论基础上动手做一些活动(如拨动钢尺,敲击桌面等),观察、总结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互动2:体验哪些物体能发声。

  明确通过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动,体会除了固体能振动发声,液体、气体也能振动发声。开头歌词中“空气、马的声带和黄河水”都是发声体。

  互动3:声音是怎佯从发声体传播出去的。

  明确先让同学们大胆猜想,进而设计实验研究(如做土电话,把闹钟密封好放入水中)声音的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互动4:声音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

  明确用槌击鼓,观察旁边的烛焰在摆动,引导学生推论空气传声时形成了波动,也就是声波。

  互动5:你知道声速吗?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而后听见雷声?

  明确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由其他知识过渡感知声速,了解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

  3.达标反馈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通常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空气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2)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说明:①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②空气能传播声音。

  (3)某人在一根装满水的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听到3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的。

  (4)打雷时一人看到闪电后5s听到雷声,则此人到雷击处的距离为1700m。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2、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1.讲述:我们来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想不想听?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

  谈话: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等皮管冒白气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3.学生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5.猜想:你想过没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探究问题

  (一)活动一:发现沙子、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

  1.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沙子、水和空气装入袋子里,保证3只袋中分别只有一种物质。

  2.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

  (2)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师生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不发出声音,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注意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现象,最好把它记录下来。

  △要尽量保持教室整洁。

  4.讨论交流:

  ①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②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5.汇报交流结果:

  ☆隔着空气、水和沙土都可以听到声音;

  ☆有袋子比没有袋子听声音效果好;

  ☆隔着沙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

  ☆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6.总结:声音除了能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沙子和水传播。其中,沙子我们称之为固体,水是液体。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板书)

  (二)活动二:游戏——打土电话

  1.请同学们放松一下,现在做个游戏好不好?谁愿意来前面给老师配合一下?

  2.游戏方法:教师通过打土电话,轻声告诉接听土电话的学生一些话,让全班同学猜老师所说的话。

  3.谈话: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

  4.交流情况: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棉线——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

  5.讨论:为什么棉线不拉直,土电话就不能工作?

  6.师生小结:因为拉直的棉线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而松松的棉线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震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

  (三)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讲述:设计一个研究声音传播方向的实验。

  2.实验的途径提示:

  △研究桌子、墙壁等固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研究水等液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研究空气等气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3.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教师了解并指导、帮助各小组确定活动内容及方法。

  4.分组实验,把研究报告写在活动记录上。

  5.汇报实验结果。

  6.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向。

  三、拓展活动

  1.实际应用

  (1)提问:声音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2)回答:声音对人类很重要,没有声音,这个世界会非常可怕……

  (3)提问:声音到底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4)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互相说话、听到铃声、听收音机……

  (5)讲述: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我们才可以听见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可以利用声音来为人类做事。

  (6)出示图片。(水下声纳捕鱼)

  (7)学生观看、讲述,这是利用声音寻找鱼群的办法来捕鱼的。

  (8)谈话:不错,这是“水下声纳”,我们虽然听不见深海里的声音,但是,想一想,水可以传播声音,海里也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寂静无声,反而热闹得很呢!

  (9)学生发表意见:对,海里一定有各种鱼的叫声……

  2.课后延伸

  (1)出示33页图片。(伏地听声)

  (2)提问: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回答:因为土地可以传播声音,他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4)提问:空气也可以传播声音,站着也可以听到啊。

  (5)学生思考后回答:声音在地里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6)谈话:说得好,这是个不错的“假设”。可是,这个假设通过验证了吗?

  (7)学生讨论:还没有,不过,我们也可以想个办法验证它。

  (8)谈话:很好,哪个小组能够完成这个假设的验证任务?

  (9)教师演示课件,成语故事——伏罂而听。

  四、布置作业

  1.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2.自制一个土电话。

  〖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