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1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目标解析:
在情境中经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在对比中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在迁移中运用连加、连减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结构。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迁移
课件出示:
60-24-16= 18+27+39=
1.学生独立练习。
2.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连加、连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竖式计算的注意要点。
(二)情境感知
课件出示:公交车情境图
1.看情境图说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3.学生汇报:
问题一: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这一问题得先知道什么条件)
问题二:上去的人比下来的人多多少人?
4.揭示课题。
根据学生的问题,适时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迁移为学生架设了新旧知识的桥梁,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情景感知重视情境图的有效理解,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另外,问题二的提出为解题的另一种方法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学生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
2.尝试列式:6725+28
3.汇报每步算式的意思。(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笔算。(教师巡查)
(1)分步笔算。
(2)简便写法。
5.引导学生说说笔算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运算符号的变化)
6.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一的其他解决方法。
例如:2825+67,67+2825等,若学生用67+(2825)的算式来解决,教师应予以引导并鼓励,同时可以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自然的导入下一环节──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有了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直接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来完成,重点让学生在与连加、连减运算的`比较中,感受新知学习的注意事项,看清运算符号。探究其他解决方法的环节,目的是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进一步巩固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6725+28 72(47+16)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小括号的出现,运算顺序的不同)
3.尝试笔算第二个算式。
4.重点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如果没有,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直接出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让学生跟上一题的算式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在笔算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有没有简便写法,充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巩固基础,实践应用
(一)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完成练习五的第6题。
让学生在辨析对错中发现问题,以利于自己在计算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完成练习五的第9题。
这是一道情境题,且有两种解题思路,既可以列出连减算式,又可以列出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子,让学生自由选择。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一)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二)谈谈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比较容易的含有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连贯地思考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目标分析:
在学生学会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运算基础上,初步接触连续两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为学生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尝试补充缺少的条件或问题,再解答。
1.课件出示题目
(1)拍球比赛,小华拍了34个,小强比小华多拍9个,___________?
(2) 阅读兴趣小组有男生13人,___________,阅读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认真审题,明确每道题需要补充的是条件还是问题。
3.你能将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吗?
4.指名学生补充条件、问题,再解答。
(二)小结:要解决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已知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要求的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为接下来学习解决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做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自主理解题意。
(1)春暖花开,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组织到郊外写生,从图中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2)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2.尝试提出问题
出示: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___________?
(1)学生审题,发现缺少问题。
(2)补充问题。
①男生有多少人?
②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一种现实情境,从中提炼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了解此类问题的结构,体会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
(1)要解答第二个问题,需要什么已知条件?(女生和男生的人数)
(2)缺少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到哪里去找。
明确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
2.解决问题
(1)先求男生人数,列式计算:14-5=9(人)
(2)再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合起来,求出美术兴趣小组的总人数。
列式计算:9+14=23(人)
(3)学生口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3.检验结果
怎样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方法不唯一)
(1)所求得的男生9人是否比已知的女生少5人。
(2)共有的23人,减去男生的9人,剩下的女生是不是14人。
4.归纳小结
今天学习的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要先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解决第一个问题,再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一个条件,和另一个有联系的已知条件结合起来,解决出第二个问题。
【设计意图: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的,教学例题时,出现两个条件后,分次呈现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认真审题,通过思考、交流、汇报的方式,弄清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连贯性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提升
(一) 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1.分析问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式计算:33+4=37(人)
3.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另一个条件。
列式计算:33+37=70(人)
4.检验结果:把自己检验的过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5.学生口答问题。
(二)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六的第1题。
1.学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式计算。
3.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列式计算。
4.引导学生检验结果并口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并掌握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的解题方法,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检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检查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教师小结:这节课学习的是含有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把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做题时要先读懂题目,再认真解答。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5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列竖式的加法(进位)奠定基础。本课对理解“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是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旧知迁移,感知“进位”的必要性。借助学具操作,引导比较,自主探究,互助学习等方式。沟通算法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建立对进位加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口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让学生经历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对比研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的研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3.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计算方法相互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利用旧知的经验为新知迁移做铺垫
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比一比,算一算(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
9+8= 35+20= 4+7= 32+5=
20+78= 3+9= 4+71= 32+50=
(二)列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教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旧知,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经历探究进位加法算法的过程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需要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一起去一(1)班联欢会的现场看看吧。
(一)主题引入,信息整合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发现的信息,教师选择性的进行板书。(课件演示突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闪烁。如“24瓶”“桌上有9瓶”可以添加这条信息。)
选取的信息有:盒子里有24瓶矿泉水,桌子上有9瓶。
(二)提出问题,列式促研
1.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课件出示男孩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问题。
2.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表述出来。课件进行完整性的呈现。
学生列出算式。(课件出示女孩列出算式)
3.比较算式,引入课题
板书算式:24+9=
4.提出问题:观察算式24+5与24+9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同点:24+5是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24+9比较难。(个位相加超过十,要进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会看情境图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删选信息、完整表述题意的能力。再通过复习题与新知算式的对比,初步感知“进位”,促进学生对新知展开探究的欲望。】
(三)学具操作,直观感悟
1.思考:怎样计算24+9=,课堂上没有矿泉水瓶,用什么学具代替我们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引导,借助小棒代替矿泉水,尝试摆一摆,算一算。
2.操作:同桌合作,摆出算式,算出结果。相互之间说一说是怎样得出结果。
3.汇报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请学生板演算式中小棒的摆法。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这样几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中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3根,共33根;
方法二:左边24中1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左边的3根,共33根;
方法三: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3根,20加上13就是33根;
方法四:直接往后数9个;
方法五:24加10再减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由具体的小棒呈现计算思考过程,突出旧知“凑十法”的迁移,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提供直观的表象支撑,而直接把4根和9根进行相加是13根,为“进位”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在探究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操作方法的多样化。】
三、分析操作过程,把握本质,体会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操作交流的过程,共同分析方法一、二都是运用“凑十法”,方法三是直接把根数相加。
再次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回顾梳理。
(一)数形结合,初建模型
(课件呈现两种方法,动态演示,突出10根小棒捆一捆),借助小棒摆放,课件演示,体现思考过程。
教师:第一种方法中的原来的2捆为什么变成了3捆?为什么要把后面的几根重新打捆?第二种方法中1捆多3根是怎么得到的?1捆表示什么几根?
让学生对着课件演示,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棒演示过程按照“先……再……”的顺序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动手操作过程,借助小棒打捆,建立“进位”的直观表象;再按照课件依次出示的顺序,分别说说两种算法中先……先算……。突出两种算法的不同,进而突出每种算法的重点。强调10个一是1个十,满十就要打捆的意识。】
(二)符号表征,明确算理
结合小棒摆放图,把算式过程图填写完整。
(课件出示算式,以学生表述过程陆续呈现步骤,突出算法不同。)
利用课件呈现小棒图,出示算式,每种算法的呈现以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相对照,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法。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棒摆放,说出算式一是把9分成两个数,运用“凑十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算式二结合小棒图,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三)即时练习,深化算理
(课件出示)教材65页“做一做”。
让学生观察小棒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练习,全班交流,课件反馈。
【设计意图:课件演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对应起来,帮助学生由具体实物操作到符号抽象理解,明确计算步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语言表征能力。即时练习给学生对新知理解基础上再次回忆,形成计算策略,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四、专项练习,强化对进位加法算理的认识
(课件出示)
(一)快乐的小猴。(说一说□里能填几。)
(二)捉害虫。(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解决问题。
教材66页第4题。
【设计意图:设计几个层次的趣味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愉悦情感,通过比较算法,错误辨析,沟通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通过本课的练习,你对加法计算有什么新的收获?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加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
4.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联系密切,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加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复习口算
5+34=
63+7=
9+84=
38+50=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二)复习笔算
32+6=
5+43=
24+61=
43+37=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后交流,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进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复习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既是对旧知的复习,也是为本堂课学习进位加做好铺垫。笔算的最后一道题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提炼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列出算式:35+37=
(二)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计算的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发散学生思维。】
(三)汇报交流,明确算理
预设一:用小棒摆
1.学生汇报演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
【设计意图:借助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为竖式计算做准备。】
预设二:列竖式计算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你在列竖式计算时,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
3.讨论:5加7满10后怎么办?在竖式中怎么表示?
【设计意图:详细讲解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中1的写法。一方面结合摆小棒理解笔算进位加法的算理,另一方面又突出了竖式中进1的写法,如果有的学生从十位加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优化整合。】
(四)归纳总结,理解算理
1.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与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2.进位加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
3.课堂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列竖式计算,巩固算法。
2.教材第15页第5题。
判断改错,进一步理解算理。
3.教材第15页第3题。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给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算理,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归纳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5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正确地进行连加、连减的两步式题的计算。
2.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感受连加、连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构出连加、连减的模型。
3.在对比练习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
4.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认真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解析:
《连加、连减》在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再增加再减少的意义,并运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重点教学笔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在对比等活动中,优化竖式的简便写法,树立认真书写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加、减法笔算。
1.出示计算题。
28+15= 94-44=
2.学生独立计算。
3.全班交流。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连加、连减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回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谈话引入:秋天到了,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小玲和同学们正热火朝天在农家乐参加劳动呢。你们看他们正在那里干什么呢?(帮李大爷家采摘南瓜)
2.出示表格,收集有关数学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3.提取有代表性的问题。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谈论学生熟悉的农家乐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连加计算。
1.列式:28+34+22=
2.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交流算法。(课件演示)
4.比较以上三种方法,优化竖式的简便写法。
5. 练习。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一题。
(一)学生在黑板上算和作业本上算同时进行。
(二)集体讲评。
6.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加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搜集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利用尝试练习、合作交流、比较算法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体会灵活、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三)连减计算。
1.课件出示例2中的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还剩多少个?)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4.全班汇报,优化连减的竖式。(课件演示)
5.练习: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二题。
6.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扶着学生学习了例1,例2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引导他们用解决例1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的学习例2,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现算法优化的思想】
三、运用知识,提高巩固
(一)比比我最棒!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4题。
2.采用开小火车的形式讲评。
(二)小小运动健儿!
1.出示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3题。
2.理解题目意思。列式计算,并口答。
3.同桌互改.夸夸自己的同桌。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1、2题。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基础训练,使枯燥无味的连加、连减的计算变得有趣,学生积极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3.学了今天的课,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6
教学内容: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56—5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1—3题)
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2、 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 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听歌曲《春天在哪里》)
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
(观察书上的主题图)
2、师:瞧,这些美丽的花将我们的大自然装点得多美啊!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
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
师:你知道他们干什么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初步认识,出示例1图
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
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7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100以内加法与减法的基本概念。
2. 能够熟练进行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加法与减法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与减法中的数位对齐原则。
准确计算并验算结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通过生活实例(如购买物品找零、班级人数增减等)引入加减法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复习0-20以内的加减法,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新知讲授
1. 加法教学
定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示例:23 + 45 = ? 强调数位对齐(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棒或计数器,理解加法过程。
2. 减法教学
定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示例:68 32 = ? 同样强调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
通过故事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
三、巩固练习
1. 口头练习:教师出题,学生口答,快速检验掌握情况。
2. 书面练习:设计一系列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 小组竞赛:分组进行快速计算比赛,增加课堂趣味性。
四、总结提升
1. 总结加法与减法的定义、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2. 强调数位对齐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技巧。
3. 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8
教学目标:
1. 在掌握基础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进位与退位的原理。
教学难点:
准确判断何时需要进位或退位。
熟练掌握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快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
2. 通过几道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新知讲授
1. 进位加法教学
引入情境:如班级人数超过50人,需要向更高数位进位。
讲解进位原理:当个位相加满十时,需向十位进一。
示例:37 + 25 = ? 引导学生观察并计算,强调进位过程。
2. 退位减法教学
引入情境:如从班级中去掉的人数超过十位上的数,需要从更高数位借一。
讲解退位原理:当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需从十位借一当十。
示例:63 28 = ? 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并计算,强调退位过程。
三、实践操作
1. 使用计数器或小棒进行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2.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计算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
四、巩固练习
1. 设计一系列包含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总结进位与退位的'判断方法,提高计算准确性。
五、总结反思
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2. 引导学生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 布置适量作业,包括基础练习和拓展思考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9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和退位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情境引入,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难点: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并能准确进行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购物、分糖果等情境,引出加法和减法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授
1. 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
示例:23 + 14 = ? 45 21 = ?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直接列式计算,强调数位对齐的重要性。
2. 进位加:
示例:38 + 27 = ?
讲解进位的概念,演示竖式计算过程,强调满十进一。
3. 退位减:
示例:72 48 = ?
讲解退位的概念,演示竖式计算过程,强调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一当十。
三、巩固练习
1. 口头练习:教师出题,学生口答,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2. 书面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
四、总结提升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和退位的处理技巧。
2. 强调计算时的注意事项,如数位对齐、细心检查等。
五、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作业,包括基础练习和实际应用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10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一个购物场景,如超市购物,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进行商品的购买和找零,从而引出加法和减法的应用。
二、新知探索
1. 估算练习:
引导学生对商品总价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讨论估算的方法,如四舍五入、取整等。
2. 实际计算:
在估算的基础上,进行实际计算,验证估算结果的准确性。
强调计算过程中的进位和退位处理。
3. 问题解决: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妈妈给了你100元,你买了32元的书和28元的文具,还剩多少钱?”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
三、合作学习
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类似问题的不同方法,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技巧。
2. 角色扮演:小组内分工合作,模拟购物场景,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
四、展示交流
1. 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
2.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五、总结反思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2. 反思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它们。
六、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相关文章: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11-15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教案06-13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03-08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04-18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2-3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范文04-20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2-3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范文04-19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