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的教案

时间:2021-06-13 09:57:27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巷深处》的教案

  教学目标:

《小巷深处》的教案

  1、懂得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2、通过多种途径阅读感受母爱,理解并懂得珍爱亲情。

  教学难点:

  理解“我”对养母和家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对文章的反复朗读,感受亲情,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从而懂得珍爱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创设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

  对母亲的歌赞与美颂是永恒的主题,这是一首女儿献给母亲的歌(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正如歌中所唱: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母亲的一片深情,儿女总不能一一明了。而儿女终会长大,终将懂得母亲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位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诉说的心曲。

  二、初读课文:

  1、扫除文字障碍。(说明:为课文的阅读扫除障碍,让学生对较长课文阅读充满信心。)

  瘦瘪        叩击     哽咽       黝黑     憧  憬      揶  揄     执著

  2、讨论概括文章内容:(可前后左右同学互说,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归纳:本文讲述了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她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

  三、探讨分析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三段。

  2、提问:对着一直默默守候的母亲,女儿告诉她:“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文章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中“回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联系上文具体指什么“回来”了?

  (说明:提问“回来”是为了让学生思考:“我”的心曾逃避,曾离开过母亲。由此理清文中“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过变化。由经历的那些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通过结尾部分全文的高潮的领悟,知道女儿终于懂得了母亲的心。从而感悟全文主题)

  要点:

  (1)变化过程:满足、自豪→厌恶、自卑→淡忘、隔绝→感动、悔悟

  ①满足、自豪:第五段“代替”、“搀”,第九段“倚”、“及自由地吃”。

  ②厌恶、自卑:第十段“我”是弃婴,母亲是瞎子,“不同一般”第十一段“不再”、“泡”。

  ③淡忘、隔绝:第十五段 “遵守诺言”。

  ④感动、醒悟:第二十七段“泪眼”、第二十八段“虚荣”、“无知”。

  ⑤深深悔悟:第二十九段“还记得”。

  (2)原因:虚荣、无知

  3、提问:母亲是怎样对待我的虚荣和无知的呢?

  请同学讨论,找出文中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揣摩体会母亲深挚的爱和我的'忏悔之情。  (六段、十一段、十三段、二十五段、二十八段。)

  要点:

  (1)倾囊安家:第三段“拆”、“搬”、“所有的积蓄”、“真正拥有一个家”

  (2)改变性情:第四段“骂”、“从未泼过”

  (3)烈日下守卖:第六段“雕像”、“古铜”、“最毒”、“血汗”

  (4)以我为荣,广为宣传:第八段“珍藏”

  (5)背后支持、默默守候:第二十五、二十六段“倚”、“央”、“摸”、“交”

  4、让同学一起来朗读课文的25-29自然段。

  5、请个别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段。

  6、教师小结:

  课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生活的点滴小事联系起来表现最深沉的母爱。

  四、拓展延伸

  谈谈身边给自己带来的感动的人物。

  (说明:我们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动,虽然我们曾经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但是,当同学们终于能够理解这份恩赐,为此而感动时,教学中要及时联系生活让他们去体会,去思考如何回报,给爱我们的人一份感动,让爱我们的人觉得爱我们就是一种幸福。并请同学们一起分享)

【《小巷深处》的教案】相关文章:

《小巷深处》教案02-17

《小巷深处》的教案09-08

《小巷深处》的教案09-08

《小巷深处》教案02-28

小巷深处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小巷深处》的教案12篇09-08

《小巷深处》说课稿07-23

小巷深处说课稿10-23

小巷深处说课稿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