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

时间:2021-04-10 15:58:42 教案 我要投稿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

  一、学习目标: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

  1.把握文赋特点,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积累文言知识,积淀文言语感。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说明:把握文赋的有关特点,注意掌握节奏快慢和音调高低,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诵读;而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有助于进一步的品味鉴赏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妙处;体会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描绘动人的情境,抒发情感,表达人生感悟。这些目标体现散文鉴赏方法的指导,也要求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有较深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文言知识检查:

  1.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                            (通“缭”)

  (3)冯虚御风                            (通“凭”)

  (4)扣舷而歌之                         (通“叩”)

  2.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

  3.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3)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4.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纵一苇之所如      正襟危坐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而卒莫消长也

  三、导入: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轼曾在《自题金山画像》自嘲: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感慨: “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四、写作背景

  1、“乌台诗案”

  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2、黄州生活: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依托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疑难处作标记。

  2、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用文中的词语高度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问题一:

  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乐——愀(悲)——喜

  六、赏析课文,理解哲理

  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问题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2、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3、悲又从何而来?

  4.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5.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2.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良辰美景:

  清风明月、碧水万顷、水天一色,辽阔旷远,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

  图。 赏心乐事: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羽化

  登仙的境界。

  3、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予怀渺渺,美人一方。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吾生须臾,长江无穷;

  一叶扁舟,沧海一粟。(生命短暂、渺小)

  4.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变与不变:

  水                月                      人  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取与不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共适万物: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开怀畅饮,兴尽入眠,忘情尘世,  不知东方既白!

  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

  七.课堂小结

  1.写景、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

  结构

  一层:夜游之乐

  ①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乐)              景

  二层:乐极悲来

  ②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转悲)           情  ③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悲)

  三层:因悲生悟

  ④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转喜)            理  ⑤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乐)

  2.人生的低谷,精神的高峰!

  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而是选择乐观与豁达!赤壁记载了苏轼的崛起,赤壁沉淀的苏轼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轼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的12位世界级杰出人物,苏轼成为中国唯一入选者,被授予“千古英雄”称号。

  然而,正是这位备受后人景仰的文学巨匠,在其从政为官期间竟3次遭贬谪,行遍人间崎岖路,尝尽酸甜苦辣情,历尽排挤、打击和屈辱。

  面对这残酷的命运,苏轼却始终挺直脊梁,笑看得失荣辱,用旷达之心铸就了自己的千古英名。

  八.拓展阅读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九.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完成配套练习,总结积累文言知识;

  2.课后参考作品: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背影第二课时教学教案11-02

短歌行第二课时教案10-26

《范仲淹的故事》第二课时教案12-26

苏轼赤壁赋教案08-20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02-22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设计07-28

高中优质教案:《赤壁赋》02-17

赤壁赋教案(15篇)07-27

《赤壁赋》教案九篇07-26

《赤壁赋》教案5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