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案

时间:2024-12-04 10:04:35 秀雯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案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案 1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因缺水而引起变化的植物的图片或实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参与教师准备的过程。

  教师:事先培养好的长出根毛的幼根。

  教学过程:

  将10X100厘米的试管洗净,在试管内管口附近放入棉花球。把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2~3粒)放在棉花球上,上面在盖上少量棉花。整个棉花球上要滴足清水,使它经常保持潮湿。三四天以后,小麦的幼根钻出棉花球向下伸展,幼根的前端密布着根毛,肉眼可见,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则更清楚。

  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纵剖开的茎:实验用的枝条要用木本植物的,而且要带着叶的(当然,如果带着白色的花则更好)把枝条插在红色液体中,放在向阳温暖的地方,由于叶进行蒸腾作用,红色液体的上升会更快些。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课堂上教师可分发给学生两人一段植物的纵剖开的茎,让学生仔细观察本质部中出现红色的结构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对水分通过茎中的途径理解会更加深刻、生动。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动态CAI课件或投影片;茎的结构,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实验CAI课件或投影片。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整体感知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师生共同确认。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展示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动态CAI课件(或自制投影片)。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本节课内容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想探究并认真观察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确认很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获得知识。

  教师展示CAI课件或自制投影片;参与学生讨论、归纳。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教师对需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起到指导者的作用。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CAI课件或投影片,四人一组讨论老师出示的问题,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并指导学生通过看书,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教师指导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阅读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教师展示课件或投影片,参与学生讨论,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课堂小结:

  学完了本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具备了什么能力?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达标检测方案一:学生学完一、二两大部分后,各做达标检测题一次;学完本节课后,再做达标检测题一次(具体问题略)。

  方案二:学完本节课后,学生集中做一次总的达标检测题(具体问题略)。指导学生进行“小循环,多反馈”。

  指导学生做达标检测题。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案 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属于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第三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的重点是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也是《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目标之一。在前一节介绍完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后,教材重点选取了与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有关的结构知识,此外还有形成层及筛管等内容。可见,植物通过根吸收水,根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运送等内容实质上是为后面第三节的学习作知识储备的,也是学生应重点学习的内容。

  根据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笔者将植物细胞吸水的道理纳入本节学习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探究实验来加深对科学探究及其方法的认识,并利用所了解的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本节的主题是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因此,有关形成层及筛管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不作详细讲解,让学生通过课后的课题研究来深入了解。

  根据本节课在第三章中的地位,笔者认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根与吸收水分相适应的特点”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同时,由于学生对根为什么能吸水,根的什么部位吸水以及根毛的存在都缺乏感性认识,在学习根为什么能吸水,根毛对吸水的意义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根与吸收水分相适应的特点”又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本节教材在《生物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目标中的地位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设计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说出植物细胞吸水的道理及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及观察、分析,提高分析能力及对照实验的设计能力。

  2.运用本节有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情感目标

  1.加深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统一规律的认识。

  2.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具媒体的组合和资源的开发利用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疏导组织、根尖的结构等基础知识,但对根为什么能吸水、根的什么部位吸水、根毛的存在和根毛对根吸水的意义缺乏认识和理解,同时对根、茎、叶的导管也缺乏整体的认识。因此,笔者根据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准备长出根毛的萝卜幼根、叶脉染成微红的带着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根吸水模式图、茎纵切片图、叶片的结构示意图、放大镜、枝剪等作为学生课堂观察的材料用具,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让学生加深植物整体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教学中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起点,并指导学生在课前开展“溶液浓度对植物细胞有什么影响?”的探究实验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观察材料,也为课堂知识的学习积累一定的体验和感性认识。另外,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视频及图片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设计

  目前单纯的一种教学法很难满足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法的互相渗透与有机组合,对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很有帮助。本节课主要选择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得出结论、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课堂教学中民主的学习氛围。笔者选择谈话法的目的是为了创设更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利用这种对话式的授课形式增加师生感情的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以谈话的方式不断设置新的问题情景,及时对学生的反馈做出合理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还能不断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2.探究性教学法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教学实质上是以探究为目的、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本节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溶液的浓度对植物细胞有什么影响?”的课前小组探究实验,并经小组分析、讨论和交流,进而发现根细胞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吸收水分。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观察探究萝卜的幼根和木质部染红的枝条,探索根毛对吸水的.意义及水分运输的途径,较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认真操作、观察、讨论、解决疑难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有助于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并能在小组协作中发展合作学习能力。

  虽然学生已初步学会基本的观察法,对科学探究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独立学习的能力比较差,科学探究能力也非常有限,尚不能自主探究。本节课教师进行有步骤的探究指导,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在探索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笔者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的目的是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各种教法学法互相渗透,也使课前、课中、课后的学生活动成为一个整体。此外通过多媒体课件还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进入根的抽象生理过程以及导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形象化、活动化,变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根毛的有关补充资料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法设计

  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生物学科的要求,笔者在本节主要设计以下学法:

  1.观察法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感性知识或经验是生物学学习的基础,生物学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本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萝卜的幼根、导管染红的枝条等直观材料以及茎的切纵切片图、叶片的结构示意图、根吸收水分的模式图,来感知根、茎的微观世界,形成足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形成,从而对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有更全面、深刻地理解。

  2.探究性学习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实验,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实验的操作加深对对照实验设计原则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组内学生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互相启发,提高认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团队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3.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采用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将学习向课堂以外的空间延伸,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特殊作用。“树木为什么会有年轮,它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树怕剥皮,不怕掏心?”这两个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学生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能发展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将带叶的植物枝条插在稀红墨水中,看到叶脉微红取出,冲洗备用,一个合作小组一枝。准备培养好的萝卜幼根、放大镜、枝剪等其它器材,每组一份。

  2.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探究性实验:

  ①教师联系《细胞的生活》的有关知识,由溶解→溶液,再由甜、淡→浓度大、小。提问:溶液的浓度对植物细胞有什么影响?

  ②教师分别配制好质量分数20%、10%的盐水和糖水。

  ③操作布置:例如将萝卜切成大小相等的三个立方体,在中央各挖一个大小相同的坑,分别倒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20%、10%的盐水以及清水,水面距边沿0.2毫米,再分别放入三个杯中。另外,在三个杯中到入等量的上述三种液体,将三个大小相等的萝卜条放入。(备注:可以用其他植物器官,一半小组用糖溶液)

  ④每隔两小时观察坑中的液面高度及萝卜条的软硬程度。上课时,将小组的实验装置带来备用。

  课前探究可以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及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够选择多种实验的材料,实现组内资源互补,并有足够的时间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同时为新课的学习积累经验。

  新课导入

  由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引入水分进入本课主题。

  示多媒体图片,提问: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拔苗助长”。

  提示本节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想想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是什么?

  进入话题,思考回答问题。

  明确目标,展开想象,提出假设: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

  由熟悉的话题和学生已有的经验进入主题,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传授新课

  根吸收水的道理

  植物细胞吸水的道理

  多媒体视频:根是植物体吸水的器官。

  根为什么能够吸水?同学们做的“溶液浓度对植物细胞有什么影响?”探究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过程和结论以及给出的问题(让采用不同实验材料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1.观察到哪些现象?

  2.有什么启发?

  3.还有什么疑惑?

  让学生互相解答疑惑。

  评价或让学生小组互评。

  布置课外探究课题:

  1.年轮是怎么形成的?年轮有什么作用?

  2.找出“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的证据

  用两个会激发学生探究欲的问题,将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中发展合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及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巩固

  重申本节主题。

  请学生代表描述土壤中的水分到达植物体内其它器官的途径。

  多媒体展示总结。

  各组代表回答问题。

  水由土壤溶液→根毛→层层细胞→导管→茎、叶、花、果实。

  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加深学生的记忆,也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联系除叶以外的其他器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的整体性。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案 3

  【教学设计思路】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学生特质和教学资源的可操作性,本节教学设计主要关注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合作,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来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表达交流的能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学中力求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采用创设情境、倡导合作,重视过程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第二节内容。通过学习,旨在认识根毛吸水的意义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内容分析】

  《生物》(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课,以开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为铺垫,动态描述土壤中的水分由植物的根进入植物体其它器官的途径,先从根毛数量多面积大适于吸水的特点,让学生感性认识根毛吸水的意义,再到植物地上部分的茎的主要结构导管和筛管,认识水分从下往上的运输途径,同时又为绿色植物参与者生物圈的水循环的内容打下基础,本节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使学生更加全面认识生物世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有一定的农村生活生产经验,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对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强,有高涨的热情,但注意事力容易分散;之前,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株的生长时,已经认识了根尖的结构和输导组织中的导管,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因此通过讲授知识与动手探究观察相结合,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区别导管和筛管的结构和用途;

  3、描述茎的结构。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生有根毛的幼根和茎对水分无机盐运输现象的观察,训练观察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加强同学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2、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现象,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情感目标:

  1、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加强与同学交流的感受。

  2、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教学难点:导管、筛管贯穿整个植物体。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设计:采用创设情境、学生实验、小组探究、观察法。

  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放大镜、解剖刀、培养皿

  老师准备:

  1、培养有根毛的毛豆幼根

  2、两棵相同的白菜苗(一棵带土坨的植物和一棵断了根毛的植物)

  3、浸了红墨水的桃树枝条(以叶脉变红为标准)

  4、榕树小枝条

  学生准备:浸了红墨水的桃树枝条榕树小枝条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课前培养好毛豆种子萌发长出根毛的幼根、课前准备桃树枝条浸入红墨水。

  学生:课前预习、收集与本节内容有关的资料、课前准备桃树枝条浸入红墨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旧导新]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展示课件“因缺水而引起变化的植物的图片”

  陈述:如果生物圈没有了水,将不会有生命存在,一片荒凉。生物圈离不开植物,植物离不开水,水是生命的源泉,滋养着生命的水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呢?我们知道,植物主要靠根吸水,移栽菜苗时,如果根损伤太多,植物往往不易成活,那么,根有哪些特点适于吸水呢?

  观看课件,聆听讲述,展开联想,引起思考,进入情景,加深理解水对植物的重要性。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兴趣,贴近生活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板书: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根毛

  分发已培养好的生有根毛的毛豆幼根,指导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进行观察。

  置疑:

  1、观察你看到毛豆的幼根有什么特点?

  2、生有根毛的部分属于根尖的什么区?

  3、你观察的那条幼根的成熟区有多少根毛?

  4、运用资料补充:玉米的成熟区425条/mm2,豌豆有320/mm2,有一位科学家统计过一株高50cm的黑麦上的根毛总数有125,000根。如此之多的根毛对植物吸收水分有什么意义?

  5.为什么移栽的白菜苗、太空椒苗根部总要带一个土坨?为什么移栽好的小树苗不能用手去摇?

  学生分组每2人/组观察毛豆刚长出根毛的幼根。(3分钟)

  学生回答:生有许多白色“绒毛”,叫根毛。

  成熟区(根毛区)

  试验着估计:几千、几万

  聆听老师的介绍,体会众多根毛与吸水的关系。回答: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根吸水的面积,增大根的吸收功能。

  带一个土坨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尽量减少幼根和根毛的损伤。从而影响根的吸收功能。

  学生通过观察,感性认识,获取知识,加强观察能力的养成。

  及时巩固

  板书:

  二、水分的运输途径---导管

  土壤中的水(无机盐)→

  根毛→

  根内导管→

  茎内导管→

  植株各处

  茎的结构:

  木质部---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形成层---新细胞(使茎逐年长粗)

  韧皮部---筛管(运输有机物)

  过渡:根毛吸收的水分进入根后,通过什么途径运输到每一片叶每一朵花的呢?

  老师昨天已安排每一小组按照课本p111面授的提示做了一个水分在茎内运输的小实验。

  设问: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呢?

  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呢?指导学生用小刀把茎横切,再纵向切开,并深入课堂关心学生的动手实验动态,同时提醒学生小心用刀,以免划伤自己或别人。

  陈述:被染成红色的部位是茎的木质部,红色的水分就沿着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

  展示导管模型和课件。

  导管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所组成,上下细胞间的横壁消失形成中空的管道,导管的细胞是死的。

  植物体就是靠根、茎、叶的导管把水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以后这株植物开了花,花也有导管,植物通过花的导管把水也运输到花里。这株植物再结了果实和种子,果实和种子里面也有导管,植物也就把水运输到果实和种子里,所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导管,它们是连续贯通的。植物根毛吸收的水分就沿着根、茎中的导管运输到植物各处,同时水中溶解的无机盐也就“搭着便车”运输到植物各器官。

  老师在木本植物茎的示意图上挖掘:导管在茎的木质部,变成红色的就是茎的木质部。

  那么,叶子制造的有机物也由这导管运输吗?展示实物---榕树枝条,用刀横切,观察从茎的上方断面上渗出汁液,这汁液是从哪里来的?)

  展示课件

  陈述:在根茎叶中除了导管外还有一种管道叫筛管,它是运输有机物的管道,它是由活细胞组成的管状结构。筛管在韧皮部,即在树皮的内侧部分,没有变成红色的部位。

  设问:我们吃的甘薯有什么味道?叶子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什么途径运输到什么部位呢?(展示课件)

  陈述:这说明除茎以外,根和叶中都有筛管,还有我们吃的甘薯、花生中的有机物也是从叶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那么,导管和筛管分别位于茎的什么结构中呢?为什么木本植物如樟树长得那么粗壮呢?而水稻的茎则如此小呢?

  木本植物的茎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中间有一层细胞能不断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因而茎能不断长粗。而草本植物如水稻、甘蔗的茎没有形成层,就不能一直长粗了。

  小结:导管在木质部,筛管在韧皮部。

  出示各小组做的小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回答:叶脉变红了,整个叶片都红了,而茎表面不见红。

  学生分组实验,将桃树茎横切和纵切,观察现象。(5分钟)

  问答:茎被染成红色。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榕树枝条掐断面的实验

  回答所观察到的现象

  (从树皮流出来的)

  学生回答:有甜味,叶子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根的。

  学生思考观察树皮

  学生剖开树皮感知黏滑的形成层细胞。

  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化实验探究能力,加强合作精神。

  提高观察能力

  挖掘导管在茎的木质部,筛管在韧皮部讲清重点,突破难点。

  亲身体验感性认识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你是否已掌握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那么你能否具体告诉老师和同学,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具备了哪些能力吗?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总结、各自发表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思考完成

  梳理新知识,逐步学会归纳知识能力

  【本课小结】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根毛可以增加根吸收水分的表面积。水分进入根内部以后,是通过根、茎、叶内的导管向上进行运输的(因为根、茎、叶中的导管是相互连通的),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随着水分一起通过导管向上运输,有机物是通过根、茎、叶的筛管向下运输的。导管和筛管都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所组成的,导管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消失,形成中空的管道。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根毛

  二、水分的运输途径:土壤中的水(无机盐)→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植株各处

  茎的结构:木质部---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形成层---新细胞(使茎逐年长粗)

  韧皮部---筛管(运输有机物)

  【练习设计】:

  1、根生长有大量根毛,这大大地增加了根吸收水分的,提高了根吸收水的效果。

  2、移栽幼苗时,下列措施不应采用的是:

  a.阴天或傍晚移栽

  b.带土移栽

  c.多浇水、多施肥

  d.剪掉一部分叶片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学生特质和教学资源的可操作性,精心设计,本节教学设计主要关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主动参与,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来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表达交流的能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课前充分准备实验材料,于一周前就与同组科任及实验管理员合作培养毛豆种子的幼根,由于天气较冷,毛豆种子萌发速度偏慢,后来把种子放到恒温箱培养,这就加快了毛豆种子的萌发速度为课堂教学准备了实验材料。还有,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水分在茎内运输的途径”的实验,笔者与同学收集了女贞、榕树、小辣树、芋子和桃树等6种枝条做实验,通课前过对照实验,最终选用桃树枝条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本实验由学生课前亲自操作,认真观察,亲身体验,增加感性认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教学中力求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采用创设情境、倡导合作,重视过程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习,旨在学生能说明根毛吸水的意义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增进同学友谊,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过这堂与学生的共同主动学习,基本达成了三维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大量的根毛对植物吸水具有重大的意义,能熟练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即水分由根毛吸收后进入根内导管后,由下至上通过茎的导管运输到植物的其他器官;学生再通过亲身体验掐断榕树枝条流出的有机物,掌握了有机物的运输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同时也体验了动手实验的乐趣,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节课笔者于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通过采集实物、摄像实验现象做成课件,展示形成明显的对比,加强了直观性教学,学生同时也参与了采集实验材料的活动,体验了学习活动的乐趣,但由于培养毛豆的时间提前偏早,观察根毛的实验效果不很理想,还有在课堂上观察有机物由枝条流出的实验,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用手掐断枝条的横截面不整齐,看到的现象分不清是有机物还是水分,假如有小刀横切且观察上断枝条流出的汁液,那效果就显著了,学生能从感性认识领会实质问题了。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案 4

  【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和引导谈话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学生特质和教学资源的可操作性,本节教学设计主要从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通过观察实物,对照实验,识图比较,配合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进行探究。教学中力求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并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sts教育理念。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第二节内容。通过学习,旨在认识根毛吸水的意义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概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能力目标:

  1、尝试根据观察的现象解释、分析产生的原理。

  2、在观察过程中逐步养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体验根据现象分析原理的快乐

  2、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难点: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参加过种菜等农事活动,对农村生产中的一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之前,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已经认识了根尖的结构和输导组织中的导管,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体验探究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目标的。

  【教学方式】:

  教法:引导法、实验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等

  学法:观察法、体验探究法、比较法等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培养有根毛的幼根,放大镜。

  2、切好的萝卜条,盐水,清水各一碗。

  3、幼嫩植物的茎(茎处能掐出水分)。

  4、浸了红墨水的桃树枝条(以叶脉变红为标准)。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学生观察思考

  有学生答:根毛受到损伤

  引言:你种过菜吗?当菜苗被移载后,总是耷拉着脑袋,很不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

  师:对,因为它的根受伤了。

  质疑: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答:植物的根能吸收水份)

  那么根有哪些适于吸水的特点呢?

  用拟人的口气引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入课堂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根吸收水分的部位

  根吸收水分的外界条件

  练习小结

  水分的运输途径

  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小结: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木本植物有形成层,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

  学生观察,已经生出根毛的幼根,和从菜地里拔来的植物根相比较,形成疑问:有何区别

  (根毛数量有别)

  回忆p66根尖结构,成熟区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观察思考,形成疑问:为什么用盐除雪后,很多树会死亡?

  通过观察思考得出根吸收水分的外界条件: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毛细胞溶液浓度

  小试牛刀

  思考

  表达与交流

  对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尝试表达:

  一、提出问题:茎能运输水分吗?

  二、作出假设:

  茎能运输水分。

  三、制作计划

  1、剪取一段带叶茎。

  2、顶端一段迅速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水里。

  3、光照3-4小时

  四、实施计划:依计划实施实验

  五、得出结论:茎能运输水分

  六、表达与交流

  观察实验材料,思考问题

  倾听、观察

  特别注意导管和筛管的位置

  比较: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功能、运输方向

  回忆旧知识,拓展视野,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所以不能长成苍天大树

  质疑:

  1、观察培养的种了萌发后的根有何特征。

  2、思考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

  多媒体展示根尖的结构示意图,注意说明成熟区有输导组织

  多媒体图片展示:

  质疑:为什么用盐除雪后,马路两旁出现许多树死亡现象呢?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演示实验:萝卜实验:将切得大小一样的萝卜分别浸入等量的盐水、清水中,十分钟后观察结果

  出示带土坨的植物

  质疑:

  1、准备移载的幼苗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什么?

  2、田间一次性施肥过猛会出现“烧苗”现象?为什么?

  师引导探究:茎能运输水分吗?

  质疑:这是对照实验吗?

  1、将茎横向切断,在横切面上发现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2、将茎纵剖开,在纵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3、通过这个实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师:展示一断杉树茎(带树皮)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木本植物茎结构

  木质部:有导管形成层

  韧皮部:有筛管

  师出示导管和筛管的模型讲解:“树怕剥皮,不怕空心”有何道理?

  质疑:

  1:、形成层属于什么组织?

  2、为什么草不能长成苍天大树?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

  实物和模型的展示都是为了加强直观教学,易于学生的理解

  总结

  练习

  欣赏、解读、升华

  完成练习

  总结:植物吸水有绝招,亿万根毛齐参与。

  导上无水筛下有、外皮内质形成中。

  用七律的诗体概括本节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梳理、理解和巩固。

  拓展

  延伸

  形成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多媒体展示玉米一生的总吸水量与其成分水、生理用水之差,形成质疑:水到哪里去了?展示滴水观音吐水图片。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课后设疑有助于学生预习的习惯养成探究问题的动力

  【板书设计】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根的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二、水分的运输途径

  1、如何探究?

  2、茎:韧皮部:有筛管,输送有机物

  形成层:不断分裂,补充韧皮部和木质部细胞

  木质部:有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髓

  3、水分的运输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植物各处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通过观察实物,对照试验,识图比较,配合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学生能比较轻松地完成教学目的。二是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设计的问题能体现农村生产生活实际,能体现sts教育理念。

  不足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因为借班上课,和学生不熟悉,课堂气氛不够融洽,师生互动有待加强。二是提出问题后,总担心时间不够,没有留出教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有时一看学生没反应,就自问自答,没有多加引导。三是在引导学生完成活动方面做得不够好,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时间不够充分,没有强调方法,有流于形式之嫌。今后,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强调体验过程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出结论。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案】相关文章: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案10-20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说课稿08-31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说课稿10-14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教案范文09-27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08-27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的教案设计10-27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04-26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03-06

判断多肉植物已进入休眠的方法06-25

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