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在学习里知道甜菜能制糖和吃法。
对甜菜的外貌有所认识。
活动准备
白糖一碗。
甜菜知识图片。
活动过程
一、品尝白糖
1、孩子们都知道老师手里端着的碗盛的是什么吗?
2、你们都认识白糖,我们每人尝点说说味道。
3、是不好甜,你们都喜欢吃糖吗?
4、有谁知道糖是由什么制成的啊?
5、不知道啊!那老师告诉你们是用甜菜制成。
二、了解甜菜
1、知道甜菜是什么样子的不,不认识甜菜我们可以学啊?
2、看看老师准备的图片,这个根像心脏形就是甜菜,品种的不同,皮的颜色就不同。
3、甜菜的根是生长在土里,主根就是肉质,可以生产砂糖。
4、甜菜绿绿的秧生长在土外,也就是叶,叶片肥厚,叶部发达,叶柄粗长。通过图片就可以认识到。
三、甜菜的`吃法
1、甜菜我们一般可以煎炒、凉拌、腌制食用,甜菜还可以烤着吃。
2、老师告诉你们最早开始吃甜菜的是古罗马人。
3、食用甜菜不会影响消化,食用甜菜有预防感冒、贫血、还可以缓解头痛和提高食欲,让我们越吃越健康。
4、甜菜好不好啊?回家也要讲讲甜菜的好处,让家人也知道。(教师在结束前要给孩子们巩固知识)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2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大力纸桥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放置方法、改变桥面形状、桥墩多少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探索增加纸桥承重力的方法。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积木桥墩(桥墩固定)、白纸、雪花片插在小木棒上(每份数量相同,用于操作与测量)、
三、活动重点:
了解物体放置方法、改变桥面形状、桥墩多少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四、活动 难点:
探索不同形状的桥面与桥的承重力的关系。
五、活动过程:
(一)我的纸桥有多坚固
1、介绍纸桥和测量方法,让幼儿猜猜:纸桥上能放多少雪花片?
2、交代操作要求:
(1)可以通过折一折,卷一卷的方法改变桥面形状。
(2)雪花片可以随意摆放,但必须要放在桥面上。
(3)听到教师的口哨声必须马上集合。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 提醒幼儿正确取放雪花片。
(2) 引导幼儿尝试新的方法。
4、交流
(1) 请成功的幼儿介绍优秀经验。
(2) 对比和评价操作方法相似,结果却不同的纸桥,分析原因。
(3) 让操作失败(桥倒塌,雪花片散掉)的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
教师小结,引出第二次操作。
(二)谁的纸桥最坚固
1、提出操作要求:让所有的'雪花片都站在纸桥上就是胜利者。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 引导幼儿验证成功幼儿归纳的优秀经验。
(2) 引导幼儿探索能让纸桥更坚固的方法。
2、交流
(1) 评出最牢固的纸桥。(如果成功者不多,教师可以演示桥面折成波浪的方法)
(2) 请成功的幼儿归纳优秀经验,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A、桥面更宽更厚能承受更多的力。
B、桥面折叠后拱起来能承受更多的力。
C、桥面折叠成波浪能承承受更多的力。
D、把雪花片放在桥墩上能放更多。
(三)我们的长江大桥
1、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桥墩和纸,要求小组成员合作造出长江大桥,放上所有的雪花片。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 引导创新方法。
(2) 引导幼儿相互合作。
3、展示幼儿作品。
4、教师小结:桥墩能起到支撑的作用,改变桥面形状能增大桥的承受能力,所以能让我们的纸桥更坚固。
建筑师们也是根据这些原理,建造了许多坚固的桥,如美国的金门大桥和中国的赵州桥。小朋友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也能成为伟大的工程师。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多变的天气》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观察气象的兴趣。
2.了解常见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情况。
3.知道气象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尝试设计气象预报表。
活动准备
课件、表格
活动过程
一、了解气象与军事的关系。
1.让幼儿先来欣赏一段小故事“草船借箭”
故事里有个非常聪明的人叫诸葛亮,他利用天气在3天时间造了10万支箭,是怎么办到的呢?
2.让幼儿通过故事思考诸葛亮是怎么知道会有雾天呢?
二、了解常见的和恶劣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
1.除了雾天,你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天气?
2.了解一些恶劣的天气情况。并观看课件。
3.你们是怎么知道天气情况的?
(短信、电视、报纸等)
4. 欣赏一段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天气、温度、穿衣指数等)
三、了解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趣味问答
教师: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今天我就要考考你们。
(1)高温天怎样避暑?
(2)雷雨天怎样维护自身?
(3)雨天出门准备些什么?
四、尝试设计气象预报表
1.教师: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该关心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变化学会维护自身。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表格,上面有天气、温度、温馨提示3栏。
2.请小朋友来当一当气象员,在表格上记录一下天气。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膨胀的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条件。
2、能够记录物体膨胀前后的变化。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经验准备:
喝茶的经验。
材料准备:
普洱茶叶及装茶叶的小盘子,开水一壶,透明茶杯
记录单(每个幼儿一张)
干木耳,菊花,紫菜,粉丝
活动过程:
一、观察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去做客,你们的`老师为我泡好了茶水。喝茶的时候,我发现茶叶有神奇的变化,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享茶叶的秘密吧!
2、幼儿通过看看、摸摸、闻闻比较干茶叶、湿茶叶的不同。
干茶叶泡进水中,体积慢慢变大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做膨胀。
二、探索茶叶膨胀的原因
1、小实验:为每个小组泡茶,幼儿观察茶叶的变化
2、教师小结:因为茶叶在制作过程中通过蒸炒烘焙晾等工艺将叶子中的水分都排掉了为了美观又做成不同的形状,热水冲泡后茶叶吸收水分自然就舒展了。象泡茶这样,把干的物品放进水里,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叫吸水膨涨。
三、探索其他吸水膨胀的物体,并动手记录。
1、讨论:生活中像茶叶这样吸水会膨胀的食物还有哪些呢?
2、出示实物(黑木耳、银耳、紫菜、粉丝、方便面)
3、分组动手操作,并记录
4、展示分享观察结果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五、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一起发现了生活中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接下来我们再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出现膨胀的现象。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手机的功能和用途,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发现。
2、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幼儿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启动幼儿主动探究问 题的愿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手机广告的报纸、关于手机资料的书籍、记录纸、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出示嘉兴手机城群众抢购手机的画面
2、多媒体出示一群人在车上、家里谈论关于手机的话题
3、投影出示关于手机广告的报纸
提问: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一些录象、投影都与什么有关?你对手机熟悉吗? 你对手机又知道些什么?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让幼儿畅所欲言。把对手机的'一些了解由教师汇总(用表格形式)
二、揭示本次活动主题,布置任务
1、师:小朋友,刚才大家都说到你对手机的一些了解,但关于手机的知识还有很多,例如:发展史、机型、品种、使用注意点等等,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手机的问题。
2、发放填写关于幼儿想了解手机的哪些知识的表格
3、集体汇总,确立研究小组预设成立四个小组。
4、幼儿共同讨论、寻找合作伙伴——进行问题的解决
5、展示幼儿活动的成果
三、教师总结:本次幼儿活动情况。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5
一、设计意图:
在观看班上张一超小朋友的成长相片后,小朋友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有了很大的关注,很想了解变化的秘密。而我们周围的事物又时时在变,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用心去观察,你都会发现周围许多东西都在变,只不过有的时间快,有的时间慢。大班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幼儿获取周围世界广泛的科学知识,并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既然班上的幼儿对变化这么的好奇而且有探索的欲望,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操作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一切物体都在变,通过比较让幼儿了解不同物体的变化是不一样的。
2,技能目标:帮助幼儿掌握实验的正确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自然界和科学活动的兴趣,感受活动的乐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向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
2,材料准备:各种杯子、各种纸、橡皮泥、酒精灯、试管、夹子、吸管、打气筒、各色颜料、电筒、电池、电线、蜡烛、等等。
3,环境准备:布置一个照片展板和幼儿个人像册。
四、活动过程:
(一)实践探索,观察变化。
1,请小朋友看气球的变化过程。拿出一只气球做由小变大的.试验。提示语:“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它怎样就会变大了呢?”
2,幼儿想办法并实践(提醒幼儿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试)
3,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的东西,大家可以去试一试,看看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们起变化?
4,幼儿自由去操作,材料分为四组:第一组大变小,第二组干变湿,第三组不动变动,第四组冷变热。
5,幼儿个别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
6,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感知物体的不同变化。
(这个环节我用了实验法和发现法,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被全面调动起来,并且满足了每个小朋友的不同探索需求。)
(二)出示照片,交流讨论。
1,教师出示一组人的成长照片,提问:“小朋友,这些照片拍的是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幼儿猜测后,教师告诉幼儿是老师自己。
2,人与照片对比,提问:“现在的我与小时候的我有什么不同?”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3,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同伴相互介绍、讨论,说说自己的变化。
4,提问:“猜一猜,我们小朋友再长长会有什么变化呢?”(请个别小朋友表演大人上班、看报、做事的样子,也可以表演老奶奶、老爷爷走路的样子。)
总结:刚才我们小朋友通过讨论都知道人是在不断变化的,由小变大,由年青再变老,最后死亡。
(这一环节我用了讨论、表演法,幼儿不仅能感受到活动的乐趣,更能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三)引导观察,扩散思维。
带领幼儿来到幼儿园的大操场,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景物。
然后围坐在一起提问:“你发现幼儿园的什么东西在变化?”
“那,除了这些东西在变,你还看到生活中哪些东西会变化呢?”(天气、大树、太阳等)
(这一环节,我用了谈话法,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想象力和观察力。)
(四)提出疑问,生成子课题。“小朋友,在你们说的各种变化中,你最想了解什么的变化过程?”
教师记录幼儿的话语,生成下面的探索活动。
(这一环节我用了提问法,有利于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环境的好习惯,从而能促进幼儿继续探索秘密。)
反思:
在设计和组织该活动时,我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一个重点,培养辨证科学的态度
在科学活动中,以下几个要素彼此作用、互为关联:
(1)幼儿探索的态度。
(2)幼儿探索的对象。
(3)幼儿探索所需要的技能(观察、分类、测量、描述、比较等)。
(4)幼儿探索的结果(所得到的经验、事实或者所形成的概念)。其中探索态度的养成是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于是,我把这个活动的重点目标定为:
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虽说态度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也很难测定,但在该活动中,活动一开始,当我拿起幼儿放在“不变”一栏里的生活物品时,只有一半幼儿认为“这些物品会变化”,到活动最后,每当我拿起一样物品,几乎每个幼儿都说“会变化”,并且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表明幼儿会以辩证科学的态度去观察一样物品了。而且,从讨论自然界的变化到生活中物品的变化,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幼儿对“变”这个概念有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深度。
二、多重互动,呈现不同变化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和材料、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人回味。
(1)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界是幼儿探索的对象。我们通过帮助幼儿梳理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培养孩子们敏于发现自然的心。
随处可取、随时可见的生活物品虽然普通,却可以激发幼儿对“变化”的辩证思维。也正因为材料的普通,幼儿言之有物、思之有据。例如。有的幼儿说饮料瓶会变旧,变破;有的幼儿注意到时间长了,瓶子里的水会变质;有的幼儿说时间长了,瓶盖会变松,等等。
(2)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该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始终互相启发、互为依托。幼儿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而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如,当幼儿把许多物品放在“不变”这一栏时,我便提出疑问:“瓶子真的不会变化吗?”从而引发了孩子们对物品性状的思考。有个幼儿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脱口而出:“其实,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会变化。”虽然他已经达到了我预想的目标,但我还是立即针对他在活动中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想法。总觉得别人不对的表现,说:“对于你来说,今天的最大变化就是学会了倾听。”当有幼儿大胆地说世界上有不会变化的东西,比如电视机、洗衣机等时,我马上询问大家:“谁有不同意见吗?”以引导大家运用已有经验说服该幼儿,使之理解事物的变化。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被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感染,为他们的思维发生变化而欣喜。为他们的妙语连珠、童言无忌而赞叹;孩子们也在我隐性或显性的推动下向前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那么的不同。我觉得可以用线来形容。有的幼儿像一根直线,就如那位认为世界上所有东西都会变化的男孩;有的幼儿是一条曲线,或许经过谷底与波峰的反复挣扎。会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如那些原先把一些物品放在“不变”一栏中,最后都主动放在“变”一栏里的孩子;有的幼儿就像一条省略号般的虚线,通过一点一点的理解,串成自己的想法……无论如何,孩子们的变化是最可贵、最令人回味的。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6
一.知识背景
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
试一试:
这是本活动开始的部分。为了让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采用了先观察的方法。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种液体――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想一想:“把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在到红水的时候应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幼儿观察。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下自己亲手实验,引起幼儿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说一说:
本环节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手的实验和教师倒的水进行比较,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事说出来,并提出一些让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回答的问题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师到的水一样吗?那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可以在幼儿急切的期盼下说出答案“把许多白糖放到红色的水里,使劲的搅,一直到化不开为止。”让幼儿明白,红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糖,水就变重了,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
本环节是采取了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的方法。在幼儿实验时知道什么样的液体可以沉到水底,用什么方法制作这样的液体。让幼儿和第一杯水比较,知道两杯水的不同。
一.本次活动完成的《纲要》和国家《科学》课程的目标有:
1.通过幼儿的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鼓励幼儿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示范性方案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
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
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
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四)活动建议:
本活动可以放在大班上学期进行,活动应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进行,以方便教师进行指导。
(五)活动评价: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7
目标:
1.尝试通过自己手的热量让硬币跳动,感受空气遇热会膨胀的'现象。
2.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准备:
瓶子、五分硬币人手一份。
抹布、热水、杯子、魔术箱。课件、音乐。
过程:
一、设疑、激发兴趣。
1.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魔术,名叫“神秘的跳动”,看谁能发现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悄悄地跳动。
2.教师魔术表演。
二、解疑、猜想尝试。
1.师:什么东西在悄悄地跳动?我是想了什么办法让它跳动的呢?
2.幼儿尝试。
3.师:你是怎么做的,有没有成功?为什么?
(提示:瓶子里有什么?是谁在帮助空气产生力量。)
4.幼儿再次尝试。
5.请个别幼儿介绍尝试经过。
三、解疑、观看课件。
揭密:空气遇到手的热量,身体膨胀,就从瓶中钻出来,产生了向上的力量。
四、留疑、集体探究。
1、有没有办法让硬币跳动得更明显一些?
幼儿作为小小魔术师集体尝试。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8
活动目标
1、尝试拧、拉、扭、搓等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并体验转动的乐趣。
2、积累关于物体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3、积极参加探索活,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重难点:能运用多种方法探索使物体转动。
活动准备
1、各种转动玩具:溜溜球、陀螺、竹蜻蜓、风车、发条玩具等
2、各种东西:伞、光盘、球、圈圈、瓶子等
3、各种辅助材料:筷子、绳子等
4、相关内容的课件PPT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玩”各种玩具,初步了解转动的方法,和物体转动时的特点。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玩具,你们想不想玩一玩?
2)交代游戏要求:请小朋友们每人选一个玩具来玩一玩,看看玩具在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你有什么发现?
3)让幼儿自由玩玩具,引导幼儿去发现转动的方法。
4)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谁愿意来说说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教师出示相应的玩具)
5)教师小结:风车是用嘴巴把它“吹”动起来的。只蜻蜓是我们用手“搓”才是他转动起来的。发条玩具是我们“拧”动发条,发条动起来后玩具才动起来的。原来我们玩的这些玩具在玩的时候都能转动起来,转动时看上去都像是个圆。
2、引导幼儿探索使物体转动的方法
1)引出活动:我们把玩具都转了起来,周老师这里还有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一件件出示)
2)交代要求:想请小朋友们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他们也都给转动起来,你们愿意试试吗?
3)让幼儿自由进行探索:请小朋友们自由选一件东西,然后找个空地来试一试,转一转、玩一玩。
4)进行分享:随来说说你选了什么东西?有没有把它转动起来?(出示相应的`东西)
引导式提问:你选了什么?有没有把它转动起来?怎么转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师小结:有的东西我们通过“拧、搓、扭、拉、”等方法是它转动起来,而且我们发现同一样东西其实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把它转动起来。
3、再次进行探索使用辅助材料来让物体转动动的又稳又快。
1)请小朋友们再次选择一件东西来转一转,玩一玩、但这次请你用别的东西一起来把物体转动的又快又稳。
2)幼儿在此进行探索转动的方法
3)师小结:我们刚刚用了筷子套在圈圈内,用筷子带动圈圈转动得又快又稳。把绳子穿过光盘,一来一甩,光盘飞快的转动起来了,所以辅助材料能他物体更好点的转动起来。
4、讨论生活中可以转动的东西,了解转动的东西让生活变得更加的方便,更加舒适,是我们变得更加的快乐。
1)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也可以转动的东西?都有哪些?它们是怎么会转动的?
2)幼儿进行分享经验
3)播放课件内容帮助幼儿丰富对生活中转动东西的经验:小朋友都说到了这么多的东西,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师幼共同小结:刚刚我们说到摩天轮,当摩天轮慢慢转起来时我们可以慢慢看到很远的地方。大风车则是通过风让它转动,使他在在转动时产生电,这就是运用了风力发电。而石磨则是可以磨出好喝的到豆浆来。这些转动的东西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方便,更加舒适,也使我们变得更加的快乐。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9
活动目标:
1.感受长江的宏伟和壮美,知道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我们的母亲河。
2.自主探索、了解长江流经的省市及地理位置。
3.萌发热爱长江、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 教学用课件,视频《长江》。
2.幼儿已经了解长江文化艺术节的相关内容。
3.幼儿操作材料:拼图地图、地图涂色纸、大幅长江和省市图。
4.背景音乐:《长江之歌》伴奏。
5.电脑5台,幼儿用课件《长江流域》。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长江吗?你见过的长江是什么样了的?请你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现在让我们走近长江,欣赏长江的风采吧。
看,这就是长江!从高空往下看,长江是什么样的呀?(暂停)是呀,长江蜿蜒曲折,穿过崇山峻岭。长江水奔腾不息,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
从近处看,长江满面怎么样呀?(暂停,动作提示。)非常宽阔,真是一望无际。
看长江水怎么样啦?长江水波涛汹涌,此起彼伏,非常有力量,有气势。来让我们也来学一学长江水此起彼伏的样子吧!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长江的风采,你的心情怎么样呢?
小结:长江就像一条长龙,蜿蜒曲折地流淌在中国的大地上,它是我国最长的一条河流,全长有6300多公里呢。它还是我们的母亲河,滋养了长江两岸的人民。
(评析:活动一开始,结合着《长江之歌》背景音乐的长江的视频,一下子就让幼儿走进了长江。在欣赏中,孩子们从高处、近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欣赏着长江的风采,又通过说说、议议、做做等不同的方式,感受着长江的气势磅礴。这一环节有效地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也让孩子更加深刻了感受了长江。)
(二)多种形式,了解长江流域。
1.整体感知长江。
教师:地图上的长江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提问:
(1)地图上的长江在哪里呀?谁能指出来?看上去像什么呀?
(2)在地图上这是西面,这是东面,长江是怎么样流的呀?
教师介绍:在我国的西部有很多的山地,而东部就比较平坦,河流一般都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的.,长江就是从西流向东的。
(3)长江从这里起源,那么青海就是长江的源头。那它的尽头在哪里呢?(原来长江流到这里就进入大海了,这就是长江的尽头。)是在哪个城市呢?(点击进入。)东方明珠塔 是亚洲第一高电视塔呢。
(评析:活动中,通过课件的使用,点击后放大长江流域,及鼠标放于长江上,长江闪烁等电教手段的参与,突出了整个长江流域,让幼儿能一目了然,很好地了解了长江。)
2.自主探索,了解长江流经省市。
教师:长江从源头流到尽头都流经了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请电脑来帮忙,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5台电脑,待会儿,请你们自己去看一看。如果不认识字,可以点击上面的色块,电脑就会告诉你了。比一比谁找到的又多又正确。
① 幼儿自由分组探索。
② 幼儿交流。
教师:你知道长江经过哪些地方呢?谁找到了不同的地方?你的小眼睛真亮,找到了这么多地方,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四川:川剧(游戏变脸)、云南:孔雀舞(学动作)、江西:庐山(回忆古诗)。
师幼小结:长江经过了哪些省市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一共有多少个省市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评析:这一环节的自主学习中,老师提供了可操作可支持的电脑学具,鼓励孩子借助电脑,在与电脑的交互与互动中去探索长江流域。活动中,他们几个人自由组合,在电脑前通过点击课件,了解了很多的内容。同时部分省市中具有特色的动物、景色或文化的图案,如云南的孔雀、四川的川剧等,很受幼儿喜欢。在游戏变脸中,师幼一起在一声声“变”中不断地变化表情,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这种图文并茂、具有支持性的交互学习材料不仅引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操作兴致,更便于孩子主动学习和记忆,让孩子快速方便地掌握了长江流域。)
3.自选游戏,巩固理解。
教师:那你们能在地图上找到他们的位置吗?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这里有三种材料,看,这是第一种材料,它比较容易一些,请你把这11个省市拼到中国地图上;这一种材料有一点难度,请你把五角星贴在这11个省市上;在这块布上有着长江,请小朋友将这些省市图在长江两岸摆一摆。可能有点难,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合作。
① 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② 幼儿检查,个别幼儿介绍。
小结:刚才你们是怎么摆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都摆对了吗?为自己欢呼一下。如果没有摆对的小朋友,在课后还可以再去摆一摆。
(评析:在这一巩固环节中,三种富有层次和差异的材料:拼图长江流域、贴星长江流域;在画有长江图案的布匹上拼长江流域,为不同能力的孩子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孩子们在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和操作方式,因为是自主选择,所以孩子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都更好地发挥出来了。)
(三)了解张家港与长江的关系。
教师:我们在地图上找到了长江流域,那你们知道我们张家港在哪个位置上吗?
1.标出张家港。
教师:张家港属于江苏省,在长江的南边,离上海很近,我们用一个圆形来标出张家港的位置吧。
教师介绍:其实,在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江滩,张家港就是由长江冲积而成的。
2.长江对张家港的益处。
教师:那长江水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请小朋友到电脑上去看一看,找一找。
①幼儿相互交流。
②个别幼儿介绍。
提问:谁来和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发现。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小结:我们张家港可离不开长江呀。长江让我们的生活幸福多彩。我们要不要感谢长江呀?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感谢长江——感谢你,长江!
(评析:这里又是一个自主学习,孩子借助电脑了解了长江对张家港人的作用:我们饮用的长江水、食用的长江鲜、便捷的水上交通运输,丰富的长江水资源的灌溉,长江带给我们家乡的是繁荣、便利和幸福。在这些画面的渲染下,孩子们感恩长江的情感自然被激发出来,由此也自然真实地呼唤出“感谢长江”的感人话语。)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0
活动目标:
1、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
2、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赤潮前后大海的景象;家用洗涤液及工厂排泄物对大海的污染。
2、活动前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布置主题墙,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比较赤潮来之前和赤潮来之后大海发生的变化。
1、欣赏赤潮来之前的景象。
提问:你觉得大海美吗?为什么?
2、观赏赤潮来时和之后的景象。
提问:现在海水和刚才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海水大片变红的现象叫什么?(赤潮)
赤潮来后,你觉得大海还美吗?为什么?
(二)了解赤潮的成因。
1、赤潮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浮在海面上的.红色水藻)
2、这些水藻为什么会繁殖的那么迅速,形成赤潮?(集体讨论)
集体观看课件:赤潮的产生是与人们使用的洗涤液和工厂的排泄物分不开的,它们磷含量非常高,大大促进水藻的繁殖,从而形成可怕的赤潮。
(三)、了解赤潮的危害。
1、赤潮会给大海带来哪些影响?
2、赤潮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3、赤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赤潮本身是有毒的,另外水藻需要大量的氧气,致使海里的生物缺氧死亡。)
(四)、寻求解决的方法。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赤潮的发生?
(五)活动延伸:
设计宣传画:《让海水变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1
教学背景: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却又是陌生的。《指南》提出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声音的传播”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在理解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活动将通过有趣的实验小游戏、看一看、说一说等方法让幼儿了解声音是靠什么来传播的。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是通过固体、空气、液体传播的,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等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实验小游戏,探究、发现声音传播的秘密。
3.学习制作传声筒,感知声音的传播,大胆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及结果,感受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
2.实验小游戏材料:小音响、手机、密封袋、装满水的盆子、碰铃、筷子等
3.制作传声筒材料:剪刀、棉线、大头钉、一次性杯两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调动幼儿兴趣
1.互动游戏:听声辨物,感知周围的声音
师:小朋友,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请你来听一听,猜一猜这些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呢?
2.提问思考,引起好奇,进入主题
师: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这些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呢?
二、实验小游戏,发现声音传播的秘密
1.实验小游戏:我敲你听,发现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的秘密
(1)操作方法:两个孩子以开火车的`方式站在墙边,第一个孩子手捂住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贴着墙,第二个孩子手持笔轻轻敲打墙壁,敲打完毕,第一个孩子说出自己听到了几下。
(2)幼儿操作实验
师:小朋友,如果耳朵贴在地板、门、桌子、塑料桶上,然后敲一敲,能不能听到声音呢?请你敲一敲、听一听,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马老师吧!
2.实验小游戏:我说你做,发现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的秘密
操作方法:两个孩子面对面站着,第一个孩子依次说“我很生气”“我很开心”“我很伤心”,第二个孩子在接收到任务后重复第一个孩子所说,并做出相对应的情绪表情。
3.实验小游戏:我播你猜,发现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的秘密
(1)操作方法:将蓝牙小音响装进密封袋并放进装了水的瓶子里,由教师播放儿歌,幼儿听音乐猜出儿歌名称。
(2)幼儿操作实验
师:小朋友,请你试试用筷子,或者石头在水里演奏。
4.观看小实验:真空中的闹钟,发现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秘密
小结:声音可以通过像墙壁、地板、门、桌子、塑料桶等固体,还有气体和液体进行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看一看,说一说声音的传播
1.观看小视频,了解生活中声音的传播
2.小小探索家,声音传播我知道
师:小朋友,请你看看图片,说说这些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呢?请你继续找找生活中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吧!
四、活动延伸
1.制作有趣的传声筒,和家人、同伴一起玩一玩传声筒,感受声音的传播,以及感受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和家长一起发现身边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教学总结:
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但声音在我们周围是抽象的存在,如何让孩子们较好地掌握声音的传播呢?本次活动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是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通过实施教学后,总结如下:
一、实验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为了使幼儿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活动中设计的实验不是简单、重复地操作材料,而是将实验游戏化,情境化,趣味化,既有个人操作,又有合作游戏,能较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游戏中发现声音传播的秘密,从而达到玩中学,学中玩的目的,幼儿的兴趣高。
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活动以科学探究为主,注重幼儿主体地位,通过层层提问,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并获得了不同的收获,幼儿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三、整合多领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此次活动整合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领域内容,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声音的传播”是一个有蕴含丰富知识的课题,在今后的探索中将更深入、全面地挖掘“声音传播”的奥秘,开发更多可让幼儿探索的未知领域。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2
活动背景:
在一次日常的班级积木消毒时,孩子们发现了浸泡在水里的许多积木有的是浮在水面上的,有的是沉在水池下的。孩子们对这个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样的积木为什么有的是浮起来的?有的却是沉下去的?围绕着孩子们的热点话题我们在科探区投放了《沉与浮》的探索材料。
活动描述
片段一:沉浮实验开始了
我先让孩子一起猜测什么东西可能会浮起来、哪些可能会沉下去。孩子们信心满满的表示,大的重的会沉下去,小的轻的会浮起来。我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猜测收集实验材料。同时我也提供了一些材料,如回形针等,期望在孩子原有经验上造成认知冲突,引导幼儿从关注物体的外形到关注物体的材质。我提供了几个不同功用的脸盆(一个放浮起来的物品、一个放沉下去的物品、一个放水)和记录表,就这样,我们的沉浮实验就开始了。活动的第一天就吸引了很多人来参加,欣怡是第一个做实验的人,她把物品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仔细地观察着物品到底是浮起来的还是沉下去的,有时分不清楚时还会把手伸入水中摸一摸,等她做完之后她拿着记录表高兴地和同伴们分享她的实验结果。孩子们在认真地实验着,当实验结果和自己的猜测一致时特别有成功感,而当不一致的时候会留下小小遗憾。在孩子充分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孩子们的问题,如为什么回形针又轻又小,也会沉下去呢?我组织孩子展开了讨论。
分析:
我们班级的孩子是第一次接触“沉与浮”的活动,对于相关的一些沉浮的经验认知还是比较少的。孩子们对于沉浮的基本经验就是大的东西、重的东西会沉下去,小的东西、轻的东西会浮起来。然而孩子们在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却和他们原有的经验产生了冲突。孩子们知道了原来小的、轻的东西也可能是沉下去的,而大的重的东西也可能是浮起来的,他们不再单纯从物品的外形大小和轻重来猜测它到底是沉还是浮了。另外,孩子们收集的材料中很多是塑料制品,而这些塑料制品都是浮起来了,于是孩子们也了解到从物品的属性上看,形成了“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并将这个关键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片段二:都是金属做的东西,为什么有的会浮有的会沉?
在孩子们初步形成“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之后,我又和孩子们共同收集材料,验证已获得的经验。我重点投放了不同的金属类物品,以对孩子的已有经验造成进一步的认知冲突。孩子们实验后惊奇地发现,不管什么塑料的物品确实都是浮起来的,但同样是金属类的物品也却有不同的沉浮表现,还会像魔术一样发生变化。在一次实验中,菲菲完成实验后摆弄这些材料,当她把碗充满水之后发现碗开始沉下去了,这与之前的实验结果又产生了不同,碗在没装水之前是浮起来的,而在装满水之后就沉下去了。原来,物品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本来沉的东西还可以让它变得浮起来。那么怎么样才能使物品的沉浮发生改变又成为了孩子们的一个问题。
分析:
通过对不同物品简单的沉浮探索之后,孩子们对沉与浮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和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了矛盾点,于是我们围绕着这个矛盾点继续探索。从孩子们产生矛盾的地方入手,选择单一的、比较有特殊性的物品——金属类。由于金属类的物品在孩子们的概念中都是属于比较有重量的物品,因此对于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实际操作结果又一定的矛盾存在。这个矛盾点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探索的内容。虽然碗、盘子、易拉罐等都是金属物品,可是它们的形状都是空心的,空心的物品从重量来看就比较轻了,因此呈现的都是浮起来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又认识到了空心与实心所产生的不同的沉浮状态。
片段三:怎么改变物体的沉浮呢?
在发现碗装满水时所改变的沉浮状态后,孩子们的兴趣不单单在于观察不同物品的沉浮了,许多的孩子在操作中开始寻找让物体沉浮改变的方法了。在一次活动中,昊昊一边操作一边询问我是否能给他一根绳子,原来他想利用捆绑的方法将重的物品绑在轻的物品上增加重量以达到将物品从浮着的状态变成沉下去。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的操作中将之前积累的经验进行运用,能从重量、大小、形状等多方位来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分析:
在前两个阶段的活动中我们围绕着不同物品的沉与浮展开。有了这两个阶段的探索实验,孩子们发现有的物品有时会沉下去有时会浮起来,也就是说物品的沉与浮不但与它本身的质量有关,也与外界的影响有关,如碗在不装满水的情况下是浮上去的,但是在装满水之后就沉下去了。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不单单是实验观察物品的沉浮情况,而是想办法改变物体的重量或体积大小等来实现改变物品本身沉浮状态的一种探索。在这阶段孩子们的探索机会会更加多,能够选择不同物品的组合方式,增强了实验前的思考性和实验中的趣味性。通过尝试不同物品的达成来实现自己的实验结果。
片段四:有趣的沉浮游戏
纸船、鸡蛋、纸盘、泡沫板……各种不同的沉浮小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在纸船上、纸盘上和泡沫板上不断地增加雪花片的数量,比比看谁的浮力大、谁的浮力小。原来,不同的材质,它们的浮力也是不同的。在清水中加入食用盐,看看,原本沉着的鸡蛋浮起来了,加入不同份量的盐,鸡蛋浮着的高度也会不同呢!
分析:
孩子们从一开始的观察物体的沉浮、感知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到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一过程中,了解到了物体沉浮不仅受本身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各种沉浮的小游戏,通过增加物体重量、改变液体密度等方法来帮助幼儿感受不同物体所承载的不同放入浮力。如,通过在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用盐的方法改变清水的密度来达到鸡蛋沉浮的效果,这与之前通过物品捆绑、增加物体重量等方法又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物品本身没有任何的改变,而改变的只是媒介物——水。通过这次的探索引导孩子去发现,改变媒介物也能改变物品的沉浮。这也开阔了孩子们的思维,提供了更多的操作方法。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3
活动目的:
1.感知许多物体(或图形)可以分成相等的几份,理解等分的含义;
2.尝试运用等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3.喜欢等分物体的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使用过刀具,能安全使用刀具。
物质准备:红、绿两色同样大的`圆片人手一份;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纸片人手一份;剪刀、小刀、小盘子、笔若干;萝卜片若干;、米、红枣、花生仁若干;工具:塑料刀、剪刀、自制量杯果冻杯“分数圆片与数字连线”的作业单人手一份。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入课题让幼儿用过操作初步理解等分的概念。
引导语:今天,老师把你们带到魔术城里,让大家变魔术,好吗?
1.介绍玩法:魔术城里的这些东西,老师请小朋友去找一样东西来分成一样多的几份,等下告诉老师。
师介绍材料:你想想看怎么分可以分得一样多?你想把它分成几份?这是什么?你怎么分可以分得一样多?
幼儿操作材料:
第一组:红、绿两色同样大的圆片、等边三角形纸片
第二组:正方形纸片人手一份
第三组:花生仁若干,小袋子若干
第四组:绳子和剪刀若干
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2.分享交流:你找到了什么东西分?分成几份?怎么分?
3.师梳理等分的概念:把一种东西分成一样多相同的的几份就是等分,有的小朋友是分成二份就是二等分,有的小朋友分成四份就是四等分。如果分成三份那会是几等分?
二、幼儿分组再次操作,巩固等分的概念。
引导语:魔术城好玩吗?那现在我们再去魔术城玩一次,这次玩的材料和上次会不同,请大家要把玩的过程记录下来!
1.介绍记录要求:
2.介绍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3.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幼儿自由选择小组操作活动)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能否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等分方法。
4.操作材料:
第一组:分米
第二组:分糖果、花生
第三组:分饮料(颜料水)
第四组:切豆腐干、萝卜片等分现象
幼儿分享交流等分的做法:你用什么办法?你分成了几份?小结:小朋友用了目测法、计量法、数数法等方法对这些东西进行了等分,想想看平时的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也可以用等分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去操作。(提示:客人来了分东西、小朋友班级里面分书本、橡皮泥等)
3.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引导语:今天老师给每桌的小朋友准备一块饼干请大家也来用等分的方法一起来吃掉!
-----分享等分饼干(华芙饼)
延伸活动:小朋友平时遇到什么事可以用等分的方法然后记在班级的这张记录表上告诉大家。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4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排列上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发现的规律帮小动物装饰窗帘。
2.能用比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的快乐。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幼儿人手一份)PPT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可高兴了。它们的新房子造好了,马上就要搬新家了。让我们跟小猴一起去参观它们的新家吧!
二、参观动物公寓,发现规律
(一)播放图(一):观察、了解楼房的层与间
提问:1.这幢楼房有几层?每层有几间?一共有几间?(一起点数)
2.小猴来到了第几层的第几间?
3.小猴想去第三层的第三间,谁来帮它找找?
(二)播放图(二):在帮忙选房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小动物选房的规律
提问:1.看,还有谁也来选房间了?
2.还有一个房间没人选,你觉得谁来选?为什么?(每个小动物住三间房)
3.仔细看有没有什么秘密?每一层住的动物不一样,楼上楼下住的动物一样吗?
(三)播放图(三):继续帮助小动物选房间,进一步感知小动物选房的规律.
提问:1.看旁边的楼房里住着谁?
2.你觉得这两个房间谁来选?为什么?
小结:这些小动物可真有趣,它们选房间还有个规律呢,每一层上要不一样,楼上楼下也要不一样。
三、运用规律帮助小动物装窗帘
(一)出示操作材料,交代操作要求
指导语:看,房子选好了,小动物为它们的房子装上了什么呀?(窗帘)
今天小动物请小朋友来帮它们的新房子装上窗帘,它们要求:每一层上的窗帘不一样,楼上楼下的也不一样。先装第一幢,再装第二幢。
4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四、展示交流
(一)幼儿相互交流。
(二)个别幼儿讲述装窗帘的方法。
(三)选个别作品,共同纠正,进一步掌握规律。
五、活动延伸:给小动物装地板。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翻版一次外出学习听到的一节课,活动的选材源于大班建构式课程,主题:《动物我们的朋友》中的一次科学活动《送小动物回家》。经过执教者大幅度的修改,目标重新定位,环节重新设计,变成了一节全新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兼具的活动。
教学具的反思:
本次活动的教具学具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采用了PPT动画的形式能牢牢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回答之后能以动画的形式给予验证,另外,幼儿的操作材料也非常实用,幼儿第一次粘的不对,可以剥下来再次尝试,循环使用。
目标的反思:
活动目标是一次活动的灵魂,活动目标制定是否恰当、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活动的成败。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十分清楚,层次分明,三维目标体现很明显,既有知识与技能(用发现的规律帮助小动物装饰窗帘),过程与方法(观察发现排列上的变化规律;用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主要体现在第三条(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的快乐)。在这三条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比较突出,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活动的环节也紧紧得围绕目标展开,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能为达到目标服务。
活动过程的反思
我在组织这次活动是感觉不太顺利的地方是:引导幼儿初步发现动物选房的.规律这一环节,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引导幼儿发现这个规律的时候我问:仔细看有没有什么秘密?幼儿的回答没有到我想要的点上(即每一层住的动物不一样,楼上楼下住的动物也不一样)。这时候我的引导语特别罗嗦,其实语言可以更简洁,更具有启发性一些。可见,我对幼儿的抛过来的“球”不太能接得住,教学的机智还有所欠缺。教师不仅要对孩子可能出现的答案要有一定的预期,还要想好假如有孩子有这样的回答,自己该如何接得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不是简单重复孩子的话,而应给予孩子更多,有总结或经验的提升。
幼儿在有了第一次选房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幼儿第二次选房相对比较容易,所以重点是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追问:为什么你认为第二层的第二间应该住小兔子?这个问题特别重要。
操作要求的反思:
在幼儿操作之前一定要交代清楚操作的要求,本次活动在交代装饰要求的时候应根据操作材料的特点(第二间的难度比第一间要难)提出操作要求,请幼儿先装第一间,再装第二间,这样符合幼儿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学习特点。
讲评的反思:
这次活动的讲评环节十分重要,老师要帮助幼儿理清思维的过程,用清晰的语言表达之。我在组织讲评时,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纠缠于纠正“错误”,幼儿讲述的机会很少。讲评的重点应定位在与幼儿一起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5
【活动设计背景】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之中,充当四种角色:
①组织者: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组织学生实验;
②探究者:做一名好奇心很强的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
③发现者: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认真倾听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
④指导者:当学生探究感到困惑时,要及时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若一味地牵引,则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学中,我给予学生极大地探究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指导,让探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活动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验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①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如:小玻璃瓶在水中有的灰上浮,但有的组会下沉,这就要让学生把瓶子拿出来,再做实验,然后观察,会发现有的瓶子没有盖,水进去了,就沉下去了……
②思考总结:
让学生认真观察上浮和下沉的物体,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
上浮的:轻,是用木头、塑料、泡沫等材料做的;
下沉的:重,是用玻璃、金属、石头等材料做的。
设计意图:材料是活动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时间提供材料是大有学问的。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经过仔细选择:既简单,能为每个孩子开辟一条探究之路;又要丰富,让孩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路子去探索;还要有结构,能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独创性
【活动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⑴小玻璃瓶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
⑵橡皮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有兴趣的可以探究两个问题。
2、制定探究计划
首先由小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让小瓶下沉的方法有:灌水,灌沙子或装石子,把小瓶绑在石块上……
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完善探究方案。
设计意图:设计实验方案既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孩子们设计的实验也许是稚嫩的,站在科学的高度上讲也许是不太科学的,但是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时,初步的学会了科学的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有利于实验方案更趋于科学可行。
3、分组探究
在学生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探究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出出主意,还要关注学生独特的实验方法。
4、表达与交流
汇报实验情况要注意以下三点:
⑴要让学生边演示边汇报;
⑵让学生说清实验步骤和方法,尤其是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⑶在学生交流时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创意的方法。
我预设的交流情景: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让橡皮泥浮上来。我们是这样做的,橡皮泥做成小片(下沉)——捏薄点儿(下沉)——捏 得更薄(沉、漏了)——再捏(先浮后沉)——捏成碗状或船形(浮)——放入曲别针(仍然上浮)
师:通过捏你们发现橡皮泥有什么变化?
生:橡皮泥的形状变了。被捏成了船的形状。
师“形状变了,就可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坐过船吗?钢铁做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什么道理呢?
生:改变了钢铁的形状。里面是空心的。
师:还有什么方法让橡皮泥上浮吗?
生:我们把橡皮泥粘在木块上,也会上浮。
生:粘在乒乓球上也上浮。
师:借助比橡皮泥轻的物体也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会在交流中产生,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沙+黄豆”的交流层面,而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小苏打+白醋”生成新物质的研讨层面,这样才能使不成熟的想法更成熟起来,在相互交流中,会使学生的想法更科学,认识更完善。
三、拓展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揭秘:通过以上的两次实验探究,让学生揭开 课始 两个塑料球一浮一沉的秘密。
2、潜水艇实验;出示自制的潜水艇模型,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潜水艇自由上浮和下沉的秘密,并说明道理。
3、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要体现STS目标,即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为生活服务,让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四、实验设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师出示沉浮子:“水中的小瓶能停留在水中的任何一个位置”,这太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小瓶有什么秘密,还是水有什么特殊?……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有趣的实验现象,会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探究继续下去。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大班03-03
大班水的科学活动教案12-13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1-12
大班纸科学活动教案03-31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1-27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3-30
大班科学《复制》活动教案08-12
大班科学活动《茶》教案09-22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3-07
大班科学活动《弹性》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