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模板九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通过各种感官对比感知,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化学特性2、 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3、 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准备: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2、小勺子,吸管,温开水,盐、白砂糖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洗衣粉
活动一: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过程:
(一)引导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手抓不起,刀劈不开,洗脸洗手,都叫他来"
(二)基本活动1、 水是没有颜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比较,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
2、水是没有气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儿闻一闻醋,再闻一闻水,说说水有没有气味3、水是没有味道的幼儿尝尝甜牛奶,尝尝醋,尝尝水,比较:水有没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
5、小结:水是无色,无味而且透明的
活动二:
过程:
(一)引导活动
1、出示两杯开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没有放糖,问:这两杯水一样吗?看上去一样,喝一喝呢?
2、请个别的小朋友尝尝3、问:为什么这杯水会是甜的?
(二)基本活动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糖和水的颜色味道,分别是白与无色,甜与无味
2、将白糖放进水里轻轻搅动,慢慢的,糖不见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样?
4、再用盐做一次实验5、小结:水能溶解糖和盐
(三)巩固活动
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石头,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东西放在水里,过一会儿或搅动一下,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活动三:讨论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对糖的制作过程感兴趣,初步了解糖的制作原料。
2、通过讨论、交流和分享等活动,知道糖的不同种类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3、活动中,能用清楚、完整的语言向同伴介绍自己收集的糖的各种经验。
活动准备:
幼儿收集各种糖,布置"各种各样的糖"的展览。
活动过程:
一、参观展览:各种各样的糖。知道 糖的不同种类。
1、参观糖的展览。
教师:小朋友都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糖,现在请大家去参观一下,看看有些什么糖。
2、交流活动:我看到的糖。
教师:清小朋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糖?它是什么样的?
3、教师小结:糖有很多种类,有的糖是白色的,有的糖是彩色的;有的糖细细的,碎碎的;有的糖是方的,有的是小圆糖;有的是动物形状的糖等。
二、讨论:糖有什么用。了解糖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1、讨论糖的用途。
教师: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糖,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2、小结糖的用途。制作糖水或甜品,烧菜,酿酒,腌菜,休闲娱乐等。
3、根据糖的用途进行分类。
教师:这里有这么多种糖,你们能根据它们的用途帮它们分分类吗?
三、分享好吃的糖,感受糖的不同口味。
1、讨论糖的味道。
教师:你吃过什么糖?它是什么味道的?
2、品尝活动。
教师:小朋友随意品尝两种糖,比一比它们的味道一样吗?
3、集体交流。
教师:你吃的是什么糖?它是什么味道的?
4、教师小结:小朋友发现糖的味道并不一样,有的甜,有的酸,有的是薄荷味,有的是巧克力味…有的是硬糖,有的是软糖,有的是酥糖,还有的糖吃在嘴里有麻麻的感觉…
四、了解糖的制作原料及蔗糖的种类。
1、讨论糖的`制作原料。
教师:你知道糖是用什么制作出来的吗?
2、了解糖的制作原料。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3、了解蔗糖的种类。引导幼儿自己看图,了解图意。
活动延伸:
要求家长带幼儿去超市买糖果,使幼儿了解买糖的过程,并学习自己买糖,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体验风无处不在的乐趣。
2.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3.能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用各种方法来造风。
活动准备:
1. 材料:电风扇、不同材质的纸(如硬纸片、报纸、卷纸)、塑料袋、气球、布料;折纸用纸。
2. 幼儿经验准备:小风扇儿歌及游戏。
活动过程:
一、站到户外让幼儿感受风。
二、自由的寻找风
三、说说风
四、幼儿大胆思考,用各种材料制作出风。
活动延伸:制作风车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结束后,我会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幼儿用自己的操作经验向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和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通过交流,幼儿不仅向别人介绍了自己的制作风的方法,还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空间。最后教幼儿一首儿歌《我会制造风》,这样不仅突出了活动的主题,还巩固了幼儿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幼儿对制造风的印象。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几种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2、培养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3、提高幼儿比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向父母询问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2、物质准备:(1)生熟鸡蛋(生鸡蛋标上数字1、熟鸡蛋标上数字2)若干个;
(2)托盘、餐巾、小碗(没人2个分别贴上生、熟标签)、手电筒;
(3)记录用的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图、记录表、铅笔没人一套;
(4)快乐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兔妈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老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兔妈妈,今天我想请你们到我家做客,你们愿意吗?“幼儿听音乐入场坐好。
2、出示鸡蛋引出课题。
老师:“欢迎到我家做客,我为大家准备了煮鸡蛋吃,,可我不小心把煮熟的鸡蛋和生鸡蛋魂在一起了。小朋友们能不能帮我想想好的办法,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区分开,但是还是不能把鸡蛋弄破?”
二.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动手尝试区分生熟鸡蛋
1、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说说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2、幼儿动手尝试区分,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大家想了许多好办法,让我们来试一试吧。为了更好地把生熟鸡蛋区分清楚,我为大家准备了两个碗,请你用自己想的办法先试一试,然后把你认为的生鸡蛋放到写有“生”的碗中,在记录表示画×,把你认为的熟鸡蛋放到写有“熟”字的碗中,在记录表上画√。”
3、组织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区分的。
请幼儿把自己验证的结果、方法和记录表讲一讲。
三.引导幼儿通过看图来了解、验证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配班老师扮演小松鼠敲门:“我是小松鼠,听说小朋友正在帮兔妈妈想办法区分生熟鸡蛋,我也从电脑上搜索了几种非常简单的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师组织幼儿观看图片内容,了解三种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1)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分别用手转动起来,生鸡蛋转动的慢,熟鸡蛋转动的快。
(2)用收晃动生熟鸡蛋,感觉里面有东西的是生鸡蛋,熟鸡蛋则感觉不到。
(3)用手电筒照生鸡蛋时比较透亮,熟鸡蛋不透亮。
教师和幼儿边看方法图,边用一组鸡蛋进行尝试验证。
四.幼儿利用已知方法,帮兔妈妈再次验证,并填写记录卡。
1、幼儿用每一种方法去区分生熟鸡蛋并填写验证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要求幼儿用第一种方法试验后,把记录表写好:转得快的鸡蛋是熟的,画√,转得慢的鸡蛋是生的,画×。
用第二种方法试验后,在没有感觉的鸡蛋下面画√,在有感觉的鸡蛋下面画×。
用第三种方法试验后,在不能透亮的鸡蛋下面画√,透亮的鸡蛋下面画×。
2、组织幼儿说一说自己的验证结果。
3、请幼儿将熟鸡蛋剥开,进行验证。
老师:“孩子们,你们真是太聪明了,生鸡蛋和熟鸡蛋终于分清楚了。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把熟鸡蛋剥开吃吧!”
五.简单讲解区分生熟鸡蛋的原理。
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能区分生熟鸡蛋?
教师总结:因为生鸡蛋里面是液体,转动时里面的蛋清、蛋黄也在自转,影响了鸡蛋的旋转速度,熟鸡蛋里面是固体,不会影响鸡蛋的旋转度;熟鸡蛋里面是实心的,所以晃动时不会有什么感觉,生鸡蛋则会感觉到里面有东西;用手电筒照时,生鸡蛋清很透明,而熟鸡蛋则不透明。
2.将生鸡蛋打开比较生熟鸡蛋的不同。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设计思路:
今年春天,在我园的科技节活动中,幼儿对一种会发光、发声的陀螺很感兴趣,孩子们讨论的是陀螺、玩的是陀螺,我感觉到可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来进行一次“转动”的活动。
二、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三、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塑料玩具、筷子、轮子、绳子、风车、火柴棒、盖子、纸片等。
2、学具:手巾花、陀螺、发条玩具、录音机、转椅、钟表等。
四、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各种能够转动的玩具,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
(2)教师投放半成品,幼儿再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做个会转动的小玩具:使不能够转动的物品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演示,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2、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幼儿自由讨论: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转动的物体,以及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2)集体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转动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3)、幼儿观看幻灯:转动在现代科技中应用。
3、发散思维:
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起来?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4、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1)师:“你能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2)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你让身体的那个部分转动起来了?请你来试一试。
(4)“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5)“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五、活动延伸:
1、老师和幼儿一同到室外寻找可以转动的物体。
2、利用谈话鼓励幼儿继续寻找、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关转动的物体。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明白青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关注小动物的情感。
2、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过故事《小青蛙找妈妈》了解青蛙从卵变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3、培养幼儿身体平衡能力及跳的能力,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青蛙为什么是益虫?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挂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1、请幼儿猜谜: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
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
2、这些青蛙平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3、你们害怕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会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吗?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请幼儿仔细观察青蛙图片、模型,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并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经绿色,趾间有薄膜相连,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
2、集体探索:你见过青蛙,听过青蛙的叫声吗?说说青蛙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探索青蛙生长过程
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挂图,讲述故事。
2、提问:水草上沾着的一团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的动物是什么?是由什么变来的?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幼儿复述故事。
4、比较青蛙和蝌蚪
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⑴青蛙长什么样子?(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5、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玩法: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老师一边出示字卡一边说:青蛙妈妈产下许多圆圆的卵(幼儿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形状),又成小蝌蚪(幼儿小跑步双手放在身后做摇摆状),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幼儿 伸出两只胳膊继续小跑做游泳状),又长出两条后腿(幼儿把两腿分别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儿做蛙跳状,嘴里学青蛙叫声:呱呱呱)。
教学反思
1、本节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小青蛙的生长过程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小朋友学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变过程。幼儿在本节课中知道也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了。
2、本节课少讲了青蛙的益虫,教导幼儿要从小保护它们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告诉大家环境在不断恶化,但有些小动物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帮人们捉害虫,引入本篇课文。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比较长短差别明显的3~4个物体,按从长到短活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2、愿意大胆描述自己的排列顺序。
二、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3~4根吸管、排序板等。
三、指导要点:
(一)引导幼儿复习比较长短
引导幼儿比一比、找一找,分别找出其中最长、最短、比较长的吸管。
(二)按长短排序
1、鼓励幼儿自由探索:为3根吸管排序。
2、引导幼儿描述排序顺序: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
3、再增添一根吸管,引导幼儿再次排序。
四、延伸活动:分组活动
1、画面条:投放书面联系、水彩笔,引导幼儿在一组线条中添画一跳最长、最短或比较长的线条。
2、操作组:投放铅笔、铁线、毛线、纸条等引导幼儿为各种材料按照长短排序。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对教材的把握上设计较好。环节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在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时,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兴趣很高。数学就是服务生活的,孩子在操作和游戏中掌握了区分长短的方法,理解了长短顺序的关系。
在幼儿分组操作时,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对于接受慢的幼儿没有及时给与支持和帮助,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并实施重点关注;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保持原有的基础上,在操作环节发现掌握不好的孩子,在游戏环节重点关注策略,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很好掌握;另外,在一日活动将此项活动延伸到各个环节,随机教育和引导。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创设情景,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水果。
2、通过触觉、视觉、味觉等方面,让幼儿感知水果的外形特征和味道。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苹果、香蕉、桔子、梨子各若干个,并用布袋包好。
2、切成片的水果,并用牙签插好。
3、西瓜宝宝图,水果图片。
活动过程:
一、 猜一猜
1、出示西瓜图。
小朋友你们看,他是谁啊?(西瓜)
对,西瓜宝宝今天要过生日,谁想去啊?还可以带一个宝宝去,就是布袋里的宝宝。请你们摸一摸布袋,猜猜里面是什么宝宝。
2、幼儿摸布袋,猜猜里面是什么。
二、 认一认
1、请小朋友打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呢?幼儿说出自己布袋中水果的名称、颜色、形状。
2、请手中是红色宝宝的举起来给我看。
请手中是圆圆的宝宝举起来给我看。
请手中是香蕉宝宝的举起来给我看。
3、请小朋友把你的宝宝放在桌子中间。这些宝宝合起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水果”。
你们还吃过哪些水果呢?老师出示水果图,幼儿根据图片回忆。
三、 说一说
1、现在请小朋友带着你的宝宝到西瓜宝宝家去。可是,西瓜宝宝不认识你的宝宝,你应该怎么介绍呢?请个别幼儿尝试。(老师当西瓜宝宝:“你是谁啊?你的宝宝叫什么名字?他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
2、大家一起来。
四、 尝一尝
1、小朋友,欢迎你们。我准备了好多好吃的,请大家尝一尝,尝好了还要过来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它是什么味道的。
2、幼儿品尝。
3、组织交流。
五、 小结。
活动反思:
对于幼儿来说,在课堂中出现一些新鲜的事物会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我选用对了本课,并运用了观察、触摸、品尝、介绍、制作的方法来了解水果,这些环节的设计能够更好的让幼儿集中注意力,并且兴趣非常的高!同时向他们渗透一些蔬菜和水果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教育他们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摸水果、品尝水果、扮演水果来加深幼儿对水果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它们的颜色、形状、味道、以及果肉的颜色、质地,再通过描述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把游戏、学习溶为一体,让幼儿在游戏中也可以学到知识,也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一、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引导幼儿发现盐水能使蛋浮出水面。
2、乐于表达、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3、培养探索意识和动手操作努力。
二、准备:
1、水杯、鹌鹑蛋、小勺每人各一份,放入操作盘中。
2、盐一盆,抹布一块,每组一份。
3、鹌鹑头饰一个。
4、清水一盆,空盆一只(备用)
三、过程:
1、故事引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蛋宝宝历险记》。一天,天气真好,许多蛋宝宝出门去玩。它们看看花,看看草,真高兴呀!走到小河边,一个蛋宝宝说:“哎呀,天气太热了,我去洗个藻。”说者“扑通”一声跳进了小河里。哎呀不好了,蛋宝宝一下子沉到了水底。它大声喊:“救命呀,救命呀!”清水姐姐听到了,马上使劲地把蛋宝宝往上托。可惜清水姐姐的力气太小了,蛋宝宝还是一个劲地往下沉。这时候,来了许多的盐哥哥,它们跳进水里,和清水姐姐一起转呀转,转呀转……最后,你们猜,盐哥哥能不能帮助蛋宝宝浮出水面来呢?
2、试一试
蛋宝宝到底有没有得救,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讲一讲
教师戴鹌鹑头饰,引导幼儿讲一讲:
1)蛋宝宝有没有得救?是谁救了他们?
2)盐哥哥在哪里呀?
小结:原来盐溶解在水里以后能让蛋宝宝浮上来。
4、延伸:在区角里再来试一试还有没有别的东西溶解在水里后也能让蛋宝宝浮上来。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模板九篇】相关文章: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模板5篇05-25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模板7篇05-20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模板五篇05-13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四篇05-08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3篇05-28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汇编8篇06-03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汇总八篇05-30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汇编六篇05-26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汇总六篇05-24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合集六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