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精选6篇)
在各领域中,我们在越来越多的地方看到各种不同形式的汇报,汇报时,要熟悉掌握汇报内容,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怎样写汇报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1
一、一站式建设基本情况
推进一站式建设,是人民法院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自20xx年8月最高院部署以来,常州法院高度重视、精密部署,以“一站、集约、集成、在线、融合”为关键,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多元解纷开创新局面。搭建多元解纷平台,积极对接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建立解纷“菜单库”,类型化、专业化、特定化的诉调对接机制基本形成。深化“一站一室”效能提升工程,驻院(庭)的42个人民调解工作室、律师调解工作站,诉前分流调解了71.45%的案件,有效压降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数量。二是诉讼服务实现新提升。“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逐步建成,涵盖立案、调解、速裁、保全、鉴定、送达、涉诉信访等贯通全流程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加大信息化建设,全面应用移动微法院,6家法院建成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大力推广网上立案、跨域立案,20xx年至今,全市法院共办理网上立案27848件、跨域立案507件,赋能高效优质诉讼体验。三是诉源治理取得新成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全力落实“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工作部署,基本实现了“法院领导对接乡镇(社区),法院干警对接村组网格”的工作格局,涌现出一批基层首创的社会治理“常州模式”。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成效初显,20xx年全市法院呈现案件总量、增幅“双下降”的良好态势,今年以来新收案件增幅整体放缓。
二、一站式建设主要做法
(一)强领导、建机制,打造高质量司法“亮点工程”
将一站式建设作为近年来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系统谋划、一体推进、融合发展,点“亮”高质量司法。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一站式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积极争取党委领导、政府支持,通过联席会议、协商会、推进会等方式,与司法局、金融主管部门等建立多元解纷合作协议,纠纷化解从“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转变。推动全省率先将“民事行政案件万人起诉率”纳入地方综治考核指标体系,为一站式建设不断深化提供动力。市中院开展的“一站一室”效能提升工程、“分调裁审”深化改革工程项目等被列为常州市创新社会治理重点项目,在市委的领导督导下,高质量完成项目验收,获得一致好评。
二是完善建章立制。成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院长担任组长,加强组织推动。制定全市法院推进一站式建设责任分解表,细化5类28项工作任务,明确时序进度、责任部门,对标对表狠抓落实。针对重点任务,出台关于推进民商事速裁案件无纸化办案、财产保全案件流程管理规则、推进一体化集中送达试点工作、12368诉讼服务热线集约化办理等10余份规范性文件,定期通报一站式建设开展情况,确保全市法院一着不让按期完成目标任务。
三是强化示范引领。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4次,通过现场参观、听取汇报深入了解一站式建设工作进程,各基层法院交流经验、提炼特色,在全市法院形成比学赶超、创新创优的良好氛围。及时汇编经验材料,相关经验做法被最高院和省法院司法改革案例选编收录4篇,金坛法院、新北法院、天宁法院被确定为“全省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示范法院”。加大宣传力度,召开新闻发布会8次,将跨域立案等工作宣传到地铁上,让人民群众看得懂、用得上。
(二)提质效、优服务,打造司法为民“民心工程”
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将一站式诉讼服务、全天候自助服务、全市域通办服务等确定为“司法为民十件实事”,持续巩固拓展一站式建设成果。
一是健全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坚持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从传统的大厅现场服务,拓展为“厅网线巡”立体化诉讼服务,为群众诉讼提供“多选项”。实现“一站通办”,在立案大厅配置导诉员迅速分类引导,配备自助立案、自助查询、庭审观看、自助打印文书及预约法官等设备,提供自主式便捷服务。在全省首家实体化运行财产保全中心,集中办理保全案件,做到线上线下申请、实时查看进度。天宁法院“聚焦‘智简快优’打造智慧型诉讼服务中心”典型案例,入选全国《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案例选编》。实现“一网通办”,打造全域诉讼服务网,设立“跨域立案、网上立案”专窗,让“家门口立案”变成现实。溧阳法院20xx年完成跨域立案服务137件,数量位居全省基层法院首位。疫情期间,线上诉讼服务“大显身手”,为群众提供“零跑腿”“不打烊”的诉讼服务,实现“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实现“一号通办”,以“百姓有所呼,法院实时应”为目标,在市中院设立12368热线服务中心,对全市法院统一“接单”“派单”,服务更高效规范。
二是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格局。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做优律师调解、健全特邀调解、拓宽行业调解,实现纠纷化解提档升级。实体化运行“诉讼与非诉讼对接中心”“非诉讼服务分中心”,做大做强“一站一室”,矛盾纠纷诉前分流取得实效。全市法院共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29个,聘有驻院(庭)人民调解员75人,设立律师调解工作站13个,聘有律师调解员约100人。打造了金坛法院老葛调解工作室、钟楼法院张再锋调解工作室、新北法院孙伟英调解工作室等一批有口碑、叫得响的调解品牌。20xx年以来,全市法院诉前分流案件41497件,调解成功16315件,调解成功率39.32%。搭建特邀调解平台,与31个特邀调解组织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85名特邀调解员深度参与婚姻家庭、商事纠纷、物业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等类案纠纷的调解工作,20xx年以来共委派、委托调解纠纷6156件。拓宽行业调解渠道,市中院与侨联侨办建立涉侨纠纷诉调对接机制,为涉侨案件提供专业调解;武进法院与纺织业商会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行业纠纷行业解;新北法院在知识产权领域,溧阳、武进法院在物业纠纷领域被确定为“全省类型化纠纷示范点法院”。大力推行线上调解,加大对“江苏微解纷”平台的宣传和使用力度,实现人在家中坐、案件“云”上调。20xx年以来,全市法院通过该平台调解案件12824件,调解成功7860件,调解成功率达61.29%。
三是推进高效化流程机制改革。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制定工作方案,召开会议专题部署推进。建立民事、刑事、行政、执行速裁团队,健全团队配置,明确权责清单,提高运行效率。20xx年以来,全市法院速裁团队审结案件34753件,占全院民商事案件数的58.86%,平均审理天数50天,调撤率52.56%,达到简单案件“门诊”化解、疑难复杂案件“住院”精审的良好效果。推进无纸化办案改革,市中院制定《关于推进民商事速裁案件无纸化办案暨中间库纸质卷宗材料管理的'暂行办法》,通过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实现全市法院速裁案件无纸化办案全覆盖。开展诉讼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建成覆盖两级法院的“文书集中送达中心”,市中院、金坛法院率先探索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剥离辅助事务,案件平均审理天数缩短10余天。
(三)重预防、深参与,打造法治建设“强基工程”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和强基导向,主动延伸司法职能,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筑牢法治社会根基。
一是下沉力量资源。与市委政法委联合出台《全市法院“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工作的实施意见》,市中院院领导带头挂钩联系综合网格或专属网格,担任兼职网格长,建立健全“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工作长效机制。设立“法官工作室” “审务工作站”59个,537名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下沉一线、融入网格,确保重心下移、服务下倾。全市法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涌现出一批广为人知的“常州特色”。武进法院嘉泽法庭建立“左邻右理法官工作站”,获中央督导组、市委主要领导和省法院领导调研肯定;溧阳法院依托“百姓议事堂”平台,积极推进“百名法官进百村”;天宁法院打造“‘郑能量’法治堂” “郑在说法”“天宁讲法学堂”等“菜单式”普法“教科书”;经开区法院设立30个“手搀手”社区法官工作联系点,收获了群众的“口碑”。
二是前移解纷关口。推动人民法院定分止争职能向纠纷产生的源头和前端延伸,向引导和疏导用力。全市法院先后与地方党委政府、司法行政机关签订合作协议、工作意见,构筑信息共享、实时联动的互动机制。提前介入纠纷化解,明确定点、定时、定岗、定职“四定”原则,建立“周联系、月驻站、季排查、年总结”的常态化工作机制,20xx年以来全市法院深入网格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3248件。推行“无讼”“少讼”理念,积极参与“无讼村居示范点”创建,目前已在全市建立无讼示范点24处。
三是延伸服务触角。突出党建引领,武进法院高新区法庭、天宁法院郑陆法庭所在党支部,分别与辖区村委开展结对共建活动,金坛法院水北法庭与辖区村委建立“轮值书记”制度,武进法院嘉泽法庭明确重要议事必到、突发事件必到、较大纠纷化解必到“三个必到”,提高乡村自治效能。加大对非诉讼解纷力量的业务培训、法律指引和类案指导,助力提升自治先行、自我净化先行的能力水平。积极参与指导对乡规民约、社区公约等自治规定的“破旧立新”,依法规制高价彩礼、侵害外嫁女权益、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不良习气,推动提升乡村文明。嘉泽法庭指导村委修订“外嫁女”土地权益村规民约,一揽子化解该村20余起同类纠纷的典型案例,写进省法院人大报告。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走出去”,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巡回审判等,推动形成学法、懂法、遵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困难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全市法院一站式建设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协同配合不够有力。目前社会基层调解力量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各领域参与度还不够高,缺乏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距离“息事罢讼”的诉源治理目标还缺乏齐抓共管的合力。二是信息化建设有待提升。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壁垒尚未完全打破,数据资源的高效衔接、互通共享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运用现有智能平台进行司法研判不够深入,在定期排查、搜集潜在风险点和不稳定因素,做好风险识别与预测、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研判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经费保障不够到位。从多元化解、诉调对接机制运行的实际情况看,驻院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和调解员补贴经费都未完全按文件落实,普遍待遇较低,无法吸引年轻优秀人才;网格员的“一案一补”问题尚未解决,制约诉调对接工作深入开展。四是改革推进不够彻底。分调裁审方面,配套机制落细落实不到位,繁案简案快慢不分、平均用力的情况仍然存在;立案诉服方面,各类诉服平台不会用、不愿用问题突出,距离全流程、全业务在线办理还有差距;工作推动方面,重点任务的项目化建设不够实,自上而下的分类指导与刚性约束不够严格。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也恳请人大关心帮助。
全市法院将以此次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和审议一站式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高站位,认清形势、压紧责任、坚定信心,推动多元化解与诉讼服务各项工作落地见效、长远发展,持续扩大一站式建设“常州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党政主导和多方协同结合,形成制度保障优势。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依靠党委、政府的力量,更新理念、转变观念,通过推动完善多元共建顶层制度设计和流程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制,对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对接、早化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将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的有关工作经费按照上级法院要求列入财政预算,切实研究解决基层人民调解员、特邀调解员的工作报酬和奖励问题,充分激发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实效。
二是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相结合,形成服务优势。紧紧围绕“法官进网格”“无讼村居(社区)”创建、“两个中心”等平台建设,增强力量配备,完善机制建设,将诉前调解、参与社会治理等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力求全面客观体现法院工作人员业绩,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推动相关部门完善奖励机制,提高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把握一站式建设的集成性,实现基层自治组织对接全覆盖,进一步整合更多行业协会、特邀调解组织等社会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资源相互调用和信息相互共认,建立矛盾纠纷双向反馈和实时查看机制,形成多管齐下、协同作战的矛盾纠纷化解大格局。
三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形成技术优势。提升智慧法院建设水平,探索建设集在线立案、在线诉讼服务、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电子督促、电子送达等功能融为一体的信息化工作平台,打造资源互通、共建共享、开放包容的在线纠纷解决体系。促进调解、仲裁、诉讼等各类纠纷解决机制的跨界融合,形成递进式、漏斗型的矛盾纠纷分层过滤化解机制,推动纠纷处理模式从事后向源头预防转变。加大对数据的分析研判,对纠纷解决进行全程管控、数据采集、信息共享、对比分析,为当事人理性选择解纷方式提供合理预期,为化解纠纷和社会治理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四是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相结合,形成专业优势。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实际成效促进一站式建设效能提升,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有案不立、回应不及时等急难愁盼和堵点痛点问题,强力攻坚、对账销号,提升队伍能力素养。加强与政法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理论对司法实践的指导作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各类调解细则,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聘请由法学专家、退休法官、相关专业人士等组成专家团队,完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名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培训机制,着力提升调解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五是重点培育和统一谋划相结合,形成品牌优势。重点挖掘“左邻右理”品牌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在全市大力推进一体化建设,部署开展“四个统一”品牌工程,统一理念、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推广,将全市所有人民法庭法官服务站统一打造成“左邻右理”工作品牌。着力提升品牌知名度,组织法庭工作人员走进村镇宣传“法官进网格”工作流程、职责内容、联系方式等,让“左邻右理”深入民心,达到群众有困难、有需求,第一时间就能想起“左邻右理”的效果。着力强化工作指导,定期组织对一站式工作开展调研,系统梳理反馈的难点堵点问题,邀请专家学者提供意见建议,针对性予以破解,切实增强工作实效。
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2
根据本次会议安排,我代表大理州中级人民法院向州人大常委会报告我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一、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总体情况
诉讼服务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讼服务中心是方便群众诉讼、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窗口。2017年以来,全州两级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对外服务人民群众,对内服务法官、提升审判质效的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在坚持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基础上,按照“大服务”、“大平台”、“大辐射”“三个定位”要求和“六化四平台”标准积极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开展诉讼服务工作。2017年至今,全州两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共立各类诉讼、执行案件79143件,申请再审、申诉案件453件,保全案件120件。诉前矛盾纠纷化解1765件,诉讼服务中心已成为两级法院导诉普法和司法为民的新平台,成为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维护权益的新阵地。20xx年,州法院和3个基层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被云南省高级法院命名为“优秀诉讼服务中心”、6个基层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被命名为“规范诉讼服务中心”。全州两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及诉讼服务工作被推广介绍,共有30多家省内外法院前来考察交流。
(一)夯实基础、完善功能,打造司法为民平台
打造多功能“一站式”平台。尽可能将审判辅助性事务从各个业务庭和办案法官手中分离出来,由诉讼服务中心进行集约化办理,通过合理配置人员,实行一岗多能,使诉讼服务中心具有诉讼服务、纠纷化解和纠纷分流三大主要职能,具体包括:诉讼引导、法律宣传、诉讼材料接收、集中扫描、登记立案、申请财产保全、申请委托鉴定、法律咨询、联系法官、文书送达、判后答疑、信访接待、投诉举报、服务热线接听等14项功能,直接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诉讼服务,让当事人走进一个厅,事情全办清,切实便民、利民。
完善便民设施。为方便群众诉讼活动,中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了母婴室、法律援助工作室、诉讼费收退室、院长接待室、法官约见调解室、信访接待室、诉调对接中心、远程接访室、调解室、诉讼材料流转中心。配置了具有访客系统、安检设备的安检台、3D智能寻路设备、诉讼风险评估平台、自助查询系统、文书打印拷贝系统、外网查询设备、LED诉讼须知显示屏、打印、复印、扫描设备。当事人可以通过这些系统自助查询案件信息、预估诉讼风险。设置有休息座椅、饮水器具、多功能手机充电器、电子储物柜、血压器、常用急救药箱、笔墨纸张等便民设施,将内容详实的各类诉讼指南放在醒目位置供当事人免费查阅。十二县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功能设置与中院的设置同步实现,总建筑面积6747m2,中院扩建诉讼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1010m2。
(二)提升素质、规范服务,打造形象展示平台
优化人员配备。优化配置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将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善做群众工作的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充实到诉讼服务中心,引导和支持群众依法理性维护权益,把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成法院展示司法能力、司法作风和推进法治宣传教育的.窗口。截止目前,两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共配备干警124名,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97名,员额法官14名,法官助理51名,书记员43名,司法技术人员7名,其他辅助人员9名。诉讼服务中心实行流程管理和程序优化,对登记立案、司法救助、信访事项等办理程序、条件、期限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首问负责、服务承诺、办事公开、文明接待等一系列制度,要求窗口工作人员着装上岗、周到服务、高效及时,做到分工不分家,人人都是信访接待员、法律咨询员,当事人无论走到哪个窗口,都能得到满意的服务。
体现人文关怀。设置司法救助柜台和绿色通道,对困难群众提供必要的司法救助,办理诉讼费缓减免,2017年以来,依法为1487件案件的当事人减、缓、免交诉讼费573.42万元,为51件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指定辩护人。对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孤等弱势群体,积极提供上门服务。设立专门的效能监督窗口,公开效能投诉电话,开通12368服务热线,方便社会各方对法院工作进行监督,有力推动诉讼服务中心工作提档升级。
(三)积极探索、多方合力,打造诉调对接平台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找准“枫桥经验”与法院工作的结合点,中院与州司法局协调,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律师工作室,探索引入第三方参与涉诉信访案件化解。20xx年开始,6家律所的16名律师每周一天入驻中院,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100余次。同时,监督指导基层法院积极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司法审判功能互补、诉调对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全州法院成立专门诉调对接中心12个、特邀调解组织64个,选聘特邀调解员237名、专职调解员23名,将保险调解、社区调解、医疗调解、交通调解等纳入多元化调解工作当中,2017年至今立案前委托调解组织调解案件276件,成功调解94件,调解率34%。专职调解员调解案件1732件,成功调解1671件,调解率96.5%。受理司法确认案件28件,准予司法确认28件。
(四)强化预警、源头治理,打造信访化解平台
两级法院牢固树立“信访无小事,件件系民心”的理念,从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入手,在减少存量、降低增量工作上下功夫。近三年来,针对法院案件多、来信来访量大、信访人情绪偏激等情况,建立了有制度、有台账、有接待、有排查、有结果的“五有”工作机制。2017年至今,共处理来信1516件、接待来访10296人次,共排查出矛盾易激化,可能越级赴省进京上访的案件86件101人。成立信访领导工作小组、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实行定责任人、定包案领导、定化解期限,采取一案一方案的方式开展化解工作。认真落实诉访分离机制,对依法应纳入诉讼、再审审查、申诉审查程序的案件,引导当事人依法反映诉求。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确保了全国重大会议期间、重大时间节点,信访人都稳控在当地。
(五)因地制宜、突出亮点,打造特色诉讼服务平台
大理州两级法院诉讼服务过程中,将民族文化与司法文化融合,结合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打造了各具特色的诉讼服务平台。如在白族人口占比90%以上的剑川县,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摆放白、汉双语的诉讼指南、法律文书样式,并有白族诉讼引领员为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指导。该院80%以上案件均使用白族语言开庭审理。20xx年,民事案件调撤率达84%。大理市法院喜洲法庭结合喜洲地域特点和白族“耻讼”的风俗习惯,选配金花调解员提供特色诉讼服务。金花调解员发挥了特有的民族、习俗的亲缘性,使得矛盾迎刃而解。洱源县法院在白族群众聚居的邓川法庭设立“阿鹏调解室”,阿鹏调解员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熏陶、引导诉讼参与人守法、明理,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云龙县法院聘请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乡村能人”担任特邀调解员,多元化解贯穿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20xx年云龙县法院功果桥派出法庭的案件诉前调解率达92%。我州民族文化助推多元矛盾纠纷化解的经验,在省高院组织召开的红河会议上交流。金花调解、阿鹏调解、特邀调解工作得到上级法院的充分肯定。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诉讼服务中心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案件数量大幅增长,仅20xx年上半年全州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3095件,新收案件同比增加5763件,上升40.07%,同时缠访、闹访等违法访现象存在,加剧了诉讼服务中心“人少事多”的矛盾,加上诉讼服务中心法官干警人员老化,辅助人员占比高且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诉讼服务中心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二是十二县市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上存在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大理市法院、弥渡县法院、巍山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无论是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离规范化标准化要求有较大差距。三是诉讼服务中心在委托调解、律师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等多元化解纠纷平台建设和作用发挥上存在差距。行业整合资源不够,如各政法机关设置各类中心要求律师常驻,但律师数量不足,配齐较难。行业调解、行政调解中律师和调解人员经费保障方式为以案定补,补助经费较低,调动不了律师和调解员的积极性。四是诉讼服务中心智慧化、科技化水平与上级法院要求及群众的需求存在差距,“智慧诉讼服务”、“网上诉讼服务”等新模式有待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站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总结我州两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的好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州中级法院将在下一步工作中,进一步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切实落实诉讼服务“提档升级”。
(一)统筹推进全州诉讼服务中心建设
在州委领导、人大监督下,加大对全州诉讼服务中心的投入,有针对性的加大对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调研、指导和督促,推动相关法院解决建设发展中的难题。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兼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众诉讼需求,建设凸显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诉讼服务中心,努力实现全州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全方位升级。
(二)加强诉讼服务中心队伍建设
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充分发挥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优势,继续营造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协作的良好氛围。对辅助人员严要求严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人员素质。建立对法院新招录人员、新提拔干部到诉讼服务中心顶岗培训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建立规范服务机制,服务好人民群众、服务好审判执行工作。加大对闹访、缠访等违法上访行为的依法处置力度。
(三)不断完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
弘扬“枫桥经验”,积极探索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完善委托调解、律师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等多元化解纠纷平台建设,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法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大格局”,促进矛盾纠纷诉前化解。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充分调动纠纷化解各类参与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作用。
(四)积极推动智慧诉讼服务中心建设
全面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实现一站式多元解纷、一站式诉讼服务。不断延伸诉讼服务触角,逐步将诉讼服务中心建成培育法治意识、传播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全面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司法为民便民利民、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将以此次州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为契机,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的审议意见,落实各项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将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3
日前,天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专题询问。
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静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全市法院通过源头治理、多元化解、繁简分流等措施,推动建设集约集成、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加快诉讼服务转型升级方面,以诉讼服务中心为载体,大力推动立案登记制改革,由审查立案变为登记立案,全市法院当场立案率达98%;以网上诉讼服务为抓手,实现与最高法院12个在线诉讼服务平台对接联通,升级改造诉讼服务网等平台,当事人通过扫码即可实现“家里办”“掌上办”“一网通办”,去年以来网上立案占一审立案数量的43%;以诉讼方式改革为突破,加强调裁对接、繁简分流、简案快审,去年,全市法院速裁、简易程序办理案件超38万件,占全市一审民商事案件总数的.84%,有效提升审判效率。
全市法院积极参与推动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大力加强联动解纷,完善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仲裁公证等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去年以来,全市法院诉前调解纠纷15万件。
今年以来,全市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收案数同比下降9.5%,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有效化解;大力加强专业解纷,设立家事、金融等72个类型化专业化调解室,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在线解纷,建立法院网上调解平台,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商会调解、劳动人事调解仲裁等平台互联互通,入驻调解组织502家,调解员1833名,在线解纷38162件,司法确认率达71%。
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4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报告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工作(20xx年1月,“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两个“一站式”建设已升级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请予审议。
20xx年8月1日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法院在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市政府、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立足司法职能,把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举措,深入推进;截至今年7月31日,全市法院特邀调解员1216人,诉前特邀调解案件2028件,多元调解案件30807件,成功调解了22771件;速裁快审案件29536件,占民商事案件总量的44.27%。
一、提高政治站位,全力开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新局面
一是始终坚持党委领导。紧紧依靠市委领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主动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大格局,将多元解纷机制嵌入综治网格,在社会治理全局中落实。党委牵头成立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领导小组,并将万人成讼率等指标纳入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核项目;市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出台了《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推进诉源治理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多元解纷工作。
二是主动争取各方支持。提高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意识,积极向人大汇报并推动把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市人大常委会专项工作报告议题。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协调,推动解决在机构、人员、财政等方面的困难。主动与上级法院联动对接,及时获得相关业务指导。注重宣传推广,努力凝聚社会共识。
三是强化法院担当作为。突出政治站位,将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领导小组,做好事项统筹协调工作。实施诉讼服务事项归口诉讼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建立法院系统内相关部门主动支持、协同配合工作格局,强化工作考核,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注重上下一体,实行两级法院联动推进,并在重要节点召开调度会议,推动全市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协同深入开展。加强工作督导,积极运用市中院院领导挂点包片制度,促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二、注重诉源治理,着力构建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
一是积极搭建诉调对接平台。市中院分别在经济开发区和高铁新区设立上饶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服务中心、知识产权大数据诉调对接中心,并联合金融机构成立金融纠纷诉调对接中心,将涉企业相关纠纷导入多元化解平台,通过非诉解纷,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德兴市、广丰区等基层法院依托综治网格,积极与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联动,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推动矛盾纠纷基层解决、源头化解。针对医疗及交通事故案件大多需要鉴定的现实需求,实施诉前委托鉴定、先行调解工作机制,促进诉调工作无缝对接、有序开展。
二是有效融合多元解纷合力。积极与金融、仲裁、公证、交警、卫健委、工青妇、工商联、行政调解和行业协会等解纷力量对接,推进“1+N”专业调解,促进民行案件委派委托常态化,推动医疗、交通事故、物业、金融等纠纷在诉前化解。与市司法局、银保监分局联合下发《充分发挥公证书的强制执行效力、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服务银行金融债权风险防控的实施意见》,支持金融机构通过赋权公证快速处理金融纠纷,促进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强与乡镇(街道办)、矛盾调解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及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联系协调,强化矛盾多元化解、联合调解,促进纠纷就地解决。建立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化解和代理工作机制,邀请代表委员、法律工作者、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等到法院设立调解工作室,推动解纷方式由单一审判机关向社会联动转变,全市法院设立了13个调解工作室。信州区法院通过创建“多元化解”品牌,交通事故诉讼案件从20xx年的508件减少至20xx年的443件,同比减少12.8%,医疗纠纷经多元化解,诉讼案件数量已降至个位。
三是深入开展分调裁审机制改革。制定《关于推进案件繁简分流的若干意见》《分案管理办法》,设置分流标准,完善自动分流功能,努力打通案件快慢分道、繁简分流通道。出台《简化速裁快审案件诉讼程序规范》,建立健全符合速裁快审快执特点的工作机制,促进审判质效提升。优化司法确认程序,完善小额诉讼和简易程序规则,推行简洁化诉讼、要素式审判和示范性裁判,促进简案快审。20xx年以来,全市法院13个调解速裁团队办结速裁案件29536件,平均审理时间25.84天。信州区法院被确定为全省“分调裁”改革示范法院。
三、坚持便民快捷,努力提供诉讼服务新体验
一是推动基础设施完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按照“五化”要求,积极推进诉讼服务大厅转型升级,全市法院基本完成了诉讼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工作。完善窗口设置,增设自助服务、调解速裁等功能区域,设立调解速裁工作室,组建调解速裁团队,配齐配强员额法官和审判辅助人员,确保诉讼服务中心功能充分发挥,全市法院速裁团队共有员额法官39名,占比9.4%。全面梳理引导告知、诉前辅导、案号编立、登记流转、材料收发、诉调衔接、裁审对接等工作流程,制定《关于推进诉讼服务标准化建设若干规定》《12368热线一号通办服务工作规范》等文件,不断完善全流程立体诉讼服务保障机制。
二是推动服务事项立体办理。积极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推广应用“江西移动微法院”“江西法院审判综合服务”,收转发、多元化解、在线调解等e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多元化解等诉讼服务事项深度融合。开展“自助立、网上立和就近立”,完善12368诉讼服务热线功能,启用微信、支付宝、银联自助缴费方式,着力打造线上“一网通办”与线下“一站服务”相结合的立体便民模式。设立在线调解室,打通内外网数据接口,制定在线调解规范,解决涉电子证据认证、电子签名、文书送达等关键难题,推动纠纷线上办理,努力实现“指尖诉讼”和“掌上办案”。20xx年以来,全市法院网上咨询20138件次、网上立案14601件,通过在线调解平台化解纠纷1593件。
三是推动辅助事项集约办理。依托云柜系统,促进法院收转发e中心与邮政公司收发系统对接,实现诉讼材料统一接转、法律文书集中送达、邮寄集约送达。20xx年以来,全市法院在线和集约送达约22.7万次,邮寄送达集约化工作得到了省高院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法院推广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虽然,全市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成果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离党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离上级法院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仍需大力推进。主要表现在:一是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少法院审判大楼已建成多年,受客观条件限制,功能布局难以拓展,硬件建设水平不高。个别法院争先创优观念不强、思路不够开阔、举措不够有力,存在被动跟进问题。二是诉源治理合力有待进一步凝聚。有的法院争取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多元化解力量整合不够到位。有的法院共享共治、线上线下、考核考评、人员经费等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工作合力尚未充分发挥。三是多元解纷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多元化解案件体量不大、占比不高,缺乏规模效应,收案拐点尚未到来。个别法院繁简分流标准不科学,简案与繁案转换机制不顺畅,影响了简案速裁快审效率。四是宣传引导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个别单位和人员认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是法院一家的事情,对多元解纷机制建设的意愿不足,有联而不动的倾向。部分群众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作用和优势认识不足,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观念依然浓厚。一些法官认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是立案部门的事情,仍习惯于传统办案模式。
今年是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完善、提升”的关键之年,也是基本建成的目标实现之年。全市法院将在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和上级法院精心指导下,围绕部署要求,凝心聚力,突出重点,聚焦难点,狠抓落实,努力建成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促进打官司难、办案周期较长等难题进一步破解,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满意度。
一是全面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紧紧围绕市域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加主动参与党委政府一体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建设,加大与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在诉非分流、多元化解等方面的衔接联动,凝聚更大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合力,助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
二是全面提高一站式多元解纷能力和水平。坚持“一源头、二维度、三分流”工作理念,建立健全先行分流引导、“1+N”专业联动调解和“分调裁审”机制,努力形成从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到诉前多元解纷,再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的分层递进、衔接配套、繁简结合的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三是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司法体验。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畅通立体化诉讼服务渠道,加强诉讼服务集成建设,进一步打造“厅网线巡”为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切实为当事人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
四是全面开展宣传工作。将宣传舆论工作与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融合传统与新兴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移动微法院、多元化解e平台等服务平台的推广力度,积极宣传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促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围绕工作部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奋力推动全市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推进全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5
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经验基础上,从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出发,以提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和诉讼服务能力水平为着力点,提出的系统性、综合性、协同性的改革思路。总的要求是以立体化、集约化、信息化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为载体,建设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司法规律、引领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新模式。近年来,腾冲法院重点聚焦多元化解、立案服务、分调裁审、审判辅助、涉诉信访五个方面,全面建成集约高效、多元解纷、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以“诉前调→立案调→繁简分流”为主线,构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大格局。
01全方位多维度搭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诉调衔接机制。
20xx年,与市场监督管理局、消费者协会组建“腾冲市消费者权益保护调解衔接工作站”,进一步完善涉消费者权益保护类案件的诉调衔接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20xx年,与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构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联动调解机制,确保及时、便捷解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与市检察院、市人社局、市司法局、市信访局就开展劳动报酬类纠纷的诉源治理进行协商,共同建立劳动报酬类纠纷的诉源治理联动调解机制,及时有效化解涉及工人薪酬权益的矛盾纠纷。2021年与市工商联建立商会调解机制与诉讼程序有机衔接的纠纷化解体系,并聘请腾冲市福建商会和腾冲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为特邀调解组织,任命4名企业家代表为特邀调解员,参与法院商事案件的调解。通过全面推进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不断提升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水平,努力优化营商环境作出法治贡献。与市公安局构建协调联动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各辖区法庭与各派出所、交警中队建立对口联系,派出所、交警中队对纠纷调解成功后,向当事人释明司法确认制度及程序,当事人同意进行司法确认的,可向法院提交申请,法院进行司法确认受理及审查,让公安机关的调解更具有执行力,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02选任调解员及调解组织,将纠纷化解在诉前。
从各律师事务所、人民调解委员会推荐的优秀党员律师、优秀人民调解员以及调解组织中,选取并任命64个特邀调解组织及85名特邀调解员,通过将案件委派给特邀调解员或特邀调解组织进行诉前调解,尽可能将纠纷化解在诉前。近三年我院共进行诉前委派调解案件1123件,调解成功1092件,诉中委托调解案件6件,调解成功6件。
03设立“李承平调解室”,开通立案调解快车道。
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李承平调解室,由具有多年基层调解经验的李承平同志专门进行立案调解。李承平调解室自成立以来,共进行立案调解359件,调解成功349件。
04前移解纷端口,组建速裁团队,快速化解诉讼案件。
组建速裁团队,对权利义务关系明确,证据充分的案件进行快审快判。速裁快审平均审理期限为16.08天,化解院机关65%以上的诉讼案件,极大的节约了诉讼时间,提高了司法效能。20xx年来,速裁团队共审结案件3588件。
(二)以民族团结示范为引领,为创建美丽侨乡、美丽腾冲注入司法力量
01构建多元化解协作机制,为美丽侨乡提供司法助力。
20xx年底,经云南省高院和云南省侨联联合发文,确定腾冲法院为我省涉侨纠纷多元化解的十二个试点单位之一。20xx年8月,法院与市侨联建立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协作机制,为建设和谐、文明、稳定的美丽边城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02设立旅游巡回法庭,保障美丽腾冲建设。
为适应腾冲市全域旅游的发展形势,有效预防和依法化解旅游服务纠纷,法院设立旅游巡回法庭,并在热海、和顺古镇、火山、银杏村、叠水河、樱花谷、北海湿地、云峰山8个主要景区设立旅游案件巡回审判点,联合景点相关部门、企业以及基层调解组织,多方合力共同化解涉旅游服务纠纷,悉心为游客提供集咨询、立案、调裁、执行为一体的一站式便捷服务。
03设立诉讼服务站和法官联系点,将诉讼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我院在2个乡镇、15个社区挂牌设立“诉讼服务站”和“法官联系点”,同时在清水乡和五合乡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创建无讼社区示范点,将快捷高效的解纷机制延伸到基层,全面推进构筑覆盖基层的诉源治理网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04设立国门诉讼服务站,维护边疆和谐稳定。
20xx年,法院在腾冲市自治、滇滩、猴桥三个边境口岸挂牌设立国门诉讼服务站,结合当地区位特点及少数民族特点,联合当地党委、村社调解力量,共同化解边境地区矛盾纠纷,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基层,为基层、边境少数民族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
(三)线上、线下共发力,奏响边疆“和顺和谐”司法最强音。
0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温暖。
进一步完善诉讼服务大厅功能设置,设置文书填写区、自助服务区、休息等待区、导诉台、书吧、母婴室等功能分区,同时提供饮水器具、存储柜、笔墨纸张、电话、传真、Wifi全覆盖、扫描、电脑、打印机、手机充电、雨具、急救药箱等人性化设施设备供当事人使用,为群众提供舒适的诉讼环境。
02全面推进改革,提高立案质效。
优化当场立案,按照“一窗通办”的工作思路,整合立案窗口,加强诉讼引导,提升现场立案效率。完善立案材料清单上墙、上网制度,公开登记立案流程,推动现场立案“一次办结”。
全面开通网上立案、跨域立案,腾冲法院现已全面对接网页、微信等网上立案诉讼服务系统,全面开通网上立案,当事人不用到法院即可24小时随时随地办理立案。截止目前,我院共受理网上立案申请786件。同时我院与全国32个省(市、区)的各中基层法院开通跨域立案服务,当事人可到我院办理跨域立案,真正构建起“家门口起诉”新模式,切实解决群众异地诉讼不方便的问题。
实现跨境立案,今年5月8日,腾冲法院为身在缅甸的外籍当事人进行了线上授权委托视频见证并线上为其办理了跨境立案相关手续,成功完成腾冲首例线上跨境立案。
丰富多元立案,法院依托诉讼服务站进一步丰富巡回立案、邮寄立案、预约立案等立案方式,在移动微法院、诉讼服务网等平台上公开邮寄立案地址,安排专人办理,及时反馈当事人立案进展情况。
完善适老诉服,增设老年人立案绿色窗口,对老年人维权案件优先接待、优先立案,为老年人提供立案资料代为扫描上传和起诉状口述手写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预约立案、上门立案服务。保留诉讼费现金缴纳窗口,方便现金缴费。在诉讼服务中心配备老花镜、日常急救药品、轮椅等,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务。
03打造“内和外顺”调解区域,营造多元化解氛围。
强化诉讼服务中心实质性解纷功能,在诉讼服务中心以“和顺”为主题,立足法院文化,设立“家和”“人和”“事和”调解室。同时结合多元解纷机制需求,设立人民调解员工作室、特邀调解员工作室、涉侨纠纷调解室、律师工作室、商事纠纷调解室、医疗纠纷调解室、物业纠纷调解室、代表委员工作室、心理疏导室等,营造多元化解氛围。
04积极探索“互联网+”服务模式,让司法插上智慧“云翅膀”。
法院现已全面开通中国移动微法院、云南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等14个系统和平台,全面实现了一系列网上诉讼服务。线上、线下同时为当事人提供贴心周到便捷的诉讼服务。同时在腾冲市政务中心设置自助诉讼服务点,配置自助服务设备,实现诉讼服务全年无休、24小时不打烊。
疫情期间,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在疫情“大考”中“大显身手”,为群众提供零接触、高效率、低成本、一站式的在线诉讼服务。疫情发生以来,我院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立案705件、网上开庭21件、网上音视频调解1128件、网上缴退费9244次、受理网上保全申请13件,为疫情期间群众诉讼提供极大便利。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诉讼服务抓规范。
完善诉讼服务中心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制定诉讼服务中心整体工作规范、制定诉讼服务现代化体系的机制和实施细则,加强十大功能区建设并完善相应的37项职能。
(二)多元解纷抓推进。
通过主动融入党委政府领导下的诉源治理格局,推动建立腾冲市一体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促进诉调对接实质化,形成从风险源头预防到矛盾纠纷前端解决,再到诉讼终局裁判的分层递进、繁简结合、衔接配套的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
(三)立案服务抓便捷。
在巩固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创新便民便捷立案模式,切实加强跨域立案和网上立案,建立专门窗口、改善硬件配置、完善机制流程,大力推广自助立案,抓好已配置的诉讼服务一体机运用,安排司法辅助人员或志愿者进行引导,提高自助立案效率,严防拖延立案、限制立等“立案难”问题的回潮。
(四)“分调裁审”抓团队。
鼓励优秀法官、年轻法官到速裁快审团队办理案件,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促进团队多办案、办好案。加强“分调裁审”工作机制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制定完善案件繁简分流标准、速裁案件办理规则、速裁案件要素式审判规则。
(五)审判辅助抓集约。
解决“人少事多”矛盾,推行集约化审判辅助模式,推广集中送达、保全、鉴定,进一步整合审判辅助流程,完善业务标准,切实解决工作不规范、周期长等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腾冲法院将继续传承枫桥经验,立足于助力边疆和谐稳定、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阶段,以一站式多元解纷及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大服务定位,努力实现诉讼服务从后台到前台、从分散到集中、从多点到一点、从线下到线上的全面优化。积极探索全方位多层次的便民利民措施及诉讼服务,努力奏响边疆“和顺和谐”司法最强音。
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6
现在,我代表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报告20xx年以来全省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统称一站式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省法院一站式建设工作的总体情况
一站式建设是最高法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法院工作有效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2019年,最高法院在南昌召开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专题部署和推进一站式建设。
近年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全省法院按照最高法院的部署要求,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严格贯彻实施三大诉讼法,基本建成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质效评估综合得分长期稳居全国前列,推动整体审判质效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最高法院评价江西一站式建设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院长先后三次批示肯定。20xx年以来,全省法院多元化解案件53.4万件,调解成功42.8万件,调解成功率80%,速裁快审各类案件38.1万件,简案平均审理时长缩短19.8天;其中,2020年诉前调解占比达59%,调解速裁占比达78%,审判类新收案件数量首次下降。诉讼服务场所和平台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步入全国先进行列;赴省进京访同比分别下降28%、69%。今年创新推出的赣法民意中心,精准服务诉讼群众,回访满意率达98%。
(一)服务发展大局,以更高站位融入社会治理体系
在党委领导下,全省法院围绕推进省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动将法院一站式建设融入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司法与其他治理要素的深度融合,司法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形成治理合力。
提高站位主动跟进。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主动向党委报告,推动各级党委出台多元解纷文件273个,将万人成讼率纳入各地平安建设考核。对省人大常委会出台的《江西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第一时间组织学习贯彻。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各地法院都不同程度地争取到多元化解年度经费,部分法院建立起可持续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推动一站式建设课程走进省委党校课堂,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关心、关注、支持一站式建设。一站式建设在疫情防控期间“大显身手”,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服务诉讼群众41万余起。景德镇法院调解的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入选首批“全国法院服务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民商事典型案例”。
加强领导凝聚合力。省法院党组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推进全省法院一站式建设,各法院都成立了院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先后召开视频推进会、示范创建座谈会、现场推进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路径举措。坚持“基本盘”“阶段盘”“特色盘”等“三盘统筹”工作法,健全考核考评、督导宣传工作机制,确保落实有力、质效靠前、特色鲜明。以一站式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诉讼制度改革和审执资源调配,推动纠纷化解从开庭审判向前、向外、向基层、向线上延伸,形成全省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延伸司法职能,以更实举措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全省法院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基层治理和源头解纷要求,找准一站式建设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做到关口前移、力量下沉,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于萌芽状态。
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省法院制定推广“寻乌经验”参与乡村治理、人民法庭推进一站式建设等多个指导意见,依托293个“全面双达标”人民法庭,织密以法庭为中心,以巡回审判点为纽带,以常态化联系机制为关键,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以乡贤、“五老”、司法协理员等为骨干成员的治理网络,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法律指导、政策指引和资源经验支持。各地法院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推进各种举措,比如新余渝水区法院联合社区成立e法通工作机制,鹰潭月湖区法院建立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等。
促进诉源治理实质化。深化推广吉安永新“五心合一”综合服务解纷模式,积极参与党委领导下的一体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运行,目前已有45家法院派员入驻,43家法院建立实质对接机制,宜春上高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整体入驻县级矛盾化解中心,上饶婺源法院依托司法协理机制打造“法院+”非诉解纷网络。抚州乐安法院深化“法通村”工作机制,推动诉源治理由“村级”到“全域”覆盖。常态化开展法律“六进”宣讲、法官挂点村居社、巡回审判等活动,延伸服务群众1.5万次67万人次。
促进诉非对接常态化。完善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机制,多元化解e平台与57家本地综治服务网、人民调解、区域电话视频等系统实现对接。强化机制对接,明确方式要求、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加大诉讼风险评估,规范委派委托调解,让更多纠纷通过非诉方式化解。健全保障机制,畅通联络对接渠道,加强在线司法确认,提高司法确认质效,加强对非诉解纷力量的法律指引、类案指导,提高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全省共受理司法确认案件1.6万件。
(三)立足实质解纷,以更大力度重塑纠纷解决格局
全省法院围绕健全多元共治、分层递进的解纷格局,加强前端化解和关口把控,推动形成“调解在先、诉讼兜底、简案速裁、繁案精审”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诉非分流更加有序。加大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当事人选择最适宜方式解决纠纷。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诉讼辅导区,配备诉讼辅导员和相应智能设备,对纠纷进行引导分流。发挥立案人员纠纷分流主体作用,引导一审民事、行政案件先行诉前调解。探索二审民商事案件调裁分流,推广鹰潭、赣州等地经验做法,对二审案件在移送期间先进行调解,以及在开庭期间实行多元化解前置,推动案件实质化解。
解纷机制更加健全。主动与社会解纷力量对接,构建“1+N”联动解纷机制,制定完善联动解纷文件600余个。健全诉前调解机制,全面规范委派委托调解、法院专兼职人员调解、诉调对接等工作。推进专业性、行业性纠纷一体化处理改革,医疗纠纷一体化解机制建设和金融纠纷诉源治理试点工作取得实质进展,南昌创新设立“一庭一中心”线上线下多部门联动处理8个中心城区的道交纠纷,取得积极成效。健全繁简分流、速裁快审机制,组建速裁快审团队344个1390人,实现简案快办。
人员配备更加合理。充分运用司法大数据分析,明确将占比较高、涨幅较大、适宜调解的案件类型,作为多元化解工作重点,主动对接各类调解力量708家、特邀调解员1936名,推动其常态化接受法院委派委托调解。组建专兼职调解队伍1934人,开展婚姻家庭、物业服务等特色调解工作。整合调解速裁团队,入驻诉讼服务中心办公,实行调裁一体工作机制,促进诉调对接无缝隙、多元解纷见实效。
平台建设更加优化。配备若干调解室、速裁室、速裁法庭,引入“两代表一委员”、律师调解等特色工作室355个,其中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命名工作室6个,“余梅工作室”被院长誉为“一个亮丽的品牌”。普遍应用多元化解e平台,打造多元化解智慧模式,实现调解资源网上汇聚、矛盾纠纷线上调解、调解协议在线确认。今年上半年,线上调解2.6万余件,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积极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解纷平台建设,基层法院全面上线道路交通纠纷一体化办案平台,22家基层法院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行政争议多元调处中心,九江瑞昌法院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消保委设立了全省首家消费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
(四)创新服务方式,以更高标准服务保障纠纷解决
秉承“把最好的空间和最优的服务提供给群众”的理念,全省法院坚持诉讼服务做“加法”、群众诉累做“减法”,不断优化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努力为群众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异地可办、就近能办”的解纷服务,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立案服务立体化。深化立案登记制改革,提供当场立案、自助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等多渠道立案服务。大厅立案规范化,优化立案流程,确保绝大多数案件能够当场登记立案。配备自助服务终端,提供自助立案等服务。所有法院都能实质性开展网上立案,网上立案数量逐年上升,全省法院网上立案21.3万余件。所有法院都能跨域立案,提供跨域立案及服务11.8万余起,今年2月上线跨境立案服务,提供跨境立案服务2起。
服务渠道多元化。拓宽优化诉讼服务中心、诉讼服务网、12368热线、巡回审判及其他诉讼服务渠道。全省诉讼服务中心基本完成现代化升级改造,总面积达8万余㎡,可提供几十项诉讼服务,满足群众一站式办理的需求。深化完善网上服务功能,全面建成江西移动微法院,绝大多数诉讼事项可以在网上申请和办理。在人民法庭设立诉讼服务站,把优质的一站式诉讼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辅助事务集约化。拓展诉讼服务中心功能,将分散在各部门各环节的审判辅助性事务集中到诉讼服务中心办理,切实减轻群众诉累和法官负担。创新设立收转发e中心,实现全省诉讼材料通收、通转、通发,累计收转材料445万批次,送达文书546万人次。成立全省法院集约送达中心,集中处理电子送达事务,电子送达成功率74%,位居全国前列。萍乡湘东法院与邮政建立了协作送达机制,抚州在全市法院开展司法鉴定前置试点。
评价监督常态化。创新推出赣法民意中心并在全省法院上线运行,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群众期待、高效办理群众诉求、积极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诉求“一竿子插到底”办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尹建业充分肯定。4月-6月,中心共接待处理各类诉求5.5万余个,即时处理5.1万余个,建立分派工单3868个,办结3820个,热线服务满意率99.5%,推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2113个、出台相关配套制度机制举措243个。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与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相比,全省法院一站式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是:
一是地方性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三大诉讼法有关调解的规定过于原则和宽泛,不能完全适应中央关于加强诉源治理的要求。《江西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的出台为全省加强诉源治理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撑,但当前我省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矛盾纠纷相对集中领域的地方性法规中,关于诉源治理的规定仍存在一定滞后性,有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二是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党委领导下的综治中心的机制衔接、力量整合有待加强,行政争议、行业性纠纷等府院联动多元调处机制不够健全,行政争议多元调处中心尚未普遍建立,法院推动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一体解纷机制存在困难,凝聚多元共治的解纷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经费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全省法院组建了近2千人的特邀调解队伍,在诉源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有43家法院的多元解纷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且存在经费补贴标准不高、标准不一、常态化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调解员流动性较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质量人才难以汇聚,制约了多元解纷工作的整体推进和持续发展。
四是整体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一站式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整体质效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和解纷协同不够、融合不深,一站式解纷的效能不足;线下建设与线上应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不好用、不会用、不愿用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意见建议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一站式建设的'意见建议
1.建议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性法律制度。恳请人大根据中央《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要求,推动《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江西省劳动争议处理办法》《江西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等社会关注度高、涉民生领域的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完善诉源治理相关内容,明确诉源治理各方权责,为相关行业领域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诉源治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2.建议推动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恳请人大以《江西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强化各综治力量的机制衔接和力量整合,推动健全府院联动多元调处机制,激发各解纷主体联动解纷活力,努力将更多纠纷化解在源头、基层和前端。
3.建议推动完善多元解纷经费保障机制。恳请人大推动地方政府加大对多元解纷经费的保障力度,将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设工作中多元解纷工作经费和特邀调解员补贴经费常态化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调动调解员工作积极性,助推多元解纷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全省法院一站式建设工作情况为契机,自觉接受监督,切实改进工作,不断提升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能力水平,推动我省法院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坚持党委领导,推动健全多元共治解纷格局。继续抓好《江西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配套制定江西法院一站式建设高质量发展工作指引。进一步将一站式建设融入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过派员入驻当地综治中心或在法院设立联化中心等方式,主动提供司法服务保障。推动科学设置万人成讼率、诉前调解等考核指标,并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形成诉源治理考核倒逼机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可持续的多元解纷经费保障机制。
二是突出诉源治理,切实提升一站多元解纷效能。进一步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城乡治理体系和诉源治理机制体系,将人民法庭作为深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努力推动民事行政案件万人成讼率稳步下降至合理区间。推动完善“调解在先、诉讼兜底”分层递进解纷格局,重点推动出台全省医疗纠纷一体化解机制。完善委派委托调解工作机制,发挥“余梅工作室”等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全省设立更多的特色品牌调解工作室。加强诉前调解,纳入全省法院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推动多元解纷均衡发展,提升解纷质效。
三是强化在线融合,推动服务质效转化为解纷效能。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巩固拓展一站式建设成果,配套拿出一批实招硬招、完善一批制度机制。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深化赣法民意中心运行,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努力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堵住一个漏洞、健全一个机制”。
【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相关文章:
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范文(精选5篇)05-12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02-05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11-21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12篇02-05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12篇)02-05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05-18
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07-31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范文08-12
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通用14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