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4-10-29 21:34:30 登绮 古籍 我要投稿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

  赏析是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译文

  两朵芙蓉渐渐地红起,像美人半红的脸一样。恋恋不舍地特地为开一次。假说徐守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

  看见芙蓉在濛濛细雨中摇摆不止,劝徐守停止说喝满杯酒的话了。进一步问酒席前的东坡醉官,明年,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

  注释

  ⑴孟亨之:孟震,东平人,曾中进土。

  ⑵拒霜:即木芙蓉。

  ⑶君猷:徐君猷,字大受,东海人,当时知黄州,苏轼贬黄州,君猷待之甚厚。

  ⑷两两轻红半晕腮:形容两朵芙蓉呈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晕腮,红脸。

  ⑸独:唯一,特地。回:量词。

  ⑹双花:两朵芙蓉花。

  ⑺低昂:前栽后仰。十分杯:满杯酒。

  ⑻尊前:酒席前。狂副使:东坡自称狂醉团练副使,无事可做的酒官。

  ⑼来岁:明年。

  创作背景

  此词为辛弃疾被罢官之后闲居带湖时所作。这时的诗人正值悲伤之际,闲居带湖的生活以及被罢官后的落寞心情让他更加觉得悲凉,以至于看到春风吹掉了花瓣,燕子飞于春风之中这样的春景,在诗人眼里也满是萧条。

  【评点】

  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黄州之贬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挫折,他因 “乌台诗案” 差点丢了性命,后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样的小官职。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苏轼的心态和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首词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内容解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描绘了雨过天晴后的景象。春风略带寒意,吹醒了酒意,此时山头的斜阳却迎面照来,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作者心境的转变,从风雨中的豁达,到雨过天晴后的欣慰。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回首向来萧瑟处”,回望刚才走过的风雨之路,“萧瑟” 二字既指风雨的声音,也暗示了人生的坎坷。“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感悟,风雨和晴天都是自然的现象,人生的荣辱得失也是如此,不必过于在意,应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篇便展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莫听” 二字,体现出作者对外物的不在意,不被风雨的嘈杂声所干扰。“何妨吟啸且徐行”,则是在风雨中依然保持着从容的姿态,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地前行,这种行为既有一种潇洒自在的气质,又透露出一种对困境的无畏。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风雨中行走,却觉得比骑马还要轻快。“谁怕” 二字,更是将这种无畏的精神推向了高潮。“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一种表达,即使面对风雨般的坎坷人生,也能坦然处之,无所畏惧。

  艺术特色:

  意境营造:苏轼通过对风雨、斜阳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既苍茫又清新的意境。风雨中的 “穿林打叶声”,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无情,但作者在风雨中的从容姿态,又给人一种坚定和无畏的感觉。雨过天晴后的 “山头斜照”,则给人带来了希望和温暖,这种意境的变化,使整首词充满了层次感和感染力。

  语言风格:词的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但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 “莫听”“何妨”“谁怕” 等词语,简洁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和心境。同时,词中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 “竹杖芒鞋轻胜马”,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竹杖芒鞋与马进行比较,突出了作者在困境中的乐观心态。

  情感表达:这首词表达了苏轼旷达超脱的情感。他在遭遇人生的挫折后,没有沉浸在痛苦和哀怨之中,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他对风雨的态度上,也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上,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的来说,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以其深刻的人生感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豁达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定风波·红梅原文翻译赏析05-12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翻译赏析12-28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翻译赏析03-26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和赏析09-24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05-22

《定风波·暮春漫兴》原文、翻译及赏析05-25

定风波·红梅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11-27

定风波·暮春漫兴原文、翻译及赏析07-11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