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时间:2024-09-30 13:35:48 海洁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出师表》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出师表》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师表》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三国蜀·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11),以光先帝遗德(12),恢宏(13)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14),引喻失义(15),以塞忠谏(16)之路也。

  宫中(17)府中(18),俱为一体(19),陟罚臧否(20),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21)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2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3),不宜偏私,使内外(24)异法也。

  侍中、侍郎(25)郭攸之(26)、费祎(27)、董允(28)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29)以遗陛下(30)。愚以为(31)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32),然后(33)施行,必能裨补缺漏(34),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35),性行淑均(36),晓畅(37)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8)。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39)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40)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41)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42)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43),此悉贞良死节(44)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45),躬耕于南阳(46),苟全(47)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48)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49),猥自枉屈(50),三顾(51)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52),遂许先帝以驱驰(53)。后值倾覆(5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55)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56)也。受命以来,夙夜(57)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58),故五月渡泸(59),深入不毛(60)。今南方已定(61),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62),庶竭驽钝(63),攘除奸凶(64),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66)也。 至于斟酌损益(67),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68)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69),以彰其咎(70)。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71),察纳雅言(72),深追先帝遗诏(73)。臣不胜受恩感激(74)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75),不知所言(76)

  【注释】

  ①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181年 —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东)人,三国时代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后主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北伐曹魏,本文就是他临行时上给刘禅的表。“表”是属于奏章一类的文体,古时臣下对君主有所陈述请求时,就使用这种公文。

  ②〔先帝〕先王刘备。先,表示已死的尊长。

  ③〔崩殂(cú)〕崩、殂,同义词,古代指帝王的死。

  ④〔三分〕指魏、蜀、吴三国割据。

  ⑤〔益州〕蜀国所在地。即今四川省及陕西、云南两省的部分地区。

  ⑥〔疲敝〕疲,人力疲劳。敝,衰败,在此指物力不足。

  ⑦〔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 诚,确实,真是。秋,时候,日子。存亡,偏义复词,偏于“亡”,一般指危亡而言。

  ⑧〔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⑨〔盖追先帝之殊遇〕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特殊的赏识和器重。盖,发语词。追,追念。殊遇,特殊的看待。

  ⑩〔陛(bì)下〕对君主的敬称。

  (11)〔圣听〕圣明的听闻。

  (12)〔以光先帝遗德〕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德行。

  (13)〔恢宏〕发扬光大。引申为激励鼓舞。

  (14)〔妄自菲薄〕随便地自轻自贱。菲薄,鄙薄。

  (15)〔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比喻。义,适宜,恰当。

  (16)〔谏〕劝谏,用言语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

  (17)〔宫中〕指皇帝宫中。

  (18)〔府中〕指丞相府中。这里指政府中的一般官吏。按:建兴元年 (223年)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开府治事。丞相负责国家行政工作,统率百官,故此丞相府也即国家政府部门。

  (19)〔一体〕谓都是蜀汉之臣,没有亲疏之别。

  (20)〔陟(zhì)罚臧(zāng)否(pǐ)〕陟,提升,引申为奖励。罚,惩罚,引申为降官。臧,善。否,恶。臧否都用作动词,指表扬和批评。

  (2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2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部门的官员,决定他们应受的处罚或奖赏。有司,职有专司,即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

  (2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用。昭,显示。明,严明。理,治理。

  (24)〔内外〕内,指皇宫中。外,指相府中。

  (25)〔侍中、侍郎〕都是皇帝亲近的侍臣。

  (26)〔郭攸之〕南阳人。

  (27)〔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

  (28)〔董允〕南郡人。郭、费、董都是当时具有德才的人,为诸葛亮所赏识。当时郭、费任侍中,董任黄门侍郎。

  (29)〔简拔〕拣选,提拔。简,通“柬”,选择。

  (30)〔以遗陛下〕即“以之遗陛下”。

  (31)〔以为〕即“以之为”。

  (32)〔悉以咨(zī)之〕悉,完全,都。咨,通“谘”,咨询,询问。

  (33)〔然后〕这样而后。

  (34)〔裨(bì)补缺漏〕弥补不足和遗漏的地方。裨、补,同义词。

  (35)〔向宠〕襄阳人。刘备时为牙门将,刘备伐吴,败于秭归,宠营独完好无损。刘禅继位,封都亭侯,为中部督,掌管宿卫兵。诸葛亮北伐时,上表后主,迁宠为中领军。

  (36)〔性行淑(shū)均〕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37)〔晓畅〕通畅熟悉。

  (38)〔督〕中部督。官名。

  (39)〔行(háng)陈(zhèn)和睦,优劣得所〕陈,通“阵”,行列队伍。所,实词,指处所。

  (40)〔所以〕此处相当于“……的缘故”。

  (41)〔倾颓(tuí)〕倾覆衰败。

  (4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痛,痛心。恨,感到遗憾。桓、灵,东汉的桓帝刘志和灵帝刘宏,历来都被认为昏君,因用人不当,宠信宦官,政治腐败,造成了东汉的倾颓和后来的大乱。

  (43)〔尚书、长(zhǎng)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震字孝起,南阳人,后主时为尚书,又迁为尚书令。长史指张裔(yì)。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诸葛亮任他为参军,后亮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 参军,指蒋琬(wǎn)。琬字公琰(yǎn),零陵湘乡人,诸葛亮任他为参军,后亮驻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理留府事。

  (44)〔死节〕死于节操,以死报国。

  (45)〔布衣〕平民。

  (46)〔躬耕于南阳〕亲身在南阳种田。躬,亲身。南阳,郡名,在今河南熊丹山以南,湖北大洪山以北一带。

  (47)〔苟全〕苟且(勉强)地保全,得过且过地度日。

  (48)〔闻(wén)达〕闻,名誉。达,显达。

  (49)〔卑鄙〕卑,身份低。鄙,见识浅。

  (50)〔猥(wěi)自枉屈〕猥,谦词,苟且,随便;一说作发语词,乃,就。枉屈,谦词,降低、委屈自己。此言刘备降低身份,礼贤下士。

  (51)〔顾〕探望。

  (52)〔感激〕感发,激动。

  (53)〔驱驰〕驾马赶车,喻指奔走报效。

  (54)〔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按:汉武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境内)击溃刘备。刘备逃到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遣亮使吴,与孙权约,共御曹操于赤壁。

  (55)〔尔来〕从那时以来。按:从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上表出师北伐,计二十一年。

  (56)〔临崩寄臣以大事〕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永安(故地在四川奉节)病危,召亮嘱以后事,对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指后主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对后主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57)〔夙(sù)夜〕朝夕,早晚。

  (58)〔明〕明察。

  (59)〔泸(lú)〕水名。即今金沙江。

  (60)〔不毛〕不生长草木(的地方),即荒凉之地。毛,指草木。

  (61)〔今南方已定〕《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建兴元年,南方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指刘备之死),故未便加兵。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62)〔中原〕指魏国。

  (63)〔庶竭驽钝〕希望用尽(自己的)平庸的才能。庶,希望着。竭,用尽。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驽钝,比喻才智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64)〔攘(rǎng)除奸凶〕铲除邪恶的人。奸凶,指曹魏。

  (65)〔旧都〕指汉朝原来的都城长安、洛阳。

  (66)〔职分〕职责和本分。

  (67)〔斟酌损益〕衡量得失,考虑去取。斟酌,反复考虑。损,减少。 益,增加。

  (68)〔不效〕(如果讨贼兴汉的事业)没有成就。

  (69)〔慢〕怠慢、疏忽,不负责任。

  (70)〔以彰(zhāng)其咎(jiù)〕彰,显示,揭明。咎,过失。

  (71)〔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善道,善良之道。

  (72)〔察纳雅言〕察,明察。纳,采纳。雅言,正言,正确意见。

  (73)〔先帝遗诏〕指刘备给后主遗留下的诏命。

  (74)〔不胜受恩感激〕受恩感激不尽。

  (75)〔涕零〕泪落下来。

  (76)〔所言〕说些什么。

  【译文】

  先帝在统一全国的事业还没有完成一半时就去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三国,蜀国的国力又很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在宫廷内侍卫的大臣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在外面舍身忘死,他们之所以能这样,都是为了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恩,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应该广开言路,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作起志士的勇气,不要随便看轻自己,讲些不合道理的话,以致堵塞了臣子向陛下忠实提出意见的道路。

  皇宫里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是统一的整体,奖励善和处罚恶的标准不宜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坏事犯法的,或是做了好事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员,根据情况分别给予惩罚或奖赏,以实现陛下公平和英明的措施;不宜有所偏袒,使得皇宫和丞相府的法度不一致。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志向忠贞,思想纯正,所以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里的事情,不管大小,都要和他们商量,这样做了以后再施行,必定能够减少错误、弥补疏漏,会有很大的好处。

  将军向宠,为人贤良公正,精通军事,过去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很能干,所以大家推举他做都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按照他的意见处理,必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致,好事、坏事都能处理得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当和我谈论起这些事情来,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时的政治情况叹息和表示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为了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臣子,希望陛下能够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复兴,就可以很快实现了。

  我本来是个普通的老百姓,在南阳种地,只想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并不企图飞黄腾达而使名声传播到诸侯之中。先帝不认为我卑下浅陋,三次屈驾到草庐来找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我深深地受到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正赶上先帝被曹操打败,就在军事失利、 形势危急的时候,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比较谨慎,因此在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委托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事做得没有成效,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去作战。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备也已经充足,应当鼓励并率领全军,向北平定中原,尽我自己平庸的能力去铲除奸凶,复兴汉室,迁回旧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向陛下效忠所应尽的职责。至于在朝廷上权衡得失,无保留地提出意见,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责任交给我,如果不能完成,就请治我的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假如陛下听不到对国家兴盛有益的建议,就惩治郭攸之、费祎、董允的疏忽,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最好也能多多用心考虑治理国家的办法,征求、询问正确的意见,听取、采纳有益的言论,切实追念先帝的遗训。我非常感激您的恩德。

  现在就要远远地离开陛下了,面对这道表,我痛哭流涕,不知要说什么才好。

  鉴赏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略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这是因为孔明之作,持论贤明通达,行文情浓义明,因而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率兵北伐之时。这时蜀偏居一隅,国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今甘肃省部分地区),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表开导昏庸,后表审量形势”,这就是出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我们现在读的是《前出师表》。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国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便即帝位。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的身分。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方针,作者在行文上颇费深思。

  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图存,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嵘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动魄。

  由主而次,肌理缜密。以情动人,更要以理服人。说理主次分明,先后有序。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因而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通了忠谏之路的前提下,再言执法公平、亲贤远佞两项。谈执法公平,又先总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继而就宫中、府中两方面分述之。分述时,又紧扣“开张圣听”的精神,要后主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袆、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而且要“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向宠请教,“营中之事,悉以咨之”。最后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问题。三项建议,既可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开的忠谏之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广纳郭攸之、向宠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明之理”,不让奸邪得势,造成内外异法,赏罚不明。君主昏庸,主要就在蔽于视听,昧于事理,因而忠奸不分,贤愚不辨,是非不清,赏罚不当。诸葛亮所列三项,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

  由近及远,思路开阔。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借古鉴今,显得衢路交通,经纬成文。诸葛亮因为后主是个“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昏庸之徒,理要说得明,语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而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并且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国理政的具体办法;以“事业”励之,告诫后主要有远大的抱负,振作精神,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使天下归一,汉室兴隆。表文从各个方面规箴后主,情真理足,词婉心切,因而虽属奏章表文,却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谈到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

  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委以军政大事,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以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望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是为了进一步打动后主,使之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这一临别时的表白,确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叙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能力,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

  归纳前意,总绾全篇。表文结束之前,将出师与谏言两层意思拢合一起。一方面提出“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另一方面还提出“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諏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主动领受任务,并表示如失职,甘愿受罚,以显示“平明之理”。至此仍不放心,还谆谆告诫,要后主“深追先帝遗诏”。(先帝临终时训诫后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最后又回复到“开张圣听”的问题上来,这也就将前面两部分内容,沟通了内在联系,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耿耿忠心尽袒。杜甫曾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文天祥身陷囹圄,还高唱“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正气歌》)陆游更是多次提到《出师表》:“《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出师》一表千载无” (《游诸葛武侯台》)。“一表何人继出师” (《七十二岁吟》)。“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感状》)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总之,这道《出师表》,一直为人所乐道。《出师表》能写到如此地步,决不是偶然的。文章皆有所为而发。时当北伐在即,作为主帅的诸葛亮要向君主上一道表文,他不是作为例行公事,而是从北伐的全局上考虑,只有后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证北征顺利。表文又极为注意对象的特点,因而决不是一般的上条陈,列叙方策,而是熔议论、叙事、抒情于一炉,启愚矫顽。诸葛亮是后主的丞相,又是“托孤”重臣。他给后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声气,写得不卑不亢,很为得体。尤其文中连称先帝,最为合宜。全文称先帝凡十三次,显得情词十分恳切。诸葛亮自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确实“诸葛一生惟谨慎”,细玩本文,从虑事到措词,无不体现了“谨慎”精神,这也是此表被称为“至文”的重要原因。

  创作背景

  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武侯集》。

【《出师表》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相关文章:

菊花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7-14

《江南》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9-13

《庄子·在宥》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6-17

蒲松龄狼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8-13

王冕墨梅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9-23

元稹菊花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9-17

春怨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2-29

菩萨蛮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3-06

《庄子·渔父》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