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庄子·人间世》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庄子·人间世》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一
颜回见仲尼①,请行。
曰:“奚之?”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②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chōu)乎!③”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④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⑤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⑥,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且德厚信矼(kòng)⑦,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zāi)人。⑧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
“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⑨求有以异?若唯无诏⑩,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yǔ fǔ)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注释】
①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仲尼:孔子的字。②量:填满。蕉:草芥。如:往。无如:没有地方可去。③则:法则,此指治理卫国的法则。庶几:也许可以,含有希望的意味。瘳:病愈。④殆:恐怕,大概。刑:受刑戮。⑤暴人:施政暴虐的人,即暴君。⑥荡:毁坏、丧失。⑦矼:坚实、笃厚。⑧绳墨:喻指规矩、规范。术:通“述”,陈述。有:有人说为“育”字之误,卖弄的意思。菑:同“灾”,灾害。⑨而:你。⑩若:你。诏:进谏。荧:迷惑。营:营救。厚言:忠诚的言辞。下:下位,居于臣下之位。伛拊:怜爱抚育。修:美好,这里专指很有道德修养。挤:排斥。有扈:古国名。虚:同“墟”,墟所。厉:人死而无后代。实:实利,此指国土、人口和财物。
【译文】
颜回拜见老师孔子,向他辞行。
孔子问道:“你打算去哪里呢?”
颜回回答:“想到卫国去。”
孔子问道:“为什么要到卫国去?”
颜回说:“我听说卫国国君年轻气盛,行为独断专行。他处理国事比较草率,却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他轻率地役使百姓,却不顾惜百姓的生命,百姓流离失所,就好像草芥填满了大泽,百姓实在没有地方可去了!老师您曾经说过:‘可以离开安定的国家,前往动乱的国家去救助,犹如医生家的门前病人多一样。’我想按照您的教诲寻找帮助卫国的方法,这个国家可能还有救吧!”
孔子说:“唉,如果你去卫国,可能会受到刑罚啊!推行大道不宜喧杂,否则就会多生事端,多事就会自我烦恼,自我心烦就会产生忧患,产生忧患再想自救就晚了。古时候道德高深的至人,总是先充实自己,然后再去帮助他人。假如自己内在空虚,根基不稳,哪里还有工夫去暴君那里推行大道呢?再说,你知道道德衰败、智慧外露的原因是什么吗?道德的衰败是因为追求名声,智慧的表露是因为喜欢争辩是非。名声是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互相争斗的工具。二者都像是凶器,不可以将它推行于社会。
“一个人虽然德高望重、品行诚实,但并不一定符合他人的心意;就算不与别人争名夺利,也不一定被他人理解。如果你勉强在暴君面前陈述仁义规范的言论,那么别人会认为你在利用别人的丑行来彰显自己的美德,而被扣上‘害人”的帽子。损害他人的人,一定会遭到他人的损害,你可能要被人害了!
“如果卫君喜欢贤人而厌恶奸佞之徒,何必让你去显示与他人不同呢?你若不进谏还好,一旦进谏,卫君一定会瞅准机会和你展开辩论。到那个时候,你会眼花缭乱,面色一定会平和下来,只会说一些自救的话,脸上全是卑恭之色,内心也就不会反对卫君的主张了。这样做就好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可以称之为错上加错。刚开始就顺从他,以后就会一直顺从下去。虽然你有忠诚之言,但也未必会被信任,一定会死在这位残暴的国君眼前。
“以前,夏桀砍了关龙逢的头颅,商纣将比干的心脏挖出,这都是因为他们注重修身养德,以臣下的身份去怜爱君王的百姓,以在下的地位去违背在上的君主的心意,所以国君要杀害他们。这就是想出名的下场。
“从前尧征战丛、枝和胥敖,禹攻打有扈,所到之处皆变成废墟,百姓们成了厉鬼,国君自身也遭受杀戮。这都是因为他们用兵不断、贪图名利所造成的,这都是追求名利的结果,你难道就没听说过吗?名利,就连圣人都摆脱不了,别说是你!虽然这样,你必定有自己的想法,请讲给我听听吧!”
二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①”
曰:“恶(wū)②!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③名之曰日渐之德④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zī)⑤,其庸讵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⑥。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⑦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jì)曲拳⑧,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⑨。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⑩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hào)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注释】
①端而虚:外表端正而内心谦虚。端,外表端庄。虚,内心虚豁。勉而一:勤勉努力而专心一意。②恶:叹词,驳斥之声。③阳:骄傲之气。充:满。案:压抑。容与:自快。④日渐之德:即小德。⑤訾:采纳。⑥成而上比:引用成说,上比于古人。⑦子:动词,生。而:岂。而人:别人。⑧擎:执笏,举。跽:跪拜。曲拳:鞠躬。⑨徒:同类。⑩谪:指责。病:灾祸的意思。大:同“太”。政法:正人之法。政,通“正”。谍:恰当、妥帖。语若:对你说。若,你。暤:通“昊”,广大。暤天:自然。不宜:不合适。听止于耳:即“耳止于听”。符:合。毒:通“窦”,与“门”的意思相同。一宅:安心于一。一,心思高度集中。宅,这里指心灵的位置。瞻:看。虚室:空灵的精神世界。白:洁净,指什么也不存在的虚无的心理状态。止止:前一个“止”为“处、集”的意思,后一个“止”指空明静止的心境。伏戏:就是伏羲。几蘧: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散焉者:疏散的人,泛指众人。
【译文】
颜回说:“我外表端正,内心平静,做事勤勉而心态专一,这样可以吗?”
孔子说:“唉!不可以!卫君脾气暴躁盛气凌人,而且喜怒无常,没人敢违抗他,因而他压制别人对他的进谏,以求达到自己内心的愉悦。这样的人每天利用小德慢慢感化他是不行的,大德又有什么用呢!他肯定会顽固不化,就算是表面符合,而内心也不愿接受,你的做法又有什么用呢!”
颜回说:“那么我就内心正直而表面委曲求全,援引成说而上比于古人。内心正直,就是与自然同类。与自然同类,就知道人君与我,都是天生的。这样一来,我怎么还能期望别人称赞自己所讲的话是善,怎么还能期望别人指责为不善呢?像这种做法,众人就会说我是天真无邪的孩子,这就叫作与自然同类。外表委曲求全,就是与一般人一样。执笏跪拜,鞠躬行礼,这是身为人臣的礼节。所有人都这样做,我哪里敢不这样做呢?做大家都做的事情,人们也就无可厚非了,这就叫与世人同类。援引成说而上比于古人,就是与古人同类。所说的虽然是古人的教诲,但事实上却是指责人君的过失,这种做法自古就有,并不是我首创的。像这样做,虽然言语直率了点,却不会受到伤害,这就叫与古人同类。这样做总可以了吧?”
孔子说:“唉!不可以!纠正人君的方法太多了,又存在着不当之处。这些方法虽然浅陋,不会被卫君惩罚,即使这样,也不过如此而已,又怎么能感化他呢!这仍然是顺从自己的成心啊。”
颜回说:“我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请问老师有什么高见。”
孔子说:“你先斋戒,然后我再告诉你。你有心去感化卫君,哪里是容易的事情呢?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容易,就是与自然不相符合了。”
颜回说:“我家境贫穷,几个月没喝酒吃肉了。这样做算是斋戒吗?”
孔子说:“这是祭祀中要求的斋戒,并不是‘心斋’。”
颜回说:“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心斋’呢?”
孔子说:“你必须心态专一,不要用耳去听,而要用心去听;不仅要用心去听,还要用气去听。耳朵只能听,心只能领悟。只有‘气’才是能够以虚明无形之体来容纳世间万物的。只有达到空明的心境,才能容纳道的聚集。这种空明的虚境就叫作‘心斋’。”
颜回说:“在领悟‘心斋’之前,我确实感觉到了我的存在;在领悟到‘心斋’之后,不曾有我的感觉,这可以算是虚无空明的境界吗?”
孔子说:“‘心斋’的道理已尽于此!我可以告诉你:如果你去卫国去游说,不要追求虚名,卫君能听进去的话,就说,听不进去的话,就不说。不寻找门路去营求,心灵专一,没有别的杂念,为人处世都不得已而为之,这样做就差不多了。人不走路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要走路,必然会留下痕迹。受欲望驱使,就会作伪,顺应自然就不容易作伪。只知道有翅膀就能飞翔,却不知道没有翅膀也可以飞翔;只知道用心智去获得知识,却不知道不用心智也能获得知识。观照空明的心境,空明的心境便会发出纯白的亮光,吉祥之光只会停止在虚寂空明之心。如果心境无法虚寂空明,就叫作形坐而心驰。摒弃耳目的视听,让空明的心境返听内视,而排除动用一切外在的心机,鬼神也会前来归附,何况是人呢?如此一来,万事万物都会被感化,这正是禹和舜做事的关键,也是伏羲、几蘧始终遵循的行为准则,何况普通的人呢!”
作品题解
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慎邪”,以下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
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唐玄宗时期尊奉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人间世》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庄子·山木》原文、翻译及赏析01-04
《庄子·应帝王》原文、翻译及赏析01-04
《庄子·徐无鬼》原文、翻译及赏析01-05
《庄子》原文赏析11-14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1-14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翻译及赏析04-03
庄子让王原文及翻译03-09
《庄子·天地》原文及翻译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