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夜别韦司士》原文翻译及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别韦司士》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夜别韦司士
高适〔唐代〕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译文
高大的客馆里灯火通明酒也清,直饮至夜钟响归雁鸣的月落时分。只说是啼鸟要求友朋,无奈那春风里要为您送行。黄河曲里沙为黄河岸,白马津边柳向白马城。不要为他乡离别而难过,知道您到处会有人逢迎。
赏析
首联写馆舍夜宴。首句点高馆张灯夜宴,酒清香洌,见待客之殷勤,次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与夜间及别离相关的意象,既显示时间之推移与宴席时间之长,又渲染浓郁的别离气氛。三种意象,或诉之视觉,或诉之听觉,但都带有凄清、寂寥的色彩韵味。
次联明点送别。上句用典,“啼鸟堪求侣”,是说庆幸自己能够结识韦司士这样的才士为新交。“啼鸟”虽非实写,却关合春天的季候,与下句“春风”,一虚一实,正成对应。下句实指韦司士在这美好的春天将要离此继续前行。不说朋辈送别,而言“春风欲送行”,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朋友送别的温煦情意,设想新颖,诗味浓郁。妙在上下两句的开头,分别用“只言”“无那”两个虚词相勾连,既突出渲染了“乐莫乐兮新相知”的喜悦和乍会旋别的无奈,又构成了一气旋折的意致韵味,在流利俊逸的语调中蕴含着浓郁的人情味。吟诵品味这行云流水般的诗联,眼前会鲜明地浮现出诗人风流俊赏、神采清逸的自我形象。
腹联是对韦司士行程所经的想象。唐时滑州州治白马城在黄河南岸。韦司士离此北去,头一站便是黄河岸边的白马津渡,故别后行程首先便写到“黄河曲”“白马津”。这一联写景,只用淡笔轻点,不施浓墨重彩,不加渲染刻画,但却显现出一种天然的风韵。评家或讥其景中无情,实则诗人此处并没有着意寓情于景,他只是要通过轻描淡写来构成一种摇曳生姿的情致。黄培芳说它是“盛唐高调”,倒是比较准确地道出了它的浑成自然而不刻露的韵致。
尾联是对被送对象前路的祝愿,反结“别”字。“他乡暂离别”、“到处有逢迎”,说明韦司士此次在滑州是途中暂时停留,前路尚有逢迎与离别,就像在滑州有短暂的聚会与别离一样。但诗人却以体贴对方感情的口吻说:“希望韦司士不要因他乡的这次暂别而怨怅,因为前路方长,我深知你的为人和才名,你到处都会受到当地主人的热情接待与欢迎。”这就不但将伤别化解为对前路处处有逢迎的热情祝愿和乐观展望,而且对韦司士的为人作了热情的赞颂。这样的结尾,充满了乐观的情调,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原文: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译文
高大的客馆里灯火通明酒也清,直饮至夜钟响归雁鸣的月落时分。
只说是啼鸟要求友朋,无奈那春风里要为您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黄河岸,白马津边柳向白马城。
不要为他乡离别而难过,知道您到处会有人逢迎。
注释
司士:官名。唐代州县设司士参军及司土,掌管工役事务。
张灯:摆设灯火。清:指酒的清醇。
雁归声:指雁归飞时的叫声。
啼鸟堪求侣:《诗经·小雅·伐术》中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句子,意思是:鸟儿嘤嘤地叫,欢快地呼唤同伴。作者即用此意。堪:能。求侣:呼唤同伴。
无那:无奈、无可奈何。
黄河曲:黄河湾。
白马津:古代黄河津渡名,在今天河南省滑县东北。
逢迎:迎接的意思。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十四,应作于达夫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时。从诗意看,作者与韦司士初交,是应酬之作。
高适和岑参一样,为边塞大家,七古见长,七律只有九首。这首诗格律属仄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八庚。平仄规范,对仗工稳。司士,县衙署官,掌管工役,九品。首联出句写饯行酒宴,张灯,以写夜,对句写环境,寄托友情,雁归声以写惜别。颔联展开,写新交而离别。出句寓意,只说是像鸟啼寻求伴侣那样,可以把韦司士当作朋友进一步交往。对句表遗憾:没有办法呀,春天来了,韦司士要去高就,只能送行了。颈联转折,设想韦司士一路经过的地方。出发的地方在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治所,沿着河西走廊向东,经过荒凉的河曲,走到河南(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东),看来是去东都洛阳。言外之意是韦司士境遇将有所改善。尾联安慰:不要为暂时离别而遗憾吧,韦司士走到哪里都有朋友的。
高适简介
高适出生于唐代,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氏的一生可谓是半生困顿终封侯。不过这在历史人物当中也算是惯例了。大多数能在历史上有所作为的人,往往出身贫寒,壮志难酬,生活疾苦,通过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而有所作为,这也是当时大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虽然大多数的历史人物生于民间,都需要进行一番挫折才能实现大志。但高适的经历反而有所不同。高适出生的家庭背景可以说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与其他英雄人物有所不同。他为渤海高氏的后代于北齐高氏皇族有亲戚关系。出生的家庭背景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但是好景不长,就在他父亲这一代已经衰落了,而且他的父亲也早逝了。对于小小的高适来说,生活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这样艰辛的背景之下,才造就了高适坚韧不拔的性格,成就了高适的大业。
似乎每一个英雄历史人物背后都有着艰难的早年生活,说到高适的早年他小小年纪就流离在梁宋两地,一度以乞讨为生。但不是没有好处因为他早年混迹于市井底层饱尝人间冷暖所以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这为他日后混迹官场打下了良好的性格基础。但是要想进入官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进入官场就要考取资格证,要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高,是非常珍惜这个出人头地的机会,毕竟可以理解他本身是望族之后更有飞黄腾达的渴望和重振祖业的使命感,所以它对这个难得的机会,更加珍惜。
高适要想重振祖业,入朝为官就必须参加科举考试。在开元十一年,高适怀着其求取功名的热枕之心,来到长安应考。当时的高是十分年少才二十岁,可谓是年少轻狂。他认为自己对于这个考试,志在必得。但是考试的结果却难以令人满意,高适落榜了。这也让高适十分受到打击。不过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当时唐朝虽然是科取天下,但是科举却是人脉的天下,高适没有什么人脉,所以就失去了科举的利益。
科举的落榜让高是十分着急。与高适同时代的王昌龄是寒门出身,但也入朝为官。李白也写了很多被后人赞扬的名诗。如《将进酒》,《蜀道难》等等,李白的这些名诗也令李白名声鹊起, 进宫做了御用文人。但是高适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同样过着平民的生活。但是也就是高适坚韧不拔的性格以及他没有浮躁的内心,使他仍旧仍然奋斗,每天坚持读书,厚积薄发。但是这一努力就努力了十几年,可谓是消耗了大量的光阴。高适虽然出身贫寒,但是他身边也有许多朋友,朋友来拜访他时,当时的高适竟然连酒钱都拿不起。可谓是生活十分艰难。于是他在《别董大》二首写到丈夫贫贱应为组,今日相逢无酒钱。来表达他对生活的困顿之情,以及他不甘堕落渴望实现自己理想的抱负。也就是这个久前的事情,激发了她的羞耻心。他不相信自己一生注定无所成。
也就是高适对自己内心的坚定,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使他一路坚持。所以说他是幸运的,它可谓生逢其时,当时大唐帝国国力强盛,四处征伐,所以有一些建立边功的机会。几年的边塞生活没让他的事业起飞,不过他的失意却突飞猛进,写出了一些名诗令人难忘。在边境无所作为,他回到中原地区与李白,杜甫三人一见如故,便结交为好友。也就在这个时候,高适才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45岁的高是抓住了一次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考取了人生的第一场功名,于是他被分配到河南当县委。高适的性格特别独特,他不愿意每天坐着迎合长官的事情,也不愿意压榨贫苦百姓,所以他弃官而去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白薯,他就是这么想的。可以看出高士是一个非常有善心的人,愿意为百姓负责。但是高速的性格可以说是有勇无谋。他竟然敢投靠到永王名下。结果永王兵败,他被迫入狱。竟然还为了朋友与皇上发生正面冲突,因此可以看出高适的仕途可谓是非常艰难的。古代有很多的诗人,一生壮志难酬,仕途很难得益,但是高士却是幸运的,历经磨难终成大器。在他50多岁的时候达到了人生的逆袭。高是虽然大器晚成,但是在于对于那样的背景来说,他是幸运的。所以就有了那一句话,盛唐之时诗人接字称王侯将相,而能在板荡之际成就者为有一个高适。
【《夜别韦司士》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夜别韦司士》原文及赏析02-28
《夜别韦司士》高适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8-19
别严士元原文翻译赏析08-01
《别严士元》原文、翻译及赏析05-16
别严士元原文翻译及赏析05-30
杜司勋原文翻译及赏析04-01
《与高司谏书》原文赏析及翻译12-19
与高司谏书原文翻译及赏析09-08
恨别原文翻译及赏析04-07
《南浦别》原文、翻译及赏析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