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帝求贤诏原文翻译及赏析
高帝求贤诏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高帝求贤诏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
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
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
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
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病,勿遣。
译文:
听说古代圣王没有谁超过周文王的,霸主没有谁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依靠贤人成就功名。现在天下贤人有智慧有才能,难道只有古代才有这样的人吗?担忧的是君主不肯去结交,贤土从什么途径进身呢?现在我靠上天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统一全国成为一家。希望长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庙到无穷。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吗?贤士大夫们肯同我共事的,我能够使他贵显。把诏令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诏书下达相国酂侯,相国酂侯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达各郡太守。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称的,一定要亲自劝他出来,给他准备车马,送他到相国府,写下经历、状貌、年龄。如果有贤人而不推举,发觉后要免除他的官。年老而体弱多病的,不要送来。
注释:
1、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字季,沛(今江苏沛旦)人。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6年至前195年在位。他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商贾。他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2、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3、莫:没有什么人,代词。
4、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伯。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
5、伯:通“霸”,春秋时诸侯的盟主。
6、齐桓:即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他任用管仲,富国强兵,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7、智能:智谋与才能
8、岂特:岂独,难道只。
9、人主:人君。
10、奚由:由奚,从哪里。奚,何,哪里。
11、灵:威灵,有保佑的意思。
12、以为一家:以天下为一家。以,介词。“以”后省宾语“之”(天下)。
13、宗庙:奉祀祖先的庙堂。古时把帝王的宗庙当作国家的象征。
14、亡绝:无穷。亡,通“无”。
15、平:平定。
16、安利:安养。
17、游:交游,这里有共事的意思。
18、尊显:致人于尊贵显赫的地位
19、朕(zhèn):我,我的。古时君臣都可称“联”,自秦始皇时起,专作皇帝自称。
20、御史大夫:汉朝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宫之一。协助相国,掌管机要文书和监察事务。
21、昌:周昌,高祖功臣。
22、下:下达。
23、相国:即丞相,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国家政事的最高行政长官。
24、酂(zàn)侯:指萧何。
25、御史中执法:又称御史中丞,地位仅次于于是大夫。这里指诸侯国掌管监查、执法职务的长官。
26、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即太守。
27、其有:如有。
28、意:美好的名声。
29、称(chèn):相符。
30、明德:美德。
31、身劝:亲自往劝出仕。
32、诣(yì):前往。
33、署:题写。
34、行、义、年:事迹、状貌、年龄。义,通“仪”。
35、觉免:发觉后受免职处分。
36、癃(lóng):腰部弯曲、背部隆起。这里泛指残疾。
37、遣:派送,打发。
赏析:
《高帝求贤记》一文虽然短小,却清楚地说明了诏令求贤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刘邦起自布衣,对士人多有轻侮。但由于他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认识到的天下多有赖于士人,为此他统一天下后,要治理天下,就急于寻访贤能之人,心情十分急迫。尽管此诏书是在刘邦在位晚年发布的,但这封诏书毕竟奠定了稀罕的基本国策,功不可没。西汉大量贤士得到重用是在武帝宣帝时期。但是,要追溯西汉王朝的求贤历史,还要从这封诏书开始。
高帝刘邦求贤的根本目的,自然是为了使自己的统治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高帝之所以求贤,则是因为他从历史与现实两个不同的层面,清醒地认识了经营天下与贤人辅的紧密联系。就历史而言,世之王者莫高于周文,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其成名的关键在于任用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泰颠、闳夭、散宜生、南官适等贤人;世之霸主莫高于齐桓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成名的关键在于任用管仲。就现实而言,贤人的重要性对高祖刘邦更是刻骨铭心。当初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超,商祖起于闾巷之间,拨乱诛暴,平定海内,终践帝祚。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善用智能之士。高祖曾云:“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也。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正因为知此,诏书才有“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云云。不论着眼于历史,还是着眼于现实,刘邦都迫切感到需要贤士大夫来治理天下。
诏书以周文、齐桓自许,以古之贤士期待今之人,流露了刘邦希冀王霸之业的雄心以及渴求贤才的迫切。诏书云:不惟古之人有智慧有才能,今天下人亦然,只因人主不肯结交,致使贤者无由进升。如此归咎人君,便见高祖礼贤下士之意,显得顿挫而又警醒。高祖本意在于进用贤者以安定汉家,却云“与吾共安利之”;一个“利”字,巧妙地将自身的好处幻化成了贤人的利益。如此说来,高帝求贤便有了为贤者打算图谋的含义。诏书又云:“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上文言“交”,此处言“游”,更表现出一种天子友匹夫的大度雍容的气度;尊之显之云云,则是直接诱之以势力。诏书结尾云:郡国若有贤者,“必身功为之驾”,“有而弗言,觉,免”;一个‘必”字、一个“免”字,再次表现了高帝求贤的精诚。由此可见,《高帝求贤诏》不仅层次划然,而且用语极具艺术性。
不过,政治在很多情况下都不会是这种停留在纸面上的温情脉脉牧歌。在封建社会,“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悲剧一次次重演,所谓贤者,所谓智能之士,常常难以摆脱这种历史的悲剧。
高帝求贤诏原文翻译及赏析2
高帝求贤诏
两汉班固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译文
听说古代圣王没有谁超过周文王的,霸主没有谁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依靠贤人成就功名。现在天下贤人有智慧有才能,难道只有古代才有这样的人吗?担忧的是君主不肯去结交,贤土从什么途径进身呢?现在我靠上天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统一全国成为一家。希望长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庙到无穷。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吗?贤士大夫们肯同我共事的,我能够使他贵显。把诏令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诏书下达相国酂侯,相国酂侯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达各郡太守。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称的,一定要亲自劝他出来,给他准备车马,送他到相国府,写下经历状貌年龄。如果有贤人而不推举,发觉后要免除他的官。年老而体弱多病的,不要送来。
注释
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字季,沛(今江苏沛旦)人。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他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商贾。他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莫:没有什么人,代词。
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伯。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
伯:通“霸”,春秋时诸侯的盟主。
齐桓:即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他任用管仲,富国强兵,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智能:智谋与才能
岂特:岂独,难道只。
人主:人君。
奚由:由奚,从哪里。奚,何,哪里。
灵:威灵,有保佑的意思。
以为一家:以天下为一家。以,介词。“以”后省宾语“之”(天下)。
宗庙:奉祀祖先的庙堂。古时把帝王的宗庙当作国家的象征。
亡绝:无穷。亡,通“无”。
平:平定。
安利:安养。
游:交游,这里有共事的意思。
尊显:致人于尊贵显赫的地位
朕(zhèn):我,我的。古时君臣都可称“联”,自秦始皇时起,专作皇帝自称。
御史大夫:汉朝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宫之一。协助相国,掌管机要文书和监察事务。
昌:周昌,高祖功臣。
下:下达。
相国:即丞相,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国家政事的最高行政长官。
酂(zàn)侯:指萧何。
御史中执法:又称御史中丞,地位仅次于于是大夫。这里指诸侯国掌管监查执法职务的长官。
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即太守。
其有:如有。
意:美好的名声。
称(chèn):相符。
明德:美德。
身劝:亲自往劝出仕。
诣(yì):前往。
署:题写。
行义年:事迹状貌年龄。义,通“仪”。
觉免:发觉后受免职处分。
癃(lóng):腰部弯曲背部隆起。这里泛指残疾。
遣:派送,打发。
创作背景
汉高祖刘邦懂得任用人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得天下以后,要巩固封建统治,使天下长治久安,就要有贤才作为辅佐。本文是他在全国范围内征求贤才的一道诏令,他以周文、齐桓自许,用古代贤士期待今人,表现他的存心王霸和求贤若渴的心情。
赏析
《高帝求贤记》一文虽然短小,却清楚地说明了诏令求贤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刘邦起自布衣,对士人多有轻侮。但由于他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认识到的天下多有赖于士人,为此他统一天下后,要治理天下,就急于寻访贤能之人,心情十分急迫。尽管此诏书是在刘邦在位晚年发布的,但这封诏书毕竟奠定了稀罕的基本国策,功不可没。西汉大量贤士得到重用是在武帝宣帝时期。但是,要追溯西汉王朝的求贤历史,还要从这封诏书开始。
高帝刘邦求贤的根本目的,自然是为了使自己的统治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高帝之所以求贤,则是因为他从历史与现实两个不同的层面,清醒地认识了经营天下与贤人辅的紧密联系。就历史而言,世之王者莫高于周文,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其成名的关键在于任用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泰颠、闳夭、散宜生、南官适等贤人;世之霸主莫高于齐桓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成名的关键在于任用管仲。就现实而言,贤人的重要性对高祖刘邦更是刻骨铭心。当初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超,商祖起于闾巷之间,拨乱诛暴,平定海内,终践帝祚。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善用智能之士。高祖曾云:“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也。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正因为知此,诏书才有“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云云。不论着眼于历史,还是着眼于现实,刘邦都迫切感到需要贤士大夫来治理天下。
诏书以周文、齐桓自许,以古之贤士期待今之人,流露了刘邦希冀王霸之业的雄心以及渴求贤才的迫切。诏书云:不惟古之人有智慧有才能,今天下人亦然,只因人主不肯结交,致使贤者无由进升。如此归咎人君,便见高祖礼贤下士之意,显得顿挫而又警醒。高祖本意在于进用贤者以安定汉家,却云“与吾共安利之”;一个“利”字,巧妙地将自身的好处幻化成了贤人的利益。如此说来,高帝求贤便有了为贤者打算图谋的含义。诏书又云:“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上文言“交”,此处言“游”,更表现出一种天子友匹夫的大度雍容的气度;尊之显之云云,则是直接诱之以势力。诏书结尾云:郡国若有贤者,“必身功为之驾”,“有而弗言,觉,免”;一个‘必”字、一个“免”字,再次表现了高帝求贤的精诚。由此可见,《高帝求贤诏》不仅层次划然,而且用语极具艺术性。
不过,政治在很多情况下都不会是这种停留在纸面上的'温情脉脉牧歌。在封建社会,“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悲剧一次次重演,所谓贤者,所谓智能之士,常常难以摆脱这种历史的悲剧。
高帝求贤诏原文翻译及赏析3
高帝求贤诏
班固〔两汉〕
原文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翻译
听说古代圣王没有谁超过周文王人,霸主没有谁超过齐桓公人,他们都依靠贤人成就功名。现把天下贤人有智慧有才能,难道只有古代才有这样人人吗?担忧人是君主不肯去结交,贤士有什么道路被进用?现把我靠上天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统一全国成为一家。希望长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庙到无穷。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吗?贤士大夫们肯同我共事人,我能够使他贵显。把诏令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我人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诏书下达相国酂侯,相国酂侯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达各郡太守。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人,一定要亲自劝他出来,给他准备车马,送他到相国府,写下经历抑貌年龄。如果有贤人而不推举,发觉后要免除他人官。年老而体弱多病人,不要送来。
注释
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字季,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王朝人建立者,公元前年至前年把位。他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商贾。他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诏:诏书,皇帝人命令或文告。莫:没有什么人,代词。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伯。把位五十年,国势强盛。伯:通“霸”,春秋时诸侯人盟主。齐桓:即齐桓公。姓(,名小白。他任用管仲,富国强兵,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智能:智谋与才能岂特:岂独,难道只。人主:人君。奚由:由奚,从哪里。奚,何,哪里。灵:威灵,有保佑人意思。以为一家:以天下为一家。以,介词。“以”后省宾语“之”(天下)。宗庙:奉祀祖先人庙堂。古时把帝王人宗庙当作国家人象征。亡绝:无穷。亡,通“无”。平:平定。安利:安养。游:交游,这里有共事人意思。尊显:致人于尊贵显赫人地位朕(zhèn):我,我人。古时君臣都可&“联”,自秦始皇时起,专作皇帝自&。御史大夫:汉朝仅次于丞相人中央最高长宫之一。协助相国,掌管机要文书和监察事务。昌:周昌,高祖功臣。下:下达。相国:即丞相,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国家政事人最高行政长官。酂(zàn)侯:指萧何。御史中执法:又&御史中丞,地位仅次于于是大夫。这里指诸侯国掌管监查执法职务人长官。郡守:郡人最高行政长官,即太守。其有:如有。意:美好人名声。&(chèn):相符。明德:美德。身劝:亲自往劝出仕。诣(yì):前往。署:题写。行义年:事迹抑貌年龄。义,通“仪”。觉免:发觉后受免职处分。癃(lóng):腰部弯曲背部隆起。这里泛指残疾。遣:派送,打发。
赏析
《而帝求而记》一文虽然短小,却清楚地说布了诏令求而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刘邦起自布衣,对士人多有轻侮。但由于他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认识到的天下多有赖于士人,为此他统一天下后,要治理天下,就急于寻访而能之人,心情十分急迫。尽管此诏书是在刘邦在位晚年发布的,但这封诏书毕竟奠定了西汉的基本国策,功不可没。西汉大量而士得到重用是在武帝宣帝时期。但是,要追溯西汉王朝的求而历史,还要从这封诏书开始。
而帝刘邦求而的根本目的,自然是为了使自己的统治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而帝之所以求而,则是因为他从历史与现实两个不同的层面,清醒地认识了经营天下与而人辅的紧密联系。就历史而言,世之王者莫而于周文,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其成名的关键在于任用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泰颠、闳夭、散宜生、南官适等而人;世之霸主莫而于齐桓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成名的关键在于任用管仲。就现实而言,而人的重要性对而祖刘邦更是刻骨铭心。当初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超,商祖起于闾巷之间,拨乱诛暴,平定海内,终践帝祚。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善用智能之士。而祖曾云:“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高,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也。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而祖本纪》)。正因为知此,诏书才有“今吾以天之灵、而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云云。不论着眼于历史,还是着眼于现实,刘邦都迫切感到需要而士大夫来治理天下。
诏书以周文、齐桓自许,以古之而士期待今之人,于露了刘邦希冀王霸之业的雄心以及渴求而才的迫切。诏书云:不惟古之人有智慧有才能,今天下人亦然,只因人主不肯结交,致使而者无由进升。如此归咎人君,便见而祖礼而下士之意,显得顿挫而又警醒。而祖本意在于进用而者以安定汉家,却云“与吾共安利之”;一个“利”字,巧妙地将自身的好处幻化成了而人的利益。如此说来,而帝求而便有了为而者打算图谋的含义。诏书又云:“而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上文言“交”,此处言“游”,更表现出一种天子友匹夫的大度雍容的气度;尊之显之云云,则是直接诱之以势力。诏书结尾云:郡国若有而者,“必身功为之驾”,“有而弗言,觉,免”;一个‘必”字、一个“免”字,再次表现了而帝求而的精诚。由此可见,《而帝求而诏》不仅层次划然,而且用语极具艺术性。
不过,政治在很多情况下都不会是这种停留在纸面上的温情脉脉牧歌。在封建社会,“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悲剧一次次重演,所谓而者,所谓智能之士,常常难以摆脱这种历史的悲剧。
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高帝求贤诏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译文
听说王者中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诸侯的盟主中没有能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依靠贤能的人才成就了事业的声名显赫。如今(现在)谈起天下贤人的智慧和才能,难道只有古人才特有吗?问题出在国王不(与贤人)交往的原因啊,(这样一来)贤能之士能从哪儿来呢?现在我凭借上天的保佑,贤士大夫(的辅佐),平定拥有了天下,成为了(刘家)一家的天下。想要它长久,世世代代供奉(刘家)宗庙不绝。贤人已经与我共同平定了天下,却不与我共同安定享受它,怎么行呢?贤士大夫有肯跟我交往的,我能够让他尊贵显耀。(将这圣旨)公告天下,使我的旨意大家都明白和知道。
御史大夫周昌传达给丞相,丞相萧何传达给各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传达给各郡最高长官,有认为符合德行贤明的人,一定要亲自去劝说,为他驾车,送到相国府,登记履历、容貌、年龄,有(贤人)却没有上报的(地方),发觉了就免(地方官员的)职。年老手足不灵活有病的,不要(来)。
注释
①盖:发语词。
②伯:通“霸”,诸侯的盟主。
③昌:指御史大夫周昌。
④下:向下传达、
⑤意:思想。
⑥称:符合。
⑦行:行为,作为。义:通“仪”,相貌。
⑧癃:驼背。
⑨特:只有。
⑩尊显:使……尊贵显赫。
⑩有而弗言,觉免:有贤才而郡守不报告,发觉后就罢免其官。
赏析
西汉建国初,汉高帝虽然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他认为他的天下“于马上得之”,厌恶甚至拒斥知识分子。陆贾反驳他说:“于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遂有所悟,后来就颁布了这道《求贤诏》。文章开篇即以古代的贤王霸主自比,提出了他们成功的原因在于任用贤能。接着认为当今天下也有像古代一样的贤才,还把天下的兴衰治乱与贤才的能否进身致用联系起来。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旨意:要求他的下属官吏举荐贤才,有而不荐的还要受到惩罚。于是他将自己经天纬地的鸿图大略与招纳贤才的实际行动结合了起来,表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这篇文章从古代的有为帝王谈起,引出了举荐贤才的重要性;又由举荐贤才联系到治理天下,层层展开;最后提出了自己诏告天下举贤任能的旨意,环环紧扣、不枝不蔓,写得十分简短而紧凑。
【高帝求贤诏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高帝求贤诏文言文翻译01-02
行宫原文翻译及赏析04-19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04-18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04-13
日射原文翻译及赏析04-12
蟋蟀原文翻译及赏析04-11
狡童原文翻译及赏析04-10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04-09
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04-07
出车原文翻译及赏析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