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送童子下山》原文及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童子下山》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童子下山
朝代:唐代
作者:金地藏
原文: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注释
①空门:佛教名词。佛教认为“诸法皆空”,以“悟空”为进入涅盘之门,故称佛教为“空门”。云房:古时称隐士或僧道的住所。九华: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莲花,故名。有东岩、四香阁、化城寺等名胜古迹。与峨眉、五台、普陀等山合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②竹马:儿童玩具,当马骑的竹竿。懒于句:佛教以金为贵,故有金刚、金幢、《金刚经》、《金光明经》等词。佛家认为寺庙是藏金之地,因此出家修行便是为来世获得福报打好基础,是收聚金沙。金地:佛教典故。佛祖在拘萨罗国有许多信徒,其首都舍卫城一名叫给孤独的老人,用黄金铺地为代价,买下王太子的一座园林——祇园,贡献给佛祖,供其修行传道。后常用金地、布金之地代指寺庙。
③瓶:汲水的陶罐。烹茗:煮茶。瓯:盆盂一类的瓦器、陶器。弄花:一种茶艺,于泡茶时于杯中冲出种种花纹、花样。
④烟霞:山水景致。因为山水景致中烟霞所占比重最大,故一般山水美景便称作烟霞。烟指雾霭云烟,霞即阳光晚霞。
简析
金地藏在九华山化修时,终日与一小童役为伴。当这个烹茶汲水的小童不耐深山寂寞,要回归家中去时,作者写了这首七言律诗赠送他。诗写得亲切柔和,娓娓情深,叙述的也是日常近事,充分地表现出作者仁慈的心地和豁达的情操。
作者简介
地藏(696—794)唐代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僧。本为新罗国(今朝鲜)王子,俗姓金,名乔觉。传其为普渡众生的“地藏菩萨”之化身,故称地藏,亦称金地藏。少年时出家,六十岁渡海来华,定居于安徽九华山化城寺。他年近百岁圆寂于化城寺,其肉体真身尚保存至今,逾千余年而不坏。他是唐代一位著名高僧,关于他的种种奇行异迹也广泛流传。
故事背景
送童子下山
这一天从广胜山到桥庵的路上又来了一老一少两位香客。老者约摸六十多岁,一头花白头发,走起路来,脚步十分轻松稳健,老者一身青灰色的衣衫。已经被漂洗的微微发白,上衣被汗水湿透了一大片。肩上是一根窄小的毛竹扁担,挑着一副行李,一头看上去好像是一只米袋,另一头是一只小竹篮,竹篮里隐约可见瓦罐碗筷等物。紧跟在老者身后的是一个五六岁光景的小男孩,身上斜背着一只小巧的香袋,袋中露出一把套着红纸头的香柄。只听小孩在老者身后嚷道“爷爷,我走不动了,爷爷!”老者于是放慢脚步,回过头来对小孩说:“孩子,听说这一带路上经常有老虎出没,天一黑就会出来咬人。现在天色已经不早了,我们要赶在太阳下山之前走到山上才行。来,走快点”。懂事的孩子答应了一声,紧走了几步。但终因年小体弱,不一会又拉在了后边。这时,天已经擦黑了,老者一看,知道今天是上不了山了。正想赶紧找个人家住下的时候,山上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风声刚过,只听到树丛中“扑”地一声跳出一只花斑猛虎。老者一看不好,赶紧抓起扁担挡在孩子身前,一面让孩子快跑,一面与猛虎搏斗,终因气力不敌,被猛虎咬死。正当猛虎向孩子追来,十分危险的紧急关头,只听得一声怒喝“畜牲,怎敢如此伤天害理!”猛虎听到背后有人怒吼,立即转身朝身后扑来。来人轻轻一闪,让过虎身,然后伸手朝老虎屁股一按,只听得猛虎一声痛吟,便一头朝对面的山崖直撞过去,轰然一声,把个巨大的山崖撞出了一个大洞,只剩一小截老虎尾巴露在外边。传说这个山洞就是今天九华山的老虎洞。
送童子下山
是谁及时赶到这里救了小孩,又是谁有那么大的本领一巴掌就把一只猛虎打进了山崖呢?来者不是别人,就是地藏菩萨金乔觉。原来,金乔觉这一天正好到舒姑泉去巡游,因贪看山色,回来较晚,正在专心赶路之时,猛然听见一声虎吼,接着又听到小孩喊救命,立即如飞赶来,施展法力,掌击猛虎,救了小孩。但终因晚到一步,没能救下老者。心中感到很是不忍。因小孩说不清自己的家乡住处,连父母的名字都说不清,金乔觉决定连夜到村中买来一口棺材,安葬了小孩的爷爷,并决定把小孩留在自己的身边,让他跟着胜瑜、道明等学习种地、采药,自己一有空就亲自教他读书识字,偶尔也教他打坐念经,孩子虽然年幼,但头脑却冰雪聪明,跟随金乔觉师徒观摩学习,渐渐明白了很多道理。就这样,一晃过去六年。六年间金乔觉曾托了很多人帮助寻找孩子的父母,自己也多打听,但始终是音讯皆无。看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起来,金乔觉便决定把孩子收为自己的关门弟子。孩子感念金乔觉对自己的救命之恩和多年的养育照拂之情,早就想拜金乔觉为师,投身佛门。无奈,金乔觉觉得他年纪太小,又没征得其父母的应允,一直没有同意他剃发出家。今天听金乔觉终于同意收自己为徒,喜出望外,立即拜金乔觉为师。从此,金乔觉又多了一位弟子,因为同情孩子的遭迂,金乔觉对这个关门弟子也特别眷顾,外出时也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并且经常对他进行启发指导。因此,师徒二人感情越来越深,如同父子一般。
到第七个年头上,化城寺外突然来了一位特别的香客。这位香客用一块方巾包起整个头脸,只露出两只眼睛和一张嘴。她既不求签也不烧香,口口声声要见神僧金乔觉,因金乔觉当时不在寺内,这位香客也不离去,就在化城寺外等了三天三夜。直到第四天中午金乔觉才和关门弟子一起回到化城寺。弟子胜瑜赶紧把这件事情报告给师傅。金乔觉感到十分奇怪,便命胜瑜立即请来相见。 香客被领到金乔觉面前,金乔觉当时感到心中一阵乱跳,情知有异,立即高颂佛号"阿弥陀佛"收住心神,问道:"施主执意要见贫僧,不知有何见教?"香客打量一下金乔觉,立即上前一揖到地,说道:"我乃淅江会稽人氏。七年前夫君病重,多方延医,均无起色,因为听说大师佛法无边,公公特带着犬子不远千里前来九华山进香许愿。半年之后,夫君沉疾不治而愈,现已从军报国。可是公公和犬子却一直音讯皆无。我想,夫君之疾不治而愈,定是大师佛力所至,因此,特来感谢大师,同时请教公公和犬子的下落。因为山规不许民妇见大师,只好作如此打扮。还望大师慈悲为怀,宽恕民妇冒犯之罪。金乔觉一听此人所言,立即想起七年前那个悲惨的夜晚,眼前立刻浮现出一个五、六岁小孩伏在一个老者尸身上痛哭的惨景。"“阿弥陀佛,敢问施主夫君尊姓?当时你孩子年令多大?身上有何明显标记?”
"夫君姓丁,妾本姓刘,犬子当年方六岁,今日算来,也才一十三岁。他出生之日,右边屁股上有一红色胎记,记有铜钱大小"。
金乔觉立即问常给小师弟洗澡的胜瑜,可曾见小师弟身上有此胎记?胜瑜回答:"确有此记"。
"阿弥陀佛,如此胜瑜,你现在就把小师弟找来"因小师弟,好贪玩耍,胜瑜一直找到后山,才找到正在专心致志地在那里捉知了的小师弟,告诉他"师父叫你,你妈妈今天来接你回家了"。"这次是真的,快走,你妈妈正等着你呢!"就这样,两人一前一后急冲冲地来到金乔觉的云房。小孩一看,师父正满面含笑地看着自己呢,便连忙上前给师父见礼。"徒儿,你看此人你可认得?"金乔觉说完顺手一指门边那个奇怪的"香客",此时,香客已取下面巾,小孩回头朝身后看去,与此同时,香客也正好向小孩看来,四目相迂,两人几乎同时喊出来。
"妈妈、妈妈!"
"小宝,我的小宝,你可把娘想死了!"
母子同时认出了对方,久别重逢,抱头痛哭。"阿弥陀佛,刘施主今日母子重逢,可喜可贺,贫僧也算了却了一段尘缘,胜瑜,你快去准备一些斋饭,招待刘施主用餐,她已经连续几天没吃上饭了。吃完饭你和小师弟一起把刘施主送到山下村民家歇息,明日一早为师将亲自下山为他们母子送行。"“多谢大师救子之恩,民妇没齿难忘。从今以后,每天祷告,早晚一柱香,吃斋念佛,修桥补路,以报佛祖恩德”。
第二天一早,在化城寺通往桥庵的路上,出现了四位一色青衣芒鞋的僧人,前面并行一老一少,边走边谈着什么,那老僧七十来岁,迈着坚实的步伐,旁边的小僧牵着老僧宽大的僧袍一路疾走,脸上呈现出又是欢喜又是悲伤的神情。后面是两位中年僧人。
送童子下山
从上图恋恋不舍的情景,可以看出两人师徒之情……
【《送童子下山》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送兄原文及赏析05-25
送兄原文及赏析03-08
送兄原文赏析12-17
送春原文及赏析02-28
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02-23
送魏二原文及赏析10-09
《送春 》原文及翻译赏析03-21
《送远》原文翻译及赏析05-17
《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03-16
(精品)送兄原文及赏析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