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纳兰性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1
疏影·芭蕉
清代纳兰性德
湘帘卷处,甚离披翠影,绕檐遮住。小立吹裙,常伴春慵,掩映绣床金缕。芳心一束浑难展,清泪裹、隔年愁聚。更夜深、细听空阶雨滴,梦回无据。
正是秋来寂寞,偏声声点点,助人难绪。缬被初寒,宿酒全醒,搅碎乱蛩双杵。西风落尽庭梧叶,还剩得、绿阴如许。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
注释
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宽大,花白色,果实类香蕉,但不可食。古人有以其叶题诗者,如唐韦应物《闲居寄诸弟》:“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湘帘:用湘妃竹编织的帘子。
离披:摇动、晃动貌。
春慵:以春天的到来而生徽散意绪。
绣床金缕:绣床,装饰华丽的床。多指女子的睡床。金缕,指金属制成的穗状物,或谓金丝所织之物。此处指绣床上装饰得极其华美。
芳心:花心。亦喻女子之情怀。
空阶:空寂的台阶。
无据:谓无所依凭。宋谢懋《蓦山溪》:“飞云无据,化作冥蒙雨。”
缬被:染有彩色花纹的丝被。
乱蛩双杵:谓杂乱的蟋蟀声和交叠的砧杵声。蛩,蟋蟀之别称。
玉人:美貌之女子。此为对所爱之人的爱称。
简析
此篇咏的是芭蕉,而寓托的却是怀人之意。词之上片侧重写芭蕉的形貌。先描绘帘外摇动的翠影遮檐,又转写其掩映帘内之人和物,而后再写芭蕉之“芳心”裹泪,暗喻人心之愁聚,最后以空阶夜雨,梦回无眠烘衬愁情。下片侧重写怀人之思。过片承上片结处而来,写雨打芭蕉,声声铸怨,接以蚤鸣杆捣之声,更托出离愁别恨,再以梧叶落尽,芭蕉依旧,落到借叶题诗,以寄相思,抒离愁之旨。全篇曲折迭宕,婉约细密。
纳兰性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2
于中好·谁道阴山行路难
清代纳兰性德
谁道阴山行路难。风毛雨血万人欢。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
依树歇,映林看。黄羊高宴簇金盘。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
译文
是谁说阴山之路无法行走呢?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万人庆祝。松树梢上的露珠沾湿了拴鹰的绳索,芦苇深的都没过了马鞍。
靠着树休息,映衬着林子看着。众人围着用黄羊庆祝。霜风吹着,晚上都是寒冷的,拥有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却怨着冬天来的比较早。
注释
于中好: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风毛雨血:指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的情景。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鹰绁(xiè):拴鹰的绳索。
马鞍(ān):马具之一,一种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内塞软物,形状做成适合骑者臀部,前后均凸起。。
黄羊:一种野羊。
簇(cù):众人围聚。
貂裘(diāo qiú):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七年九月(公元1678年),康熙巡行至遵化及景忠山,词人亲自陪同,这首《于中好》就是词人在狩猎途中所写的。
赏析
上片描绘塞上自然风光,前二句说阴山道上并非“行路难”,而是别有一番情趣滋味。显然这是仿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接着二句写塞上特异的风光,进一步烘托了这种特殊环境下的体会。
下片写行旅中的生活情景,前二句描绘途中的休憩和欢宴,后二句转而描述了异域的风俗异味,此中的“怨早寒”并非真的哀怨,而是表达了一种惊异的心理感受。
这首词气势豪迈,格调激越,细致生动地描摹了塞上风光。通过对狩猎途中所遇到的事物的细致描写以及射猎后的宴饮场面和特有的塞外风情和惊奇的感受的`描写,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豪迈之情。
纳兰性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3
虞美人·彩云易向秋空散
清代纳兰性德
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几翻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僝僽一回亲。
归鸿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字。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
译文
天高气爽的秋季,彩云最容易被风吹散开去,燕子听到满腹心事之人的长叹,也会感到怜惜,几次离合总是没有来由,让人感到时而忧愁,时而温馨。
归雁飞来的时候。霜期已经到来,可以托大雁把书信带给那远行的人吗?还是不要想以前的那些事了,暂且倚着绣枕看那西下的落日吧。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僝僽(chán zhòu):烦恼、愁苦。
“归鸿”二句:香笺(jiān):指散发有香气的信笺。红蕤(ruí):红蕤枕。传说中的仙枕,此处代指绣花枕。欹(qī):斜着。
赏析
这首词是从闺中人的角度写的,写她想思的愁情难耐,写她痛苦矛盾的心理。
上片写二人总是轻易地分离,且没有任何缘由。“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是说彩云易散,好景难留。独居深闺盼人归的女子满腹心事,想起欢聚时的温馨和离别时的不舍,她不免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正满腹心事,却又见北燕南去,直惹来声声长叹,连燕子都觉得自己可怜:“几番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僝僽一回亲”,虽然每次的离合没有什么原因,但每次却都带来一次伤感,相逢时又更加亲近。
下片首二句写他又一次爽约,连书信都没有寄来。“归鸿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字”,句中还可以读出些许怨恨,是说当初分别的时候。虽然曾定好霜期之前就会归来,但在回来之前。应该寄封书信来一解自己的相思之苦啊。 “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两句是女子的自我安慰之语,看似自我解脱,实透露着无奈和伤感。这是整首词最妙之处,女子愁罢叹罢,忽而觉得自己的情绪有些莫名其妙,于是自我安慰、自我开解一番,索性侧身看那夕阳去。这般极富生活化的场景真实得仿佛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妙趣冲淡了愁苦,感伤中又带着几分难察的俏皮。词的婉转味道因而又平添了几分,这比起说来说去只有“思念”二字的诗词更容易贴近人心。
全词明白如话,短短两片词,闺中女子相思甚苦、愁情难耐的矛盾心理跃然纸上。而这一番小女子的细腻心思、扭捏姿态却出于一个男人笔下,让人不得不感叹纳兰容若的情愫之敏感、体物之细微。
创作背景
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载:“以恋人口吻作寄友诗,亦释家常伎。此阕实为寄顾贞观词。性德康熙二十三年春寄顾贞观书云‘杪夏新秋,准期握手’,即词‘旧约霜前至’事;词‘几番离合’句,亦与梁汾曾数度南返合。词或二十三年春随书以寄。”
纳兰性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4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清代纳兰性德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译文
初雪后的五更之夜,黄花城中弥漫着寒光,积雪的峭壁上,栈道显得平滑了许多。无边的寒风也阻挠不了我披衣观景的兴致。
面对这茫茫雪色,不觉心中怅然,无限慨叹!什么时候才能天亮,天空中的晨星要消散了,广漠沙原上的大雁也已经起飞开始新的征程。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
黄花城:在今北京怀柔境内。纳兰扈驾东巡,此为必经之地。一说在五台山附近。
五夜:即五更。古代将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故称。栈(zhàn):栈道。于绝险之地架木而成的道路。
平沙雁:广漠沙原上之大雁。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康熙帝奉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词人随从扈驾。途经黄花城,词人看到黄花城雪后将晓的景象,有感而发,作下此词。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黄花城雪后将晓的景象,与《烷溪沙·姜女庙》等或为同时之作。词全用白描,但朴质中饶含韵致,清奇中极见情味。黄花城奇异的景观,作者无聊赖的心绪跃然纸上。
词的上片描写边塞地区凌晨的景色。“五夜”二句谓落了一夜的雪,五更天色欲明之时,雪已经堆得与栅栏相平了。“西风”二句紧扣上文,所以要“看”,是由于积雪的寒光,使人误以为天色已明;“披衣”是由于西风劲吹,寒气袭人。
下片“对此”二句,又与“看”字关联。看到这白茫茫的一片大雪,无边无际,不觉令人百感交集,不住叹息。“何时旦”句用提问表明此时尚未天明,刚才只是误以为天明罢了。最后二句,又是对“何时旦”这一问题的答覆。星光渐淡,大雁开始起飞,离天明也不远了。“平沙”当然是指“平于栈”的积雪。遣词造句都有着落,前后互相呼应,行文十分绵密。
通篇只描写景物,而寓情于景,以景抒情。词人用开阔的意象表现内心的情感,将环境的空旷凄凉映照在情感上,将大的环境空间叠加在深沉而复杂的小的情感上,给人呈现一种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方式。
纳兰性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5
谒金门·风丝袅
清代纳兰性德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梦里轻螺谁扫,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
译文
柔风细细,水面上映出一望无际的云朵。雨过天晴,然而这春色反而令人增添愁怨。
梦中曾与伊人相守,轻轻地为你描画眉毛。梦醒则唯见帘外落花,这一怀愁绪该向何处排解呢?
注释
谒金门:《谒金门》本是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敦煌曲子辞中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所以此调可能得名于此。此调又有别名《出塞》《空相忆》《杨花落》《花自落》《醉花春》《不怕醉》《春早湖山》等,有多种不同体格,都是双调。这首词为其中之一体,上、下阕各四句,共四十五字,句句押仄声韵。
风丝:风中的柳树枝条。袅:随风摆动的样子。唐雍陶《天津桥望春》诗:“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浸:浸染。欧阳修《蝶恋花》:“水浸碧天风皱浪,菱花荇蔓随双桨,红粉佳人翻丽唱。”
“一镜”句:是说无际的水面上映出青色的云朵。青未了:青色一望无际。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草草:匆促之意,劳心烦恼。《诗经·小雅》:“骄人好好,劳人草草。”李白《新林浦阻风诗》:“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轻螺谁扫:描画眉毛。螺:螺黛,古代女子画眉之墨,也叫螺子黛。欧阳修《阮郎归》:“浅螺黛,淡燕脂,闲妆取次宜。”谁:此为自指。扫:描画。
悄悄:淡淡的忧愁,却又绵绵不断。冯延巳《更漏子》:“情悄悄,梦依依,离人殊未归。”
寄:寄托。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首词描写闺中女子伤春伤别的情怀,词句以春怨为题,落笔处却多是春晴美景、旖旎美梦,但是美景、春梦中更凸现出闺中人的相思之苦和伤离哀怨。一喜一悲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凸现了伤春伤离之哀怨,构思巧妙,笔触细腻,格调清婉,写法别致,反差强烈。
上阕是景语。“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寥寥数字便写出了春日的美好景色,这本应该是一片令人振奋的风光,但接下来,词人便从这景色中看到了愁绪,“湿云”本是一个很好的意象,刚下过雨的晴天显得湿润怡人,词人将仿佛还没于透的天气写入词中,别有韵味。但词的末句以“春草草”三字急转直下,美好的春色反令离人更添忧烦,春景愈明媚,愈露出了离人的愁苦心绪。
虽然这美好的雨后春日令人神清气爽,但是纳兰依然感到疲惫怠倦,这是因为春思扰人,词人在思念中,自然无法做到一心去欣赏春日的美景。上片独独写景,写出春日的景物,与别的写景不同,词人写景,只是简单的几笔,便能刻画得深人人心。
下阕则开始写心。既然春光无心欣赏,那便是心中藏着事情,“梦里轻螺谁扫”一句疑问打开下片的开端,点明烦恼的缘由,也写出词人为何事而烦忧。他在担忧一个人,惦念着一位佳人。梦里谁为佳人描眉,当外面落红开始,梦境醒来便飘逝而去,现实依然是孤独一人,这真是让人忧伤的事情,一腔的闲情该如何寄托,只能是付与诗词之中,聊以慰藉。词结尾二句以反问结束整首词,直发胸旨,表达了孤寂的情怀,词人自己也不知道,这一腔的幽思该如何化解,提笔像是自问,又好像是寻求答案。
全词上片写景,下篇言情,颇具情景交融之妙,抒发词人内心孤寂的情怀,而这百年前的情感,已经由不得后人去妄自揣测了,只能从词的字里行间,去体会当时词人当时的心境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饮水词》,是纳兰性德的早期作品。康熙十五年,纳兰性德殿试之前,纳兰性德为了考取功名,主要学习儒家经典,研习《四书》、《五经》及八股文写作,同时亦潜心于诗词的创作,这首词便创作于这个时期。
纳兰性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6
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清代纳兰性德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
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
译文
风吹不停,浓云阴沉,雨时断时续,寒食节马上要来临了。昨夜风将樱桃吹得凌乱不堪。雨天阴冷潮湿,我也小病刚好,是该用炉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唤女伴麻烦她来替我画眉,但又懒得动身,多么希望黄莺给捎个信儿。迟疑半晌才打开梳妆盒,镜中的容貌虽然娇艳,但还是嫌自己不够美丽。
注释
1、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阙两仄韵转两平韵。本篇守谱用四部韵,两仄两平相间,句句皆叶,两句一换。
2、阑风伏雨:指风雨不止。
3、寒食:寒食节。旧俗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当此节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4、狠藉:指樱桃花败落。
5、锁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子。
6、薰绣衣:用香料薰华丽的衣物,
7、央及:请求、恳求。
8、流莺:啼莺,以其啼鸣婉转,故云。
9、半响:许久、好久。
10、奁(lián):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11、自嫌:自己对自己不满。
赏析
词的上片写由狼藉满地的樱桃花牵惹出思妇的一腔春愁。一阵阵的风雨将寒食节催来了,春天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樱桃花昨天还开得明媚娇艳,一夜风雨便将花儿吹打得散乱满地。由狼藉的樱桃花,她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这飘零的春花“刚与病相宜”,恰好同自己多愁多病的身体一。多病而又寂寞无聊,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怎样也排遣不了这种思绪,只好关起窗户“薰绣衣”。“琐窗薰绣衣”句将闺中女子孤单寂寞、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凄婉、含蓄,耐人寻味。
下片写这位少妇越是思念丈夫,越耐不住这种寂寥,强打精神为自己梳妆打扮。“画眉烦女伴”,她又想起了丈夫在家时闺房中的乐趣,可现在为她画眉的人远游他乡,她只得“烦女伴”了。“画眉”典出“张敞匦眉”。女伴不在身边,她又得央求侍女莺儿去请她来。紧接着,诗人用“半饷试开奁”这个极细微的动作描写,把人物的复杂心理表现得逼真而细腻。女伴来了,她多么急切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姣好动人,可又害怕镜中现出的自已是憔悴多愁的姿容,所以踌蹰半晌,才试着打开镜匣。没想到镜中人是那样柔弱娇美,她不免暗中欣喜,可是立即想到丈夫不在身边,为谁梳妆呢!于是更觉尢聊,连自己也嫌她“娇多”了。刚才的兴致一下被扫尽,心又冷下来了。
创作背景
词人在寒食节时,看到一位女子病起后又喜又悲,从而发出联想,所写的一首词。
纳兰性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7
虞美人·风灭炉烟残灺冷
清代 纳兰性德
风灭炉烟残灺冷,相伴惟孤影。判教狼藉醉清尊,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尊前。
译文
冷风吹灭了香炉中的残烟,燃尽的烛灰早已不再温热,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孤单的影子。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着醇酒来麻醉自己,大声质问苍天谁是这世间清醒不醉之人。
为何能与知己畅饮的盛宴总是相逢难,离别易,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闲愁萦怀,难以派遣,我还是用美酒和梦乡来逃避它吧。但只怕醒来之后,满腔的愁思就会让我又一次来到酒杯的面前。
注释
虞美人: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炉烟:熏炉或香炉之烟。
残灺(xiè):烧残的烛灰。
判:情愿、甘愿、不惜之意。
清尊(zūn):酒器,借指清醇之酒。判教句:意谓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来麻醉自己。唐皇甫冉《曾山送别诗》:“凄凄游子苦飘蓬,明日清尊只暂同。”
醒眼:清醒之眼光。
花间酒:谓美景良辰时之酒宴。
搔(sāo)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
尊前:酒樽之前。
赏析
词首第一句以冷风、残烟、烛灰、孤影交织而成一幅孤寂凄凉的室内独居图景。“风灭炉烟残灺冷,相伴惟孤影”,冷风吹灭了香炉中的残烟,燃尽的烛灰早已不再温热;陪伴他的,只有孤单的影子。他既是自感忧愁如此,漫漫长夜该如何打发。
词的第二句写词人无法派遣忧愁,只能通过借酒来消愁。“判教狼藉醉清樽”,即是说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着醇酒来麻醉自己。“判教”、“狼藉”,都是决绝之语,感情色彩极为强烈,说明词人愁痛深入骨髓。否则他也不会大声质问苍天,问谁是这世间清醒不醉之人。“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出自《楚辞-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质问,似也点明了词人满腔郁闷忧愁的原因。
词的第三句写借酒消愁、时光短暂。“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为何能与知己畅饮的盛宴总是相逢难、离别易,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空搔首”写出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对离别的无可奈何。
词的尾句写出了虽然借酒消愁,但担心醒时又会继续喝酒的心理。“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尊前“,既然闲愁萦怀,难以派遣,词人只能用美酒和梦乡来逃避它。但词人又害怕醒来之后,满腔的愁思就会让他又一次来到酒杯的面前。“总”字写出了词人的怀疑,“恐”字写出了词人的害怕和担心。
全词迂回曲折,写出了词人从孤独到借酒销愁,再到对酒产生怀疑,心中担忧酒醒后又会继续喝酒逃避的心理活动,和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类似。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七年(1678年),是词人妻子逝世的一周年,词人一直没有从妻子死亡的阴影中走出。词人和朋友相邀喝酒,借酒消愁,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纳兰性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相关文章:
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_纳兰性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浣溪沙·败叶填溪水已冰_纳兰性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原文翻译及赏析08-25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_纳兰性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