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4-10-26 18:20:58 赛赛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原文及译文

  《寻西山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丘为(一作邱为)的作品。此诗描写隐逸生活情趣,其重点不是写不遇的失望,而是抒发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飘逸。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⑴,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⑵,窥室唯案几⑶。

  若非巾柴车⑷,应是钓秋水⑸。

  差池不相见⑹,黾勉空仰止⑺。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⑻。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⑼。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⑽。

  兴尽方下山⑾,何必待之子⑿。

  【注解】

  ⑴茅茨:茅屋。

  ⑵扣关:敲门。僮仆:指书童。

  ⑶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⑷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

  ⑸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⑹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⑺黾勉:勉力,尽力。仰止:仰望,仰慕。

  ⑻“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⑼“及兹”二句:及兹,来此。契,惬意。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一本无此二句。

  ⑽“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⑾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⑿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

  【韵译】

  西山顶上有一座小茅屋,寻访隐者直上三十里路。轻扣宅门竟无开门童仆,窥看室内只有几案摆住。

  主人不是驾着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之渚。来得不巧不能与其见面,殷勤而来空留对他仰慕。

  绿草刚刚受到新雨沐浴,松涛声声随风送进窗户。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

  尽管没有宾主酬答之意,却能把清静的道理领悟。兴尽才下山来乐在其中,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

  二: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作者简介:

  丘为,唐代诗人。一作邱为。嘉兴(今属浙江)人。累举不第,归里苦读,至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初始登进士。与王维、刘长卿友善。曾官太子右庶子,致仕归,时年八十馀,继母健在,给俸禄之半,以孝称。年九十六,以寿终。其诗大抵为五言,多写田园风物。原有集,已失传。

  赏析:

  《寻西山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丘为(一作邱为)的作品。此诗描写隐逸生活情趣,其重点不是写不遇的失望,而是抒发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飘逸。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全诗构思新颖,意蕴深远,堪称佳作。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写专程到山中去访隐者,竟然不遇。如此,本应叫人失望,惆怅。然而,诗借写“不遇”,却把隐者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写不遇的失望,而是抒发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飘逸。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也不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读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丘为早年的作品,从诗中表现的林泉之思来看,大约写于诗人中进士之前。如题所示,诗人是专程到山中寻访隐者,结果却未见到,但看到隐者居处的环境,颇有感触,便写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真境(“窥室”句)。说得“不遇”不败兴(“颇得”句)。若作怅然语便浅矣(末句)。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模情摅旨,淡荡深微,隐者得是诗,益成高矣。

  清代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此是清澈一路。插入对句,前后俱震。

  清代张文荪《唐贤清雅集》:直起老笔,“上”、“下”字前后照应成章法。着想幽异,蹊径甚别,结得更洒脱。

【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寻西山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赏析03-17

《寻西山隐者不遇》鉴赏09-09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鉴赏02-21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赏析08-15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寻隐者不遇》原文赏析及翻译12-19

寻隐者不遇11-05

寻隐者不遇作文(精选)10-25

改写寻隐者不遇02-05

《寻隐者不遇》作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