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小松》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

时间:2023-01-09 13:29:37 古籍 我要投稿

杜荀鹤《小松》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荀鹤《小松》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荀鹤《小松》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

  杜荀鹤《小松》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 篇1

  阅读杜荀鹤的《小松》 一诗,完成小题。(6 分)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①不识凌云②木, 直待凌云始道③高。

  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②凌云:直冲云霄。③始道:才说。

  【小题1】诗的首句是抓住小松的哪两个特点来写的?(2 分)

  【小题2】诗人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你觉得作者借这首诗讽刺了什么?(2分)

  【小题3】韩愈的《马说》中有一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意思相近,请你默写出来。(2分)

  答案:

  【小题1】矮或小、刺头

  【小题2】讽刺了以身世取人的世俗之人目光的浅陋

  【小题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第一句是写小松刚刚从草丛是露出“刺头”,小松才刚刚露出“蓬蒿”的一点点,这是要描写小松的矮小,且梢叶为刺状。

  考点:诗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诗的内容浅显易懂。此类题首先要对诗歌的信息点作一梳理,抓住重点的“信息点”,看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是如何突出特点的。

  【小题2】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题干介绍的作者身世,再理解“时人不识凌云木”一句的含义,这里的“凌云木”指的是诗人自己,讽刺了世人不识才,见识浅陋以及以地位识人的世俗风气。

  考点:诗歌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诗句短小,意义明确。分析某些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是品析诗歌的方法之一,学习古诗要注意诗歌中一些词语在表达诗意诗情方面的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在解答第二题的基本义,理解诗歌的含义,再联想到韩愈在《马说》里所写到的埋没人才的的句子。

  二: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 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 ,后者指 。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参考答案:

  (1)不甘埋没 目光短浅【分析:“小松”象征着诗人不甘埋没的精神。“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小松起初埋没在“深草里”和“蓬蒿”中,但它不甘埋没。】

  (2)刺 出【一个“刺”字,不仅写出了小松的外型特点,而且写出了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显示了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出”字写出了小松出类拔萃的个性,为后来“凌云”打下基础。】

  (3)未长成的小松 长成后的松树【歌的三四句有两个“凌云”,意义不同。前一个,指未长成的小松,其内在品格尚未显现,被人小看;后一个,指长成后的松树,这时候人们才知道它高,也算不得有眼光了。】

  (4)B(应是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在新事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去关注,待到长成气候,才去重视。)

  三:

  ①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目光短浅。

  ②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刺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③三、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未长成的小松,后者指长成后的小松。

  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D

  A.第一句写小松刚从土里长出来,被掩没在深草里。

  B.第二句写被杂草遮掩的小松,如今已经超出蓬蒿。

  C.第三句写当时之人没有认识到小松就是凌云之木。

  D.第四句写直到看见别的树才意识到小松可以长高。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A.借松写人,没在深草中的小松反衬出潦倒落魄、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B.“刺头”一词不但勾勒出小松外形特点,而且把它鲜明个性勾画出来。

  C.“渐觉”一词用得精当、含蓄,侧面写出了小松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D.三、四句连说两个“凌云”,感叹眼光短浅的时人不识小松是栋梁之材。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小松》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 篇2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自小刺头深草里”中的“刺”表现出小松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同凡俗、自强不息、不畏困苦、奋发向上的品质。

  (2)通过描写松树小时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关注的环境中渐渐成长的过程,希望社会对小人物的成长要关注与培养,在他们还胸怀凌云壮志的时候便将其选拔出来的。(意对即可)

  杜荀鹤《小松》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 篇3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5.诗中“刺”一字千钧,请分析它的妙处。(2分)

  答:

  16.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寓意,请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2分)

  答:

  15.形象地勾勒出小松满头松针,又直又硬,努力向上冲刺生长的外形特点(1分),突出了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及勇敢战斗的精神。(1分)

  16.作者通过刻画小松成长的特点,表达了对出身寒微的人在成才过程中体现出的自信、坚强、勇敢精神的赞美之情。(1分)同时对那些目光短浅、不识人才、不关心人才成长的人发出深深的慨叹。(1分)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杜荀鹤《小松》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相关文章: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09-05

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10-03

小松_杜荀鹤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26

《溪兴》杜荀鹤阅读答案及赏析12-30

杜荀鹤《山中寡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12-25

杜荀鹤《山中寡妇》的阅读答案02-06

杜荀鹤小松原文翻译及赏析12-02

新栽竹杜荀鹤阅读答案06-13

杜荀鹤《送友游吴越》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