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历代禅诗集锦鉴赏
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小编带来的历代禅诗鉴赏。
李白(701-762)
后世称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秦安,出生于碑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五岁诵六甲(道教典籍),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十五好剑术”,25岁时仗剑远游,结识天下豪杰。42岁时诏至长安为唐玄宗礼遇,供奉翰林,后遭谗请归。安史之乱期间奋力报国。晚年受累流放,困苦漂泊,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谲,气势雄壮,风格豪迈、奔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是唐代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妙构。杜甫誉之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赏析】
天府山水培育了诗人李白壮阔的情怀,亦为我们带来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清新自然的诗章。
本诗首二句写来自故乡的琴师抱琴下山,将这位乐师写得很有气派。次二句写蜀僧弹琴,但见琴师一挥手,琴声便铿锵震耳,仿佛大自然中的万壑松风,令人革心洗面,心境焕然。琴声止后,却余音袅袅,与薄暮的寺钟一起共鸣,将人带入无限渺远的虚空境界。不知不觉,听琴会心之余,暮色四合,时间如逝!
本诗用典精当,“挥手”、“洗流水”、“霜钟”均有典故。提起鼓琴、听音,无人不会想起琴师伯牙与知友钟子期,伯牙挥手,钟子期听声。一个善奏,一个善听,高山流水,你心我心。李白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与蜀僧的知己之感。全诗起笔不凡,《唐宋诗举要》表举此诗“一气挥洒,中有凝炼之笔”。
古诗中描写琴乐的名篇不少,白居易除《琵琶行》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精妙表现外,还有一首晚年所写的《好听琴》,诗中满是禅韵:“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将听琴之妙用形容得无以复加。另一首《船夜援琴》,将平淡与宁静的禅意毕现无遗:“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古往今来有多少禅子、诗人,亦如李白、白居易般借琴抒怀、言志。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的《听僧吹芦管》以细腻的笔法抒发了一种清悠空明的禅境。诗云:“晚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罢阅梵书聊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唐代名僧齐已则以诗作《秋夜听业上人弹琴》表达自心的良好愿望与对友人的仰盼:“万物都寂寂,堪闻弹正声。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湘水泻寒碧,古风吹太清。往年庐岳奏,今夕更分明。”其“古风吹太清”句与“如听万壑松”句,有妙手偶得之奇趣。
宋人苏轼亦作《琴诗》一首,以手指月,寓琴于理,饱蕴禅趣。(详见203首)宋僧雪窦重显的《赠琴僧》更是出手不凡:“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宋僧止翁的《无弦琴》,则将浩茫静谧的禅意通过空灵的想象表现得诗意盎然:“月作金徽风作弦,清音不在指端传。有时弹罢无生曲,露滴松梢鹤未眠。”
元僧梵琦(1296-1370)的《琴峡》以写琴峡的天籁之声表现以天然为美、超然物外的禅寂境界。诗曰:“目送归鸿手五弦,嵇康合向此中仙。水如玉指弹秋月,星作金徽散晓天。尽洗伊凉方可听,不名韶C若为传。君王莫爱霓裳曲,艳舞娇歌失自然。”诗歌写琴峡如一位美丽的处子,挥动纤纤玉手,拨弄五弦,目送鸿归,她抚弄用疏星做金徽的宝琴,令擅长音律的《广陵散》弹奏者嵇康也为之倾倒。它的美妙,超越了世俗的音乐如《伊州曲》、《凉州曲》、韶音、古乐给你的感受,即使宫廷名曲《霓裳羽衣曲》也黯然失色。 明人高启《夜听张山人琴》则意境萧然:“虚堂夜静理冰弦,别鹤惊啼月满天。一曲秋风少人听,满庭黄叶自萧然。”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会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赏析】
性好山水的李白与名山大川中的不少僧衲亦有往来。在清丽平和的山水之中,他那颗豪放的心也渐渐平静了下来,并进而感受宇宙自然的空寂。
当他与同族侄人游昌禅师的庵池时,他深受感染,慨然赋诗。“远公”一词,是借庐山慧远之名以表自己对昌禅师的节操的称颂。 当他与这位喜爱平静生活的禅师一起萧然而坐于松下的石上,相对无言,仿佛心领神会时,他深感此情此境与天上神宫何异!这里,花自清纯,水同心闲,涤尘心眼豁,标指性情高,令人何等忘情而不知返。虽只相晤片刻,却仿佛过去了千百余年,令人感叹时光悠悠,天地静虚。
李白留下不少描写佛教胜地的诗。有名的如《题峰顶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极尽夸张之能事的赞歌。峰顶寺在今湖北黄梅县。另外还有一首《庐山东林寺夜怀》,其中名句“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常为历代诗家引用,表明了诗人对一种宁静空寂、物我一体的境界的不懈追求。
金地藏(705―803)
俗姓金,新罗(今朝鲜)国王子,出家游方后来唐,择九华胜境结茅而居,后扩为天台寺。宋高僧宗杲赞此寺曰:“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现正殿后巨岩上,仍有一金地藏留下的脚印。佛教传说他是地藏菩萨转世。唐高宗时至九华山开地藏王道场,使九华山成为与峨眉、五台、普陀齐名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唐诗》中存诗一首。
送童子下山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赏析】
此诗通过送童子下山的有趣题材,表达了自己将一生相伴烟霞、聚金积沙的宏愿。
童子耐不住山院清寂想回家了,也许是因缘不合吧,也许是他童心未泯,懒得在寺中修习,禅师也没勉强他,只是在他于云房辞别时叮嘱他:勿招惹风月,好酒弄花,而要以茶代酒,保持净心。尾联嘱其无须流泪,好生去吧,老僧有烟霞相伴,无须牵挂。
全诗语辞恳切,情长意真,饱含惜别之情,而无训斥与遗憾之意,体现出佛门高僧的长者风范、宽容大度,令人钦佩。
刘长卿(709―790?)
字文房,河间(今河北)人。733年进士。仕途多难,因“刚而犯上”、“多忤权贵”而两遭谪贬。诗作圆熟精到,清秀淡雅;尤长五律、词旨深婉,自诩为“五言长城”。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赏析】
这是一首如诗如画、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同为五言极品。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的一位著名诗僧,镇江竹林寺是他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本诗描写了诗人在夕昏时分送诗僧灵澈返寺时的情形、
竹林寺在苍茫山林之中,从远处传来静穆的寺钟,时近薄暮,亦在钟催上人归寺,“苍苍”与“杳杳”二叠词,用得极当,给人以空旷渺远之感;后二句写灵澈头戴斗笠,身披夕晖,独自向着远处的青山,越走越远,既展示了诗人对上人的真挚情谊,也展现了上人清寂的风度。
精美如画,是本诗在艺术上的最大风格。前两句诗是一幅画,后两句诗又是一幅画,一帧是动人的山水图,一帧是勾人的意境画,均烘托出令人遐思的美妙意境。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赏析】
这是一首访友记游诗,非但无访友未遇之失望惆怅,反而获得了畅然的禅悦。
一路幽寻,只见苍苔密布,屐痕历历,可见其路之僻,隐居处之深;寻久而不遇时,回头望碧天白云,白云依着静静的湖渚飘游;终于到了隐处,但见春草封住了禅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给人以静穆淡逸的氛围。山中气候多变,一阵净雨洗濯,松色愈加青翠,傍山而行,继续寻踪,峰回路转,竟抵达溪流的源头。此处进一步点出山之幽深,也点化出诗人寻游的乐趣。尾联的“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是点晴之笔,亦为千古名句。见溪花而现禅意,如同拈花微笑的故事,给人默契无言的妙悟.使人进入“相对亦忘言”,唯有心领神会的精神境界。
杜甫(712―770)
后世尊为“诗圣” 字子美。叉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祖籍湖北襄樊,后迁舌河南巩县。少时漫游吴越齐鲁。35岁时入长安求仕。屡试不第。安史之乱中追随肃宗,后遇贬官。遂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768年出川,辗转漂泊于荆湘之间,生活贫俭,后病死于湖南耒阳的敝舟上。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动荡不安、百姓的流离失所,后人誉其诗为“诗史”。其诗承继前贤,刻意求精,无体不工,形成了“沉郁顿挫“、“律切精深”的艺术特色。故又享“诗王”之圣誉。
望牛头寺
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林。
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赏析】
倾心于禅宗的一代大诗人,通过描写牛头寺的景色,表示自己对禅居生活及心境的向往。
鹤林寺在牛头山的深处,经过层层幽林,如林的石径,方可抵达。三、四句“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阴”句意在表现鹤林寺仿佛仙宫瑶阙,在极乐世界而非人间世界。亦再现了春色之浓,殿宇之深。在这里,衲子们不舍夜昼,布道传灯,向往那黄金敷地的琉璃世界。是啊,如此清修净境,谁不向往?我年纪也大了,别再作狂吟之事了,曾经“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该收收心了。其实,收住自己的清净心不是更加自在么?
杜甫写有禅诗数十首,中多论禅礼佛之句。如《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太平寺泉眼》、《法镜寺》、《大觉高僧兰若》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太平寺泉眼》中有道:“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夜听许十二诵诗》中有“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句;《秋日夔府咏怀》中自称:“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表现诗人曾欲师事禅和,许身寺宇,心系禅悦的心迹。
岑参(约715―770)
荆州江陵(今湖北)人。天宝三年(744)进士。初为小吏,安史之乱前后任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及嘉州刺史等职。大历五年客死于成都。
岑参是盛唐时期较负盛名的诗人,他的诗以边塞诗着称,成就与高适齐名。他的诗歌风格雄健,气势磅礴,想象奇特,节奏明快,工七言与五律。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赏析】
唐人题诗,有竞诗之雅兴。752年,岑参、高适、杜甫、薛据诸人同游西安大雁塔(即慈恩寺塔)。素有“词丽格雄”之称的岑参一展笔下风华。他的这一风格有诗为证:“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
首句“塔势如涌出”。便发语突兀,吐句惊人,下笔不凡!接着四句写登塔。登上塔顶仿佛置身天外,踩上旋梯就像行在半空,给人以奇幻飘渺的错觉。到了接近楼顶的高处,所感则更为神奇:这高峻突兀的宝塔,仿佛不是从地上涌起,而是借了鬼斧神工,从万里云层压向了神州大地。接下写登上塔顶之所见所闻:自身仿佛高居半天中,可俯窥高鸟,竦听惊风,何等畅怀!当他俯览四周之山野陵苑时,气势一发不可阻挡:连绵的远山奔走起伏,一如万马奔腾,一如洪荡的波涛,呼啸澎湃,滚滚而东。而最令人叹赏的是“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二句。秋色好像一支浩荡的大军,拥拥攒攒,滚滚西来,一下子就占领了关中大地,何等气势磅礴!接下来写汉家王陵静卧云烟中,昔时煊赫的文治武功,不复存在。由历史的变迁,诗人转写人生宜持旷达心境。既然人生有限,何必留恋身外的功业、名禄,不如挂冠弃官,以超然之心体味佛家无穷的妙悟。
全诗写景恣肆奇诡,气势恢宏,由写景至悟道,表达了诗人旷达无羁的情怀。
在数诗人竞诗中,值得一提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除“高标跨苍穹”等句描绘宝塔的雄风外,尾句“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切中时弊,饱蕴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常为后世志士针砭时弊时引用。
景云(生卒年不详)
唐代诗僧。约为安史之乱时人。尤喜草书,初学张旭,书艺大进,亦工诗画。
画松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赏析】
这是一首艺术魅力独特的题画诗。
画上的松树就像真树一样,可谓开篇奇诡,给人新鲜、强烈的感受,画中之松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到底是在哪里见过呢?他细细品味,反复揣想,哦,想起来了,作者不竟惊呼:“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生长在天台胜境中的苍松,其翠媚遒劲无须赘言。这种以虚托实、虚处传神的写法,令人一则叹服画家非凡的艺术造诣,二则更为钦佩诗人诗在言外的高超技艺。
此处不妨将元稹的《画松》一诗对照一读:“张繇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巧悟尘埃心,难状烟霄质。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有尘埃之染的元稹为慕画家的传神之笔要亲自去深山看真物,无纤芥之沾的景云记得画中松是“石桥南畔第三株”。真所谓无独有偶,相得其妙。
张继(生卒年不详)
湖北襄阳人。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登进士第。曾漫游吴越,与皇甫冉、刘长卿等友善唱和。代宗大历(766―779)末年,卒于江西洪州。其诗自然流利,清韵悠远,多道风禅韵。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这是一首历代描写夜半钟声的诗作中最为成功的佳作,是屈指可数的历史名篇。
首二句运用铺陈的手法,通过对落月、啼乌、霜天、江枫、渔火五种或明或暗、或近或远、或动或静等景物的描写,烘托出“愁眠”二字。一位舟中人,怀着细萦轻缠的旅愁,辗转难眠,就在这时,在这难消的永夜、寂寥的静夜中,钟声娓娓步来,充满了他的耳鼓,涤荡着他清冷的心,把他连同他周围的一切都带入疏远、空阔的渺远境界中。在他耳目一新之际,他想起那钟声许是来自城外的寒山寺吧!啊,我现在置身于风流俊逸的古城姑苏,听到的是古刹寒山寺绵绵不绝的清音。于是在他的周遭,一切都飘洒着风流的清韵,一切都点染着历史的回味。就连先前那一个不怎么了得的“愁”,也显得弥足珍贵,融汇进夜半的钟声中,渗流进历史的长河中,浸润在宗教的超脱里。
后两句白描式的小句子,却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也在此打开了第三只眼,留下了千古绝唱。纵观诗坛,描绘夜半钟声之诗,无一能出其右者。
司空曙(约720―790?)
广平(今河北省)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安史之乱时避难南方,后任左拾遗及郎中等职。长于五律,其诗多写自然景色、送别赠答与羁旅乡情,善以朴实真率之句抒异乡流落之感与穷愁失意之情。人称其诗“婉雅闲淡,语近性情”。有禅诗数十首。
经废宝庆寺
黄叶前朝寺,无僧寒殿开。
池晴龟出曝,松暝鹤飞回。
古砌碑横草,阴廊画杂苔。
禅宫亦销歇,尘世转堪哀。
【赏析】
这是一首咏寺诗,通过描写寺院破败,折射时光流转,尘世多舛,暗喻自己时运不济,飘然无著。
全诗紧扣一个“废”字,层层递进。首联点明时令,古寺因无人住持,荒凉凄寒,此为无人则废;颔联通过反衬的手法,以长寿而吉祥的龟与鹤,衬托寺宇的短命与荒废,仙苑宝院竟成了鸟兽的乐园;颈联继写寺内文物之废,历史悠久的碑刻与壁画无人问津,令人痛惜;尾联直抒悲叹身世之真意,蕴言外之音。
兵荒马乱,时局动荡,使国不安宁,民不聊生,哪里还顾得了香刹宝宇。温庭筠(812―866)的一首《开圣寺》也是借伤景以抒怀之佳作。诗云:“路分溪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身陵鸦乱夕阳中。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犹有南朝旧碑在,敢将兴废问休公。”
怀海(720-814)
福建长乐人。 出家后师事禅宗英雄马祖道一,为马祖道一席下最著名的入室弟子;后住江西新吴百丈山(又称大雄山),人称“百丈禅师”。 门徒奔凑,法席隆盛,其弟子黄檗希运、沩山灵佑、古灵神赞等为禅宗著名骁将。创制《百丈清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并以身作则,久为宗林传唱。
沩山牛
放出沩山水牯牛,无人坚执鼻绳头。
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
【赏析】
这是一首内蕴深刻、情趣斐然的禅理诗。
怀海是“天下第一马”马祖道一的高足,因“野鸭子”之事而悟明大事,以“昨日哭,今日笑”自证心得。而沩山则为怀海之爱徒,受“深拨得火”之启发而幡然有醒,因曾言“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博得宗林中“沩山牛”之雅号。师徒之间如许的佳言趣事,为后人提唱不绝,谱写了禅史中的无尽风流。
本诗是师尊怀海对徒儿所修证得的禅境的一首褒赞诗,肯定了沩山自由无碍、闲适自得的禅境。这头水牯牛已无须人管,且偏寻那山清水秀的所在去横眠高卧。其实水牯牛就是禅境的象征,是沩山自在、无心的精神境界的体征。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是怀海大师的另一首风流倜傥的小诗,其诗意之美与禅境之高,着实令人倾羡不已,留待读者细加斟酌。
钱起(722―780)
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玄宗天宝十年(751)进士。历任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职。钱起诗才清逸,居“大历十才子”之冠。诗歌众体兼善,尤长于五言,风格清华流丽,工致浑朴,颇为人称道。
哭空寂寺玄上人
凄然双树下,垂泪远公房。
灯续生前火,炉添没后香。
阴阶明片雪,寒竹响空廊。
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
【赏析】
这是一首情深意挚的哀诗,借景抒情的好诗。
首联自然无痕地采用“双树”与“远公”二典,暗喻诗人对亡友高风亮节之敬慕。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音韵悠美,饱含言外之意。青灯烛光常明,铜炉檀香久续,其间闪烁出上人生前殷勤事佛、宏隆圣种的虔敬身影,一则是因为上人之辛勤维护才后继有人,暗示佛教之历久不灭;二则是诗人通过对习佛时最熟为人知的两种典型行为的简单勾勒,歌颂了上人常存不朽的精神。那阴阶片雪与空廊清响,又何尝不是上人清亮明洁、空寂孤寒的精神世界之写照?寥寥四言,着实艺术地展示了一位深谙“常乐我净”之精神三昧的高僧的形象。生死无常,生灭灭己,仙寂于佛子来说是一种解脱,然而对于凡俗中的诗人而言却难以释怀。斯人常已矣,托体同山阿,却有一颗尘心怎得解脱?
谈起哀歌,近代诗僧敬安(1851―1912)的两首伤吊诗不可不读:
“一度伤师一断魂,不堪凭吊向孤村。至今破布袈裟上,犹有双林旧泪痕。”(《吊精一禅友》)
“不敢高声痛哭君,怜君老母不堪闻。暗将数点交情泪,洒向茹峰山下云。”(《哭社友徐酡仙》)
怀素(725―785)
长沙人。著名书法家。幼时出家为僧,喜爱草书。家贫无纸,遂广种芭蕉以其叶练字;用漆盘练字时,磨穿了盘底,且秃笔成冢,学习非常刻苦,书艺大进。后入京求学,进益有加,颜真卿、张渭、戴叔伦、钱起等皆作诗称其草书。他书承“草圣”张旭并加以发展,狂逸放纵,与张旭齐名,有“颠张狂素”之称。怀素嗜好饮酒,酒后乘兴运笔,皆成书中极品。
题张僧繇醉僧图
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
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
【赏析】
这是一首形神兼到的题画诗。
题画诗之要旨在于通过对图中形象的精妙描述,透视出画中深蕴的境界。头两句勾描图中情形。松枝悬酒,兴来即饮,至酣方休;醺后作甚?诗人想象一代草圣在斗酒之后,如同李白有斗酒诗百篇之雅兴,草圣往往是狂呼大叫,癫狂万态,走笔如龙。这种恣肆不羁的形象,真可以画一幅如妙如肖的“醉僧图”啊!
草圣张旭之癫狂意态,高适曾作诗云:“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青云在日前。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而对狂素之狂态之翰香,有贯休《观怀素草书歌》为证:“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师不谈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妙,颠狂却恐是神仙。”“我恐山为墨兮海为水,天为笔兮书大地,乃能略展狂僧意。”
狂素性狂,书狂,诗也狂。诗境狂在青冷、高寒。《寄衡岳僧》中便可一览他的风采:“祝融高座对寒峰,云水昭丘几万重。五月衲衣犹近火,起来白鹤冷青松。”亦狂亦寒之僧,世间出其右者无多。钱起谓之“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
灵一(728―762)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幼年出家,师事律宗,兼长禅趣。遍游江浙、湘赣诸名寺宝刹。常与陆羽、张继、皇甫曾、灵澈等高士名僧酬唱应和。名僧贯休赞之“经论传缁侣,文章遍墨卿”。其诗风清隽淳和,声律流畅,用意精妙。
项王庙
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
八千弟子归何处,万里鸿沟属汉家。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
拔山力尽乌江水,今日悠悠空浪花。
【赏析】
这是一首佛教意味甚浓的咏史诗。
动荡不安的唐代中后期,“咏史”成为一时风尚。咏史以言志寄情,是才子文士们别无选择的道路。空门中的诗僧也难免有应和之作。兼风流与英气于一身的西楚霸王给了诗人无穷的题材。晚唐诗人杜牧的《乌江亭》便是其中名作:“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马革裹尸还,东山还再起”,是名士们的提唱主旨;而在诗僧笔下,唯有一句“今日悠悠空浪花”的慨叹。浮生如梦,富贵烟云,委实应于轩冕功名淡泊一点才是。
提起咏史,还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约1330―1400)兼谙两者之妙,且豪气壮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题僧院
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
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赏析】
这是一首昭示禅境的示法诗。
闲月相引过虎溪,便到了青山无限雪满松的幽静境界之中,白云下多的是德勋名宿,何等清雅绝尘。过虎溪象征悟禅入道;天心闲月喻清皎晶莹的禅心;松枝挂雪喻示清寒虚境;青山无限句喻示道途渺远,须久持不懈;有行尽青山之志,则可臻抵老僧栖云卧雾之达境。
在此,灵一的《赠灵澈禅师》一诗值得一录:“禅师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到剡山。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言为心声,闲逸之情溢于言表。
皇甫曾(?―785)
字孝常,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天宝进士。一生任小吏。工诗善制,文藻新奇,情发于外。诗出王维之门,诗名远播。集中不乏酬送僧友之佳作。
送普上人还阳羡
花宫难久别,道者忆千灯。
残雪入林路,暮山归寺僧。
日光依嫩草,泉响滴春冰。
何用求方便,看心是一乘。
【赏析】
这是一首禅意盎然的赠别诗。阳羡位于今江苏宜兴市。
小径、疏林、残雪、暮山,一位僧人愈行愈远,渐渐融入落日斜晖之中,多像一幅写意的山水画。芳草在暖阳下舒展,薄冰奏出清脆的泉响,这质朴的自然跃动着何等活泼的生命力。这一切昭示着什么?这不正是灵动和谐、柳暗花明、清新质朴的禅意么?此情此境,助长禅心,诗人颖悟到:看心是最大的方便,自家宝藏便是一个完整、灵透的生命体。
全诗不着一送字,依依情怀却溢于言表;没有普上人一字一句的描写,却力透出一位与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的高僧形象,言尽而意远,余韵缕缕。
皎然(730―799)
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朝宋谢灵运十三世孙。少显异才,广猎佛典,精通经史。与灵澈、陆羽、颜真卿、韦应物、周贺等友善。其诗恬淡自得,语言精炼,意境空灵,清机逸响,为唐代最著名的诗僧之一。所撰诗论《诗式》、《诗评》、《诗仪》等,对诗歌理论的发展具重大影响。
湖南兰若示大乘诸公
未到无为岸,空怜不系舟。
东山白云意,岁晚尚悠悠。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盎然诗意的禅理诗。
“无为岸”即真如佛性便是参禅的目标,达不到这一境界便会一生飘然无著。要抵达这一至境,其实最自然轻易不过。你只要琢磨透那东山白云“岁晚尚悠悠”的轻灵高致的意态,就水到渠成了。它孤云高洁、缥缈远引、无拘无束、安闲自在,不正流溢着自由恬适、静澄空澹、率性无机的禅悦之意么?好一句“岁晚尚悠悠”,丝毫不见“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的萧然,有的只是禅者的潇洒。
皎然还有不少平易自然的禅理诗。如《戏呈吴冯》:“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还中瞽者望长安,长安在西向东笑。”以轻松幽默的手法展现了“平常心是道”的'至理。后世苏轼亦不甘寂寞,代答一首:“寒时便具热时风,饥汉哪知食药功。莫怪禅师向西笑,缘师身在长安东。”
溪云
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
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
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诗人赋溪云以禅意,一取其意趣,舒卷自如,萦流回荡,仿若长带横空,何其潇洒、逍遥;二取其空幻,即“有形无迹”,时去时消,不留痕影,象征空幻的真如实性;三取其自在,无心累物,来去随风,闲适自由。正因为白云有如此高洁的意态,所以诗人请世人莫笑他与云为伴,长相随逐,因为它具有悠闲飘逸的禅意,与禅子契阔融融。
皎然是一位擅长状物抒情的高手,常借风、水、云、雪、月、松、竹、菊等四季风物以观照自心,表明心性。如《南池杂咏》五首:写《水月》,“皎洁意难传”;书《溪上月》,“秋水月娟娟,初生色jie天。蟾光散浦溆,素影动沦涟。何事无心见,亏盈向夜禅”。写寒竹:“凫凫孤生竹,独立山中雪。苍翠摇劲风,婵娟带寒月。狂花不相似,还共凌冬发。”写《寒山》:“侵空撩乱色,独爱我中峰。无事负轻策,闲行蹑幽踪。众山摇落尽,寒翠更重重。”均清高雅致,风流自适。
闻钟
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
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
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
【赏析】
这是一首空灵含蓄的禅意诗,是清境派禅诗的代表作。
诗中描写了一位衲子安坐禅定时宁静空明的心境。一个万籁俱寂的月夜,古寺钟声随风长吟,余音袅袅,消散在布满秋霜的渺远夜空中,就连那寺宇中的古树也不禁为之动容。那钟声的清韵,也融入永夜禅子的泠然心境之中;灵境与禅心,浑然无痕地合为一体。这静穆的钟声,将虚实、动静、因果乃至时空都融汇到一起,仿佛在钟声中也没有了过去、现在与未来,那钟声便成了一切,除含有无穷的宗教意味外,也蕴有无限的艺术美感。这钟的世界即是禅的世界,也是诗的天国。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赏析】
国之不幸诗家幸,寻友不遇诗有幸。每每访友不得,而得好诗,故诗坛有“不遇诗”不少,如孟浩然、王维、李益、贾岛等均有提唱。最著名、最具特征的莫过于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崔道融的《访僧不遇》也清凉透骨:“寻僧已寂寞,林下锁山房。松竹虽无语,牵衣借晚凉。”清人赵关晓的《踏雪》则极有情韵:“踏雪访山樵,山樵踏雪去。一路草鞋痕,寻入松深处。”
诗的首联便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陶潜风韵,尾联则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风采。因为茶仙陆羽便是一位终身不仕、生性不羁的隐者。他的居处静僻,篱边菊花未开,柴门无声吠之声,邻人只知道他去了山里,每天要太阳下山时才回来。未遇好友,却通过对友人居庐及四周景物的描写,以及邻家对友人的行踪的回答,勾勒出一位洒脱绝尘的高人逸士的形象。语言清新平实,意出章句之外。
李端
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进士,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少时居庐山,依皎然读书,意况清虚,酷慕禅侣”(《唐才子传》),长于律诗,意境方雅。
同苗发慈恩寺避暑
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
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
树闲人迹外,山晚鸟行西。
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
【赏析】
慈恩寺为长安名刹。诗人与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苗发游寺避暑,旨在寻觅一方佛国心境的清凉。
首联即点题,因“畏日”,为“追凉”,两人来到了名寺宝刹。颔联写两人投机同趣游赏休憩的乐趣。颈联“树闲人迹外,山晚鸟行西”,深得陶王之妙,其间风情,意适性澹,绝尘离染。尾联写他们深味到无心大法就是如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一般,清纯绝尘,不为任何一丝杂念、妄念、俗念所染。
本诗特色在于巧妙化用典故、旧诗及佛典。虎溪、莲花取自佛禅典故,“山晚乌行西”句化自陶潜的佳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风流才子卢纶也做过一首游寺避暑诗:“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鱼沉荷叶露,鸟散竹林风。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尘居如同火宅,而凉寺内不仅有高树、绿阴,荷露、竹风,还可伴鹤依僧。向往之心,高逸之致,妙手拈来,自不待言。正如李洞所言:“定里无烦热,吟中达性情。”(《避暑庄严禅院》)
李端的另一首诗《感兴》,亦兼诗禅之妙:“香炉最高顶,中有高人住。日暮下山来,月明上山去。”
韦应物(737―791)
京兆长安人。少年时即事玄宗。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性行高洁,虔敬佛教,与皎然、顾况等友善。其诗闲淡简远,韵律生动,有陶渊明之风,世称陶韦。有《韦苏州集》。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赏析】
自诩“道心淡泊随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的诗人深具感悟妙力,常于平常处见伟大,《滁州西涧》中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常为宋代禅师们引来说明神秘的悟道体验,这也颇合禅门“平常心是道”之理。
本诗首二联写纵贯秦蜀的嘉陵江优美险峻、鬼斧神工的气势与江水咆哮如雷的声势,为下面的思载千里作下铺垫。水柔如情,静莫过山,本来都是无声无响的,这是诗人对“声响”独特的见解。正如他在《咏声》一诗中所言:“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自生听”,就是本诗中的“两相激”;大自然中既然本来是没有声音的,故终将归于静,归于寂寥。声音都并非真实的,只有静寂才是永恒的真实。故他认为“喧静两皆禅”。(《题琮公》)有了这层感悟,已足可了物我之情。
全诗情景交融,偏重议论,故意味深长,言外意浓。
他还有一首不言禅而字字入禅的名诗,即《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野渡无人舟自横”句最受后人推崇,它表现出宁静、淡泊的情致,清幽淡雅的禅味。
灵澈(746―816)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出家,少即从诗人严维学诗。与皎然、包佶等交游后,诗名日盛,远播京邑,为白居易、刘禹锡推崇。刘禹锡言他“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悦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味”;诗人权德舆称其诗如“松风相韵,冰玉相叩”、“语甚夷易”、“淡然天和”。
天姥岑望天台山
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
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
【赏析】
天姥与天台都是浙江名山。全诗紧扣“高寒”的意境而展开,蕴含着禅宗超然世外的孤寒高洁的境界。
天台出众峰之外,比其他的山峰“高”峻;它的山顶“高”顶寒空。山顶已寒,山顶之上的天空白是更寒。“有时”只看得到一半,那另一半到哪儿去了呢?它高耸入云,与充满禅意的云融为一体。“有时”二字不着痕迹,用得极妙,从另一角度说明诗僧常常注目于天台华顶,陶醉于大自然的悠悠禅韵。
归湘南作
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
如今还向山边去,只有湖水无行路。
【赏析】
灵澈在诗名盛极一时之际,曾因人诬陷,贬徙湘楚。以亲身经历,深味人世苦海茫茫,解脱不易。难得的是,灵澈运用他入神的诗笔,不着纤痕地将此意糅融入其中,难怪皎然如此盛赞:“此僧诸作皆妙,独此一篇,使老僧见,欲弃笔砚。”(《赠包中丞书》)
佛教认为,“苦”与生俱来,有四苦、八苦。人的脸就是苦字形的,“艹”头就是人的眉毛,“十”字是鼻子,“口”是嘴巴。月不明,法王无济筏之愿,就只好向人间一借修行之路了。奈何命运多艰,身陷法网,所以只好再去归隐修道,虽然“湖水”漫漫“无行路”,但僧家之责便是济世渡人,驭慈航以救众生,故不轻言放弃!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赏析】
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言简意赅的讽世诗。东林寺为庐山名刹,韦丹是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
首二句写作者自己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垫也无妨,安于穷约清苦的生活,心闲意寂如同古井无澜。后二句说你们这些仕途中人、轩冕之士,谈禅性浓,向往清幽静远的林下风流,人人都说辞官归林好,“朝衣脱去更悠然”(明人吴曾羽语);可是说归说,就是没有一个人起而行,只是在“进与退”、“仕与隐”之间彷徨复彷徨,连官场失意者都无一例外。可见要达到真正的“心闲身适”,绝非易事!相比之下,那些光说不练,口口声声说休官好,实为“又得浮生半日闲”的人,与坚守清寂、只做不说的禅者,境界孰高孰低,明者一目了然!
李益(748―829)
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初因仕途不顺,弃官优游燕赵间。后官至礼部尚书。“大历十才子”之一,长于七绝,其诗音律和美,风格悲怨。
哭柏岩禅师
遍与傍人别,临终尽不愁。
影堂谁为扫,坐塔自看修。
白日钟边晚,青苔钵上秋。
天涯禅弟子,空到柏岩游。
【赏析】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吊祭诗。首联写禅师行将就木之际,视死如归,没有任何落寞之感,何等坦然自若!颔联继续描写禅师生前的生活百态:亲自督修埋骨坐塔,日日清扫供佛影堂,一刻不曾松懈修持。颈联以严谨的对仗与平实的笔墨写禅师的风骨:日夜闻钟参坐,春秋托钵修心,展现了一代大师“平常心是道”的精神风范。游方的禅子们,将“空”游柏岩了,他们到达柏岩会真正体会到“空”的底蕴。全诗层层迭进,表现了诗人对禅师的崇敬之情。
贾岛也做过一首《哭柏岩禅师》,可参照一读。诗云:“苔覆石床新,师堂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常建(生卒年不详)
长安人。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大历年间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一生仕途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游名山胜景以自娱,后隐居鄂州武昌(今湖北武汉市)。常建的诗多以山林逸趣、寺院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盛唐人对他的诗评价很高。其诗佳句常得,律韵独到,境幽言净,不拘一格。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这是盛唐最为著名的一首题寺诗,前人评之“通体幽绝”,(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唐宋诗举要》)
首联用工整的对仗,省净的笔法,破题而入,又借“清”、“古”、“高”三词,无意间透露诗人对清静高洁的古寺高林的倾慕;颔联为传世绝唱,由竹径见幽处,由幽处见花木,见禅房,层层深入,这一踏径穿花至禅房的过程,与其中所引发出的“曲径通幽”的意趣,成为后世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由“曲”、“幽”、“深”而至别有洞天,这一洞天便是“悦”与“空”的禅境,便是令人惊叹、陶醉、流连忘返的“常乐我净”的宗教境界。进入这一境界之后,仿佛万物之音都归于消匿,回到了原初的大荒,来于静还归于静,唯有那悠扬宏亮的钟磬之音,把整个世界都包容成一体,将人带入忘尘绝俗、纯净怡悦的永恒禅境。
唐代还有不少优美的题寺诗。如韦应物的《神静师院》:“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微。经声在深竹,高斋独掩扉。息树爱岚岭,听禽悦朝晖。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事违。”“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崔峒《题崇福寺禅院》:“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 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前诗意在“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事违”;后诗妙在“无人空夕阳”,世界静寂得连夕阳斜晖都“空”无了,那是一个何等美妙的禅悦境界。
法常(752―839)
号大梅,湖北襄樊人,少时出家。初参马祖道一,闻“即心即佛”之说,立即大悟。后隐居浙江鄞县大梅山。
几度逢春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哪得苦追寻?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赏析】
大梅法常是马祖的得意弟子,深谙“即心即佛”之妙,马祖诗意地认可他的禅境时说:“梅子熟了。”当他隐居深山后,有人入山遇见他,问他出山之路时,他答道:“随流去。”好一个“随流去”。有道是路在脚下,这出山之路,人生的出路,不就在于随流任运么?旨同大梅的遗言“来莫可抑,往莫可追”。如此机锋,足见功力非浅。于是又有人入山探访,大梅便留下这首诗,迁到人迹更罕的大山深处。
心即是佛,所以历经寒暑也不变心。孤寂清寒的禅者,持遁世隐沦之念,荷叶为衣,松花为食,已同俗界的烟火绝离隔世,已同大自然浑为一体,同道者又何必苦苦追寻,将世俗之浊气带进山中来呢?无奈他又只好另迁他处了。全诗坦白真率,语言平实,“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常为后人提唱。
清江(生卒年不详)
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少年出家。大历、贞元(766―804)年间,诗名与皎然(字清昼)齐,合称“会稽二清”。土诗,与严维、章八元、姚南仲等时有交往唱酬。诗僧法照赞许他“一国诗名远,多生律行高”,被誉为“释门千里驹”。(《宋高僧传》)
小雪
落雪临风不厌看,更多还恐蔽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赏析】
这是一篇较为别致的咏雪诗。全诗表现了禅和子“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慈悲心。
本来是临风不厌看的雪景,可是“以慈为本”的禅子在赏景之际却担心落雪过多会给翻山越岭的行人带来麻烦;还替寒窗苦读的书生着想,他们能耐得了这一片接一片的雪花带来的酷寒么?由“不厌”到“恐”发展到“愁”,层层转递,这里的“恐”与“愁”,实为“悯”、“慈”。尾句的两个“一片”,以小见大,渲染了那一丝丝挡不住的清凛之气,烘托了衲子真诚的慈心。
唐僧乾康的《咏残雪》则意旨不同:“六出奇花已住开,郡城相次见楼台。时人莫把和泥看,一片飞从天上来。”分明是述怀之作,表现不同凡俗、清凛高洁的禅趣。
七夕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花冠动,当风玉佩摇。
唯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赏析】
心如古井的禅僧情意酣畅地咏叹情短恨长,委实不多见。
首联以时间上的一远一近,突出了“只”有“一宵”之短;颔联与颈联,以欢畅、浓烈的感情,尽铺陈之能事,渲染了相会之喜之欢,充满了和乐与幸福的气氛。可是爱河渺渺,恨海茫茫,谁都逃脱不了“四苦”、“八苦”,相爱的人更是免除不了“爱别离”苦。尾联与首联相照应,突出了一个“愁”字。这里的“愁”字,有警醒世人之用心。
反观世子咏七夕,则避其时短重其情长。首推秦观(1049―1100)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一串串柔情似水的佳句中,没有一个“愁”字! 至于杜牧的《七夕》则表现的是人间的欢乐图:“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法振(生卒年不详)
荆州(今湖北江陵)人。唐代大历、贞元(766―804)间高僧。曾誓志西行求法,遂同僧人乘悟、乘如从海路前往,不幸于途中夭亡,年仅40岁。
月夜泛舟
西塞长云尽,南湖片月斜。
漾舟人不见,卧入武陵花。
【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自称“烟波钓徒”的唐代词人张志和一首《渔父》,将多少代人带入清新超脱的境界。词中的西塞山,位于今浙江湖州界。而此诗中的西塞山,与韦应物的《西塞山》一诗所指相同,位于今湖北大冶县境内。
首二句以工整的对仗,勾画出一幅深夜的美景,意境清明空澄;后二句以实衬虚,如梦如幻,那舟中客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他静卧素舸,枕月梦花,神游天外,进入了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之中。
全诗如画如幻,着笔不凡,给人清幽渺远的禅悦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翻译
初春的严寒里,十天来我未曾走出家门,不知道江边柳丝,已摇曳着新的青春。
渐渐听到山谷中流冰融化的声音,原野上一望无际的新草,遮没了烧过野火的旧痕。
几亩荒僻的田园留我在这儿居住,半瓶浑浊的老酒等待友人来温。
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
注释
稍:犹“渐”。决决,水流貌。
冰谷:尚有薄冰的溪谷。
青青:指新生的野草。
烧痕:旧草为野火所烧,唯余痕迹。烧,指野火。
数亩荒园:指女王城东禅庄院。
温:稍微加热。
断魂:形容情深或哀伤。
赏析
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柳树已一片嫩绿。“江柳已摇村”的“摇”字很形象,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
颔联进一步描写春景。关于决决,卢纶《山店》有“决决溪泉到处闻”之句。关于冰谷,柳宗元《晋问》:“雪山冰谷之积,观者胆掉。”谷中尚有冰,说明是早春。早春溪流甚细,故冠以“稍闻”二字,用词精确。青青,新生野草的颜色。后句说青青新草覆盖了旧有烧痕。冠以“尽放”二字,更显得春意盎然。
颈联写潘、古、郭三人为他饯行。“数亩荒园”,点明了饯行的地点。“留我住”,“待君温”,写出了三人对苏轼的深厚情谊。而这个地方正是他一年前赴黄州所经之地,此时友人的情谊,使他回想起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凉。因此,尾联转以回忆作结。
前一年苏轼赴黄州途中所作的《梅花二首》,写得非常凄苦,催人泪下。其一说:“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的皪的梅花生于草棘,已令人心寒,又被“东风”吹落殆尽。其二说:“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开于草棘中,无人欣赏,已够无聊了;而又为“东风”摧落,或随飞雪度关山,或随清溪流黄州,更令人愁苦。所谓“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即指此。末句化用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他此时也是“路上行人”,尾联不止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汪师韩评价说:“含蕴无穷。”(《苏诗选评笺释》)
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末二句因饯别而联想到前一年无人“把酒慰深幽”。表面上看,全诗“于题不甚顾”(冯班语,见《纪批瀛奎律髓》),实际是紧扣题意。写初春之景,景色如画;写友人之情,情意深厚。全诗一气贯注,看似信笔挥洒,实则勾勒甚密,有天机自得之妙。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赴黄州贬所途中,过春风岭,正是梅花凋谢的时候,曾作《梅花二首》;过岐亭,遇故友陈慥。这次去岐亭访陈慥,正好时隔一年,景色依旧,想到前一年的凄凉境况,苏轼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历代禅诗鉴赏】相关文章:
禅诗12-06
禅诗 王维10-14
王维的诗与禅11-10
刘禹锡的诗与禅08-29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全诗鉴赏09-23
浅析刘禹锡的诗与禅09-04
苏轼的禅诗赏析11-04
现代禅诗诗歌12-19
红禅散文诗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