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鉴赏

时间:2022-08-02 16:03:04 古籍 我要投稿

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鉴赏

  《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其作者为卜商的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①?大其平乎己也②。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③。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⑤。”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⑥?”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⑦。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⑧。勉之矣⑨!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⑩。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11}?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12}。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13}?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14}?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15}。

  【注释】

  ①外平不书:是说鲁以外国家间的媾和,作为鲁史的《春秋》一般是不予记载的。平,讲和。此何以书:为什么这次楚、宋媾和它又记载了呢?

  ②大其平乎己也:意为要赞扬这次媾和是由两位大夫自己促成的。

  ③司马:主管军政的官员。子反:楚公子侧,时为围宋的主帅。乘:登上。堙(yīn):用土堆成的山,用以攻城的工事。华(huà)元:宋大夫。

  ④惫矣:疲困极了。

  ⑤易子而食:谓做父母的不忍吃自己的孩子,只好彼此交换孩子吃。析骸而炊:谓没有柴烧,只好挖掘枯骨劈而做柴烧。

  ⑥柑(qián)马而秣:把木片塞进马嘴让马衔住,然后删草料喂它,使人看起来马很饱,吃不下草料。柑,同“钳”。秣,饲。使肥者应客:把肥壮的马拉出来给客人看。是何子之情:意思是如今你把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情况都说出来了,为什么这样诚实呢?情,诚。

  ⑦矜:怜。幸:庆幸,即幸灾乐祸。

  ⑧诺:是啊,是的。

  ⑨勉之矣:谓尽力(守城)啊。

  ⑩反:同“返”,回到。

  {11}区区:小小的。

  {12}舍:作动词,修筑房舍。止:住下来。

  {13}吾孰与处于此:为“我与孰处于此”的倒文,即我跟谁在这儿住呢?

  {14}此:指子反和华元。

  {15}平者在下也:指这次言和是处在下位的臣子做主而决定的。意谓他们僭越了君权,所以要贬低他们。

  【鉴赏】

  本文选自《宣公十五年》,是解释《春秋》中“宋人及楚人平”这一句话的。楚人围宋之战,自鲁宣公十四年九月持续到第二年五月,历时九个月之久,宋城已到了“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惨酷地步,而楚军也只剩七日之粮,围城之战再也继续不下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分别身为楚宋两国大夫的子反和华元就做主言和了。《春秋》在记述此事时只用了“宋人及楚人平”六个字,本文旨在解释其所包含的深意,并补充记述了这次言和的经过。

  文章开篇即提出:作为鲁史的《春秋》对鲁以外国家的言和一般不予记载,此处为何要一反惯例,将宋、楚言和之事记载下来呢?就因为“大其平乎己也。”接下来便叙述宋、楚言和的本事,回答“何大其平乎己也”的问题。第三部分是解释它之所以不书楚、宋两国言和而书为“楚人”“宋人”言和,是带有贬责两位大夫越过君主擅自言和之意。

  由上述解释我们不难看出,记载这一历史事件,作者尽管认为《春秋》在措辞用语中含有贬其“平者在下”之意,但对两位大夫同情人民疾苦、不忍将这场残酷的战争继续进行下去而以诚相待、极力促成议和是持充分肯定和褒扬态度的。

  文章也写到了楚庄王,但主要是为了借其幸灾乐祸、乘人之危来反衬子反悲天悯人、信守承诺的.君子形象。

  全文一首一尾都在解释《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大其平乎己”一句可谓一篇之纲。围绕此纲着重写了两位大夫的以诚相待,特别是华元能主动以己之诚去打动对方,争取子反的同情与承诺,由此才迈出了双方和谈的第一步,得以最终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令人印象深刻。

  文章采用对话口吻,层层使用复笔,如“惫矣”“惫矣甚”“虽然”等,或增减一二字,或转换一二字,使行文前后既相照应又有所变化,并使人物的神情口吻毕肖,可谓复中有变,复中有韵,确属此文一大特色。

  妙评 前后两大段,文法相准而立。其笔致跌宕犹夷,纯是一片逸气荡漾也。

  ——清·高嵣《公羊传钞》引俞桐川评

  文法愈复愈妙,愈变愈妙。曰“惫矣”,曰“甚矣惫”,曰“诺”,曰“虽然”,又复又变,一片心口相应,此所谓情也。不待安排,自然无欺者也。不特华元告情,子反动情,即庄王至此,亦是不容其欺矣。岂漫然好名者能若是乎?后来曰“吾犹取此而归”,曰“臣请归尔”,曰“吾亦从子而归尔”,转折变化,圆捷如圜,全是借题生出文情者。以较左氏叙事,另有空灵敏妙之趣。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二引孙执升评

  作品简介

  公羊传《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

  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即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汉书·艺文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将春秋三传的渊源说得很详细。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公羊春秋》作为家学,最初只是口耳相传,至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汉景帝时人)方与齐人胡毋生(《汉书》作胡母生,复姓胡毋,名子都,生是“先生”的意思)合作,将《春秋公羊传》定稿“著于竹帛”。所以《公羊传》的作者,班固《汉书·艺文志》笼统地称之为“公羊子”,颜师古说是公羊高,《四库全书总目》则署作汉公羊寿,说法不一。

  《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先秦至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后世注释《公羊传》的书籍主要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鉴赏】相关文章:

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赏析09-24

海棠原文宋人绝句鉴赏06-22

《宋人及楚人平》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06-15

古文赏析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翻译04-17

《宋人及楚人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12

贾平凹《风雨》原文鉴赏08-29

楚人贻笑原文及翻译04-01

楚人隐形原文及翻译03-02

《楚人患眚》的原文及翻译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