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阅读原文

时间:2024-11-05 11:11:12 王娟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郑和下西洋阅读原文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郑和下西洋阅读原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儿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大踏实。皇宫大火扑灭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纷纷,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侍从太监从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别的地方传来的消息更离奇,说建文帝到了什么什么地方,后来还做了和尚,说得有鼻子有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怀疑。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没死,万一他在别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马,用朝廷的名义讨伐他,岂不可怕。为了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地去秘密查问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开宣布,就借口说是求神仙。这一找,就找了二三十年。

  明成祖又想,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去呢?那时候,我国的航海事业已经开始发展起来。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扬国威,跟外国人做点生意,采购一些珠宝,顺便探听一下建文帝的下落,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样,他就决定派一支队伍,出使国外。让谁来带这支队伍呢?当然非得是自己的心腹不可。他想到跟随他多年的宦官郑和,倒是个挺合适的人选。

  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带的船队,一共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六十二艘大船,这种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在当时是少见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

  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爪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等国家。他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许多国家见郑和带了那么大的船队,态度友好,并不是来威吓他们,都热情地接待他。

  郑和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国。西洋各国国王趁郑和回国,也都派了使者带着礼物跟着他一起回访。在出使的路上,虽然遇到几次惊涛骇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手,船队从没出过事。只是在船队回国、经过旧港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旧港地方有个海盗头日,名叫陈祖义。他占据了一个海岛,纠集了一支海盗队伍,专门抢劫过往客商的财物。这回听到郑和船队带着大批宝物经过,分外眼红,就和同伙计议,表面上准备迎接,趁郑和不防备,就动手抢劫。

  这个计谋被当地人施进卿得知,他偷偷地派人到船队告诉了郑和。

  郑和心想,我手下有二万兵士,还怕你小小海盗?既然你要来偷袭,就非得给你点教训不可。他命令把大船散开,在旧海港口停泊下来。命令船上的兵士准备好火药、刀枪,严阵以待。

  夜深的时候,海面上风平浪静,陈祖义带领一群海盗乘着几十艘小船直驶港口,准备偷袭。只听到郑和坐船上一声火炮响,周围的大船都驶拢来,把陈祖义的海盗船围住。明军人多势大,早有准备,把陈祖义杀得大败。大船上的兵士丢下火把,把海盗船烧着了。陈祖义想逃也逃不了,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郑和把陈祖义捆绑了起来,押回中国。到了京城,向明成祖献上了俘虏。各国的使者也会见了明成祖,送上大批珍贵的礼物。明成祖见郑和把出使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高兴得眉开眼笑。

  后来,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确实是死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跟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好处很多。所以打那以后,一次又一次派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将近三十年里,郑和出海七次,前前后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海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在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

  到郑和第六次出使回国的那年,明成祖得病死了。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不到一年也死了。继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个老臣掌权。大臣们认为郑和出使七次,国家花费太大,到国外航行的事业就停了下来。

  郑和的七次航行,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说明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已经有很高的水平。通过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那些国家里还流传着三保太监的事迹。

  事件影响

  建立政治秩序

  在外交及军事方面,郑和下西洋颇有建树。在总体保持和平的同时,郑和船队也使用武力,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的统治,消灭篡夺王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惩治海盗陈祖义,并在东南亚扶植由施氏华侨统治的旧港宣慰司。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而这种政治秩序由于是基于传统的“王者无外”、“怀远以德”的观念,故总体上是非侵略性的。

  拓展朝贡体系

  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这种朝贡体系是非霸权(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还是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强国国际政治体系。郑和也被视为明朝的和平使者。

  发生原因

  公元1402年,明成宗朱棣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取王位后一直担心建文帝还活着,便借口寻神仙,在国内四处寻找,大约二三十年后,还是没打听到建文帝的下落,便怀疑他逃到国外,便让郑和七下西洋,一面炫耀中国国力民力,一面打听建文帝的下落。

  另有记载说明成宗只是去炫耀中国的强盛,顺便加强对外往来。

  事件结果

  宣德九年(1434年),王景弘率船队出使苏门答腊等南洋国家,船队约在年末回国。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去世,明英宗继位。同年,随王景弘船队入贡的苏门答腊国王之弟哈尼者罕奏国王老耄,明廷嘉许老王,令老王之子嗣位。

  正统元年(1436年),明廷遣古里、苏门答腊等十一国使臣随同爪哇使臣出航,并请爪哇国王分送其他国家的使者回国。一说,辅政大臣还曾于该年以明英宗的名义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并由此终止下西洋贸易;这与《明实录》原文有出入,或为误读。但无论如何,下西洋已然落幕。

  天顺二年(1458年)至三年(1459年),太监福安几次向明英宗派陈奏自下西洋停罢后珍珠、黄金等奢侈品不足,并曾请求派官员下西洋采购黄金,为明英宗所拒。

《郑和下西洋阅读原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郑和下西洋阅读原文】相关文章:

郑和下西洋的船论文05-26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07-25

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异同08-08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课程教案07-27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种文化象征08-03

《明史·郑和传》阅读答案08-28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精选18篇)05-17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通用15篇)02-20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课文原文阅读06-14

《郑和,云南人》阅读答案及翻译01-03

文章
代写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郑和下西洋阅读原文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郑和下西洋阅读原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儿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大踏实。皇宫大火扑灭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纷纷,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侍从太监从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别的地方传来的消息更离奇,说建文帝到了什么什么地方,后来还做了和尚,说得有鼻子有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怀疑。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没死,万一他在别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马,用朝廷的名义讨伐他,岂不可怕。为了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地去秘密查问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开宣布,就借口说是求神仙。这一找,就找了二三十年。

  明成祖又想,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去呢?那时候,我国的航海事业已经开始发展起来。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扬国威,跟外国人做点生意,采购一些珠宝,顺便探听一下建文帝的下落,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样,他就决定派一支队伍,出使国外。让谁来带这支队伍呢?当然非得是自己的心腹不可。他想到跟随他多年的宦官郑和,倒是个挺合适的人选。

  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带的船队,一共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六十二艘大船,这种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在当时是少见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

  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爪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等国家。他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许多国家见郑和带了那么大的船队,态度友好,并不是来威吓他们,都热情地接待他。

  郑和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国。西洋各国国王趁郑和回国,也都派了使者带着礼物跟着他一起回访。在出使的路上,虽然遇到几次惊涛骇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手,船队从没出过事。只是在船队回国、经过旧港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旧港地方有个海盗头日,名叫陈祖义。他占据了一个海岛,纠集了一支海盗队伍,专门抢劫过往客商的财物。这回听到郑和船队带着大批宝物经过,分外眼红,就和同伙计议,表面上准备迎接,趁郑和不防备,就动手抢劫。

  这个计谋被当地人施进卿得知,他偷偷地派人到船队告诉了郑和。

  郑和心想,我手下有二万兵士,还怕你小小海盗?既然你要来偷袭,就非得给你点教训不可。他命令把大船散开,在旧海港口停泊下来。命令船上的兵士准备好火药、刀枪,严阵以待。

  夜深的时候,海面上风平浪静,陈祖义带领一群海盗乘着几十艘小船直驶港口,准备偷袭。只听到郑和坐船上一声火炮响,周围的大船都驶拢来,把陈祖义的海盗船围住。明军人多势大,早有准备,把陈祖义杀得大败。大船上的兵士丢下火把,把海盗船烧着了。陈祖义想逃也逃不了,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郑和把陈祖义捆绑了起来,押回中国。到了京城,向明成祖献上了俘虏。各国的使者也会见了明成祖,送上大批珍贵的礼物。明成祖见郑和把出使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高兴得眉开眼笑。

  后来,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确实是死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跟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好处很多。所以打那以后,一次又一次派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将近三十年里,郑和出海七次,前前后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海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在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

  到郑和第六次出使回国的那年,明成祖得病死了。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不到一年也死了。继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个老臣掌权。大臣们认为郑和出使七次,国家花费太大,到国外航行的事业就停了下来。

  郑和的七次航行,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说明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已经有很高的水平。通过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那些国家里还流传着三保太监的事迹。

  事件影响

  建立政治秩序

  在外交及军事方面,郑和下西洋颇有建树。在总体保持和平的同时,郑和船队也使用武力,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的统治,消灭篡夺王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惩治海盗陈祖义,并在东南亚扶植由施氏华侨统治的旧港宣慰司。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而这种政治秩序由于是基于传统的“王者无外”、“怀远以德”的观念,故总体上是非侵略性的。

  拓展朝贡体系

  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这种朝贡体系是非霸权(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还是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强国国际政治体系。郑和也被视为明朝的和平使者。

  发生原因

  公元1402年,明成宗朱棣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取王位后一直担心建文帝还活着,便借口寻神仙,在国内四处寻找,大约二三十年后,还是没打听到建文帝的下落,便怀疑他逃到国外,便让郑和七下西洋,一面炫耀中国国力民力,一面打听建文帝的下落。

  另有记载说明成宗只是去炫耀中国的强盛,顺便加强对外往来。

  事件结果

  宣德九年(1434年),王景弘率船队出使苏门答腊等南洋国家,船队约在年末回国。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去世,明英宗继位。同年,随王景弘船队入贡的苏门答腊国王之弟哈尼者罕奏国王老耄,明廷嘉许老王,令老王之子嗣位。

  正统元年(1436年),明廷遣古里、苏门答腊等十一国使臣随同爪哇使臣出航,并请爪哇国王分送其他国家的使者回国。一说,辅政大臣还曾于该年以明英宗的名义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并由此终止下西洋贸易;这与《明实录》原文有出入,或为误读。但无论如何,下西洋已然落幕。

  天顺二年(1458年)至三年(1459年),太监福安几次向明英宗派陈奏自下西洋停罢后珍珠、黄金等奢侈品不足,并曾请求派官员下西洋采购黄金,为明英宗所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