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

时间:2024-06-25 17:50:21 嘉璇 古籍 我要投稿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6、安:使……安定。

  27、相:(xiàng)辅佐。

  28、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29、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0、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赏析】

  孔子一生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对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违礼乱政行为当然是深恶痛绝的。因此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立刻指出颛臾不该伐。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受封于先王,其政治地位是合礼合法的;二是其地理位置本在鲁国境内,并不构成威胁; 三是它遵守君臣名分,并无越轨行为。堂堂正正,有理有据,充分显示出哲人的思想力量。既然如此,作为季氏家臣,冉有等人如无法制止,也就不能辞其咎了。所以,谈话一开始就说: “求! 无乃尔是过与?”这一反问句,真有先声夺人之势。

  当冉有企图推卸责任时,孔子就引用古人“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格言,来说明作为家臣理应坚持的出、处原则; 又以盲人的扶相为喻,说明如果他们不能阻止季氏胡作非为,就是严重失职; 最后以虎兕、龟玉的看管人为喻,反复说明一旦季氏得逞,颛臾被毁,作为季氏家臣的他们是难辞其咎的。在这里,把季氏攻伐颛臾,比作“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将季氏家臣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管人,比作盲人的护理者,都十分贴切、生动。这些比喻,既体现了孔子对季氏肆意攻伐、以强凌弱的无情谴责,又体现了他对自己门人的严肃批评。

  当冉有为季氏辩护时,孔子就用严辞加以指责: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接着,从正面阐明治理国家的原则,以及对待邻邦小国必须“修文德以来之” 的道理,结尾又指出季氏并吞颛臾之后必将带来无穷优患——祸起萧墙。见解犀利,一语中的。

  全文按照对话的顺序安排结构。言简意赅,脉络清晰,一辩一驳,层层深入,深刻地表达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文教德化的政治思想。

  创作背景

  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鲁哀公时,季康子为扩大势力,急欲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政权。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况通报孔子,孔子即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子路进行批评教育。《季氏将伐颛臾》此文即是记录了这一对话。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 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 “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有这样一则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则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老师范读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音和句读。

  (范读后)请同学们认读下列字音、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颛zhuān臾yú 冉rǎn 有 社稷jì 虎兕sì 费bì(古音异读)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有人建议听磁带范读,我以为那样疏远了学生跟范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老师范读来得亲切。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听老师范读,达成朗读标准中的前两条,第三条标准高于前两条,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骤中完成。

  三、一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得连贯顺畅。

  2、 指名朗读 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字音、 听句读,听是否连贯顺畅。

  3、读后点评(点评这一环节不能少,通过点评,让大家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读准每一句的停顿,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二读课文

  1、同坐互动,读一节翻译一节,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进行翻译。同坐互为读者和听众,圈画出解决不了的字词。

  2、字句质疑

  有没有不理解的字句呢?请大家提出来。教会学生质疑,告知学生要质疑的字句是不能理解的以及比较重要的字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均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促进生生互动;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点拨。

  学生可能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无乃而是过与”如何理解?“无乃而是过与”“且尔言过矣”两句中的“过”意思是否相同?“无乃而是过与”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三句中的“是”意思是否一样?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这两句分别是什么句式?

  ③ “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④ 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⑤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了。老师可以补充讲一下另外三个词语“疾、止、见”,并且由本课联系到以前所学的句子,如“寡人无疾”“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3、指名翻译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文字,提醒学生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修改订正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4、总结整理

  请同学们整理出本文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整理后交流、补充。

  五、三读课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达到文言文朗读的第三条标准——读出感情。

  2、评议同学朗读的情况,体会孔子的感情。

  可以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准确把握孔子和冉有的情感:

  ①冉有、季路向孔子禀告了一则怎样的消息?(“有事于颛臾”)两位弟子的神情态度如何?该怎样读?

  ②冉有和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为什么反对攻伐?(明确:冉有赞成,孔子反对。应该读出不同的语气。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③冉有找到了怎样的托词?孔子引用谁的话、用了那些比喻来反驳冉有的?此时孔子的语气如何?(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了盲人的比喻,用了看管猛兽、看护宝物的比喻进行反驳,孔子的语气应该更严厉。)

  ④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的?(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的实质,“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 ,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有力批驳了冉有的观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3、在理清师徒对季氏伐颛臾不同态度、不同情感的基础上,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4、齐读全文,要求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读出孔子、冉有的不同情感。

  5、分析孔子的辩驳艺术

  孔子先责备,认为不能伐:为先王封国(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再批驳,提出应阻伐:引用周任的`话,指出作为家臣应该“在其位,谋其政”,尽到臣子的职责,不能尸位素餐;再用比喻,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层比喻义,揭露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同时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出现“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学生的严厉批评。

  最后是斥责,反对伐:对内——“均、安、和”,对外——“修文德”,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冉有的做法违背了以上原则,孔子大加斥责,体现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六、背诵课文

  1、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孔子辩驳艺术的领会,尝试背诵课文。

  2、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

  3、交流背诵方法。

  总结:背诵课文,方法很多。如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朱熹采用的是朗读背诵法,这对不少同学也是适用的;除此,还有意义背诵法,即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这样的背诵既可避免死记硬背,又能使背诵的内容长时间不忘;还有书写背诵法,有人读十遍、百遍都不能将一篇文章背下,可书写一到两遍却能背住,就可采用这一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位同学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背诵效率。

  七、总结拓展

  1、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强调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根源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2、拓展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文]①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②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这两句告诉我们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反对武力征伐。即孔子的“仁”这一思想。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仁”?

  八、再读质疑

  1、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在字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难,那是浅层次的,如果能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那就是真正在思考、在探索了,请同学们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

  同学们可能提出如下问题:冉有、季路为什么要把季氏要伐颛臾的消息告诉孔子?两位弟子有没有接受孔子的批评,有没有阻止季氏的攻伐行为?孔子的以德服人的治国主张如今是否适用?他的均贫富思想跟我们提倡的共产主义思想本质上是否一致?

  2、师生探究,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明确必须批判地吸收孔子的仁政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我们不能不患寡,不能满足于“和”,在创造和谐社会,还应该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生活水平,使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九、布置作业

  1、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实话孔子》,丰富对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认识。

  2、看电影《孔子》,进一步了解冉有、季路的思想及其个性特征,同时了解颜回、子贡等人,感受孔子的师者风范。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翻译07-26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08-03

《季氏将伐颛臾》的原文及译文07-13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02-09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03-08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04-13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练习及答案02-23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点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