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原文鉴赏
在唐诗三百年兴盛的压力下,宋词别开生面,一反唐诗追求的规整,以其长短句的抑扬顿挫,将人们最为复杂的世间情感渲染,融入曲调,便于吟唱,为喜爱风花雪月的宋人平添生活乐趣,而这乐趣加强了宋词这一独特文学形式的表达,让佳作频出,名篇传诵。宋人在其三百年间,依宋词而活,把个人的喜怒哀乐,把国家的枯荣兴衰,都通过宋词表达,传唱民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以致宋亡八百年来,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宋词来了解宋朝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原文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注释
⑴鹅湖:山名,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北。《铅山县志》记载:“鹅湖山在县东,周回四十馀里...《鄱阳记》云:‘山上有湖多生荷,故名荷湖。’东晋人龚氏居山蓄鹅,其双鹅育子数百,羽绒成乃去,更名鹅湖。”鹅湖原名荷湖,因山中有湖,多生荷。晋人龚氏居山,养鹅湖中,于是更名鹅湖。
⑵簟(diàn):竹席。枕簟是夏秋乘凉的卧具。
⑶溪堂:筑在溪流边上的阁楼。溪指玉溪,即信江,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境内)。
⑷冷欲秋:像秋天来了一样冷。
⑸断云:孤云,一片云。
⑹红莲相倚:红色的荷花密集开放,犹如醉酒的人相互依靠在一起。
⑺浑:全。
⑻白鸟:指白鹭。《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鹭,水鸟也,好而结拜,故谓之白鸟。”
⑼无言:白鹭静默的样子。
⑽咄咄:表示失意的感叹。咄咄出自《晋书·殷浩传》,殷浩被放黜后,口无怨言,只是终日用手指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字。
⑾且:姑且。
⑿休休:安闲自得的样子。出自《旧唐书·司空图传》,唐末司空图隐居中条山王官谷,作亭取名“休休”,作《休休亭记》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
⒀一丘一壑:用班嗣语。《汉书·叙传》载班嗣书简云:“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翻译
躺在水边阁楼的竹席上休息,清冷冷好像凉秋就要到来,片片的浮云映照溪水,黄昏的暮色渐渐将它们收敛。红艳艳的莲花互相倚靠,简直像姑娘喝醉了酒,羽毛雪白的水鸟静默着,定然是在独自在发愁。
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还不如像司空图那样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地去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却也安闲自在潇洒风流。我不知已经衰损了多少精力,只是近来上楼都懒得登梯。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创作背景
1181年冬天(宋淳熙八年),辛弃疾42岁,由于王蔺等人的弹劾而被罢官,归居上饶。此词是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期间(四十三岁至五十三岁的作品)。作者游罢鹅湖归来曾患过一场疾病,病后登楼观赏江村晚景,忽惊流光暗逝而筋力潜衰,转念平生,万感横集,因歌此阕以抒悲愤。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作品鉴赏
上片写病体中所见盛夏景色。起句写气候变化,一派秋凉,枕簟初凉,溪堂乍冷,虽未入秋时,已袭来秋意。这种冷清的感觉,既是自然环境的反应,也是词人心绪的外射。“断云”句写江上风光;漂浮水面的片断烟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眼前出现了水远天长、苍茫无际的画面。这景象给词人带来一种开阔的美感,也引起了他的空虚落寞的惆怅。“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前景物,池塘里红莲盛开,相互偎依,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却静静地兀立着,它一定正在发愁罢!“醉”字由莲脸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红莲、白鸟原该色彩鲜艳相映衬,怎知一个带出“醉”,一个寻来“愁”,全是作者本人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自己病体无力,愁绪似醉,于是红莲也便似醉;自己两鬓发白,独自无言,僵卧溪堂,于是鸥鹭也会白羽如发,伫立愁苦。以此比拟自己的境况自然而贴切,意象清丽而生动。上片的景物描写,不但隐含着词人忧伤抑郁的意绪,而且为下片抒情创造了一种清冷、空虚而又沉闷的氛围。
下片写病后所感。换头三句即承上述氛围和意绪而来,但在情感上的表现却又显著变化:变含蓄为明朗,变抑郁为旷达。接着连用殷浩、司空图、班嗣三个典故。晋朝的殷浩被罢黜后终日用手指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心中积怨。辛弃疾遭到弹劾罢官居带湖,处境与之相似,胸中也有一股难以排遣不平之气,因而“书咄咄”可以理解为它要效仿前任以空中书字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抑郁不平之感。紧接着的一个三字句用的是唐末著名隐士司徒空的故事,借用“休休亭”之“休休”的用意,表达甘于隐退、享受闲适恬淡之乐的思想。同时,“休”字的多义性使得这个句子可作多种理解,它又可以看作对“书咄咄”的行为的否定,“休书咄咄”,那便是全然地放下心中负累,啸傲烟霞,恬然自适。两个三字句,一对叠词,一组短促的音节,形成很强的感情冲击力。词人悲愤和自适的两种情绪在其中激荡,随之而来的“丘壑风流”则化解了这种内心的焦灼。
抒怀之后,末二句“不知”一转,变坦率为微婉,变旷达为悲凉。“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化用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筋力上楼知”句意。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实则含有“英雄江左老”(辛词《满江红》)的悲愤。辛弃疾一生志在恢复中原,虽遭馋毁摈弃而坚持如故,因此表现在这里的便不是一般惊衰叹老的感伤,而是深恐功业难成的忧虑。此词原来只是无奈中的自嘲,是貌似豁达而实愤懑,而真意只在末二句。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名家点评
晚清词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信笔写去,格调自苍劲,意味自沉厚,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札,斯为绝技。”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名抗金将领。乾道八年(1172)正月,辛弃疾以右宦教郎出知滁州。辛弃疾到滁之后,就努力实现他“守江必先守淮,继以恢复中原”的计划。作《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词,以抒发其情。作《木兰花慢·滁州送范昂》词送别,抒发报国之志。开禧三年(1207)九月十日“抱恨入地”,葬于铅山。赠光禄大夫少卿,谥忠敏。
相关知识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作,词中寓含着词人壮志未酬的幽愤,是其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悲歌。
首先,词中“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描绘了一个凄凉的景象,枕簟冷凉,溪堂寂静,仿佛预示着秋天的来临。断云依水,晚来收尽,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凄凉的气氛,给人一种空旷、寂寞的感觉。这种景象不仅反映了词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也折射出他内心的孤寂和落寞。
其次,“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词人用红莲和白鸟来象征自己。红莲相互倚靠,仿佛醉了一般,暗示了词人内心的迷茫和无奈;白鸟静默无言,定是在独自忧愁,则是词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苦闷和忧郁。
再者,“书咄咄,且休休”两句,词人引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殷浩书写“咄咄怪事”以发泄怨气,二是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地去隐居。词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透露出他渴望归隐,远离世俗纷争的愿望。
最后,“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几句,词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无奈。他希望自己能像隐居山林的人一样,过上风流潇洒的生活,但现实却是他感到体力日衰,连上楼都感到吃力。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词人的悲苦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壮志难酬、心境悲凉的情况下写成的,词中寓含着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无奈。同时,他也借自然景色和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使词作充满了深沉的艺术魅力。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原文鉴赏】相关文章:
王安石《午枕·午枕花前簟欲流》翻译赏析12-17
苏轼《鹧鸪天》宋词原文及鉴赏06-10
《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原文鉴赏06-17
《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原文鉴赏05-31
杜荀鹤《溪兴》原文译文鉴赏07-15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原文及赏析10-01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原文及赏析12-17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原文及赏析09-02
秋浦歌十七首的原文及鉴赏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