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4-09-24 11:36:05 志彬 古籍 我要投稿

《负荆请罪》的原文及译文范文

  负荆请罪,汉语成语,拼音是fù jīng qǐng zuì,意思是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下面是《负荆请罪》的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

《负荆请罪》的原文及译文范文

  【原文】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X,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舍人纷纷议论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翻译】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赏析

  情节与结构

  情节紧凑:故事以廉颇对蔺相如职位高于自己的不服气为开端,引发了廉颇想要羞辱蔺相如的想法和一系列行为,蔺相如的避让与解释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之后廉颇听闻蔺相如的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负荆请罪,两人最终和好。整个故事发展自然流畅,情节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在简短的篇幅中展现了丰富的内容。

  结构清晰:故事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蔺相如门客对蔺相如避让廉颇的不理解,蔺相如向门客解释自己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原因;第二部分是廉颇得知蔺相如的想法后,背着荆条上门请罪,两人冰释前嫌。这种清晰的结构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和人物的思想变化。

  人物塑造

  蔺相如:他被塑造为一个胸怀宽广、以大局为重的政治家形象。面对廉颇的挑衅和门客的质疑,他始终保持冷静,以国家的安危和利益为出发点,解释自己避让廉颇的原因。他的智慧和大度不仅化解了与廉颇的矛盾,也为赵国的稳定团结奠定了基础。例如,他说“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会怎么样”,充分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

  廉颇:起初是一个自恃功高、心高气傲的武将形象,但在听到蔺相如的话后,能够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过,亲自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府上请罪。这种知错能改的品质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让读者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

  主题内涵

  顾全大局:故事强调了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恩怨和矛盾应该放在次要位置。蔺相如和廉颇都是赵国的重臣,他们之间的和睦对于赵国的安危至关重要。蔺相如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廉颇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也能放下架子,主动请罪,两人共同为赵国的繁荣稳定努力,体现了顾全大局的重要性。

  知错能改:廉颇从一开始对蔺相如的不服气,到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请罪,展现了知错能改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倡导的,它能够帮助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修正错误,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为社会做出贡献。

  创作背景

  《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末期,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为赵国屡立奇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这引起了廉颇的不满。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廉颇保持容忍与谦让,最终廉颇深感愧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成为至交。

  作者简介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学习刻苦,20岁时游历大江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八年(前108),他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藏书、档案。太初元年(前104),他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后来,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用14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

  特色

  历史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结合:《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负荆请罪》的故事基于历史事件改编,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人物对话,使故事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司马迁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人物形象鲜明: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在《负荆请罪》中,廉颇的“负荆”、“肉袒”以及蔺相如的“连忙扶起”“伸手扶”等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两人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形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育意义深远:这个故事所传达的顾全大局、知错能改等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不仅在古代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负荆请罪》的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负荆请罪》的原文及译文01-25

《过秦论》原文及译文03-27

《卜居》原文及译文10-27

《郑人买履》原文及译文12-08

中庸原文及译文04-04

《文王》原文及译文04-05

劝学的原文及译文11-30

文赋原文及译文06-17

推敲原文译文05-20

《诗经》原文及译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