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籍《鬼谷子》

时间:2022-11-01 11:02:17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典古籍《鬼谷子》

  《鬼谷子》是我国古代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古籍《鬼谷子》,欢迎参考阅读!

经典古籍《鬼谷子》

  经典古籍《鬼谷子》1

  创作背景

  《鬼谷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周朝衰微,无实际控制能力,中原各国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各国间战争日益加剧。根据许倬云编写的统计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各国之间的竞争,也间接带动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于是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鬼谷子是当时的纵横家,也是活跃于外交舞台上的名士张仪、苏秦的老师,俗称“鬼谷先生”。《史记》的《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都说他们“习之于鬼谷先生”,“俱事鬼谷先生学术”。鬼谷子因隐居于鬼谷,以地得名。在战国时代频繁的外交活动和热烈的“百家争鸣”的激励下,他曾经东行游学于齐、魏等国,在那里授徒讲学。并在齐国留下其宝贵的讲稿。据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约与燕昭王处于同时代,而张仪则与秦惠文王处于同时代,苏秦的活动年代要比张仪晚二三十年。他们先后在鬼谷先生处学习游说技术,后来都成为著名的外交活动家,在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中建过功业,这些都先后为《鬼谷子》的成书创造了条件。

  哲学思想

  《鬼谷子》思想学说之所以能在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独树一峡,不仅在于他的与众不同的纵横理论,更在于他以“道”为理论依托,将其思想学说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在书中鬼谷子的哲学思想对老子道家思想进行了吸收并有进一步的突破发展,运用到实践领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道”是宇宙的本源

  先秦时代的文献中常有提及“天道”、“人道”等概念,而首先将“道”提到一个哲学范畴高度的是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将阴阳作为化生万物之因。“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二章),这里的“奥”,有荫蔽,隐藏的意思,即道是万物藏身之所,是万物生长的庇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2]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产生原始混沛的气,再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又产生中和之气,阴阳二气与其作用产生的中和之气产生万物。万物都有阴阳二气,互相冲击渗透成为和气。之后的《庄子》也继承了这一思想:“夫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知北游》)天无“道”则不高,地无“道”则不广,日月无“道”则不行,万物无“道”则不能昌盛,世间万物都由“道”来决定。

  从本体论的进路来看,《老子》和《庄子〉〉的“道”皆是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形而上的根据,《鬼谷子》也是如此,《本经阴符七术》云:“道者,天地之始也,一其纪也”首先就说道是天地宇宙的本源。纪,纲纪,“一其纪”就是一是道的纲纪,是由道产生的万物的总原理。接着又说:“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一其化端”,一是化万物的开端,认为“道生一”并非常重视“一”的作用,这点与老庄的“道”相合,《老子》的“道”有时也用一表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三十九章)。《庄子》中也有相同论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天地》)。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鬼谷子》的宇宙生成模式,即道生一,一化气,气生天地而后有万物,这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即道生成一,一生成阴阳二气,阴阳交互生成天地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也是十分相近的。

  “道”无形无名、周密贵微

  上段引文提到道是“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的,陶弘景注曰:“言天道混成,阴阳陶铸,万物以之造化,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宏厚,莫见其形,至于化育之气,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状貌诘,不可以名字寻,妙万物而为言,是以谓之神灵”因此《鬼谷子》的道无形无名,不可被感知,《本经阴符经》篇又云“神道混纯为一,以变论万,说义无穷”是说道神妙混纯莫测,在《反应》篇中也有相关描述“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这些说到底都是对老子道论思想的吸收和利用。《老子》云:“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二十五章)又“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是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丨。道不是现象,具有无形无名,不可感知,不可言说的特点。

  在《鬼谷子》中,道的另一特点是周密贵微,“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阖篇》)。捭贵在周详,阖贵在隐密。周详隐秘,与道相合。又“故谋必欲周密”(《摩篇》)。将“道”的范畴引入游说纵横的谋略中,自然也必须周详隐秘。注重细节,从微观的角度,关注事物最细小的变化,以免招致祸患。上文介绍《鬼谷子?抵戏》篇提到“戏”有缝隙的意思,《抵戏》整篇所言都是对微小事物的防范,“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这也是老庄思想所主张的,《老子》有:“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比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六十四章)。《庄子?齐物论》有:“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3],与上面的"经“经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的说法非常相似。

  “道”之“无为”与"不争”

  《老子》认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4]。真正的修道工夫,须用减法,一步步否定减损固有的偏见思维和外部纷纷扰。老子的“无为”并非不为,什么都不去做,而是不妄为,要依照事物的自然属性,顺其自然地作为,因此又是无不为。

  《鬼谷子》继承了老子“为道日损”乃至“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在《本经阴符经》“损兑”一段中有云:"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有关损兑的含义,陶弘景有注:"《老子》曰:‘塞其兑。’河上公曰:'兑,目也’《庄子》曰:‘心有眼’然则,兑者谓之以心眼察理也;损者谓减损他虑,专以心察也。”

  故这里的意思是指圣人用自然无为应对所得,言辞观察与具体事情相符合。专心观察,是为了了解事物;减少杂念,是为了坚持行动。减少杂念专心观察之后,事情如果还是不行,圣人是不会加强辩解的。这里既提到了“为道日损”的体道工夫,又与《老子》的“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二章)的思想相契合。而对“无为”之强调,《鬼谷子》中也时有体现,认为谋略“无为而贵智”(《谋篇》),真人“无为以包志虑思意”,圣人“以无为待有德”“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养志“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本经阴符经》);“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捭阖》)。

  在道之“无为”的基础上,《鬼谷子》与《老子》都有着‘‘不争”的思想。《老子》认为水与道相似的原因在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鬼谷子》则是将“不争”的思想运用到为政治国、军事战略之中,这一点在《摩》篇中有着最集中的体现:“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主持政事总有成绩的人,积累德政,人们安居乐业,不知道是谁给了他们利益;积累善政,人们都去做,不知道是为什么。指挥战争常常胜利的人,通常不争取什么,不耗费资材,老百姓不知道为什么归服他,为什么害怕他。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明。《老子》在行军作战方面中也有“不争”的论断:“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六十八章)

  道法自然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人们效法大地劳作繁衍,大地效法上天孕育万物,上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即尊重事物的自然规律,顺其自然,顺应天地四时之变化。《鬼谷子?持枢篇》虽然残存简赅,但寥寥数句,也表达出顺应天地四时的观点。“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别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⑷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春天生发、夏天茂盛、秋天收获,冬天蔽藏,这是自然的'运行之道,自然界的都要遵循这一根本法则,违背他就会自取灭亡。

  上面的“正”字,陶弘景注曰:“言春夏秋冬四时运用,不为而自然也。不为而自然,所以为正也”《庄子?德充符》言:“受命于天,惟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正生即正性,"正”是标准或法则。这里都是告诫世人做一切事都要要依循自然规律,效法自然。

  经典古籍《鬼谷子》2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他奇在什么地方?他个人生平的记 载,在史书上几乎不见踪迹;他的《鬼谷子》一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包罗万象;他门下的弟子苏秦、张仪是战国时期耀眼的政治家。 鬼谷子就像是一个春秋时期的传说,他的一切都只存在在世人的口中。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利,号玄微子。华夏族,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人;另一种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人。他长于持身养 性,精于心理揣摩,深谙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对神学、兵法、游记可以说是样样在行,拥有通天的智慧。“王禅老祖”是后世人 对鬼谷子的称号,因为他经常出没深山采药,神龙见首不见尾,很是神秘,因此自称为“鬼谷子”,这样神秘又极富有智慧的一个高人,他 的师父是谁?而他门下又有哪几个出名的弟子?

  鬼谷子就是传说中的人物,有没有这个人,众说纷纭,答案也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尚无定论。他的才学一定是既有天赋,又得靠后天的学 习才能浇筑的。说得高大一些,他的才华是整个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只有植根中华民族的沃土,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最早记载鬼谷子的 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苏秦列传》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子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这里提到的是鬼谷子的学 生,也并未提及到他的老师,有人猜测鬼谷子是没有老师的,属于无师自通;也有的说鬼谷子的老师就是老子。

  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是众人口中鬼谷子的老师。他和他的学生鬼谷子一样是个极具传奇性色彩的 人。据传,老子一生下来,就有白色的眉毛和花白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老子所代表的道 家学派和孔子代表的儒家学派相比肩,相传孔子还曾向老子学习过。这样看来,既然老子能给孔子当老师,那么给鬼谷子当老师也未必不可 能。当然,这只是推测,并无实证。

  再看看鬼谷子的徒弟,苏秦、张仪哪一个不是人中翘楚?当然,也有人说孙膑、庞涓也是鬼谷子的徒弟,这个说法来自明朝署名吴门啸客的 《孙庞演义》,我们知道演义属于小说毕竟不是正史,也不能当做正史看待,孙膑、庞涓很有可能学习过《鬼谷子》的一些思想,但并不代 表,他们两人就是鬼谷子的徒弟。《史记》中也只是说苏秦、张仪,两人“俱学兵法”,并没有说两人是同学关系。根据《战国纵横家书》 的记载,张仪在朝堂上振振有词的时候,苏秦还没有出道,当张仪逐渐在纵横界消退时,苏秦差不多才刚登上纵横家的舞台。所以,对此二 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一说也是存疑的。

  我们现在看历史问题,实际上已经很难看到最真实的部分,不管是史书还是其他的书籍里的信息,我们对鬼谷子的一切都只是个人的臆测, 真实是怎么样的,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而关于苏秦、张仪最可靠的解释也就是他们都是属于鬼谷子流派的代表,就像是孟子是孔子儒家学 说的继承人和发扬人一样。《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苏秦、张仪和鬼谷子所代表的团体和墨家巨子一样,是一个团队 。

  战国时期是鬼谷门的鼎盛时期,门人遍天下,七国朝廷无不趋之若鹜。但是,他们的事迹很少被记载是什么原因呢?有可能是秦始皇焚书坑 儒,把记载这部分的书籍全部烧毁了。汉兴以后鬼谷弟子初步复兴,秦后鬼谷门掌门人不以鬼谷子相称,具体称呼如何,因为史料匮乏,暂 时不能提供。

【经典古籍《鬼谷子》】相关文章:

《古籍小常识》古籍的流传精选推荐03-18

经典古籍《史记》03-27

渔父古籍03-31

经典古籍《史记》06-12

《古籍小常识》古籍的序跋怎么写03-19

善本古籍常识10-28

古籍的用纸用料03-18

古籍的书页版式03-26

古籍《周易》介绍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