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02 15:22:51 工作计划 我要投稿

规划工作计划3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该为接下来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规划工作计划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规划工作计划3篇

规划工作计划 篇1

  20xx年我院将继续贯彻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疫苗贮存与运输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根据《20xx年长武县疾病控制工作要点》要求,重点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免疫接种

  1、积极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抓好春、秋季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规范资料管理。

  2、做好乡级冷链运转条件下的预防接种工作,确保全年12次冷链运转。“九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两脑”接种率提高到95%以上。

  3、做好流动人口等常规免疫难以覆盖人群中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进一步巩固免疫屏障,消除“免疫空白”。

  4、提高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对于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开展麻疹疫苗的补充免疫接种工作。

  5、进一步提高乙脑和流脑疫苗及时接种率,特别是加强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二、针对传染病监测、调查处置

  1、继续做好维持无脊灰状态和麻疹消除工作,加强AFP病例监测,确保无麻疹暴发。无白候,破伤风病例,其余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发病低于往年水平。

  2、新生儿破伤风、白喉和百日咳监测: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方案》的要求,加强新生儿破伤风疑似病例的个案调查和主动监测工作,防止病例漏报;做好白喉和百日咳病例个案调查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做好适龄儿童百白破疫苗常规免疫工作,提高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三、计划免疫管理

  1、建立计划免疫儿童个案信息网

  (1)20xx年实现儿童接种资料个案管理信息化,出生儿童接种卡发卡率达到100%。

  (2)20xx年1月1日以后出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全部录入计算机。

  2、继续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

  对20xx年幼儿园、小学入学新生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要求幼儿园、小学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到100%,漏种疫苗补种率达到100%以上。

  3、进一步加强接种门诊管理工作。

  规范接种程序,搞好接种环境卫生,为群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接种环境。

  4、疫苗及冷链管理

  继续贯彻执行条例和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做好疫苗管理和冷链系统管理。加强疫苗的计划、使用和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行专人负责、专帐管理;继续做好疫苗微机化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其管理水平。及时制订和上报第一类疫苗的年度使用计划,确保第一类疫苗有计划的分发和使用,避免疫苗浪费。严格冷链使用管理制度,完善疫苗贮存、运输温度记录和库存管理等冷链运转机制,要按要求做好配发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工作,保证专物专用。

  5、预防接种管理

  正确处理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的关系,必须在优先确保第一类疫苗接种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其他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决不允许因开展其他疫苗的预防接种冲击和干扰免疫规划项目的正常实施;二类疫苗必须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自行选择使用,不得强制使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常规免疫的日常管理,在做好基础免疫的同时,切实将加强免疫接种纳入常规冷链运转的免疫服务工作,提高加强免疫的合格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提高常规接种率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统一使用《陕西省儿童预防接种证》,加强接种卡、证的管理,提高卡、证相符率。

  6、预防接种安全及异常反应监测

  要加强预防接种前接种人员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减少和避免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在预防接种积极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加强注射器使用后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工作,按照工作规范相关要求,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报告和处理。

  7、宣传和培训

  充分利用提供预防接种服务的时机,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广泛宣传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意义,普及免疫防病知识,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做好“4、25”宣传日和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日的宣传工作。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和冷链运转前例会制度,有计划地开展针对工作人员的《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及《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及业务技术培训。

  8、流动人口管理

  流动人口是免疫预防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要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流动人口的调查,切实了解辖区流动人口的分布及动态变化情况,并结合当地流动人口的实际,想方设法,在预防接种门诊的开诊频次、时间、方式等多方面为流动人口提供更方便、周到的服务。

规划工作计划 篇2

  为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理清学校的办学思路,加快学校的发展步伐,以“科学发展”的思想审视今后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勇创一流”的目标定位今后学校的发展方向,根据学校办学现状,特制定本规划。我校在未来五年中将迎来内涵升级、文化管理、一流打造的新机遇,下一个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必然是历史性的,决定着镇中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值得我们竭尽全力去规划好的。

  一、现状分析

  (一)办学优势

  学校有一个目标一致、高效务实的领导班子,学校领导班子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能做到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三宽”准则,请守信、请守责、请守神的“三请”要求。学校有一个能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教师群体,学校一百多名教师乐于奉献、乐于钻研、乐于创新。学校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围绕“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的学校发展定位,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四大基础:学校发展——办学质量勇立全市第一方阵;教师发展——全力构建“三人行”学习型组织,制订了班主任三化要求,启动了教职工2+1工程;学生发展——全力开展“三做”系列活动,开展了温馨工程、双随工程、安全工程的“三大”工程,构建了大课间“三操一拳”;特色发展——全力打造“红色教育”学校品牌,构建了多元立体的学校文化。学校建立开放的管理机制,畅通民主渠道,做到决策开放、信息渠道开放、学校工作对社会全方位开放。在王升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全体同仁牢记“尚德笃行”的校训,履行“爱心承诺”的校魂,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强到特,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规划重点

  1、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名师

  镇中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兄弟学校和社会家庭肯定的,镇中教师这个团队是优秀的、具有竞争力的,青年教师成为学校的主力军、生力军。目前镇中教师群体缺少“品牌教师”及“领军人物”,教师敬业但不够冒尖,有实力但缺少“势力”,骨干教师数量不足,其核心辐射功能仍未能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需要不断增强。

  2、自主特色发展:打造名校

  “红色教育”是我校着力打造的学校教育品牌,旨在引导师生走进老区红色历史,培育老区红色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精神价值。20xx年11月,学校接受了《中国德育》杂志社的专题采访,并以《“红色教育”是怎样炼成的》为题进行了长篇报道,在国家级期刊叫响了学校“红色教育”品牌。对“红色教育”的研究与开发有待深入,其内涵需要挖掘,其外延尚待扩大,让“红色教育”这面旗帜成为学校“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的名校创建中的名片。

  3、教育教学科研:全新名片

  学校的校本教研、课堂模式在有条不紊地整合与推进中,但针对性、实效性、辐射性还不够。今后,尤其要注重找准教育科研与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有机结合点和长效开展平台,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网络互动平台,构建现代化的“云”计划,搭建智慧分享的问答窗口,真正形成教研推进课改、课改促进教研、课改教研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全新的教育教研形式、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定会成为学校“打造品牌勇创一流”的又一亮丽名片。

  二、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

  中期目标:丰富学校文化,实施一流管理,打造多品特色,建立名师队伍,坚持质量立校;

  长期目标:加快名校建设,打造名师名家,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具体目标

  1、德育工作

  (1)从思想体系、哲学体系、红色素养三个方面对“红色教育”学校品牌进行立体化思考。进一步挖掘“红色教育”的资源、充实“红色精神”的内涵、扩大“红色素养”的外延,把“红色教育”的开展与研究向纵深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红色精神”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挑战精神等,同时又必须与时代相结合,赋予时代精神,丰富其与社会实际、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相结合的全新内容。

  (2)继续开展“三做”活动,成立“三做”论坛,细化“三做”要求,量化“三做”评比。让“三做”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抓手,让“三做”成为学生德育追求的目标。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德育处、学生会、年级级部、班主任多线管理多层考核;外部与家庭、社区加强联系充分整合社区、家庭、学校三者的德育资源、德育力量,加强基础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构建立体教育模式。

  (3)进一步完善德育校本研究机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课题研究,编写完善《学生心理疏导手册》,开放“温馨室”,开播“开‘心’节目”。加强德育与生活、德育与网络、德育与艺术的实践整合,推动德育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进程。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品行进行引导与评定,促进他们自主参与德育管理,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综合能力,形成科学可行的期初自定“三做”目标、期中自评“三做”达成、期末评比“三做”先进的过程评价。

  2、教学工作。

  (1)继续推进“三人行”学习型团队工作。在多年来实施“青蓝工程”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三人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打破了以往一对一的、单向的师徒结对传授的形式,促进了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和成功,促进了学校的高效发展。今后我们将成立“三人行”教育教学论坛,改教研课为“三人行研讨课”,改评课为“三人行论坛”,在学校网页专门设有“三人行”栏目,并鼓励“教育教学网上互动”。

  (2)继续推广、实践、总结“两本三步四环节”的课堂模式,并面向教研片、面向全市乃至更大范围展示实验成果。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起自信,个性、爱好和特长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真正将课堂向课前延伸、向课后拓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勤于实践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分享,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进一步加强新课程学习管理,积极推行“三个一”学习制度(每周至少读一篇理论文章,每学期读一本教育论著,每年撰写一篇有较高水平的实践论文),实行“五个一”教学管理(每周完成一次教学反思,听一节课并有评点,每月记录一则教育故事,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创新“六认真”教学资料检查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学校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成立学校资源库管理小组,建立完善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库,包括题库、课件库、共性课案库。

  (4)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改进和提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规范要求学科发展目标,学校将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章程》。学科建设工作将以新课程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优化学科及其内部结构。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加强优势学科,凸显特色学科,开发新兴学科。

  3、教育科研。

  (1)构建现代化建设“云”计划,搭建智慧分享的问答窗口,构筑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立体化平台,以建立学校网上“名师工作室”、教师网页为主线的教师成长新格局。拟定学校五年教育科研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教研网络,加强教科研规范化管理,教科室牵头,教研组开展,营造浓厚的学校科研氛围,努力促进教师由教学单一型向知识型、研究型、学者型的综合方向发展。

  (2)积极申报2个以上省级课题,5个以上市级课题。组织教师广泛参与课题研究,深入开展读名著、学理论、做研究、写教育日志活动。重视教科研成果的研讨、交流和推广,争取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在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办好学校科研刊物——《教海掬浪》,及时捕捉前沿的科研信息,介绍最新的教科研动态,展示学校课题研究成果,建立畅通无阻的教科研信息网络。

  (3)完善教师教科研奖励条例,激励教师进行教研科研,教师在论文发表、课题研究、课堂改革等方面有突出成绩的给予特别奖励和优先评先晋级。鼓励教师对外发表论文,特别是在各学科的核心刊物上发表,为教研组、个人编写、出版论文集提供资金上的资助。

  4、队伍建设。

  (1)认真落实师德规范要求,引导教师树立事业意识。教育部提出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学校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人生价值联系起来,让大家意识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事业,要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把握与追寻。

  (2)领导班子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力争成为教学骨干型的管理者。要积极开展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研究,力争每人每年有1篇以上论文在市级范围交流或发表。实施教师成才工程,深入开展“创建优秀‘三人行’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教师”活动,加强专业发展引领,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师德师风高尚、业务能力精湛、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五年内争取培养一支市县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星10名以上的骨干教师群体。

  (3)启动教师中长期培训计划。立足“三个层面”(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中老年教师),采取“三个结合”(理论学习与技术研究相结合、课程培训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专家指导与自主研究相结合),积极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新课程理念、教学基本功、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与比赛,构建学习型校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名师工程”,通过专业辅导、业务培训、多元评价、业绩展示等各种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促使其快速成长为名师。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积极为广大青年教师发展和成长提供机会和平台,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教师发展轨迹,及时帮助和引导教师分析工作中的得失,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5、后勤工作

  后勤工作是整个学校工作的基础工程与先导工程。后勤人员要切实增强岗位责任意识,减耗增效意识,创优竞岗意识。加强经费的使用管理,加强资产登记管理;办好师生食堂,做到“服务规范,操作有序,营养可口,卫生达标”;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学校网络网站的管理、登记、维护等工作的考核措施;切实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凡是已有图书要及时做好归类、装订、收藏、防腐、防潮工作;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认真落实学校安全目标责任制、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强值班领导老师、学校门卫、安全员的责任制,编写《安全一本通》,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规划工作计划 篇3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现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和《福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基础分析

  一、现有优势

  1.区位优势

  岭红中学是深圳中心城区福田区教育的第一品牌,作为和中心区相匹配的完全中学,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校地处深圳中心区,环境优美。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的深圳,理应有最优质的教育。深圳中心区基础教育龙头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岭红中学必须选择高端的办学目标和文化品位,决定了岭红中学的发展定位必须是全国一流,并与国际教育接轨。

  2.基础优势

  岭红中学是深圳中心城区福田区教育的第一品牌,作为和中心区相匹配的完全中学,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校创办于1981年,现已发展为“一校五部”的办学格局,拥有一个高中,四个初中部,深圳岭红教育集团也即将挂牌成立。目前,岭红教育集团共有166个教学班,其中高中共有72个教学班(包含4个国际班),在校学生人数3350人。初中共有94个教学班,在校生3975人,园岭初中部有30个教学班,学生1337人,石厦初中部有30个教学班,学生数1350人,南园初中部有17个教学班,学生数668人,竹林初中部17个教学班,学生数620人。一校五部共有教职工697人,其中高中部308人,初中部389人。

  近年来学校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学校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市优秀中学的前列。

  规模与内涵的双重发展,为岭红中学形成品牌,创建全国一流名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师资优势

  学校有特级教师7人,高级教师238人,中级教师202人,是目前深圳市规模最大的公办学校。学校建有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市级名师工作室2个,区级名师工作室10个。这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重要基石。

  4.文化优势

  学校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办学经验。干部队伍有责任、有思想、有操守、有规矩、有章法、有热情、有担当、善协作;教师队伍乐业、敬业、求真、务实、坚韧、上进。教职工热爱学校,人心思进。教风、学风严谨踏实,初步形成了“敬业、务实、坚韧、创新”的岭红价值观,形成了良好的办学传统。

  5.期望优势

  目前岭红中学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办学实力日益壮大,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办学效益日益凸显,学校声誉日渐提升。政府、社会、家长、学生对岭红中学寄予厚望,教师普遍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既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有将岭红中学建成品牌学校的强烈要求。这一切,是学校发展的优势所在,可以成为学校开拓事业的不竭动力。

  二、发展空间

  1.管理效能空间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在充分调动教师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上,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和形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如何建立灵活、高效、民主的管理运行机制上有待大胆探索和实践。管理的创造性和部门管理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效能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

  2.文化建设空间

  学校建校三十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积淀有待提炼和升华。学校精神文化、教师团队的核心价值观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培育;在“倡导和践行返璞归真的学校文化”方面需要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学校文化立校机制还需进一步确立,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需进一步增强。学校文化精神怎样融入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之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师成长空间

  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与品牌学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更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方法等还需进一步摸索,教师的研究意识与创新精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领军人物的层次和数量都还有待提升,资深教师作用有待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中青年教师培养空间巨大,尚需花大力气。

  4.课程建设空间

  新课程方案全面落实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校校本课程体系还没有形成,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最终形成特色;与国际接轨课程、特色课程等方面需要根本性突破;学科发展不均衡,教研组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需要加强。

  5.德育创新空间

  三十年德育的成功经验尚待提炼和总结,“和谐德育”的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内涵尚待进一步提升。德育队伍建设的规划性不够,导师制需进一步完善。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德育的实效性、时代性、创新性需要加强;德育科研、学生“三自能力”(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成长)及优秀学生的培养需要有新突破。

  6.教学提升空间

  教学观念、教与学的方式还有待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有待加强,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升。管理层对于课堂教学的指导尚需加强;教研组、备课组还没有完全形成浓郁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氛围。

  7.特色发展空间。

  学校的办学特色尚待形成,曾经形成的某些特色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新的特色还有待挖掘和培育。因此,学校在特色发展上,空间巨大。

  三、趋势分析

  当代教育正朝着追求教育的国际化、民主化、多样化、终身化、现代化发展,正由追求内在效能、外在效能,转向追求未来效能;强调以人为本,学生中心;强调自我学习,多元学习,终身学习和无限机会学习;强调教育的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的教育;强调由依靠个人的能力和魅力办学过渡到依靠完善的管理体制办学,并逐渐过渡到依靠学校文化和校园精神办学;强调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特别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确定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发展20字方针,《福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公平、多元、开放、优质”的发展目标,很好地体现了当代教育的这一发展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建设品牌学校,建设一流现代化新型学校,建设国际知名学校,就应该以未来化和国际化为基本视野,以发展的终身化和个别化为思考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学校文化建设为重要视角,以和谐社会的建构为共同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此来定位我们的办学,来规划我们的愿景。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本着“求真·和谐”的办学理念,坚持“学生自主发展、教师和谐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秉承“以人为本,传承创新,文化立校,追求卓越”的管理宗旨和“现代化、个性化、社会化、国际化、精品化”的课程理念,以学校文化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打造高效优质教学为着力点,初高中协调发展,努力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艺术化和国际化,积极构建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新环境,构建有利于学术交流、知识传承和文化积淀的软环境,着力提高办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立足深圳,走向全国,融入国际教育主流,创办现代新型学校,办与中国现代化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理想教育。

  二、发展目标

  (一)学校发展愿景

  以学校文化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打造高效优质教学为着力点,在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化”的同时,重点推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艺术化”,在“平安校园、生态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学术校园”、“创意校园”“和谐校园”和“幸福校园”,提供适合每位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理想教育,着力培养现代素养、精英气质、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将学校建成集品牌、特色、卓越为一体,与深圳地位相称的“优质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学校。

  (二)学校发展具体目标

  1.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精英气质、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现代素质”,包括现代公民意识,全面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能力。

  “精英气质”,指学生人格整体的各个内在要素之间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的状态,具体包括有正确的自我意识,社会角色定位准确,乐观自信,诚信热情,社会责任感强,人际关系良好,有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意志坚定,上进心强,善于理解、宽容和帮助别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等等。

  “创新意识”,指具有创造的动机,愿意参与创造活动,并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意向、愿望和设想。

  “国际视野”,就是能够放眼世界,有世界胸怀、国际视野、国际素养。“和谐人格”,

  “优秀人才”,指在同龄人中,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对优秀的品质、才能。

  2.探索现代新型学校管理机制。探索现代新型学校管理的新方式,建立健全稳定而富于革新精神、能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形成民主、平等、开放、活泼、和谐的良性竞争局面,并以此带动学校文化建设。

  3.构建现代新型学校文化。在“平安校园、生态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学术校园、创意校园、和谐校园和幸福校园”,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全体师生员工的自我认同,并尝试构建一种学校、学生、家长、校友、社区互相融合的教育文化,建立学校的品牌形象,逐步实现以学校文化和校园精神办学的目标。

  4.建立开放性、发展性、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培养学生的现代素质、国际视野,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开放性、发展性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让岭红的学生都能接受全面而又富有岭红特色的课程教育,培育其终身受用的某些技能、习惯,并逐渐形成个人发展的特长与特色。

  5.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形成互动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艺术性以及资源高度整合的学科教学新局面,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让课堂成为民主课堂、快乐课堂、生动课堂、生命课堂、高效课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知识、享受发展。确保各学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处于全市领先水平,确保教育质量名列全市前茅。

  6.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浓厚的中华情怀和国际理解力,敢于担当,追求卓越,发展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精神动力,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人文素养,高尚的精神品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养成锻炼的习惯,学会一两门锻炼技能,让岭红的每一个高中生都学会游泳,让每一位学生学会一门艺术技能。

  (三)阶段性目标分解

  第一阶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目标:

  (1)初步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建立健全全员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机制。

  (2)初步形成我校特色课程体系。形成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体系;教与学方式转变初见成效,课堂质效显着提升。

  (3)改进优秀学生培养方式,初步形成学生培养立体化体制。

  (4)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学校教育国际化初具规模。

  (5)提炼学校的文化内涵,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形成《岭红文化建设纲要》。

  (6)建立中共岭红中学委员会,完成各级党组织机构的调整。

  (7)实现后勤服务的重点转移,完成学校设施设备的优化。

  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目标:

  (1)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形成灵活、高效、民主的管理运行机制。

  (2)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以高分通过深圳市课程特色学校验收,初步形成特色教学流派;有过半的学科成为全市的强势学科,绝大部分学科的建设水平达全市前列。

  (3)形成名师团队,取得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

  (4)学校教育国际化产生较大影响,建设“国际部”。

  (5)形成完备的优秀学生培养机制。

  (6)形成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打造书香校园、学术校园、创意校园、幸福校园,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目标:

  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打造方式创新、质量优异的基础教育高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发挥窗口作用,在全省发挥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初步建成平安校园、生态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学术校园、创意校园、和谐校园和幸福校园,建成在省、市享有良好声誉,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集品牌、特色、卓越为一体的“深圳一流,国内闻名”的品牌学校。

  (四)发展战略

  1.管理创新战略。名校需要积淀,但更要创新。优良的传统保证了学校上升到一定的发展平台,但一些固有的陋习或者陈旧的方法更制约着发展,要创建现代新型学校,更需要在管理理念、体制、方法等方面,既有传承,更有创新。

  2.文化立校战略。依法治校,最后到依靠文化立校,是许多名校的成功经验,学校文化和校园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不绝的动力。优秀学校的传承,传承的核心是文化。

  3.课程提升战略。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是落实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是课程的提升。

  4.教师发展战略。学校发展主要依靠教师队伍,而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育的观念、内容、手段、方法在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与现代教育同步发展,甚至应该超前一步发展。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与具体措施

  一、探索现代新型学校管理机制,为理想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探索以行政组织为中心、以校外专家顾问团为指导、以校内专家组织为基础、以监督组织为保证的学校组织形式,形成行政、咨询、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而不同的扁平化、低重心管理体制。

  2.学校聘请国内一流教育专家组成“岭红中学教育教学顾问团”,每年邀请顾问团来校为学校的发展提出指导意见,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对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评估。

  3.建立学校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校内专家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术委员会成为学校办学的重要智囊组织,为学校品牌建设,为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智力和学术保证。

  4.扩大民主决策的范围。建立决策咨询审议问责制度,变内部决策为开放的程序化决策。学校吸纳社区专家和家长代表、校内各方面员工代表,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

  5.调整、完善学校行政组织的设置,使之适应现代新型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将政教处改为学生处,成立学生成长支持中心,以增强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成立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中心和教师成长支持中心,加强学校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性,增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确学校行政组织的基本职能,增强学校行政组织的执行意识和服务意识。

  6.切实放低管理重心,加强年级组管理,探索A、B年级组运行的新方式,实行“大学校小级组”的管理模式,增强年级的工作活力。

  7. 形成有效的常规运行机制。切实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权力与责任,充分授权,加强管理的程序研究,在一到两年内形成日常工作管理流程,增强管理的流程意识和规范意识,减少管理的随意性,降低管理成本,切实提高管理效能。

  8.创新员工业绩评价体系。改进学校目标管理体系,加大员工的创意评价力度,重视对员工工作效率的评价,建立员工多元评价制度,鼓励员工在研究状态下工作,鼓励员工多向发展。

  9.切实加强党团组织建设。筹建中共岭红中学党委,加强学校党组织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对工青妇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会、妇女组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二、着力构建现代新型学校文化,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识别。

  1. 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策划。建立学校文化工作室,负责学校文化建设的筹划、设计和督办。通过充分调研并充分咨询专家意见,制定《岭红中学文化建设纲要》,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的布局与筹划。

  2.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内涵,塑造岭红独特的精神文化。继续丰富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等精神文化的内涵,寻找岭红痕迹,研究岭红文化积淀,开展岭红精神和岭红人价值观的大讨论,提炼岭红精神和岭红人的价值观。完善校训、校风、教风等规训,在各种场合加以强化,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制订岭红人行为规范,让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3.探索现代新型学校民主化的管理文化。吸纳多方面智慧,探索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立决策、咨询、执行和监督四者结合的机构设置和运营程序,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而不同的管理体系,探索建立现代新学校规范、民主的管理文化。

  5.努力营造创意文化。努力发展师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大胆创新,鼓励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创意,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倡导师生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和学习,学校每年举办一届师生创意大赛,对师生中的优秀创意进行重奖。

  6.形成岭红独特的“讲坛文化”。定期举办“名师大讲坛”,尤其重视发掘校内名师的演讲主题;倡导各学科组不定期开设“科组讲坛”。设立面向全校师生的“岭红广场大讲坛”,既邀请校内外名师讲座,也邀请家长、校友、社区成员进行交流,更重视发掘学生中的优秀人才,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7.探索构建“教师、学生、家长、校友(学长)、社区”五者互动平台,学校的“岭红广场大讲坛”将定期开办“家长论坛”、“校友论坛”“社区论坛”,充分发挥家长、校友、社区对学生教育、学校办学的重要作用,尝试构建一种学校、学生、家长、校友、社区互相融合的教育文化。

  8.引导生态阅读活动向纵深发展。生态阅读是我校的品牌活动,未来的五年必须进一步提高生态阅读活动的档次。将生态阅读活动与图书馆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将学校图书馆建设成建设书香校园和学术校园的重要平台

  9.努力建设幸福校园。以爱心、赏识、鼓励、关心、理解、包容营造校园和谐氛围、幸福生活。认真开展阳光体育,为师生健康服务,丰富校园文化艺术生活。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最大限度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享受学习,快乐成长,渴望上学;精心呵护教师健康,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快乐上班,享受工作,幸福生活。

  10.创设多种文化活动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推进力度,成立岭红学生社团联盟,提高“校园四大节”等文化活动的文化韵味,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校有形的文化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展示风采、增长才干、张扬个性的舞台。

  11. 创建“一网一报三刊”校内文化媒体。提高学校学术刊物《名师》杂志和文学社刊物《鹏翎》的档次,完善和创新学校网站,创办《岭红中学报》和学生综合刊物,形成“一网一报三刊”的校内文化媒体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2.重新规划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以建设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文化校园为目标,提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档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13.及时总结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每学年召开一次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研讨会,总结成绩,表彰先进,发现不足,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三、营造浓郁的教师发展氛围,为品牌学校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1.建立教师发展支持中心。以教师发展支持中心为平台,努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各种可能的平台和支持。充分重视并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干部和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学历进修;加强和大陆各地名校及港澳、海外学校的交流,开拓全体员工的教育视野;培养干部和教师的世界胸怀,扩展员工的国际视野,提升员工的国际理解力和国际素质。

  2.提振教师的精神境界。以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人生境界,重视教师在工作岗位的快乐体验和创造精神的培育,努力营造教师实现职业理想和生命价值的良好氛围。

  3.实施“513”名师工程。激发资深教师内驱力,为资深教师创造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充分发挥资深教师的帮带作用。鼓励并支持教师成名成家,力争在本规划期内至少培养5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型名师,每个学科至少培养1名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师,每个学科培养3名在全市有知名度的名师。

  4.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依托学校学术委员会和各级名师工作室,成立青年教师发展专家指导组。进一步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继续实行青年教师培养的“师徒结对”制,为青年教师提供出国、进修、拜师学艺等发展机会,让中青年教师早日成熟、成名、成家。

  5.以名师工作室和教研组为依托,努力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1)校本课程平台: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开发教师的学术潜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让老师“学”有方向,“术”有专长,“教”有特色。

  (2)教育博客平台:通过教育博客的写作,促进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反思,促进其自我感悟与发现,激发其教育创造力。

  (3)校园讲坛平台:学校开设“名师大讲坛”“岭红广场大讲坛”,鼓励各学科组开设“科组讲坛”,为老师提供交流平台。

  (4)论着发表平台:学校编辑出版学术期刊、校刊和校报,鼓励教师着书立说,对高质量的教育着作提供出版资助。

  (5)课题研究平台。

  6.开展校内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绝技”研究。认真总结身边教师的成功典型,发掘每一位优秀教师的看家绝技,编辑成书,加以总结推广。对于尚不成熟的老师,鼓励其发展自己的成名绝技,让每一位教师都教有所长。

  7.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转变和明确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能,努力将教研组建设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指导中心,将备课组建设成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心和基层管理组织。

  8.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对已有的三个名师工作室,加强指导,提供最大协助,尽量使其出成果、出特色,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工作室;创造条件继续创建新的工作室,争取五年内各个学科都能创建自己的工作室。

  9.实施校内明星教师奖励机制。制订校内明星教师奖励方案,每年在各个层面民主评定业绩突出、特色明显的年度明星,实行重奖。鼓励教师多元发展,多向成才。

  四、建立新型学校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1.完善课程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课程委员会及各种课程组织机构,提高各课程组织的履职能力。建立课程开发、课程审定、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完整的课程管理流程,加强课程实施的过程监控;完善网络化、智能化、开放化的多功能课程管理平台。

  2.加大课程研究力度。学校成立课程研究中心,切实开展课程调研,认真研究课程的科学设置、开发和实施。加大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力度,加大初中课程设置特别是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的教学以及科学分科教学研究的力度。

  3.努力构建科学、开放、发展的课程体系。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基础性课程为核心,以拓展性课程为增长点的相互衔接、彼此打通、科学整合的课程体系,重视研究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的开设,加强学校课程与国际课程潮流的融合。

  4.加强课程开设的选择性、层次性。在保证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逐步推出足量的选修课程,基本保证进入岭红的不同层次、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个性与发展的选修课程,甚至为学生“量身定做”,充分支持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5.实施校本精品课程战略。以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品牌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突破口,实行校本课程重奖制度,大力开发和认真实施校本课程,构建丰富而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各教研组组织校本课程攻关小组,并形成以老带新的格局,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传承性和可持续性。推出一批校本教材,大科组每年着力打造1门精品校本课程,小科组每两年打造1门校本精品课程。

  6. 加强学校课程与国际课程潮流的融合。加强国际课程的研究与引进,成立国际课程研究小组,充分了解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开设国际课程,聘请外教来校授课,在初中、高中均开设美国文化、美国社会活动、美国的经济制度等国际理解课程;开办国际班;开班中美、中英、中加等国际交换生项目;举办国际交流特色夏令营。

  7.加大学生活动课程的建设力度。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形成活动常规,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品位,打造特色社团、精品社团,形成社团联盟,让社团成为各种专门人才的摇篮。提高各种活动周、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的课程含金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课余生活的文化含量。

  8.加强课程建设的学生自主性。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加强课程建设的学生自主性,成立学生课程组织,及时吸纳学生对于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意见建议,让学生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人;增强课程实施的参与性、研究性和探究性。

  9.探索实施校本课程社会化、国际化工程。扩大校本课程的资源范围,聘请在某些领域确有研究的社会人士,聘请国外专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适合学生发展实际与需要的校本课程;聘请国内外专业人士指导、协助开发校本课程。

  五、加大德育创新力度,培养高品位的现代学生

  1.更新德育观念。变以“管”为主的德育观念为“以‘育’为核心,‘管’‘育’并重,助力学生发展”的德育观念,尊重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作用;加强对学生心结的开导、情绪的疏导、思想的引导、人生的指导。

【规划工作计划3篇】相关文章:

销售工作计划的规划范文03-16

工作计划和规划8篇02-01

乡村规划师工作计划01-22

我的大学生涯规划的工作计划范文03-12

时间规划作文12-18

暑假规划作文12-25

城乡规划管理局工作总结暨工作计划范文03-12

职业规划标语01-20

我的考试规划01-17

绿化监理细则规划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