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24学校课程管理制度(通用15篇)
在现在社会,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定制度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4学校课程管理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1
广播操、眼保健操、活动课程是中学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不断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特做如下要求:
1、坚持每天一次广播操,一次眼保健操制度。
2、课间操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坚持晴天室外操,雨天室内操。班主任老师跟班,负责班级管理,体育老师一人整队,其余体育老师分级部检查、监督学生做操情况。每天对学生做操情况进行汇总。
3、要求课间操各班集合整队,做到快、静、齐,做操动作准确、优美,姿态正确规范,态度认真严肃,并组织学生检查,教师抽查,每周公布一次评比结果,将学生合格情况载入体育合格证。
4、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活动课程,做到时间、场地、器材、经费、教师五保证,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5、活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判素质的.全面提高。
6、班级制定本班的活动方案,坚持依照课外体育活动安排表进行,由各班主任负责组织,体育教师负责巡回指导,做好活动情况登记,搞好学期总结测评。
7、学校坚持每年四月份和十一月份举办学校体育节、艺术节,使参加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100%。
8、成立校级田径队、舞蹈队、合唱队、管乐队、科技活动组、信息技术活动小组等课外文体活动小组,促使初中生全面发展。
9、在课外文体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10、学校对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落实此项制度情况进行考核,学期末与教师奖惩挂钩,与教师学年度考评挂钩,与教师评优选先挂钩。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2
一、新课程备课管理制度
1、每学期第一周进行学校教学例会,由担任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上交教科室。
2、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完成编写活动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等。
活动设计中要确立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式,突出学生活动。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发展合作能力。
3、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月集中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二、新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1、校教科室负责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工作。
2、教学中要积极动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3、教师应严格按照课表上课。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照课程评价方案实施教学。
5、成立课教研组,确定教研组长,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6、每学期定期开展校本教研组活动,交流讨论课经验。
7、如课堂教学需在校外进行,教师必须事先上报学校并负责学生活动中的安全。
三、新课程的评价制度
1、课程课堂评价参照课堂评价表实施。
2、任课的教师要认真做好课评价工作,对学生参与课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当的并能体现课程特点的评价(学生评价表)结合学生自评、师评一同进行,并定期将评价情况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3、课程实施小组成员每月要对任教课的教师活动设计方案,课等进行综合评价,与月常规评比挂钩。
4、课程实施小组定期对评价方案进行研究,探讨,结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不断修定完善评价方案。从学生、家长、社会、效益和学校规划及培养目标等多角度出发,对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开展提出改进方案。
5、学校对课程教师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价,每学期期末进行“课程优秀工作者评比”。
四、课程改革实施目标
1、注重课程改革成果收集,每期召开一次课程工作总结会,表彰先进并收集好开发出的课程,加以论证,推广。达到一定数量后形成文集。每学年课程管理委员会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已有课程改革情况进行积效评估。
2、形成课程改革激励机制,对课程改革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并作为评优、评先、晋级的依据。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3
一、制定课程计划的依据
1、学校愿景:将学校办成一所具有复旦特质的精品初中。
2、办学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指导思想: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长宁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制定本校课程计划。
二、课程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传承“服务、团结、牺牲”的复旦精神,培养具有爱国、明礼、自律的学生;遵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校训,培养具有乐学、勤学、善学的学生;践行“努力前程”的伟人期望,培养具有健康、乐观、向上的学生。
2、教师发展目标: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定“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探索初中阶段学生的教育规律,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良好发展。进一步完成“传承和创新复旦文化,培养具有复旦初中文化特质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目标。成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得到提升。
3、建设目标: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德育为核心,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双语、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为特色,以学校人才高地为突破口,通过博雅课程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经典诗文的丰赡内涵,涵养复旦师生的性情品德,提升人文素养与创新素养,形成复旦特质的校园文化,全面推进学校发展。
三、说明
1、六、七、八、九年级学科类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具体说明。
2、语文课开设经典诵读课,每周1节。
四、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意义:
(1)有利于教师潜能的挖掘和特长的发挥,从而更好地体现和巩固学校的特色。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和研究得到充分保证,为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2、课程实施的组织:
学校成立以校长、书记为组长,教务处、德育室、总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领导小组。在课程领导小组下面成立以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成员的课程小组。
3、课程实施的措施:
(1)建立课程实施的培训制度: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更新培训理念,从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掌握理念与具体实施相结合。
(2)建立校本研究制度:学校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和研讨,建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学校采取案例研究、同上一节课、优秀教师教学展示课、典型课例教法比较、教学设计评点、教学技能竞赛、教学反思交流等形式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3)构建学校评价体系: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注重探索建立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校本评价要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成长过程。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4
1.教师应在备好课的基础上,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上好每一堂课。
2.教师上课前应整理衣冠,做到服饰整洁,仪表端庄大方,不准穿背心、裤衩、超短裙、拖鞋及奇装异服上课。体育教师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上课。
3.教师在上课预备铃响后应离开休息室进入教室并做好上课准备,上课时学生要起立,师生互致问候。
4.教师上课前要负责做好学生出勤情况记录,发现缺勤情况的请课后及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去向。
5.教师必须带教案上课。应站立讲课。
6.教师要把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教书育人,讲求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7.教师口语要准确简练,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声音要响亮,并尽可能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板书规范工整,布局合理,能体现出讲课的重点。
8.严禁酒后上课,上课时必须关闭手机;严禁在教室里抽烟,无特殊情况不得中途在走廊上或教师休息室里逗留。
9.教师要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拖课、不提前下课。
10.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羞辱学生。上课时教师不得把学生赶出教室。同时应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课堂内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的,应由任课教师或协同班主任负责在课后处理。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5
(一)学校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
1.学校领导听课要求:
第一、领导听课要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
第二、学校领导听课前要有充分准备,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第三、学校领导和中层领导要按各自工作职责要求的听课节数完成听课任务。
第四、学校领导听课要有记录,听完课后要及时评课或反馈意见。
第五、学校领导要重视非考试学科,非考试学科听课节数不得少于总听课节数的四分之一。
2.教师听课制度:
第一、教师应积极参加听课活动,凡同学科的研究课、公开课、汇报课,以及学校要求的集体活动听课必须参加,并做好听课笔记,每名教师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年组长不得少于30节。
第二、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要互相听课。
第三、认真参加评课活动,诚恳提出意见,互相交流提高。
(二)学校教研工作制度
1.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苦练基本功。
2.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
3.学校每学期要开展课堂教学评估一次。
4.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到先进学校学习,加强与先进学校的联系。
5.学校要做好教研活动记录,教师要做好笔记。
(三)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1.“结对子”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实行“导师制”。
2.“指路子”学校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听课,并及时进行点评、反馈和鼓励。
3.“压担子”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一次公开课和汇报课。
4.“搭台子”学校尽可能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
(四)骨干教师培养制度
1.在骨干教师认定上,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将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素质,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的教师确定为骨干教师。
2.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坚持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研培结合、周期培训的模式。
3.骨干教师考核,要坚持考核、考查、考评相结合,每年考核一次。
4.学校要建立健全骨干教师档案。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6
每学期至少检查三次,每次根据教案质量赋分,教案检查基本要求如下:
1.课程表、教学进度表、学科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按所教学科学年度的`具体要求齐全。
2.单元计划目的明确,重点、难点突出,课时安排合理。
3.课时计划格式正确,内容、目的、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时间各项齐全,书写认真、规范。
4.教学过程内容具体,科学适用,体现实效性,教学方法灵活有创新,与同学科、同学年教案无雷同。
5.作业布置有具体内容,板书设计规范。
6.教学后记能真实反映教学情况,准确记录教学得失。
7.教案节数足,提前量适宜。
8.教案本保管干净、整洁。
每学期期末将三次检查结果平均核算为教师教案制作的最后得分,纳入到教师“一评三考”成绩之中。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7
1、组织本年段班科教师共同负责,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纪律卫生管理工作。
2、开好年段班主任或全体教师会议,研究解决学生学习和思想品德中的问题,协调班科任教师间的教育要求。开展好本年段的校内外教育活动。
3、组织本年段(组)教师的政治和业务学习,负责计划、组织、检查、总结本组的教学工作;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本学科的教学和本年段的`教学进度和要求。
4、协助教导主任安排好教师的教学任务,遇到有教师不能上课时,要及时协助教导处组织教师代课,做到不因教师请假而使学生停课。
5、协助教导处检查教师备课情况,推行教师在个人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好年段集体备课活动。
6、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确定教研课题,推动教学改革,努力积累教学资料,积极指导学生的课外学科小组活动。
7、通过“导师制”、示范课、学习外单位教学经验等方式,帮助新上岗的教师和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8、关心教师的思想、生活和身体健康。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8
一、学校课程管理目标:
(1)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
(2)在正确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间的关系,保证国家课程质量的前提下,逐步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稳步推进课程校本化的进程,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3)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革教与学的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争取更高更优的教学质量。
(4)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组织教师广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
(5)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6)确保学生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与程度内参与课程决策与教学活动。
(7)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管理:
(1)教学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建立教学管理网络是《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有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我校完善学校、教导处、教研组三级管理网络,实施对课程的管理。
(2)加强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管理,把管理的重心从教案管理转移到课堂教学管理,研究制定发展性的学业评价及考试管理制度。
(3)备课要实行分层管理,因人而异,注重实效,防止用单一化的备课模式来统一要求教师。给优秀教师提供广阔的自主设计空间,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而对新教师和其他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指导或规范的管理、
(4)作业管理要立足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重复劳动。各学段都要严格控制作业量,原则上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家庭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作业总量不超过1时。
教导处应根据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规范教师作业检查的行为,并倡导多样化的、富于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
(5)考核要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反对把获取分数作为教与学的目的。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可采用闭卷、开卷等书面方式,也可采取口试、操作、表演、展示等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侧重能力与素质的.立意,注重选择现实生活的材料,杜绝设置偏题、怪题。
三、实施课程管理制度
(一)实施课程备课管理制度
1、每学期第一周进行学校校本课教学例会,由担任校本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上交教导处。
2、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完成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课后作业的检查。
(1)活动设计中要确立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式,突出学生活动。
(2)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发展动手动脑及合作能力。
3、担任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月集中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二)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1、教导处负责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工作。
2、教学中要积极动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3、教师应严格按照课表上课。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照课程评价方案实施教学。
5、成立教研组,确定教研组长,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6、每学期定期开展校本教研组活动,交流讨论校本课经验。
7、如课堂教学需在校外进行,教师必须事先上报学校并负责学生活动中的安全。
(三)课程的评价制度
1、课程课堂评价参照学校课堂评价标准实施。
2、任课的教师要认真做好评价工作,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做出适当的并能体现课程特点的评价(学生评价表)结合学生自评、师评一同进行,并定期将评价情况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3、教研组长每周要对科组内教师教学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与月考评挂钩。
4、课程实施小组定期对评价方案进行研究,探讨,结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不断修定完善评价方案。
5、每学年对已有课程进行评估,尤其对校本课程文本进行修订、完善,使之成为正式教材。从学生、家长、社会、效益和学校规划及培养目标等多角度出发,对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开展提出改进方案。
6、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价。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9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以及创新能力,发挥教师特长,办出学校特色。为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促进我校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特制定此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纲要》精神,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优化学校整体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课程资源,进一步调动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和自主管理课程的积极性,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管理原则
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学生的健康发展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
2、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作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3、校本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可能的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亲身体验,以激发学生创新愿望。
三、课程开发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要确立“针对校本,面向课程,凸显个性,动态发展”的目标。
“针对校本”,就是要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针对缺陷,发挥优势,挖掘资源,组织人员,在学校中开发课程。“面向课程”,就要认真做好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试验和课程评价五个部分工作,加强三个环节的研究,即确定开设的科目;形成校本课程的指向;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计划。
“凸显个性”,就要在课程开发时,把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现老师个性和强化课程个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动态发展”,就是说校本课程是动态发展的,好的课程不断完善,新的课程不断加入,一些不受学生欢迎或准备不足、教学效果不好的课程将被淘汰。
四、课程实施
1、经学校审核同意开设的校本课程,由学校在每学年开学第二周将拟开设课程目录会同年级组向全体学生公布。
2、教研组长负责安排校本课程教学任务。拟开设的校本课程原则上由申请该课程的教师本人承担,特殊情况也可由教研组统筹安排。
3、教师在接到校本课程开设任务通知后,应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待学生选课结束后,由学校正式下发开课通知。原则上每门课程应有10人以上学生选课才准予开课,特殊情况由学校与开课教师商定。
五、教师管理
1、接到学校开课通知的教师应按要求到指定教室上课,做好学生出勤登记。
2、教师按照课程教学进度计划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作出适当修改。
3、教师做好所开设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工作,在校本课程结束后把学生考核登记册、学生成绩册交到学校归档。
4、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应自编讲义,写出教案(课件)。
5、教师开设学校课程情况应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中,并作为教学工作内容之一。
六、教务管理
1、学校应会同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安排提前做好校本课程开设目录。一般在第二周确定开课课程,第三周确定开课课程、选课名单,第四周正式上课。
2、做好选课指导。对首先选课未成功的学生应通知学生重新选课,并将选课情况下发到班级,及时向学生公布。
3、学校认真排出校本课程表,在可能情况下满足教师对设备和资料的要求,编制学生名单和考勤登记册,交到上课教师手中。
4、做好日常教学检查,负责处理调课、代课,师生请假等事宜,并收集校本课程的问卷调查情况。
5、做好校本课程资料收集、归档等工作。
七、课程评价
1、每学期校本课程结束后,学校将评选出优秀校本课程,并编入《校本课程优秀集》,进行交流与推广。
2、学校鼓励优秀校本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案,在专家指导下形成校本教材。
八、本管理制度即日起开始执行。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10
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旨在建立课程实施的培训制度: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更新培训理念,从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掌握理念与具体实施相结合。
一、学校背景分析
我校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大专及以上毕业寥寥无几,很多甚至初中都没毕业,这些家长普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及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将学生留给祖辈看护,造成对学生监管的无力甚至监管缺失。特殊家庭学生也呈现高比例,离异、单亲、再婚家庭的学生在我校比较多,这样的学生往往带有心理问题,行为偏差。我校的学生很多存在研究动机习惯不佳,自主管理能力弱;研究基础、研究能力差异较大;研究方式传统,创新能力不足等局限。
学校师资年龄呈年轻化,教师敬业精神强,课改适应性好,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潜力大,但学校缺乏在学科方面有影响力的引军教师。学校规模较小,客观造成研讨活动开展的成效。专用室的管理缺乏专业人员,很多都是教师兼职,呈现不稳定性。
二、学校课程目标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路径”。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这一核心课程理念,坚持“以优质、多元的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奠基”的指导思想。体现“阳光育人、多元发展”的办学思想,汶上县第四实验中学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把课程设计的知识体系、社会要求、个性发展三个维度有机融合,形成一种科学的、多维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加强数学和科学技术教育,注重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把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自主研究、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有效性为重要抓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德育课程
1、德育课程目标:
提高德育修养,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完善品质。
2、德育课程结构:
德育核心课程+德育体验课程+德育特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
德育核心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课程、理想信念教育课程,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课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课程,公民意识与法制教育课程,民族优良传统与革命传统教育课程。根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文件精神,大力开展“温馨教室”建设,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学生中开设廉洁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民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和环境教育等专题教育。
智育课程
1、智育课程目标:
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学科核心内容,掌握学科思维方法。
2、智育课程结构:
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研究课程专题化。
体育课程
1、体育课程目标:增强身心素质,掌握体育技能,发展体育特长。
2、体育课程结构:身心素质发展课程+运动技能课程+体育特色项目。
认真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不得挤占体育课时。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完善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
美育课程
1、美育课程目标:具备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趣。
2、美育课程结构:审美知识理论课程+审美实践技能课程+美育个性发展课程。
加强艺术教育,积极开展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各种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课程结构
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
1、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全面执行市教委规定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与课时。为使新教材适应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努力探索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要求各备课组根据学科特点,班级学生研究实际,利用二周一次备课组活动的时间,分工合作,有一人主讲,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研究,进而确定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整合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编制每一节课的作业,组织好每一单元的测试反馈,本学期开始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试行“校本作业”的开发,促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另外,继续在全体升考5学科进行“导学稿”的学案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研究主动性、研究效率。
2、拓展型课程丰富多样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在优化基础型课程的前提下,学校要加强拓展型课程建设。在限定拓展型课程方面,以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学科拓展为主要内容,其中专题教育主要安排心理健康、防灾减灾、民族-9-教育、生命教育等;学科拓展以语文阅读、英语听读拓展为主;自主拓展型课程以“挖掘资源、发挥特长、培养兴趣”为宗旨,致力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努力做到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师根据自身特长申报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参与,这些课程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3、探究型课程深入开展
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研究,激励学生自主研究、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一定的研究意识、合作意识为出发点,我们要开展学科研究性研究的实践,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研究性研究的研究,探讨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如何指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让学生体验、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或是以单独设置的探究型课程呈现,以课题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其课时安排采用弹性课时制,强调课内外的结合。
三类课程的实施形态
基础型课程具有统一的共性基础要求,为必修课程。拓展型课程分为学科和社会实践两个部分。学科部分包括限定性拓展和自主拓展两部分,修习方式为选修;社会实践部分为必修。
探究型课程为必修。单独设置的探究型课程I一般以课题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其课时安排采用弹性课时制,强调课内外的结合,探究型课程II在其他两类课程的教学中。
四、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一、制定课程计划的依据
1、学校愿景:将学校办成一所具有复旦特质的初中。
2、办学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指导思想: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的要求制定本校课程计划。
二、课程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传承“服务、团结、牺牲”的复旦精神,培养具有爱国、明礼、自律的学生;遵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校训,培养具有乐学、勤学、善学的学生;践行“努力前程”的伟人期望,培养具有健康、乐观、向上的学生。
2、教师发展目标: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定“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探索初中阶段学生的教育规律,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良好发展。进一步完成“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复旦初中文化特质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目标。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11
为规范校本课程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校本课程教师课程素质;为学生能够充分自由地选课,在校本课程学习中发展自己;为我校发现和打造精品校本课程,建设特色学校,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课程开发
1、目的、类型和内容:详见学校《人文校园三年发展规划》。
2、来源:学生意向统计为主,教师意向统计为补。
3、师资:岗位工作时间与校本课程开课时间不冲突的专任、教辅、后勤等任何岗位教师均可开发。
4、程序:征集师生意向——结合实际开发——提交开课申请——进行论证审定——组织学生选课——尝试实施课程。
5、方法:参考《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6、补充说明:学科教师应重点开发学科延伸或学科活动课程,学校重点打造这两类课程。学科延伸或学科活动课程指的是对学科教材的补充、拓展。不是补课或补习。
学期选课实施程序
全校第一次选课(学生自主选择必修课所修时段,自主选择选修课课程班级)——个别学生调整课程(指个别课程结课或个别学生因特殊情况需调课,课程教师负责帮,结果告知班主任、新课程教师和课改处)——全校第二次选课(选课要求同上)——个别调整(非极特殊情况不做调整)
补充说明:班主任负责指导好学生选课,学科延伸课程中学科教师所教班级学生不得超过8人在本课程班级上课,否则停课。
课程评价及考核
1、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落实和课程班级管理,共占20分。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管理、备课、候课、误课、脱课等方面,共占80分。
3、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对评价教师时弄虚作假的学生课程学分记0分,并全校通报。
4、校本课程课时工作量以《学校绩效考核方案》为准(初步定为每节课0.5——1标时)。课程教师总工作量请自行计算上报,计算办法为:课程教师个人工作量=每课时工作量÷课程班级教师数×学期开课课时总数。
5、学校每学期末将组织所有校本课程班级参加的阶段性展示会;每个校本课程也可随时独自申报开展示会。学校将根据展示情况依据《小课题招募制度》确定对教师及学生的奖励,并依此评选星级校本课程。
6、3星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必备条件:有完整成系列的课时计划和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机构;有体现开发和建设痕迹的展示会;要在学生评教活动及学校观摩评价活动中获得优秀。
补充说明:对不能保证做到因请假或公出致使课程班级学生无人上课情况发生的教师,要求其必须配备助教,当自己请假时由助教负责上课;课程教师无论因公和因私不能在校为学生上校本课必须通知课改处,否则发现一次按该课时3倍减课时工作量。(此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课程班级管理
1、上校本课要先点名,学生未到马上通知班主任,否则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由课程教师承担;班主任要及时把班内请假学生告知校本课程教师,否则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由班主任承担。
2、课程教师要严肃学习纪律,严抓课程班级卫生。
3、涉及到竞赛、技能、用电、使用危险工具的课程,教师要管理好器具、器械,做好防护工作,做好下课后的工具整理工作,否则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由课程教师承担。
4、课程教师要根据学习表现对学生分优、良、好、差四档做好评价,并及时上报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12
为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形成学校特色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制定本制度。
1、教导处负责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工作。
2、校本课程的认定,由负责开发的教师选好课题,并写出课程简介,再向学校教导处申请。经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论证审核后才能确立。
3、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地区和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负责老师在开课一周内按要求写好《备课及反思》并及时上交教导处。
5、班主任在教导处的指导下负责学生的.选课工作,选课不满意的学生可进行二次选择。
6、授课教师要加强临时班级的管理,每次上、下课都要点名,并将学生的到位情况报教导处。
7、教师必须认真备课,超周备课。
8、教师必须认真上课,在上课中,要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尽可能地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导处将不定期地随堂听课,检查教师的上课情况。
9、教师要依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布置适量的作业并及时批改,使学生学有收获。
10、重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11、学校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工作成绩突出的老师进行表彰奖励。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1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学校和地方课程资源,进一步调动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和自主管理课程的积极性,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管理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学生的健康发展出发;
2、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作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3、校本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地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4、在鼓励教师及有关人员创造性地开发课程的同时,要明确各自职责,加强教学和教材的规范管理;
5、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注意发挥家长和社会力量的作用;
三、课程开发
1、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要确立“针对校本,面向课程,凸显个性,动态发展”的目标。“针对校本”,就要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针对缺陷,发挥优势,挖掘资源,组织人员,在学校中开发校本课程。“面向课程”,就要认真做好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五个部分工作,加强三个环节的研究,即确定开设的科目;形成校本课程的指向;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计划。“凸显个性”,就要在课程开发时,把张扬学生个性,体现老师个性和强化课程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动态发展”,就是说校本课程是动态发展的,好的课程不断完善,新的课程不断加入,一些不受学生欢迎或准备不足、教学效果不好的课程将被淘汰。
2、教师提出课程开发构想与意向,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在学期第三周向教导处递交课程纲要。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简介、课程进度计划、课程评价方案、选报(人数)要求等。
四、课程实施
1、经学校审核同意开设的校本课程,由教务室在第四周将拟开设课程目录会同年级组向全体学生公布。
2、教研组长负责安排校本课程教学任务。拟开设的校本课程原则上由申请该课程的教师本人承担,特殊情况也可由教研组统筹安排。
3、教师在接到校本课程开设任务通知后,应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待学生选课结束后,由教务室正式下发开课通知。原则上每门课程应有10人以上学生选课才准予开课,特殊情况则由教导处与开课教师商定。
五、教师管理
1、接到教务室开课通知的教师应按要求到指定教室(地点)上课,做好学生出勤登记。
2、教师按照课程教学进度计划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作出适当修改。
3、教师做好所开设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工作,在校本课程结束后把学生考勤登记册、学生成绩册交到教务室归档。
4、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应自编讲义(或课件)。
5、教师开设学校课程情况应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中,并作为教学工作内容之一。
六、学生管理
1、学生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愿选择学校课程,根据教导处公布的学校课程拟开设目录认真选择。如学生所选课程因选课人数等因素未能开课,应在接到教导处通知后重新选择。
2、学生在收到校本课程上课通知后,应服从学校安排到指定教室(地点)上课。
3、学生应认真参加校本课程的学习,不得随意缺课,如无故缺席1次或因故缺席3次不得参加该课程考核,并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4、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建设,有权向任课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要求。
5、学生达到出勤率的要求并参加该课程的考核合格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成绩按优、合格、不合格记录归档。
七、教务管理
1、教务室应会同教研组根据学校教导处的安排提前做好校本课程开设目录。一般在第四周确定开课课程,第五周确定选课名单,第六周正式上课。
2、做好选课指导。对首次选报未成功的学生应通知学生重新选报,并将选课情况下发到班级,及时向学生公布。
3、教务室认真排出校本课程开课课表,确定上课教室(地点),在可能情况下满足教师对教室或设备的要求,编制学生名单和考勤登记册,交到上课教师手中。
4、做好日常教学检查,负责处理调课、代课,师生请假等事宜,并收集校本课程的问卷调查情况。
5、做好校本课程资料收集、归档等工作。
八、课程评价
1、每学期校本课程结束后,学校将评选出优秀校本课程,以备推荐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交流与推广。
2、学校鼓励优秀校本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专家指导下形成校本教材。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方和学校将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是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他们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
为了学校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的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
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及其相关人员行使课程权利并履行责任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在学校一级的重要保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具体目标是:
1、执行国家的课程文件,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
2、结合学校的实际,协调学校各类课程的关系,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提供学校课程的适应性。
3、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师广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4、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5、确保学生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与程度内参与课程决策与教学活动。
6、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学校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实践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的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2、学校及其相关人员要形成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明确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相应角色,履行所承担的课程职责,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3、在学校课程的管理中,不能用国家课程挤占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时,不能随意提高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也不能将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应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他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
4、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相应的实施方案,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同时,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形成课程开发方案及计划,并报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
5、学校必须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发挥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注意发挥家长与社区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三、课程计划管理
1、《学校年度课程计划》是学校依据相关的课程文件和学校实际而制定的一学年内的课程实施计划,是国家课程计划在学校一级的具体化。制定实施方案必须严格依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文件,维护国家课程计划和标准的严肃性。
2、《学校年度课程计划》包括一学年各年级的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施要求与评价建议等内容。《学校年度课程计划》必须在每年的9月1日前(新学年开始前)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3、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切实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计划的一致性,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控制课时总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时间。
四、教学管理
1、学校建立学校、各中心、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四级管理网络。各级管理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实施对课程的管理。
2、学校加强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管理,管理的重心为教学五环节的管理。
3、备课实行个人分工主备、集体讨论通过、再个性化修改并实施的管理模式,强调教学资源共享,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创新的实效,防止用单一化的备课模式来统一要求教师。对优秀教师应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自主设计空间,并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对新教师和其他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指导或规范的管理。
4、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倡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引导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机会,尊重学生的见解,重视学生的经验,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要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引导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经常举行课堂教学观摩及说课、评课、议课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交流经验的机会。
5、作业管理要立足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重复劳动。各学段都要严格控制作业量,由班主任负责统一协调好每日作业总量。提倡引导学生完成一些感兴趣的探究性作业。学校应根据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规范教师作业检查的行为,并创造多样化的、富于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
6、学习辅导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严禁进行集体补课,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7、要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反对把获取分数作为教与学的目的。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可采用闭卷、开卷等书面方式,也可采取口试、操作、表演、展示等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侧重能力与素质的立意,注重选择现实生活的材料,杜绝设置偏题、怪题。严格控制考试次数。
五、教材管理
1、根据国家教材多样化的政策,在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专家指导下,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社会公布的中小学教材目录,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严禁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
2、教师教学时,要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科书,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质疑、探究,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具体活动中学习。
3、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拓展性课程领域可以选用教师指导用书,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原则上不为学生提供教科书。
4、教辅用书的合理使用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向家长或学生的咨询提供一些建议,但严禁向学生摊派教辅用书。
5、一般情况下,每门学科课程学生只需要一本教辅用书。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辅用书,不能把教辅用书当做习题集,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6、音像制品和电子书刊等也是教辅用书的重要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7、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电教中心、实验室、专用教室、各类教学设施及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学校实践性的教材体系。
六、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由同一学科、备课组教师组成开发小组。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2、总体上说,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需要评估。评估是设计校本拓展型课程的基础研究。主要涉及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拓展型课程所作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拓展型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计划,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资助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拓展型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4)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应向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3、教师在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过程中,可采用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课程选用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显示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与可能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
4、校本课程开发中设计到的文件撰写格式和要求: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课程介绍以200字为宜。《课程纲要》是教师自己任教的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七、课程评价管理
1、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管理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进行定期评价,评价的结果向教师、学生、家长公布,并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督。
2、定期评价学校每学年课程计划,提出改进建议,为制定新学年的课程实施计划服务;学校定期组织教研组评价教学进度计划,并对照实施情况调整与完善教学进度计划,为制定新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作好准备。学校定期检查部分教师的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教案,并能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3、学校要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激励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把自我评价、伙伴评价、家长及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4、校长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校长在课程管理中的任务是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严肃性,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过程,发布学校课程质量的信息。课程与教学中心成员承担学校课程管理的常规工作。
5、教师是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要力量,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学习质量评定具有专业自主权;同时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学生有权选择校本课程,有权对学校课程做出自己的评价,有权对自己所学的课程提出改进建议;学生也应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课程任务。学生及有关的社区人员对学校课程应有知情权、评价权和建议权;并有责任为学校提供各种资源上的支持。
八、课程管理的组织保障
1、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由校长、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士等构成。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主要职能是审议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有关的开发与管理条例,检查与督导《学校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学校课程管理的最后决定由委员会集体审议做出。审议通过的各项决定由各中心、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具体执行。
2、课程与教学中心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专门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
3、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学年及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活动计划;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理的形成。
4、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设立课程管理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教育、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
5、制定相应的管理及激励制度。主要包括:教学常规管理、课程管理制度、管理岗位职责及教学考核制度等。学校各类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15
一、课程的组成:
基础课程(新教材)
特色活动(儿童音乐剧参考教材:多元、建构、艺术、经典儿童剧、音乐剧)
二、管理目标:
1、保证各类课程的落实及有序开展。
2、加强协调、沟通,提高工作效益。
3、加强以“保障课程建设为中心”资源保障工作,充分发挥人力、物力为课程与教学服务。
4、逐渐充实和完善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推动课程园本化进程。
三、管理制度:
(一)基础课程
1、加强教师对新教材进行系统的学习,特别是对《学习活动》教材的学习,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内容、相关学习经验及主题活动的整体框架与开展脉络清晰明确。
2、成立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和年级组工作室。园级课程领导小组负责全园新教材实施的总体思考和实践研究;年级组工作室负责本年龄段新教材实施的总体思考和阶段性实践研究。具体工作包括:在实践新教材实施过程中,不断寻找并发现教师操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具体需求,并加以研究,开展实践活动的观摩学习及研讨,形成主题资料包(文本、影像、图书目录等),及时总结、调整。
3、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设计并统一各类主题计划(月计划、周日计划等)的撰写格式,注解表格的要求与价值。
4、教研大组与新教师组针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
(二)特色活动
成立儿童音乐剧项目开发小组,负责统筹、协调”音乐伙伴——儿童音乐剧季风活动”
1、主题开展过程中相关的音乐剧剧本的内容、音乐合成以及整体进度安排由课程实践小组和项目组统一制定和安排。
2、音乐表演区的录音、道具、服装制作由项目组统一提供,具体要求是:每一主题初由年级组长商讨确立后提前一周交至音乐剧项目组,由项目组组织人力、物力制作提供。
3、加强对小孔雀表演厅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1)规范各类头饰、服装、道具等的管理。消毒保洁,各班经预约登记后可以办理借出归还手续,由姚红梅负责记录,保洁员负责清洗。
(2)小孔雀表演厅的活动时间为一小时,遇到下午中大班的运动活动时间冲突,就以满足表演活动时间优先考虑。
(3)集体性表演活动的动画素材、音乐剧欣赏影像资料由年级组长按照主题进度负责管理。
(4)电脑、音响等设施设备由朱迎九统一维护与管理,及时保修。
(5)食堂人员负责活动室每周一次的日常清洁和消毒。
5、不断优化“音乐伙伴——儿童音乐剧季风活动”的过程性调整与管理:
(1)各年级组的每一主题一次多形式的“手拉手”活动,由年级组长协调各班并组织达成。
(2)每季开展一次以音乐剧表演为主的“音乐伙伴”节目,以混班表演的形式,分三次进行园级展演。
(3)活动过程中所需的材料物品由项目组和保障组负责提供。
(4)积极做好家长、教师、大带小等多种形式的助演活动宣传,以及服装支持。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学校课程方案04-12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04-14
小学学校课程规划方案02-27
学校课程工作改进方案(精选13篇)06-16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精选20篇)07-10
学校课程建设管理方案(精选14篇)04-09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方案02-14
学校管理制度06-15
学校管理制度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