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教育实验学习考察总结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教育实验学习考察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xx新教育实验海门开放周暨“新艺术教育”专题研讨会
吃过鲜桃的人,是再也不会贪恋烂桃的。——题记
艺术不仅能改变人的局部行为,更能影响人的心灵深处!
艺术的直接目的直指人的审美人生!
艺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以一种优雅的审美态度生活!
……
这是海门新教育研究院院长许新海在“新艺术教育”研讨会致辞中的几句话。让艺术课程滋润儿童生命,以审美的眼光欣赏生活,促进完美人格成长,让生命朝向更完美,是海门新教育实验重镇的美好愿景。
20xx年4月26日,莱芜市组织新教育教师一行51人,赴海门进行了2天半的参观学习,每天从上午8点到下午5点,几所学校10几个“剧组”向天南海北赶来的参会教师展演了精彩的舞台剧和几所学校的艺术课程叙事。这是海门运作长达5年来艺术教育课程研究的结晶。参会教师穿梭于不同的"剧场",观摩和学习海门同行的表演。从舞台上师生们大胆创新改编的剧本,孩子们惟妙惟肖细致到每个情节的心理、神情和动作,以及古典与时尚混搭的音乐、舞蹈、美术、灯光完美结合的舞台设计,我感受分外真切,海门新教育人巨量的付出掷地有声,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海门新教育的巨大能量,让课程在促进生命成长的路上渐开花结果。
倾听观赏,感受课程魅力
几部课程叙事,都是通过边叙事边展演的形式进行。第一部叙事是海门东洲国际学校的陈铁梅副校长进行的《穿越百幅名画》课程叙事。一幅行走在《渔歌唱晚》里的《千里江山图》,画作在音乐的旋律里缓缓流淌,画中的情景随乐声时缓时急,跌宕起伏,音乐和画作顿时有了画面感、韵律感,让人在音乐的语言里把眼睛叫醒,这个叙事的出场一下子把心抓住了,新颖震撼,这应该就是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魔力。陈校长用“关注精神和儿童心理,体验情感与道德,想象超越知识,培养审美情感”这些概念阐述名画课程的建构特点。《穿越百幅名画》的课程架构的逻辑起点是基于儿童主题立场的“儿童在哪里,学校就在哪里”,以一到九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呈阶梯状架构课程体系:走进无邪世界,记忆金色童年,体悟温暖亲情,欣赏事情绝唱,拥抱美好生活,饱览大好河山,追寻生命价值,扬起智慧风帆,崇尚爱国情怀,咏唱正义之歌。只有不断直抵内心的思索,关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弥合儿童和成人间的鸿沟,以儿童的视角建构课程体系,才会实现“入画”到“出画”的完美历程,才能将理性的智的欣赏与感性的情的欣赏融为一体,才会有儿童审美敏感力的质的飞跃。让课程适合儿童,让儿童在这些名画的穿越中,像艺术家一样思考。陈校长在报告中把“审美人生”四个大字清晰地投影在大屏幕上,并深情阐述:人,总有合理的欲望,高不可攀如圣人是不切实际的天方夜谭,但我们丝毫不能放弃审美为目的的人生情怀,并将之作为教育人一生的追求,因为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培养孩子的卓越人格,帮助他们汲汲追求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过一种幸福、美好、快乐的人生。我想,这样的阐释对我们莱芜的教师来说应该从内心激起一种久违的感动。
沈荣老师在《儿童剧,让孩子过一种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的课程叙事中,穿插了《夏洛的网》、《守株待兔》、《鼹鼠的月亮河》等几部精彩的儿童剧演,孩子们恰到好处的神情、语言表达和表演动作,让我叹为观止。儿童剧的主题是朝向美好,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一个学期也许只做这么一个有意义的课程。但是学生在阅读故事,排演剧本的活动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情感,孩子们体验合作互助,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这个过程,能擦亮孩子发现的眼睛,唤醒孩子沉睡的潜能,过程才是一切,过程就是目的。在过程中,孩子能不断汲取营养,汲取合作互助的精神力量,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潜移默化的。
东洲小学校长祝禧叙述了《穿越影视课程涵养儿童灵性》的“大眼睛”影视课程。“大眼睛”影视课程是在前期一个个魅力社团、和一本本《魅力教室成长绿皮书》的研究实践上,更为宏大又添彩的一笔,是学校课程运作的又一大手笔。通过回味故事情节,续编故事,影片配音……这一些列的微课程实施,一部部世界经典儿童影片进入了儿童的生活,东洲小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儿童的世界充满魅力”,“大眼睛”影视课程通过学校编制的观影手册引领孩子在一部部影片的穿越中走向影片深处,让孩子的生活视野得以开阔,让儿童在魅力的世界里发展个性,提升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丰富生命体验。
彩泥课程、京剧课程、山歌课程……通过参观几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翻阅课程文本资料,两天的所见所闻,真切感受到海门实验区的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多年的研究,每所学校也都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独具特色的艺术类样板课程,每所学校都积极挖掘本土资源和利用人文资源优势,努力开发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
探索体验:生命高雅拔节
海门的艺术教育给予了我这样的信息:学校、班级课程文化的构建和打造,给师生、家长、课堂、校园甚至是社区的生活,带来了全新而又深刻的影响和变化。这些课程在研发和实施过程中,赋予了孩子美的眼光,美的心性,美的品味。不难想象,孩子们在穿越一本本儿童著作,一个个儿童剧本、编织一个个剧本故事,欣赏一部部经典影片的聚首、对话中,就是对阅读的再理解,再关注,是反刍的过程,让孩子更进一步产生深刻的心灵体验。读书活动演变为剧本展演,彩泥课程与动画片、书中的人物都产生了联结……艺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各学科中相互渗透,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课程就整合起来了。持续性的活动成为一种系列活动,演变为独具魅力的班级课程,学校课程。艺术课程的打造,给学校的发展和孩子的生命成长,架起了一个体验生活乐趣与生命潜能激发产生共鸣的支点,孩子们的视野丰富着,体验丰满着,个体生命人格也一步步走在朝向完整美好的路上,他们从谈吐到内心都会渐渐浸润得宁静和优雅。
在这些校本化课程叙事和展演中,我发现了一点共性,无论是献唱维也纳大厅的合唱团,还是影视同期声的小论坛,又或是几所学校穿插出演的舞台剧,都很潮,具有国际范。儿童剧创编自名童话、名小说、名寓言,名影片等这些经典。音乐剧、哑剧、生活情景剧……都是集舞蹈、背景音乐、小合唱、配音,语言与肢体表达为一体的,尊重原著,又加入新鲜元素,更符合孩子的天真活泼的天性。就如李庆明博士那句结结实实的话:所有的课程统称为儿童课程,所有的课程都应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课程。这种儿童剧表演形式对于我们参观的老师来说是全新的。只从表面来看,能感觉到海门教师的视野更为开阔,艺术嗅觉更为灵敏,教学理念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具备一种大胆的创新和突破的精神,儿童课程的推进所注入的血液更为鲜活。教师的艺术生命也在探索和创新的中一路学习,一路创新,一路丰盈。
校长引领,打造提升团队
本次课程叙事不同于以往的研讨会,基本都是学校校长做汇报,站在学校的角度叙述新艺术教育项目的推进过程。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在学校大力推进艺术教育的大环境里,必然创造一个个热血的团队,一批批热爱艺术的勇士。海门附小的校长在报告中说;有的老师自己专门拜师学艺。有刻苦钻研精神的教师,他的发展会更快。
正如一位名家给予的赞誉: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这次见到东洲小学祝禧校长,内心波澜起伏。第一次见到她本人,是在20xx年莱芜一中的新教育报告会上。从她身上,我读到了一位校长的“全面”。那次让我震撼的是整个海门东小在阅读课程方面的探索、研究、运作与创新。在海门东小,阅读课程已渗透到语、数、外、艺、体、德等各个学科,数学老师读《儿童文学》,音乐老师读《生态环境》,体育教师读《孩提时代》……阅读已成为该校教师的家常便饭!更令人钦佩的是,祝禧校长23年读书不辍,从师专读到研究生,她用自己的读书履历影响着自己的教师团队,也影响着学校的每个学生。祝禧校长对教师读书的苛求与鞭策,造就的是儒雅的教师队伍和文雅的学生群体。“全民阅读”的理想和阅读氛围在祝禧的学校里逐步实现了。在她所做的读书调查中,她把教师读书分成了有意思的“两个时期”:过多阅读文学书籍,以致还“停留在浪漫期”;过分专注于专业书籍,又过早地“跨越了浪漫期”。在她侃侃而谈的时候,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我是该校的一名老师,我能合格吗?”——起码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读得少,思考也了了!还“停留在浪漫期”的我,面对读书反思这两样最普通的事,提升自我的最佳途径,作为老师,我倍感惶恐、空虚与不安!特别是小学教师这个“八爪鱼”的角色,读书的视野更要广。所以我认为,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自己就要努力成为一本底蕴丰厚的书,要有能力、水平、激情去思考去创造去玩转立校的理念、体制和做法,用文化的态度去缔造角角落落。要带好一所学校,要想出特色,首先看自己喜欢什么方向,有能力在哪个领域游刃有余地带好团队,不做无根之木,真正成为一个领跑者,一个锦上添花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成就一所学校的独特氛围,并非易事。海门东小从各种魅力社团到《魅力教室成长绿皮书》到如今的“大眼睛”影视课程的开发与运作,若没有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没有学校提供的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平台,没有健全的合作机制、评价机制是不会这样完美运作的,所以,再站在校长的角度,自己不断学习历练提升是人格引领的首要环节,带领团队、激励团队、发展团队,建立健全机制更为重要,既要宏观,更需微观。
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从海门每个学校十来年项目推进的状态来看,海门的教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能量,高出我们一大截的专业水平也有目共睹,这种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参观的教师。学校,需要一批批热爱创新改革的勇士,一批批勇于献身的花木兰。团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有一种向上的氛围,才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向前发展。
反思,如何朝向完美
在参观和欣赏了各校的精彩呈现和仅有的几节课堂展示后,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疑议:
第一、任何探索和实践都走在路上,不可能一下子真正完整和美好的。各校的艺术类校本课程可谓百花齐放,舞台表演技艺精湛。在这背后,学校在实施推进过程中,是否真正凸显了孩子自主的力量,关注了绝大部分的孩子的生命体验?孩子能否自由轻松地参与到课程的实践中,进而发挥自由的个性?课程叙事和展演魅力当然是他们单方面给予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和一群孩子的。无论是校长的课程叙事,个别学生、家长的访谈视频,还是某位教师穿插叙述的小故事,只是以舞台概貌的形式呈现,细节的东西很模糊,真正缔造完美的教室,让这间教室,让这间教室里的课程,教室里的生活都朝向一种幸福完整,不仅仅是海门,应是我们全部学校和师生共同迈进和经营的教育生活。
第二、任何教育改革的阵地当然还是在课堂。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还是在最自然的常态课堂和校园生活里,不是通过精雕几部剧作来实现的。从海门呈现的仅有的几节课堂展示,发现课堂并不很完美。一节引导孩子发现律动规律美的美术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只是和孩子在一起大部分的游戏,而没有引领孩子真正归属到体悟对称律动的美感。一节《假如》读写绘课堂,教师想呈现的应是读、写、绘整合的艺术课堂,没有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拘泥于发挥孩子“假如”的想象力的激发,想象表达过程无限拉长,学生的灵感在絮絮叨叨中走入死胡同。仅仅局限在让孩子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是远远不够的,让孩子在“假如”的问题上自己提出发现,绘画的,句子的,生与生互动,也许这堂课的效果更理想一些。《穿越百首名曲》的音乐欣赏课堂展示,是我最想看到的,这所学校这个年级的孩子的音乐基础在什么层次,这群上课的孩子的音乐鉴赏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我不知道,但他们进行乐感培养的“作坊活”我们窥见一斑:词曲格式、识谱听唱、听乐声谈体会、作为21世纪最美歌词的创作渊源、包括学堂乐歌的小知识点,文学的音乐的历史的若干知识都整合在这节课里面,这节音乐欣赏课的知识容量算比较大的。虽课堂效果一般,孩子的灵性没有激发出来,通过这么一节小课堂,看到我们与海门艺术教育层次上的差距。学校改革和师生成长的阵地永远是课堂,学校的课程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而作为教师个体,追逐大流而不能忘了思考反思。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开拓自己教学的思维方式,更要遵循孩子的认知水平,从孩子的角度和思维能力出发,多一些理性思考,打造课堂阵地,才能打造优质的教育。
略微遗憾的是,时间短暂,步伐太快,没有和海门的教师进行私下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只能从所见所闻中体悟他们的做法。具体的运作模式和运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等,我还是很模糊的。
回到我们自身。不可否认,我们莱芜也在做着类似的尝试,比如“晨诵午读暮省”、 “完美教室缔造”、“儿童课程开发”、“学校文化缔造”等等,尽管有的较为扎实,但遗憾的是,没有理论支撑、不懈坚持和相关机制保障,有些“课程”如昙花一现,走走过场,有气势没力度,有气场不深刻,收效甚微。在学校文化缔造上,提出一个美好的愿景,描绘一张完美的蓝图,并不太难。行动起来,困难显山露水,实践是高度复杂的。
我们更为缺少的是自我学习的提升,从几次新教育学习培训活动得出,我们的专业阅读势在必行,专业书籍中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阅读又更为紧迫。教师的知识层次,学校文化积淀的厚度,发展的模式思想、根固历史,方方面面,制约了向前迈进的步伐。但是,很多学校知难而上,学校的教师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展现出巨大的创造力。巴普洛夫说,在你的工作中,在你的探索中,要有入迷的热情。热情,是任何研究的第一步。有了热情,再加入理性的思考和反思,在任何一项教育活动中,课堂实践中,多问几个朝向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不一哄而上跟风,回避问题,不反思不改进,做事情不浅尝辄止,保持执着,我们的教育会越做越好。
吃过鲜桃的人,是再也不会贪恋烂桃的,有了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人格会蜕变,教学水平会提高,就像常丽华老师所说,既要找到自己的方向,也要全力以赴,破茧成蝶。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成功经验给予我思想启迪——新教育,需要我们用细水长流、不急不躁、淡定和谐的心态来做,否则只能是“徒有形式,而无实效”的跟风运动!
【新教育实验学习考察总结】相关文章:
外出学习考察总结范文09-03
实地考察学习总结范文08-18
关于考察学习的函11-04
赴考察交流学习总结范文09-12
教育考察报告11-12
关于远程教育学习的考察报告范文03-21
关于考察学习的函【实用】07-13
赴浙江学习考察体会11-08
考察学习报告(精选6篇)10-19
新师德师风学习总结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