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评课稿(精选22篇)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理评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评课稿 篇1
本周四在我校赛课教师,举行了新一轮的高二教师示范课比赛。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听了黄元玉老师的一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课,收获颇多。
本节内容为必修一第二单元地球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在知识抽象,难于理解,再加上我校的基本学情,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完成教学目标,就显得尤重要。黄老师是我校地理老师中的佼佼者,曾获得襄阳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他的课以设计独特,语言精练,气氛活跃,成果显著而深受学生喜欢,也是我们年轻老师学习的榜样。今天的这节优质课就是他的教学风格的一个缩影。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首先,是对教材的处理。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又要根据具体的学情、班情因班而异。通过听课看得出,黄老师也是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从重难点的把握,到学生活动的设计;从课堂导入的设计,到导学案的设计编排,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
其次,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节课以二战故事导入,教师展示黑白照片,先让学生猜是什么。然后老师揭开谜底,讲述故事,并设疑“日本为什么要设计氢气球炸弹让它漂洋过海去轰炸美国?”“同学们猜一下,这些氢气球炸弹真的能飘到美国吗?”再配上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新课教学循序渐进,环节设计深入浅出。从热力环流的.原理——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层层深入,并作板画细致讲解。每个环节讲解完,都设计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画气压带风带的示意图,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并配上动画视频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最后配套导学案进行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对本节课的感想
在整节课堂中,黄老师的讲解,语言精练,很少重复,也没有口头禅。板书设计工整,板画精美。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学习借鉴的地方。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应该注重课堂的氛围和节奏的把握,合理设计教学。在活跃课堂氛围、把握教材处理和精炼语言上狠下功夫,争取当一名业务精深,深受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
地理评课稿 篇2
李老师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状况与区域开发》的中考复习课,将导学案与课件相结合,12个字概括整体效果:智者多谋,声色并茂,妙语连珠。我作为听课人,这个过程中心里是愉悦的,轻松的,被牵引着的,这足以说明课堂的魅力。
谋略一、声色并举轻松入题。阳春三月,是踏青赏景的好季节,李老师开篇利用《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首歌曲的MV,让我们边听歌边赏景坐在室内感受了五彩的世界,轻松导入课题。
谋略二、提前预习分享成果。提前分配任务给一个小组,小组长自主分配预习的内容给组员,组员在课堂上将预习成果与全部同学分享,这样不会占用全体同学的太多其它科目的复习时间。
谋略三、方法技巧归纳巧妙。这是李老师智慧最集中的体现,无处不体现方法的引导,解题技巧的归纳。例如:关于气温和降水量的复习,根据图示的曲线和柱状图判断技巧归纳为两句话:“以线定半球”、“以雨定型”,关于山脉和盆地的复习,利用“疆”字右边的三横代表三座山脉,两个田子代表利于耕种的两个盆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的魅力。讲到新疆特色产业时,利用名人语录方便学生记忆:“抓住黑白两不放”,白指的是棉花,黑指的是煤矿。
谋略四、深度挖掘广度拓展。贯穿于每个知识点复习之后,符合“浅入深挖”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迁移和整合能力,恰恰在这一环节也看出了学生见多识广,生活实践丰富。例如:关于新疆地理位置的思维拓展:邻国众多的地理位置,对新疆的`发展有哪些优势?其中一个同学回答到贸易,因为前不久AOI活动中他们班去到三一重工考查,了解到在新疆也设有三一重工的生产基地,进而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了解到是为了促进新疆地区的开发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再如,补充讲解新疆的“坎儿井”,并与南方的水渠对比理解。
谋略五:先学后教环环相扣。整堂课的逻辑性很强,知识板块划分很明确,符合中考备考复习的高效率、大容量的模式。
地理评课稿 篇3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能初步运用于实际,进行简单的互动探究。我个人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引导新颖、效果显著。
课一开始,教师展示黄川草莓图片和相关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展示出本节学习目标,做到“心里有数”,这样利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教学过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步步为营。
整节课,共设置了三个教学内容,内容链接上有序、紧实而无杂乱,显示了教师较为扎实的“基功”,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多媒体没用上,但学生表现较为突出,表现能力较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利于师生间的互动。
三、教师语言与承转合情合理合时。
整节课在讲解过程中,每个知识点的链接上教师运用的言语较为合情合理合时,拿捏的尺寸恰当而又不罗嗦,这显示了教师良好的基本功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值得肯定。
四、阅读课本知识是必须的。
整节课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知识的部分较多,一利于学生进行识记和理解知识点,二是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3分钟速记,起到对重难点的掌握和识记,是好的。
五、讲解透彻,有的放矢。
本节课一大特色是教师讲解得清晰明了、透彻,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步步推进,层层解剖。
总之,教师个人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董老师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很强,用语简洁、准确、清晰、规范,制作的课件生动、形象,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地理评课稿 篇4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同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夏炜老师:指教《天气和气候》风趣幽默,驾驭课堂,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建议进一步加强普通话修炼。
刘新梅老师:指教《滔滔黄河》她高质的学案,优秀的课件,科学的程序,熟练的操作,使课堂“起点学案化,过程探究化,知识图象化,学生愉悦化,小结纲要化。”建议问题设计要严密。
周玉霞老师:指教《西亚》她流利的普通话,潇洒的表情,渊博的知识,高效的调控,使课堂锦上添花。她设情感激发点,让学生都想学;设思维展开点,让学生都会学;设认知停靠点,让学生都学会;设心理交流点,让学生都乐学。建议风趣幽默。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比如: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之间”。
2、学生讨论分组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地理评课稿 篇5
本次教学活动中,两位老师分别针对“区域地理——中亚”部分内容进行同课异构的课程设计,并选取了金山中学高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现场教学。有幸参与旁听后,我发现两位老师在内容的选取,教材的处理,课堂组织方式,以及学生的引导等方面都存在着自己独到的处理方式。
一、内容选取与教材处理。
在内容选择与教材处理方面,两位老师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但是课堂知识点安排的方面又有共同点,可以很清楚两位老师都基于全国卷的问题组织形式进行课程知识的处理,注重围绕一个核心要素多方面设置问题并着重探究地理规律与地理特征成因。
林老师主要选取“中亚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条件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两个知识点,结合常见的区域地理考察方式,包括气候类型与地理位置,降水分布与水汽来源,地形特征描述,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描述,盐度等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将知识点整合成探究活动。在课程设计中,选取自然环境三个重要组成因素——地形、气候、河湖,重点针对中亚地区典型地理事物——内陆湖进行深挖,由表及里,从特征到成因再到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拓展。注重区域地理整体性分析,尤其重视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表象特征的成因分析,着重强化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提取信息能力。
郭老师主要选取“地理位置特征和范围”和“地形”两个知识点,主干知识不多,但是每一个点的处理很细致。通过学案式的.安排,将基本概念与方法进行细化和建构,给学生提供了详细且富含条理性的思维模板。在课程设计中,重点强调全面化,细致化。以中亚为背景将每一个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结合图像、题目进行细化理解。并以中亚区域定位为切入点,回顾了三种常见的区域定位方法。而对于地形更是从特征描述,细致到结合特殊地形成因,比如沙漠(丘)地貌成因,细致到微观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如沙漠对气候的影响等。着重学生知识的建构与思维模板的建立。
二、课堂组织形式在于引导
总体上,两位老师在课堂组织上都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与启发式教学,但具体落实又有所差异。
林老师没有采用学案,但是问题设计着重承接性以及引导性,层层递进,逐步深挖,往往上一个问题就引出下一个探究活动的背景。而在引导的时候点到即止,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思考空间,思维量充足,而在答题训练的时候非常重视答题思路的引导,并细致地纠正学生存在的思维误区。总体上达到了新课标理念里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一要求。
郭老师采用学案,将课程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罗列、挖空,结合相关的题目,图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成答题模板的建构,结合相关的题目与背景资料,将思维模板进行活用,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
总结两节课,获益良多,林老师将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整体性以及区域特征成因分析糅合在问题探究的处理形式很值得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而郭老师对于思维模板的建构对于复习课的知识点整合很有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学生的主体不同,该次同课异构主要是面向金山中学的学生,与面上的学生学情不同,所以在具体借鉴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学情进行调整,增加更多背景材料,延长思维时间,细化引导问题的设置,由更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活动。
地理评课稿 篇6
我对高中地理视频“新兴工业区”一节观摩后的体会与评价
我认为这节课总体上是成功的,比较来讲是一节优质课:
一、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味很浓,表现为自主学习的程度比较高、合作的效度比较好、问题探究也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能力。
这节课教师受用的是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假想考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8个组,意大利新工业区和美国高新工业区各四个组:政府官员组、企业家组、经济学家组、媒体记者组并进行角色分配和确认,各组人员任务明确。从视频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教师也给学生有较充足的自学时间,学生的自学程度比较高;同时教师的分组是比较合理,学生互赖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好,从学生代表的发言和“记者”的提问看学生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做”、“考察”中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很多,说明学生的探究的深度不够。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堂上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结合实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课程也坚持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个人亲身经历,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个性化(选择性)。还有就是这节课教学的结尾是开放的,课在结束时在总结、升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三、课堂上学生基本做到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
我认为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课堂上学生不仅进行了阅读,而且是围绕目标阅读,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互相贯通,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也自主的、积极地提出了问题并回答了问题。因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作为“记者”的提问,有一个学生提问了两次,而且时间比较长,其它同学很少发言,“记者”的任务完成的不好。再就是老师提供的材料,学生的运用也不够,没能展示运用结果。同时我也担心部分同学没有真正参与,意大利或美国两部分同学只顾自己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向对方学习。
地理评课稿 篇7
《新兴工业区》这堂课总体来说是一堂好课,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都有所提高。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情境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得到较好的运用,教学各个环节都处理的较好。
导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课堂实录中教师导入环节很好的发挥了这一作用。通过展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美国新兴工业区的优美的风光并伴有背景的音乐,很好的创设了情景,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中来。
导入环节激发了学生想去进一步了解这些地方的欲望,这就自然而然的过度到下一个环节——讲授新课的内容。当然,新课内容教学环节是通过开展活动进行的`,让学生分组组团分别到意大利和美国两个地方的新兴工业区旅游,回来举行新闻发布会,各组派代表谈见闻感受。另外,其他学生可以作为记者进行提问。这是本节课的又一大亮点。课堂教学活动化,通过这个活动,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新课改精神体现的还不够充分;活动占用时间太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分析、总结工作做的不够;没有课堂巩固练习的时间;在练习之前或之后,教师如能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就好了。
地理评课稿 篇8
区中小学衔接活动,听了周老师执教的《地球的自转》一课,精彩分呈,收获颇丰,感触很大。下面我将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来分析这节课。
教师的教
1、教学目标明确,向学生讲解地球的自转以及地球的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通过多媒体、地球仪和手电筒等教学媒体的运用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老师对整节课的调控得当。例如本节课的开始,老师以问题:古代人如何计时的`,引出日晷,又问日晷的指针一天中为何会变,点出太阳的东升西落,引到地球的自转。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地球的自转,恰到好处。当讲到昼夜交替现象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对于学生不是很清楚的问题不立即讲解,而是先让同学们自己讨论,把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3、教学流程的设计很流畅,老师讲解新知识点并不断的用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对于大部分学生都不明白的问题先讨论然后再做讲解,发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整节课就是在老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或讨论→老师点评→讲解新知识点并提出问题中度过的,目标明确且整个过程十分流畅。
4、课程的最后,老师给出了游戏,模拟太阳与地球,通过活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加强了学生的记忆。
学生的学
1、本次课堂学生都很积极,思维很活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其中。
2、课堂氛围比较好,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不断地交流沟通,促进了知识向每个学生的流动。当需要动手演示的时候,同组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提高了同学们的合作能力。
3,在老师反复的讲解和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产生适度的紧张感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地理评课稿 篇9
昨天参加了区EEPO同课异构活动,听了2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作为评课团队,点评了第一节课。
EEPO是有效教育的英文单词缩写,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有效的组织来实现有效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一节课是采用要素组合方式上的。要素组合方式采用5J+5F的学习方式,5J就是5项基础:约定、表达呈现、板卡、单元组、团队;5F即5个防范:防空讲、防花架子、防泡沫、防与学生为敌、防形式单一。
评课我们采用的是经典性评价。经典性评价主要从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即”三性合一“,互动、主动、能动即”三级联动“这六个方面评。由于评课团队中地理老师只有我和经发中学的曾宪培老师,所以我俩负责从3性的角度评课,我从知识性评。
知识性是基础,对知识本身的传授是我们xx教育(中国)教育的强项,也就是我们老师平时教学中做得最多最扎实的'的部分。这有历史传统,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私塾的学生一般并不要求学生理解知识本身,他们推崇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准确地向学生讲解和呈现知识是必要的。有效教育也不例外。如何评价一节课知识点是否落实到位,一看关键知识点(重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二看练习的设计是否有梯度,是否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三看是否运用有效教育手段促进强化次数达到基本量,关键知识点是否落实。我在评课时偏重于评不足,指出了该节课的探究问题一难度略大,如果用图片的方式呈现,而不是用箭头和文字,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探究二的3个问题难度梯度设计较好;同时指出了该节课的知识点落实不到位,学完之后学生知道了自然环境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牵一发而动本地、他地则需要老师总结。
评完之后,不由地懊悔不已。懊悔自己怎么不多说说本课的亮点。评课时我沉浸在课中,完全忘记了人情世故,这么直截了当地指出授课老师的不足,授课老师心里该多不舒服。我听别的老师在评时主要说优点。想想自己也是,越认真越愚蠢。有老师说评课时一般说4点,前3点是优点,最后指出1点缺憾或者建议,这样被评者心里上可以接受。唉,总结教训吧。
地理评课稿 篇10
一、教学目标的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行动前目标越明确,积极性与主动性就越高,效果也就越明确。
首先,本节堂课首先目标很清晰。其次在目标的内容实施上,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第三,目标的生成性强。老师能够按着课前设计好的目标,不断牵引着学生接近它。整个课堂目标的完成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二、教学方式的评价
现阶段学校明确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关于本节课我主要谈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两个方面。
2.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在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我认为其主要因素包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和独立学习的习惯。
首先,本节公开课课堂问题的价值体现在:问题的存在不仅有必要,而且有一定的梯度性,特别是对于区内初中班民语学生来说,本节的自主学习的答案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技能方法。
其次,自主贯穿于学习活动始终。
其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其四,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在学习中挑战自我,证明自我,获得真知,享受快乐。尤其是小组展示环节。
2.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本节课在互动方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体现着教与学的互动,特别是师生方面,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三、教学手段的评价
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很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本节课涉及到国家多,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等信息,建议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的评价
因为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与自主式学习都处于摸索阶段,教师如果在课堂结束时能提纲挈领式总结一下,有助于学生及时掌握与课堂所学的巩固。
关于作业的布置我认为是可以考虑的,但要注意:
①问题的梯度观,要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②问题的质量观,要有针对性,
③问题的数量观,切忌题海战术
④自主学习下节课的目标与内容。
地理评课稿 篇11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方法上看
这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章老师比较法在这堂课中用的恰到好处。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北方三大地形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说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思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这样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运动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①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②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
③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
④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
⑤设计那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
⑥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⑦安排那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
⑧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应该关注:
①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②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③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④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地理评课稿 篇12
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了许多资料,为学生的课堂讨论做了准备。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了书本以外的许多信息,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或所谓的引导为主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导演,搭建各种平台,还课堂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表演,全员参加,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麻老师给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各个方面上的差距。这比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听效果来的好,这样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充分体现了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气温和降水量上的差距,教师以图表为载体,让学生读图表获取知识,从而发展的学生的读图能力。人文特点、自然景观、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差距的探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觉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并结合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这就很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地理评课稿 篇13
这个星期二听了唐老师高三(3)班第二轮复习课《正午太阳高度》,让我在当中学习到许多知识技巧,由此引发了关于课堂教学上的各种感悟。
1、注重总结规律,构建知识体系。
作为高三的第二轮复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重复强化,而是注重总结规律,从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实例上,分析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靠近我增大,远离我变小,最近最大,最远最小。用通俗的语言清楚的阐述了重要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2、重视拓展引伸,提高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唐教师又给出了某时刻太阳高度的分布图,同时还讨论了日影的变化过程,日出日落的方位,还有太阳的视运动过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能力。
3、关注地理教学技术,增加教学效果
现在的地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多媒体教学能力,普遍具有信息技术能力。扩充了地理资源,使高中地理教学的`空间大大拓展,也使地理事实的空间性、时间性比以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地理思维的综合性、比较性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4、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唐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视。例如在读图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帮助指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就这堂课而言,我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1、要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注重学生的课堂反馈,提高课堂的应变技巧。
2、要注意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能为了课堂教学进度而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总的来说,唐深深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考纲要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在45分钟里面,教学容量适当、顺利完成预定目标;学生的集体反映,思维积极、气氛活跃。是一堂成功的课。
地理评课稿 篇14
今天有幸听了X老师执教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一课受益匪浅,X老师的这节课围绕“地球仪”、“纬线和经线”两方面内容进行教学。其中“纬线和经线”作为初一地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X老师共安排了三个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整节课,X老师在认识“地球仪”;“纬线和经线”的概念界定;经、纬线的异同;度的划分;字母标识等几个知识点作了清晰的讲授。教学思路、条理很清楚。课前准备充分。教具使用得当。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纬线、经线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了解正确读经、纬度的'方法。教学中,X老师能结合生活实际,以创设带有趣味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图例、手势突破难点,加深记忆。
不足之处:课堂上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少,知识点的讲解多由教师导出,如观察地球仪时,师问:是这种颜色(指蓝色海洋区)多还是那种颜色(指陆地)多?因为答案很简单,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谈自己的发现。再如经线、纬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由学生畅谈,在此基础上,教师予以梳理,效果会更好,学生学习兴趣会更浓。东经E、西经W、南纬S、北纬N四个字母,学生初学有一定困难,在练习时错误较多,教师如果请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找寻记忆的好方法,收效会更大。
地理评课稿 篇15
今天,金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以学为中心的创新常态课,给我们的常态课带来了视觉和想象的冲击,令我受益匪浅。
本堂课从学生的视频观察中对地形的感性认识到从学生的图片或照片的直观认识碰撞出学生对地形的初体验,在这个环节中,同时暴露出学生的前概念。这是调动学生求知的一个契机。
课堂的'第二个环节进行了图片地形的探究,进行了地形之间的碰撞,如“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些地形似同而异的特点,引发了学生的疑惑,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是调动学生求知的另一个契机。
在对地形由远而近“中国地形图”、“瑞安地形”、“学校地形”的应用之后,金老师用谷歌地图让学生从立体地球上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带学生去全球旅行,给孩子们的视觉和想象带来很大的冲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求知的浓厚兴趣,并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更为后面地形变化做了很好的空间想象的铺垫。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小组陶泥模型的制作,既落实并检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更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更让学生感悟到学以致用的实处,也使得课堂更加轻松、愉悦。
当然,对于这堂课,本人也有一些建议值得与执教者金老师商榷:金老师没有及时抓住以上提到的两个契机,使得本堂课的前面环节比较枯燥,学生没有求知主动性,老师引导得累,讲得过多,体现不出学为中心的主旨;课堂环节过多,调动学生更直观体验地形,并激发他们兴趣的环节置后,时机不对;课堂问题设计不够系统而有效,导致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方式;陶泥材料的选取不得当,浪费了课堂的动手操作时间;板书的设计不够直观简要等。
但纵观全课,整堂课总体上生动而富有情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根据课的特点去突破,从而去挖掘更多的新鲜的教学方式。
地理评课稿 篇16
各位老师下午好,很高兴能有这么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首先做下说明,由于我之前接到的通知是对湖岭学区的那位老师的那堂课做点评,所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是侧重听那堂课,在这里我想对陶山学区的徐老师说抱歉。这次教研活动的形式是“同课异构”,那我今天就来个“同课异评”。之前周老师已对这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那我接他得棒,继续对这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胡老师以三种不同学说的代表性人物的超时空对话为主线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教学过程让我联想到:
1、是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史,即从科学家发现问题,到建立、修正自己的理论的过程;
2、是师生间共同对话,共同学习,完成课堂教学的过程;
3、也是学生经历、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
4、又是科学假说的建立,及不断修正的过程;
对话中,科学家的思维不断碰撞,在碰撞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深入研究的问题,直至推动科学的发展,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有以下好处:
1、增强的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
2、让学生经历学科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二、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堂实践
接下来回到这次活动的主题“开发课程资源,激活课堂教学”这题主题上来,我认为胡老师对这一主题的理解跟实践,有以下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1、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自己动手,对实验器材进行开发
①在做板块张裂的模拟实验中,以班级60人计算,2人一组,胡老师利用木板、废纸及胶水共做30套模拟装置,变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②在做板块碰撞的模拟实验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教材的照片中做碰撞的'是两本旧教材,而胡老师的照片中的是新教材,而且照片应该来自他之前的课堂教学。
2、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为帮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的全过程,胡老师采用了Flash模拟动画,这样的处理很直观、生动,学生也容易理解。当然还有在讲海底扩张学说时引用的图片等,都能说明胡老师对多媒体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视。
3、结合社会事件及学生生活开发课程资源
课堂练习中“日本地震,福岛核泄露”素材的开发和利用,还有“砸金蛋”游戏,也是借鉴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
4、课堂生成及学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课堂上我又注意到教学的一个细节,学生在做板块碰撞的模拟分组实验时,胡老师拿着相机在记录学生的实验,注意这是一节市级公开课,我认为胡老师重视课堂生成资源的做法让我很欣赏,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和学生一起成长。这一拍让我明白了之前“板块碰撞”照片的来源,而今天课堂的照片,可以也作为今后课堂教学或教学研究的资源。
三、谈建议
当然一堂再成功的课,也会有不足的地方,我认为有以下地方值得推敲。
这堂课所涉及到的科学方法主要是科学假说,假说在科学发现中非常重要,而且假说是不断修正和发展的,且需实践的检验或者说是证据的支持,支持的证据越多,假说也越准确。科学家重在寻找证据,但对于学生、课堂教学而言,让学生寻找证据是不可行的,我认为应该变“证据的寻找”为“证据的分析”,而证据的寻找应该老师帮忙完成。课堂中胡老师提供了地质学及生物学两方面的三种证据,我注意到三种证据都是支持假说的证据,学生不需分析就可以做出判断。我认为除提供支持证据为,老师还可以提供“不相关”的证据,比如“南美洲和非洲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及“不支持”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学说,动力来自哪里不能解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这样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很有好处,课堂高度也就不一样了。
从假说的提出,假说的修正,再通过不断发现新证据,否定旧假说,建立新假说,这样科学就不断的发展,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及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后,还将不断往前发展。
以上观点仅个人看法,如有不足,敬请原谅,谢谢大家。
地理评课稿 篇17
听了李老师一堂地理课,教学主要内容是了解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听后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总结以来,主要亮点如下:
一、 悬念导入,引人入胜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李老师就用南、北方景观差异很大的两组图片,问学生是否是同一时间拍摄的,学生争论激烈,这样通过悬念导入新课,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大大激发了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二、 结构设计,层次清晰
在知识结构安排上李老师主要从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气温和降水入手,然后气温又分我国气温特点、温度带、各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及作物熟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影响冬季气温特点又从纬度因素、冬季风因素、地形因素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让学生看的明白,学的轻松。
三、图文并茂、讲解生动
李老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我数了一下,整节课共设计15张演示图片,设计了两张表格,两个综合连线题,结合他一贯从容不迫的教态、诙谐幽默而精辟的语言真是相得益彰,教学的难点,就这样云淡风轻又如菩提灌顶般的恍然大悟。
四、教材领悟,独辟蹊径
在讲述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的时候,李老师认为教材的'讲解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没有按课本的内容,而是自行设计了相关教学内容,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与教材“形散而神不散”,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五、学为主体、师为主导
在整个学习中,老师始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思考方法的培养和如何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上。正如他本人说的一句话,有时知识本身并没多大的价值,更重要的乐趣是,我们在学习中获得的探究能力,这才是终身受益的。
地理评课稿 篇18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陈老师努力践行新理念,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师始终以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默契和谐地驾驭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生主题性学习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准确把握课程价值。
1、三维目标的制定。《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秦老师在实施时,对课程的综合性做了准确的理解。这门课在课程价值上虽然具有多元性,但其主导价值是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小学品德课程中的地理教学旨在帮助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而不是要把儿童培养成地理学家。三维目标的制定:咱们可以回顾秦老师突出体现的教学目标囊括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更为突出,这是以往的社会课中所没有的,这也正品德与社会课的价值和魅力所在。通过了解我国多样的气候,结合前面好山好水好地方,使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辽阔这一情感主线贯穿始终。
二、精心设计活动,活动为目标的达成服务。
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从传统的.说教中走出来,就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课前秦老师从与学生聊天气入手,对比展示了南方广州发来的照片(小女孩穿吊带裙),让学生初步直观感受我国南北方天气的差异。课中秦老师对教材中的5个活动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和取舍,设计了3个大活动。活动一:我来为您报天气,旨在让学生在模拟播报天气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同一时刻,不同地区天气不同。活动二、祖国各地气候汇报会。秦老师没有机械地出示教材资料,也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精心选取了四个最具特色的省份进行探究,在点的选取上,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精当的。活动三、我为气象名称作代言,巧妙地把单纯的资料展示变成孩子自己的语言感悟,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有效运用资源,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品德教材中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材料,以图片和文字说明等“范例”简单呈现,品德与社会课却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在教学中,秦老师就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学生生活资源的开发。如:在祖国各地气候汇报交流会活动中,秦老师就这样引导孩子了解当地的气候,谁到过那里?听亲戚朋友的介绍,他去的时候穿什么衣服,当地的人呢?又如在黑龙江小组汇报的时候,让其他小组结合电视、书籍等媒体谈对黑龙江气候的了解,这样就调动了孩子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厚重了教材的内涵。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大量的媒体资料:中央气象预报图、家乡及各地气候图文资料拓展教材空间,拉近了时空距离。
四、重视了师生的个体体验,使得抽象的的地理知识生活化。
知识课的学习只停留在认知的层面,只是让学生认识到,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则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涉及到体验的层面,不光要认识到,还要体验到。进入体验,才会有知、有意、有情、有行。
品德与社会课地理知识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地理概念、数据、比如这节课中气候的概念、一些气温的数据比较抽象,应该教什么?如何教?秦老师的课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秦老师聊完天气后,有这样一段设计:如果不看天气预报,我可能猜不准明天的天气,但我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测,往后一段时间,咱们的家乡天气将越来越凉爽,降雨比较少。你相信吗?为什么?因为秦老师了解咱们家乡的气候,也就是家乡长期以来天气变化的规律,比如气温、降水的情况。气候的概念引入就比较自然。
再举一个例子:在研究黑龙江气候时,黑龙江冬季最低气温为—20到30摄氏度,冷成什么样不容易理解,秦老师及时和家乡比较气温,回顾你是怎么御寒的?进而不难想象出那里的冬季是怎样一番景象。又如吐鲁番盆地最热的地方——“沙窝里煮鸡蛋”说法也比较形象,这样就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使地理教学中将一些抽象的概念、数字“生活化”──转换成儿童能够体验的形式。
五、重视了课前探究与学生课后探究活动的设计。
1、重视了课前探究,课前探究为课中探究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是必不可缺的一环。课前的探究有任务有指导。这节课秦老师分4个小组,安排了组长带领各位组员收集、选择、处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汇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和组内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筛选,取长补短,并设计了讲解、展示等汇报形式,效果就比个体学习要好得多。
2、课后探究不可少。一节课的结束更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布置学生继续了解、探究有关祖国各地气候。鼓励孩子到广阔的天地去学习、去践行。
总之,秦老师的这节课基本体现了我们最初的设计意图,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
地理评课稿 篇19
胡老师执教的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课,属第二章第1节,教师由复习导入,引出新课;由观图册入手,导出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由教师板画,说明中国地形阶梯状特点。整节课环环相扣,教师条分缕析,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另一个特点就是讲练结合,胡老师注重学生知识的反馈,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如看图例,填图,填充图。新授课前讲评上次作业,点评、简要讲解答案;课中布置学生在图册三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交界处的`山脉名称;新授课后思考活动课,指答并要求学生予以记录答题要点,教学过程较为严谨。
略感不足的是:课的最后,完成思考练习一环节,要有学生的互动交流就好,如让学生猜全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在指名回答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理由),不要全是“一言堂”。另读图部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出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看地色)练习说出不同的地形特点,再出现国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读图能力,还学到了一点课外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地理评课稿 篇20
今天听了钱老师的一节《地球表明的地形》,钱老师这节课难度很大,能上到这个效果是很不简单的。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一个教育家真实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统一。让我们走进了真实的课堂,给了我很多实际教学中可以借鉴的经验,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具体表现在:
1、老师采用先研后教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看书,老师并没有过多的讲述,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笔,动口,去解决问题。这样就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干,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出的结论肯定记得更牢固。
2、研学方案很好,体现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就发现了问题,这样便于老师及时的纠正。
3 、钱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看书的环节就连时间也是学生自己定的,老师只是做了适当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安排时间。
地理评课稿 篇21
有幸听了王老师执教的七年级地理课,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学习目标的出示
1、地形图的出示不是文字描述,而是以图形的方式出示,直观形象。
2、最后的.检测也是回到地形图上,整节课的各个环节紧扣地形图,目标明确,中心突出。
在学习讨论各种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图时,上方都同时出示相对应的地形图。
让学生能结合形象的地形特征,来深刻认识抽象的等高线图,使其更容易辨认。但在区别山脊、山谷的等高线图的特点时,上面的图是不是反而干扰了学生,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地形特点,而没有仔细研究等高线图的特点,在比较时,是否可以不出示地形图,仅出示等高线图。
在教学课件PPT上有多个地方,“景观图”和“地形图”相对应出现。“学习目标”中的一张更是在两张图中间出示“你能把这两张图联系起来吗?”。
“你能把这两张图联系起来吗?”,景观图与抽象的地形图的强烈对比,引入学习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景观图和地形图对应出示,直观形象,可以帮助学生把形象的实物(具体地形)内化为抽象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无形中帮助学生破解了难点。
地理评课稿 篇22
今天听了刘老师的《地形多样》一课,许多环节令人印象深刻。本节课总体来说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地理课,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接下来我结合课堂观察量表来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颇多:
第一,全班学生都能够认真倾听老师讲课,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长。整堂课过渡自然、教态自然大方、板书重难点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分配合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很高,
第二,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教师能够主动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点拨。
第三,针对课堂提问,学生反应灵敏,有针对性得指向目标达成,问题设置有梯度,开放有度,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
第四,注重学生的动手发展,师生互动科学有效。其中对五种地形“画一画”剖面图活动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在作品展示中,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从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教育是一门遗憾艺术,对于本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接下来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第一,有部分学生没能够及时做好笔记,只专注于课件内容。教师没能及时提醒,也说明了平日里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还没真正养成。
第二,不是能很充分的关注到每个同学。在展示作品时,有几个没有展示的同学,作品非常出色,作为老师应该关注表扬他们,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都没有提及,这是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积极性的。
第三,口头表达欠成熟,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都还要斟酌。对学生的提问不够科学,喜欢用“是不是”,“对不对”这种引导式的提问方式,没有设计更佳的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这种提问方式,只会增加学生思考的惰性,对本该学生思考回答的问题间接由老师来解决,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总之,虽说这堂课有不少不足,但是能够在45分钟中把更多的时间和舞台留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积累,张扬独特个性,让青春的思维真正的活跃起来,是这节课的亮点。本节课教学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寓教于乐,是对课程的改革得以深入发展的展示。
【地理评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评课稿08-13
地理评课稿范文05-30
地理评课稿集锦10-26
关于地理课的评课稿06-16
初中地理评课稿范文05-30
地理评课稿(精选24篇)06-29
地理评课稿(精选18篇)01-08
地理评课稿(通用19篇)11-08
高中地理评课稿3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