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评课稿2篇
溶液评课稿1
今天听了杨老师的《溶液》复习课,深受启发,结合平时的实际,我感觉要上好复习课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确定复习内容
杨老师将溶液的内容与海水晒盐的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提高了复习效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为了提高效率,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通常在讲完新课后不进行单元复习。而是将初四内容整体划分为几个主题比较鲜明的专题进行复习。一、认识混合物:主要包括溶液(溶液的形成、组成、性质、用途等);合金(合金的形成,性质,用途复合材料(形成,性质,用途等)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相关内容的学习,形成认识混合物的一般思路,形成混合可以改变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从而改变物质的性质的认识,树立人类可以通过混合来更好的应用物质的观点。二、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主要包括酸(盐酸,硫酸)。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钙)、金属等的主要化学性质,以及反应实质。让学生能通过此专题的复习,掌握常见的这些物质间的变化规律,做到做题时有规律可依。三、学会物质的制备(提纯)方法。包括海水制镁,海水制碱,海水晒盐,粗盐的纯化,金属治炼(湿法,还原法,电解法)。玻璃、塑料等的制备。通过这一专题的复习,让学生了解工业及实验室制备物质的思路及注意事项,形成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制备所需物质的观点。四、定量研究:包括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化肥含氮量以及含氮量与纯度间的换算等,通过该专题主要是提高学生解答计算题的能力。五、科学探究。主要结合习题进行复习
二、准确定位复习目标
我认为,复习目标比新授目标应该有所提高。目标要尽量精而突出,切忌一节课目标太多,导致课堂教学时重点不突出。目标难达成。杨老师本节的目标确定就非常科学。
三、目标和学习任务要一致
为了让学习任务更加明确,避免脱离目标的无效任务。我开发了《目标活动对应表》,用表格形式规范学习任务的确定,杜绝脱离目标盲目确定学习任务的现象。以更好的促成复习课目标的达成。
依据课标确定的`教学目标对应目标确定的学习任务
目标11
目标22
目标33
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杨老师采用了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的形式,我除了运用这种形式,还经常让学生课后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利用课堂进行展示,以提高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五、运用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复习效率
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复习效率,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复习课中。可以将一些重点的知识,技能、典型例题,科学方法等内容制成微课,或通过微课再现一些实验事实,让学生在课前观看。这样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是一些科学方法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没有专门的时间来外显,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经常需要用到,如果将其做成微课,让学生观看学习,掌握了这些方法,无疑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本节的疑难解析环节,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掌握化学概念。就是一个很好的微课素材,教师可以运用一些丰富的图片,实验等素材,重现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概念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在课前反复观看更好的理解概念,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溶液评课稿2
本节课《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内容,在初中进行的唯一一个定量实验操作,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赵老师在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本科学组人员在听课过程当中给赵老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发现了许多的亮点,但也挖掘了这堂课的一些不足之处,对赵老师本人及我们共同的组员有了很多借鉴之处。
观察点一:师生互动等级
赵老师先从简单的描述性问题入手,什么是溶液的质量分数?通过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得出溶液的质量和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提问完成:。50克5%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钠克,水克。(请你完成)再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溶液的配置,下面的一系列问题就顺次出现,溶液的配置需要什么仪器?需要什么试剂?各个仪器有什么重要的作用,以问题推进互动,既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又可以突出重点,问题环环相扣,使得整个课堂非常紧凑。思维非常慎密层层推进化繁为简,提问的语气语速表情控制的很好,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引领作用很好。既有问题的推进,又有评价推进,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有讨论强烈的需求,但是学生讨论不是很积极,较拘束。
观察点二: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面广,采用边问边答(集体回答形式)方式,贯穿整节课,参与人数有2/3以上,学生能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溶液配置的操作,从学生的回答情况和计算板演来看,程度较好的的学生掌握情况较好。遗憾的是,没有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引起配制溶液质量分数偏小或偏大的原因也进行了集体讨论,大约只有1/2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观察点三:教师的提问及解决方式
本节课本身就是一节实验操作课,经过杨老师巧妙地设计,把溶液的质量分数,溶液的配置,溶液的稀释、以及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换算的计算,和实验操作有机的融合在整堂课当中,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整堂课提问内容不是很多,大多数为机械性质的问题,理解和运用性质的问题不是很多,且个体和讨论探究性问题过少,鼓励性问题相对缺乏。
观察点四: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处理
赵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熟练地驾驭与课堂当中,富有教学机智,对学生在课堂当中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能一一给与解决,如在溶液的配置过程当中需要什么仪器,学生遗落了配置的烧杯,赵老师及时给与提醒,溶液应配置在烧杯内。学生板演出现了500mlX20%=98%XV,赵老师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错误,然后在黑板上跟上了500mlX1.14g/cm3X20%=98%X1.84cm3XV。在讨论配置的过程当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还是偏小时,对于液体的体积的读数俯视液面最低处和仰视液面最低处会造成质量分数的偏大还是偏小,赵老师通过画图进行了细致地讲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在搅拌时,玻璃棒碰到了杯底和杯壁,赵老师没有发现,忽视了。
【溶液评课稿2篇】相关文章:
排球课评课稿01-02
月相评课稿01-02
雨后评课稿12-31
左右评课稿12-30
关于评课稿12-19
研究透镜评课稿01-03
退位减评课稿01-02
合理消费评课稿01-02
传接球评课稿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