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

时间:2023-06-16 03:04:12 稿件 我要投稿

关于评课稿(精选23篇)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评课稿,欢迎阅读!

  评课稿1

  一、直觉、建议、赠言

  作为教学生来说,并不是公开课上得好的老师才能带得出好学生,适合上随堂课、并注重辅导的老师也能教出好学生;作为上公开课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上一堂公开课的,由于一堂公开课需要来自老师自身很多的先决条件,所以有的老师对公开课来说只能评、不能上,就跟作文学评论的人不一定是文学家一样。听了你的《聪明的使者》直觉告诉我,你是一块适合上公开课的好料,你的胆量、体态、课堂语言以及你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为你胜任公开课准备了条件。对此,你得相信我的直觉,并坚定你的信心。

  当然,听了你的《聪明的使者》知道你也还得不断提高,这也是你所希望的。为此,我提议:

  1、继续向教务处申请执教公开课5至10堂;

  2、公开课后虚心听取艾志勇校长、盛洁芳校长、庹小红主任、游小玲老师、刘会菊老师的听课意见,他们对公开课都有独到的见解;

  3、公开课后认真写好反思、心得,可以借助网络相同课例与自己的公开课进行对比;

  4、主动申请执教的公开课完后,可申请教科室为你集体备一堂公开课,争取产生一堂优质课。

  我认为对于任何一堂课都可以用“成功、不成功、完美、不完美”这些关键词来进行概括性评价。作为一堂公开课,追求“成功”是必须的,在“成功”的基础上追求“完美”应该是公开课的最高境界。是不是“成功”主要是看教学结果,看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其能力是不是真正得到提高,强调的是“实效性”;是不是“完美”主要是看课堂效果,看学生是不是已经把你的教学当成了生活,是不是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当成了“知识美餐”,强调的是“生动性”,这会要求你在教学语言、过度处理、课堂艺术等方面从细节上下功夫。因此,“抓实效让课堂教学成功,重细节使课堂教学完美”这算是我的赠言。

  二、说说公开课《聪明的使者》

  1、把“理解内容、培养观察”作为教学目标是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分为“背景介绍、讲读课文、拓展学习”并交叉进行也是可行的;教学流程的设计及安排上也应该算是合理的。这说明你在公开课前的准备工作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备教材这方面做得到位。

  2、你上的是《聪明的使者》的第二课时,用得最多的方法是“提问法”,这是一个常用也是实用的方法,但也许是由于公开课的原因,你把握得还不是很好。从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是老师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能够看得到学生的心在动。然而,课堂的好多处呈现,你的问题刚刚提出,你就带而为之把答案说了出来,就像自言自语,又好像不是在“一般疑问”而是在不停地“设问”。更有一处,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提前预习过,“浮力辨根梢”的答案立即就从学生口中产生了,而你就很快地板书在黑板上,你忽略了不该忽略的讲解和能力培养的环节,同时产生了作为公开课最忌讳的“失真”。其实一堂课的问题并不需要很多的,抓住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不停地追究,让学生的思维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阶梯性地前进这是应该的。

  3、说说你的板书。你的`板书设计整体上是精致的,做到了简洁、大方,具有概括性,适合学生根据板书进行知识巩固。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题没有板书出来;板书的出现错时,觉得正确的出现时间是在学生把问题解决之后,而你的板书有几处都是在解决问题之前。板书出现在解决问题之前,对学生来说是你有意的暗示,这对学生思维训练没有好处。

  4、课堂语言简单、朴实、通俗易懂是把公开课上成功的必然条件;特别是语文学科,要让公开课上得完美,课堂语言优美、讲究艺术这也是必须的。你在课堂语言的使用方面意识很强,但在执教《聪明的使者》中也出现了瑕疵,那就是你的课堂中出现了“异曲同工”这个课堂语言,看看当时的学生,我知道好多学生并不是很理解这个词语的。因此,在你使用这个词语的同时,花几秒钟时间解释一下应该是必要的。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个无处不在的事情,作为大语文观来说,让学生在《聪明的使者》的学习过程中多积累一个“异曲同工”也不是坏事。

  5、说说你的重难点处理。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想首先应该是理解课文,教学难点根据当时学生的表现我想应该是“培养观察能力”那部分。对于教学重点来说强调的是“突出”两个字,而你的课堂表现出主次失衡,你在背景介绍上花功夫太多,挤兑了“理解课文”部分,其实根据学生精力和注意力规律,你完全可以在开课的前20分钟就把本堂课的重点,从“聪明”两字出发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就完成。另外,作为“教学难点”,本人认为并不是教参规定的,是学生规定的,哪里是学生不懂的,哪里就是“教学难点”。对于“教学难点”,强调的是“突破”两个字,你应该做的是通过“循循善诱”使学生“豁然开朗”,而不是通过你在学生短暂的思考后就匆匆出示答案使学生“恍然大悟”。一堂课下来,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面,总让我感觉到你是在“轻描淡写”上语文,这与别人追求明确、朴实、自然而简简单单上语文是完全不一样的。

  评课稿2

  今天听了一节张老师的课,本节课真可谓是我听过的所有课里面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一节自主高效的新授课。

  说学生讲的好,倒不如说学生预习的好,刚开始我就被学生的表现深深吸引了,张老师请一名学生汇报预习的成果,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主要靠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反思、总结),前一天老师布置好预习的内容,然后讲课的内容是与学生的预习相吻合的,本节课老师仅仅用多媒体打出了两个题目:

  1、什么叫真分数,真分数有何特点?

  2、什么叫假分数,假分数有何特点?

  下面就是学生展示阶段,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小组六个人全部到讲台上面,并且分工明确,你讲那个知识点,我讲哪个知识点,他讲那个知识点。在讲的.过程中问题意识特别显眼,比如:我想画3/4,谁能来帮我完成?有问既有答,每名学生都认真参与,并且同学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助的风格,提出的问题有好多是让班里最后几名差生回答(后来老师解释说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之间是不看成绩的,即使成绩很差,也不影响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这样差生在小组内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催促其积极向上)。

  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展示时,老师在课堂上要来回的巡视学生听讲的情况,并且要注意倾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跑偏时,当学生经过合作还未解决问题时,当学生总结不到位时,要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引导。

  我还听到了一点,当对于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有学生讲解完毕后,不要忘记再找一名中下游的学生起来再叙述一遍。(特别是总结方法、解题规律)

  最后老师与我们做了短暂的交流,关于预习表的问题,特别是重难点的问题的引导和自主探索,让学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写写是怎么解决的。最能打动我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我相信老师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张老师说刚开始时学生一节课提不出一个问题来,而现在学生是带着问题在上课、听课的。

  在培养学生方面,我准备向张老师学习,本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每名学生都能带着问题听课,我觉得带着问题来,将它解决了,学生就高兴了,自主高效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评课稿3

  11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沙河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培训,同时观摩学习了青年教师韩艳峰老师的精彩的课堂,印象深刻,感触颇深。

  韩老师讲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秋天》,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韩老师尽量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来完成学习目标。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 一) 创设学习的情境和氛围

  韩老师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开始了课堂活动,她首先让学生听并跟着一起唱,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了,接着她又让学生说出描写春天的诗句都有哪些,然后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秋天的话题,导入了新课。这堂课中,韩老师不时的适时插入音乐,营造了和谐优美的教学氛围。再讲第三段少女思恋图时,韩老师就是在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一边看图画,一边想,音乐帮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唤起了学生心中情感,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说过,教育者必起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韩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只给学生学习方法,然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去体验 和探究,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韩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很是突出。首先,韩老师让学生自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让学生总结出哪些字的读音不准或错误,,适时引导出诗歌朗读的第一步,要读准字音。紧跟着以第一节为例,给学生具体的`讲解怎样划分朗读节奏,哪些字词应该重读,怎样读出诗的感情。 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剩下的诗歌的朗读。韩老师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去探索,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在这堂课上,学生们很快的掌握了节奏的划分并能有感情的了,效果很好。

  (三) 注重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每个问题的解答,或朗读,都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非常活跃。

  (四)教师语言简练,恰到好处

  由于本课是一首诗歌,在教学时,韩老师的语言简练,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感情,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韩老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每一个提问,评价,每一句过渡都恰到好处。

  (五)精心设计练习,体会学习的快乐。

  诗歌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韩老师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按照《春天在哪里的》的韵律,根据课文的内容,把课文改编成一首歌。学生们更活跃了,写歌词,唱歌。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同时巩固和加深了课内知识。

  (六)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富有生机

  这节课,韩老师对电子白板运用得恰到好处,白板为教学服务,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比如讲第三段少女思恋图时,韩老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秋野画面,让学生观察并感受画面中缺少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韩老师又展示出一副画面,学生比较哪个好,好在哪里,生动直观的画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她不像我们有的老师,只是死板硬套的在课堂上放课件。而韩老师这节课使得信息技术和教学得到了有效的整合。

  这次课堂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我要汲取其中的优点,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

  评课稿4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施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一年级数学上册关于“6、7、8加几”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教师对知识的复习充分,了解到9加几的加法计算利用凑十法来进行计算,复习巩固了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让学生明白9如何凑十,如何分解两一个数,这完全为本节课计算6、7、8加几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也能够很快的从中领会到计算原理。

  2、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施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到位,学生从课堂的说凑十法的过程非常熟练,在课堂上也做到了不断练习,充分让学生反复说,准确说,流利说。

  3、对课本的教学用图充分挖掘,从例题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题意,知道给出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的会利用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解决问题,有前后人数相加,有不同衣服颜色的人数相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注重计算的方法练习,例如在计算8 5=的时候强调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明白凑十法的灵活应用。

  5、从一个儿歌帮助学生解决凑十法的口诀要点,抓住特点进行计算,提供学生快速计算的小诀窍,利用减法计算结果,很得出结果。可以说是整节课教师都把握住了重点内容,强调方法练习,讲解细节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白抓住关键内容进行计算。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能否在写课本例题时,让学生说说算式可以怎么列,或许有8 5或5 8,7 6或6 7的不同列法,这样可以结合到最后一题,为下节课渗透。

  2、摆小棒时可以让学生上台圈一圈或摆一摆,感受过程,计算结果也可以做到进行验算。

  评课稿5

  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最好的课总是下一节。下面我谈谈三堂课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1、朗读不够。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才是回归本色的语文课。三堂课中学生的朗读都还不够。朗读花的时间不多,学生读得不够到位。特别是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老师大量的分析讲解占去了很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微乎其微。

  2、问题不精。老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过于繁琐,课堂从头到位都是用问题串联下去的。有些问题没有思考价值,有些问题是填空式的问题,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后半句。因为问题不精练,课堂上老师的话语显得啰嗦,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被占去了。教学要抓中心问题,要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要一问到底。

  3、感悟不深。老师课堂上只注重理解课文内容,没有注重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老师挖掘不够,学生感悟不深,许多地方如果老师顺水而行,会有巧妙的课堂生成,但老师都是点到为止,蜻蜓点水一般。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浮于表面,没有触动学生的心灵。

  4、激情不足。课堂上老师的情感投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老师不但要做一个有感情的人,还要做一个会煽情的人,只有老师心中燃起一片火,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熊熊烈火。三位老师中杨正发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其他两位老师有所欠缺。

  5、训练不实。语文课是学文习字的课。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放在首位。老师们没有很好地抓住语文训练的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重点句子读得不够,重点词语没有引导学生好好地理解。重点段落没有让学生美美地朗读体会。课堂如过眼云烟,学生一下课就忘记了,我们的课以后一定要上得扎实,朴实。让学生每一堂课有所收获。

  评课稿6

  刘老师主讲的《鱼游到纸上来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鱼游到纸上来了》这篇课文语言虽平实,但在人物描写上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的外貌、神态、动作刻画非常传神。刘老师这节课,就以“鱼游到纸上”为线索引导学生围绕青年的看鱼、画鱼动作神态的关键语句,进行反复品读揣摩,感悟人物形象,从而受到心灵启示,领悟了写作方法。这样的课堂真可谓语文味儿十足,也只有像刘老师这样的具有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的老师才能做到驾轻就熟,还语文课堂本色。

  一、三学小组课堂模式运用驾轻就熟

  预学时,在经典诵读后,刘老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请学生读课题,在文中找出写明课题的句子,学生找出句子后,请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蕴含的情感,这样一开课很快就将学生带入阅读的殿堂,感受到了阅读的美妙,同时也为整堂课奠定了情感基调。接着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这句话赞美的是谁?青年如何作画,得到了这样的赞美?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却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直奔这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这时老师相机出示学习目标,这就进入了互学阶段。互学时,学生讨论、老师指导,小组展示时,老师放手学生交流,又能及时上线给予点拨将学习引向深入。在学生交流了“看鱼”和“画鱼”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轻松理清了“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在这水到渠成的时候,评学环节教师让学生讲和聋哑青年一样的勤奋忘我取得成功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而且在讲故事中锻炼了表达能力。从预学到评学,三个环节,在刘老师的这堂课上显得清晰流畅,有节奏,毫无生涩之感,相反从练课到现在我都感觉是那么的驾轻就熟。

  二、读悟结合,读出了语文味儿

  课文虽语言平实,但是情感浓郁,含义深刻,令人回味无穷,因此品读课文、发展思维、获得情感体验就是刘老师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在刘老师这节课上呈现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随时感受到阅读给课堂增添的韵味儿。

  1、抓住关键词句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常常是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朗读,从而获得一些思考和感悟。在这堂课上学生就是这样做的,朗读句子,谈谈感受,在感悟有困难时,还是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不断思考,积极参与体验。如在交流“看鱼”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等词语谈感受,在学生感受到了青年看鱼专注,忘我的精神品质时,教师请学生读出这种感受,又通过挑战读让这种感受深入学生内心,从而达到影响学生心灵的作用。又如交流画鱼时抓住动作“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体会画技高超,继而采用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切实理解句子的意思,使读悟结合,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创境朗读,升华情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如在学生交流青年看鱼的句子“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时,学生只是简单体会到了青年的勤奋,老师就抓住“每个星期天”适时创境引读:“春光明媚的星期天,青年——烈日炎炎的星期天,青年——秋高气爽的星期天,青年——寒风凛冽的星期天,青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青年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当交流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这句时,教师设计了多种层次的读,先是个别读,然后是齐读,接着想象训练创境读:想像有哪些人会怎样赞叹,怎样议论?当学生想象了一些人物后,教师出示了一个句子填空,老人怎样称赞,青年怎样赞叹,一群孩子怎样议论,学生在选词填空中,不仅积累了词汇,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感受,此时学生一定会明白聋哑青年受到老人、青年、小孩各种人的称赞,一定是说明他的画技高超。学生此时心中可能就会想:要想得到人们的夸奖,那就要像这位青年一样,做事勤奋专注、坚持不懈。这时再就填好的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就再一次共鸣,得以升华,为理解“鱼游到心里”做了铺垫。

  3、拓展阅读,符合大语文观

  在解决“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两者关系时,由青年自己的话,引出“胸有成竹”这一课外词,不仅丰富了语言词汇的积累,而且很好地将课内课外知识进行了迁移、融汇。在评学环节学生将搜集的反映这一主题的故事进行交流,这就使学生不仅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而且训练了表达能力、升华了情感。这样的设计就是符合大语文观的。

  总之,刘老师这节课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儿,还原了语文课的本色。美中不足的是我觉得课堂中缺少写的训练。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刘老师一堂很好的课我却评不出来,希望刘老师见谅,也诚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评课稿7

  我们小学的语文教材本身都充满了文学味,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浸染于浓浓的文学味中。就徐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第一,这堂课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浑然一体,抓住“词语”这根线紧紧地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在一起。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徐老师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在屏幕上出示,然后指名读词,并在文中圈出来,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意思,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就犹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老师的解释已经显得多余。

  第二,教师对课文未做过多的肢解、琐碎的分析,还课文的完整性。拎出课文的一个关键句:“笑是很重要。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读课文从中找出理由,在体验小木偶的不幸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篇童话故事所蕴涵的哲理。

  第三,文章再生动,毕竟是以文字为载体。课堂上,让学生走进角色以主人公的身份感受表演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它不但有利于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而且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再创造的有效手段。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多种能力。学生们通过亲自理解、表演,是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再创造的过程。老师让学生演课本剧,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但感觉学生还未进入课本,进入情境之中,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小木偶,以小木偶的身份体验小木偶的感受,相信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朗读体验,会更深入理解童话作品的内容与表现艺术。

  这是一篇童话,建议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原著与课文进行比较,学生肯定对童话的语言和表现形式有进一步地理解,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更能促进学生阅读其他童话。

  如何追求语文课的文学味,让我们的教学富有实效,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要做的也是必须努力去做的事。

  评课稿8

各位专家,各位数学同仁们:

  上午好!今天我们齐聚水头四小共同参与以“项目评价”为核心的教研活动,一起倾听由董xx老师和陈xx老师围绕“人人过关、善学乐学、学力取向、习惯养成”这16字原则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肯定各有所思,也必然有诸多收获。接下来,我根据董老师执教的《搭配二》一课,愿与大家分享一些浅薄的想法,若有不成熟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本次董老师执教的《搭配二》里呈现的内容是第一次以新课的形式出现在课堂里,在我们去年任教的时候还只是在新课后面的“做一做”出现,解决这个问题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并不难,所以董老师把重心放在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并明里暗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注重策略的习惯养成上。从课一开始,董老师就以“今天我们去数学乐园挑战有关数字的搭配问题,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没有信心?”这样鼓动性的语言让全体学生以热情高涨的态度进入课堂,深切激起学生的学习性和斗志欲。在董老师层层紧扣的各环节里,也处处显示全体学生参与的痕迹,他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写下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好似漫不经心经过每个小孩身边,实则关注了每一个小孩的学习状况。在每一个反馈环节,他也积极带动学生参与评价和思考,在认真阐述自己解题方法的同时关注其他同学的想法,并能有效地吸纳更加优越的做法。在整节课里,我们总能看到董老师和学生们积极互动的'欢快场面,学生学得开心,教师引得巧妙。

  同时,在这节课里,我们也能清晰看到董老师非常注重带动学生利用方法的迁移来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知识,他在挑战一里用简实、朴素的引导语让学生回顾了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的多种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利用小结出来的比较优越的方法解决了0、1、3、5这个环节,此时老师没有过多言语,水到渠成。在以后类似的学习中,学生也必然会利用这种有序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这节课里,我们也看到董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材料的呈现,“多一个数呢”、“换一个数呢”、“还是这四个数,换一个问题呢”就把这节课串成串,学生觉得有趣,老师又能授予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看似简简单单,却蕴含诸多朴实的智慧。

  这节课虽以挑战为线,学生乐学,场面欢快,却也不难看出董老师一直稳稳拿捏“人人过关”这个尺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中,他有意无意引导学生发现先确定十位的优越性,他又以多种形式,或独立思考或说或听或写,来巩固此种思考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位小孩都掌握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我们从这节课看到董老师精心的设计和三(3)班学生的精彩表现,但我们也知道真实的课堂必然存在遗憾,所以,这节课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比如,让一直从教初中数学的董老师来调控一个小学三年级的课堂,怎么样给予更轻快的节奏?如何让我们的课堂里多一些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的有效评价?在一个学生层次差异很大的课堂里如何既不抹杀尖子生的兴趣,又能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等等。希望各位专家、领导能给予指点帮忙解惑。

  以上是我听完这节课后一些不尽成熟的想法,还望各位多多指点,谢谢!

  评课稿9

尊敬的市教科院罗主任,区教研室闵主任,夏老师,刘老师,前川五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虽然是春寒料峭,但是黄陂前川五小却是暖意融融,我们新老朋友相逢在这里,共同学习探讨,真诚交流,倍感亲切。今天我们观摩欣赏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今天的三节课有激情、有智慧、有特色、有实效,当然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三位老师的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三节语文课,洋溢着个性,飞扬着激情,彰显了魅力,听来让人心情舒畅,受益匪浅。

  纵观几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下面谈几点个人的感受。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

  三位老师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围绕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来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体现年段和教材训练重点。例如:李慧萍老师的《壶口瀑布》是一篇语言优美,并有一定的难度与深度的课文,李老师能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实际设计明确合理的`教学要求,有所偏重,而不面面俱到。在教学中,她十分投入并有感染力。在教学中语言简练清晰,善于诱导,以学生的“读、思、悟、议、品”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感受为主线,重视情景的创设,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突破重点段,提高课堂实效。课时目标具体实在,准确、科学、实用。

  二、体现阅读教学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训练过程实。

  教学过程中,几位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以巧妙的切入,动情的渲染,灵活的方法,机智的点拨,恰当的评价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例如:白红利老师老师执教的《雪地贺卡》,围绕“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这一中心”来体会童心世界的美好与纯真。以“我”发现

  雪人身上的贺卡及贺卡的内容为主线组织开展教学,教学流程清晰。整节课情、景、理顺序清晰,调动学生进行童真的感悟和思考,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滋润。

  朱娟老师在课堂上着重进行意境想象与朗读训练。教师抓词眼多渠道引学生入境,并通过品读、赏读、引读、范读等多层次、多梯度的读,体现了训练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过程。既让学生能声情并茂地吟诵《渔歌子》,又能将《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铭记在心,内化感悟,受到启迪,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以语言训练为本,品词、析句、明理、悟情,语文味浓。

  围绕教学目标,几位老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抠词抠句,潜心会文,认真思考,把语言文字活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升华了情感。不论是在认识生字、对文中不理解字词的质疑、理解、还是理解文本的内容时都充分重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感悟。另外,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训练。朗读的形式多样如(自读、听读、评读、合作读、角色读、配乐读等),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走进文中描绘的意境,把简单的内容读丰富,把文字背后的情感读出来。课堂上学生诵读声不断,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如李惠萍老师在这节课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做到了读得有梯次有提升:初读课文,发现壶口瀑布先声夺人的气势之美;再读重点词句,感悟壶口瀑布的壮观之美;研读重点句段,品味壶口瀑布的厚重之美,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推向一个又一个的情感高潮。

  四、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方法活。

  教学过程中,几位老师善于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1、揭题很有特色:李惠萍老师让学生朗诵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入手引入教学,白红利老师用猜谜及趣法创设情境。

  2、文本使用有创意:朱娟老师运用多形式品读,反复吟诵,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塞山、白鹭飞、艳若朝霞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鳜鱼、头戴斗笠的渔翁在垂钓、微风细雨等、引发学生从景物、色

  彩、声音等几个方面想象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在理解“不须归”一句时,巧妙地介绍作者的生平简介及其哥哥所写的和词,运用兄弟俩作诗对答朗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消闲、飘逸、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不须归 ”的情致。

  3、启发学生质疑,以疑促读促思促悟。例如白红利老师在学生不经意之处启发质疑:看到这张贺卡,你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想象,进而深入理解文本。

  4、课堂注重教给学习方法。如联系法、对比法、迁移法、联想法等等。

  5、课堂扩展适度。结合文本,适度扩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朱娟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她所补充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江雪》等古诗词与《渔歌子》紧密相连,恰到好处,让学生既加深了对本课《渔歌子》的理解,又拓宽了知识,升华了情感。

  6、课堂注重评价。教师评价语言丰富多彩,特别注意激励性的评价,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下面谈几点不足之处:

  1、白红利老师的《雪地贺卡》一课容量过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理解贺卡的内容这一段,建议本课上到第四自然段为好。

  2、李惠萍老师的《壶口瀑布》学生的“说”和“议”显得过多,“读”略显不足。应结合具体的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情,读出味。另外,配音读时音乐声要低一点,起衬托、点缀作用即可。

  3、三节课给人的感觉预设约束太强,课堂上的精彩生成不够。

  评课稿10

  背诵古诗一直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林敏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漫游诗林》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陶醉于中国古诗歌的神韵之中。课堂上学生们诵诗、对诗、唱诗、画诗、演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孩子们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神态,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5000年的诗词瑰宝,这种吟诵,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作为一节中国传统文化课,它又体现了以下几个“多”:

  一、 所展示的古诗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习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习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习着。

  二、 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三、 课堂的作用多。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习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一点建议:

  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

  评课稿11

  一、 情景设计,导入正文

  这是一首科学诗,课文的重点是通过诗诗意化的语言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地难度,高瑞波的情景设计的巧妙。高老师说,同学们,现在听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我是亿年前的一匹猛犸,我们的家族在拼命地寻找食物,因为,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在这个时候,我趁大家不注意,悄悄地溜到了一边,自以为可以找到可口的美食,却不料,当家人们渐渐看不见的时候,我的危险来临了,我的脚踩在了一片软软乎乎的地上,却拔不出蹄子来,而且越陷越深,当我呼喊“救命”的时候家人已经走远了,我再也无法从这一片沼泽里走出来了,我不知道多少年过去了,今天,你们看到的我,就是这个化石。学生们听的入了迷,老师们也都被这个精彩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高瑞波老师的故事把所有的人都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境界,然后,高老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化石吟>。

  故事新奇,巧妙导入。

  二、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高瑞波老师巧妙地将知识点、重点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听录音朗读课文时,让学生们注意听录音,然后找出录音中读错的字音,并纠正。听写词语,及时纠正书写,学生自主展示,课堂评价及时适度。老师调空有度,学生在整个课堂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兴趣浓厚。

  三、 评价及时,点拨适度,气氛浓厚,

  在高瑞波老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紧张有序,讨论积极踊跃,老师评价及时,点拨适度而到位,给予学生鼓励和夸奖,老师的`评价给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信心。借助于多媒体的视觉效果和音频效果,极大地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多角度,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更增添了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文化,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

  四、 爱,渗透整个课堂

  这节课上,书声不断,讨论声不断,掌声不断。高瑞波老师字正腔圆地为学生示范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分组朗读课文,掌声鼓励学生,小组自主展示学习成果,老师用掌声鼓励学生,学生将诗文的每一个章节所描绘的情景,都用自己的语言编辑成精美的小故事,主动站起来讲述给大家听,那一个个的传奇般的故事,引起一阵一阵的笑声。

  爱,是无声的语言,一个和蔼的眼神,一句亲切的鼓励,一个微不足道的手势。都是爱的音符。高瑞波老师用她那特有的慈母般的声音,时时赞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并用她那圣母般的眼神,时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及时提醒和鼓励,师爱笼罩整个课堂。

  评课稿12

  翁xx老师这节课先复习了图形的几种变换,再展示老师所化的位似图形,让学生感受不同,归纳出概念,期间过渡朴实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后让学生观察书本中的三种图形引导学生对位似图形以及位似中心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解读,让学生经历了有数学思考含量的'数学化过程,这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接着翁老师通过让学生绘图让学生体会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对概念和性质的解读。整堂课有讲有练,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翁老师还通过展示学生的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课堂中有一定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板书设计良好,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强,教师教学基本功娴熟,教学效果好。

  建议:

  1、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要及时解决。

  2、最好在最后注意相关知识的横向比较(如位似与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进行比较)。

  评课稿13

  这节课,课堂设计合理,层次分明,有以下几个优点:

  1、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事去比。比高低,比体重,比多少等等。创设这样的情景让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应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新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层次分明。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以及比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讨论主学生发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及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每个环节的连接都是合理紧凑。

  3、课堂的练习紧扣目标落实比的知识。课堂充满着愉快的学习气氛,李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简洁,课堂教学效果好。

  建议:

  让学生多讨论解决一些习题的解题方法。

  评课稿14

  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语文复习课,曹老师准备的很充分,首先让学生回归书本,看书本都学习了什么课文,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秋天”,包括三篇课文:《秋天到了》、《风姑娘送信》、《石榴娃娃笑了》。本节课运用提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很好,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内容。

  曹老师能够创设问题的情境贯穿于整堂复习课中,练习题和复习的知识点能够对应起来,使学生能够进行及时的复习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了闯关的形式,通过闯关看到秋天的景色,比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热情;在课中又安排了归类识字,从笔顺、笔画、形近字、等方便进行识字的复习,而且在课前还让孩子回家进行识字的梳理,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得到放松,一方面也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2、比较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同学提提醒,哪些字容易错,这既是孩子自己复习的过程,也是生生间互相指正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3、课文复习的时候,在屏幕上出示本篇课文的内容,并将背诵的篇目以填空的形式进行背诵,而且将这三篇课文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背诵复习,有连线、有填空等题型,并且将进行一些句式的仿写,一会儿??一会儿??,学生说的很好教师给予及时的奖励,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4在四关闯过之后,出示四副秋天的画面,而且每个画面代表语文七色光里面的四个成语,引出的很巧妙,将秋天的美景展现给大家,让我们眼前一亮,很值得学习。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部分时间安排不合理,例如笔顺那一部分可以少用些时间,练习要进行整体的反馈。如果后面出示四副图的时候可以闯过一关出示一幅图作为奖励,复习一个成语,四关过后将四幅图联系到一起进行再次熟读和背诵对应的四个成语。总体而言,这是一节很成功的复习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学习。

  评课稿15

  《小乌龟找工作》是一篇童话,通过生动的想象,讲述了小乌龟找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形象地刻画了小乌龟鲜明的特点,也揭示了一定的道理。

  首先,让学生说出看到题目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使学生从题目、中知道了主人公是小乌龟,主要事是找工作,并抓主了题目中的字眼“找”,知道了是一篇童话故事;提出了小乌龟到哪儿找工作?怎么找的工作?找到了没有等问题。明确地提示了课堂教学目标和重点。在处理每段的问题时也解决得很清楚,但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看,应该把四个结构相同的段落,详讲一段,其他三段的学习,应让学生在总结学习方法后,自行汇报。我是牵着学生走的,以后要引以为戒。

  其次,在活动中体现了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一过程的'训练,如抓住数字“3”和数字“100”,体现小乌龟送信速度慢,找到没被录取的原因。抓住“转圈圈”一词,让学生演示,理解了小乌龟不是不努力工作,而是不会爬树造成的。

  再次,对朗读进行了有效指导。不但分析了语气、语调,而且对长句子的读法也作了指导。 不足: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应该随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今后该怎样做。

  评课稿16

  《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

  今天章老师为我们大家演绎了一堂充满生命灵动的课,课堂上章老师和学生上一起按三个环节学习即:阅读环节——解读环节——拓展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阅读环节上,章老师的课给人至深的印象是学生的阅读从情境中走来。由于《白鹅》是一篇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们学起来兴趣高涨。章老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猜谜。“身披白袍向天歌,看门守像管家,走路行动像将军,吃饭喝水像老爷。”当学生猜出是白鹅时,章老师问同学们想不想把它领回家,那就呼唤它一声,学生一齐读课题,如此巧妙地引出课题,使得学生很想知道丰爷爷笔下白鹅是怎样的?显然一读为快吗,就赶快去读读吧!这样巧妙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整堂课奠定了快乐轻松的基调,从而实现了让学生的`阅读从情境中走来。

  在解读环节上来看这堂课,章老师把本节课目标定位于通过 “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上来品味、感悟“鹅”的高傲经以及丰爷爷对它的喜欢。章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紧紧抓住“鹅”老爷一词,“鹅”老爷一词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去读课文,到文本中去寻找鹅的那种老爷架势、去感受鹅的高傲。你说,他说,我说,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句觉得这是一位高傲的鹅老爷,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阅读后的独特感受。

  当上到拓展环节时,章老师提出问题:它又会怎样责备丰老爷呢?孩子们开始快乐地进行想象,他们有好多好多想说的话,课堂气氛顿时进入高潮。章老师及时收住,欣喜地引领孩子们从语态、语速上、神情上进行指导去感受的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在感受狗的想偷吃又满心恐惧的同时感受鹅的高傲的老爷派头。朗读也在此再一次得到深化,广化,美化,朗读因读懂了文本而精彩,文本因朗读而更美丽。

  语文是诗意的展呈,是智慧、是情感的展呈。语文教学也应是诗意,智慧,情感的延续。以上只是我对新教材的一种理解,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一种期盼,一种努力。语文教学永远是一个追求的过程。让我们把握好基础与创新,把握好传统与时尚;让我们追求落叶飘飞的浪漫,黄花满地的诗情,让我们享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云淡风轻话沧桑的风雅,让用我们自己的诗情、才情铸造一道道浪漫的语文风景线,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淌洋于我们的语文课堂。

  评课稿17

  今天,有幸参加了“潮涌普陀”的高端研修语文教研活动,听了四堂课,感觉收获很多。每堂课都是那么精彩,每堂课都有自己的特色,让我收获颇多。现在我就沈四小张玲娜老师执教的《迟到》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思路清晰

  张老师从《迟到》这篇文章中,抓出了本文的主线索:父亲的严和疼。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哪些句子说明父亲的严。学生通过学习纷纷找出句子。张老师在理解句子的时候

  又用了不同的三种教学方法。第一句:张老师让学生通过抓不同的动词来体会父亲的严。第二句:张老师让学生想象,“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第三句:张老师又问,“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三处同样是体现父亲严的句子,张老师能紧抓住文本的字、词来理解,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父亲的严确实让人铭记在心。

  接下来,张老师又话锋一转,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打我?我被打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又进入课文自主阅读,发现了父亲打我另有原因。通过体会“父亲什么也没说”父亲真的什么也没说吗?学生豁然开朗,父亲原来很爱我!

  整堂课的设计通过运用“自主阅读,点拨方法,精读感悟,升华情感”的学习模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且着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表达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任何知识都应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学习一篇文章就应当知道表达了什么,还知道怎么写,怎么表达的,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张老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的在帮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即从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父亲的严和疼,最后得出这其实都是爱。这样的教学设计从“严”到“疼”,让学生在体会文本的时候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听着感觉非常好,我们听课的老师也随着小英子一起经历着这一场情感转换。

  二、重视文本的朗读

  以读为本为学生真实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全课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突破难点的细读,升华情感的引读,以读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体,上出了语文课的特点,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读写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现与升华,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

  三、注重情感的升华

  在课中,张老师引用了城南旧事里的一个片段,当画面定格在父亲的眼神时,不仅学生被感动了,我们听课老师的心也被深深地震撼了。最后林海音的一段话把《迟到》所要表达的心声深深地烙在孩子们的心里。当最后“父爱是什么”的诗句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我想孩子们肯定明白了《迟到》里所体现的浓浓的父爱。教会孩子体会这深沉的父爱。本堂课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整堂课流淌着浓浓的情,浓浓的爱。学生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感悟,在感悟中也流淌出对父爱深深地眷恋。我想,这堂课是成功的!

  评课稿18

  今天,又一次聆听了顾老师的课——《船长》,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风格。我们和学生一样,如同船上的乘客,一起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经历了一种人格和精神的洗礼。这堂课,值得我们回味学习的地方有很多,现着重抓住几点来谈谈感受。

  课堂上,顾老师就如同一位船长,引领着学生自主研读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船长人格精神的魅力。

  一、学习主动权的下放。

  课开始,老师让板书课题“船长”,并让学生选择一种颜色的粉笔来板书。学生各有想法,通过选择不同的颜色表现着学生对文本、对船长精神独特的理解,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教学。

  二、朗读指导的到位和细腻。

  课文的第2第5自然段描述了当时撞船时的惊险可怕,教学时,老师没有刻意地说该怎么读,而是通过语言的渲染和描述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这是一组惊心动魄的画面,谁能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在朗读不到位时,老师又及时地评价指导:轮船撞过来了吗?我觉得还不足以造成灾难。响声大吗?口子还不够大。再如读船长的话时,指导学生读出吼的感觉。学生读得不到位,老师问:你觉得他吼得怎么样?“吼”要有震撼力。在一次次追问和范读中,学生不仅领会了该怎么读,而且领会了文本的语言之精妙和船长的精神之伟大。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主动阅读、主动体验和主动感受。

  三、写作方法指导的润物细无声。

  这篇课文是雨果的大作节选,教学中,顾教师时刻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大作的风范,吸收语言的精华。如第二段中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短句给人带来紧张害怕的感觉。如通过改写哈尔威船长和大副的对话,体会文中对话描写的精炼,明白语言的描写是要符合当时的.情景。

  四、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恰到好处。

  文中主人公哈尔威成为了英雄,他成为英雄其实很简单,只是“运用了他船长的权利”。作为船长,哈尔威必须选择死亡。那么,到底是他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呢?我想,应该在那么几个字眼上: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看起来平常,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在利益面前,特别在死亡面前,更是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之道。我们的社会,最需要宏扬的应该是这样的精神。我想,这才是我们所需要在这篇课文挖掘与学习的东西。

  但这样的字眼如果直白地灌输给学生,何来说服力?顾老师抓住了船长的二道命令研读,体会船长伟大的灵魂::英勇果断、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沉着冷静、舍己为人等优秀品质。

  此时再配上音乐和图片,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氛围,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起对哈尔威船长的仰慕之情。而此时,老师设计了说话练习: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我想说:——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沸点,情自心扉,出现了一句句感人的对话。如:哈尔威船长,你在我们心中树立起一座永远的丰碑;你的威严是无人能比的,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您用您的精神书写了一个伟大的“人”字,筑起了一座伟大的人格长城。

  相信在一句句激情洋溢的对话中,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人格也一定悄悄地在同学们的心中扎下了根,不久的将来,又怎么不会有花开的惊喜呢?

  总之,这堂课值得我们去学习、回味和思考。

  评课稿19

  前段时间听了刘红霞老师执教的《争吵》一课,从中获益匪浅,学习到了许多。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刘红霞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抓住语言文字材料,通过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刘红霞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刘红霞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刘红霞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执着与重视。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随手写上一些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这一点我想听课的老师都会有此感受。

  评课稿20

  一、目标明确,设计新颖

  江老师能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紧紧抓住赵州桥的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的引导与提示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巧妙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二、以读为主,重视朗读

  教学中江老师非常重视朗读的指导,而且读的形式非常多样——轻声读、同桌互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读与评结合、提示朗读要点等穿插于教学的全过程。能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有所侧重,关注每一位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当有些学生朗读得不够好时,老师留给了充分的时间耐心地进行指导,使他们的朗读得到进步。

  三、读写结合,渗透方法

  江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文本现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写的指导。例如:中心句、过渡句的认识,练说栏板上龙的图案等。

  四、就地取材,联系实际

  为了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的`雄伟,江老师能利用现有阶梯教室的长与宽来体会,就地取材,十分直观地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对于一些关联词的运用,学生能活学活用,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教师能运用画面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评课稿21

  《军神》一课是一篇歌颂军魂的典范之作,赞扬了刘伯承将军超人的坚强意志。文字朴实细腻感人至深。文章讲述的是88年以前的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久远,而且又是让三年级的孩子来学,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卢老师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以自己精心的设计,巧妙的构思,使文章与学生拉近了距离,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启发下得以发展。

  卢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非常注重情感和态度,处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学生自主探究的事。从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到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等,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文为本的思想,老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独创性,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与做法,既尊重学生,又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畅通、积极、有效。教学过程中,卢老师紧紧扣住“为什么称刘伯承将军为军神?”以及沃克医生前后态度的变化这两条主线,允许学生自由地读、问、讨论,既体现了民主,又很好地体现了“导”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书边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刘伯承将军豪迈气概与不屈的精神,虽然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学习的内容是自主的,但由于紧扣主题,所以课堂教学活而不乱。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卢老师通过“以读带讲,以对话代讲”的方法,由疑导入,读中有悟。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层层递进,一步步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甚至细小到标点,其中有一个让我印象颇深:“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在讲解这句的时候,卢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什么感情朗读,而是让学生自己从三个感叹号中体会朗读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坚韧不拔。整个过程非常注重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思维和情感中加深体验与理解,从而有所感悟,并且,在朗读中体现这种感悟。这堂课还有一个闪光点,在课堂上卢老师总是以不急不躁的教学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即使遇到再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也能坦然面对,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很有好处,还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评课稿22

  汪老师人如其名,课如其人,清新、秀美。听了《泉水》一课,让我感动了好久。这节课的亮点很多,细细品味,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一、有效识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汪老师引领学生用各种形式的诵读来识字,把理解词语与认识事物融为一体。如适时地用多媒体出现“瓦罐”、“杜鹃花”、“天然水塔”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认识事物来理解词语,从而也积累了词语。在理解“清脆”一词时,汪老师巧妙地运用现成的资源,说:“你的声音很清脆。”还提了一个拓展性的问题:“你还听到什么声音很清脆?”这样,学生既理解了“清脆”一词的'意思,又学会了运用这一词语。

  二、以读为本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所以汪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品读、换位体验合作读等),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达到了审美的情趣。

  三、个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汪老师在课堂中非常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如:在学生读了“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这句话后,汪老师说:“老师发现你这个“冲”读得特别响,为什么?”“刚才小朋友都说了自己的感受,你能把这些感受浓缩成一个词来说吗?冲出来”然后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来读好这句话。汪老师又引导学生说:“泉水在黑暗的地下呆了那么久,一下子看到这么美丽的世界,阳光那么灿烂,到处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泉水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再次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好这句话。在指导读泉水说的话时,汪老师启发道:“从泉水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泉水很热情、大方、自豪、高兴)。在学生带着这些感受读好这句话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泉水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感谢汪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既实在又精彩的课。

  评课稿23

  今年又是我校第xx届青年教师赛教课开赛的时候了,各位老师均精心准备,一场教学的课堂盛宴又开始了!我们语文组有三位教师参赛,黄程龙老师执教《我与地坛》,覃慧芹老师执教《花未眠》,周静老师执教《珍珠与泪珠》。我受教研组的委派主评覃慧芹老师的课,下面是我评课的札记。

  最近教育局正致力于建设“基础教育的亮点工程”,这个“工程”是个了不起的工程,我首先也来找找亮点。其实我在想,作为评课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是促使执教者改正相关的错误,这固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我想发掘执教者的亮点,让其能找到自身的“生长点”,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节课难免有若干的遗憾,如若大加批评,执教者难免灰心丧气,结局只能是不欢而散。然而亮点亦不能是虚假的奉承。

  所以我所反对的评课态度是两种:一种我称之为“行政式”的态度,气势汹汹动辄将一节课踩入地狱,有的评课者甚至不屑与执教者交流;另一种则是“奉承式”的态度,有的评课者如若遇到名家便全是阿谀之词。评课的态度应是学术的态度,学术的精髓则在于自由、平等、独立。

  一、五大亮点

  覃老师执教的《花未眠》一课有五个方面的亮点:

  亮点一:教学设计合理,整节课使用了“问题教学法”,利用五个框架性问题推进课堂教学的展开,而这五个问题又是理解文章的要害和枢纽,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好处在于能够提纲挈领地抓住文章的要旨大意,并激活学生的思维,而避免了学生的被动地听。记得三年前语文教研员覃方确老师曾问我对于学生主体性的理解,我大胆提出学生发言不一定是主体性、参与性的体现,但是当时我没有道出本质。现在我可以明确了,一定是由“思”而“言”才是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真正的体现,缺了“思”的“言”即是无效的“言”,只是形式的繁荣罢了。

  亮点二:有资源整合的意识,本节课能引经据典,适当延伸拓展。导入使用了苏轼的《海棠》一诗,揭示《花未眠》与《海棠》的异曲同工之妙,中外相互印证。利用优美的图文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我们常常是“教教材”,受到教材的局限,而不是“用教材来教”,教材只是资源之一,如果树立了课程意识,“万物皆备于我”,再“反身而诚”,那么就可以“乐莫大焉”了,资源一经整合,教学的境界也就开阔了,也就不再是“教死书”了。

  亮点三:教学的双边活动基本上是充分的,教师是有激情的,学生是活跃的,于是整个课堂处于和谐的状态。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的功能,能通过框架性问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亮点四:注重了语文教学重要规律,即是抓住了散文的诵读。诵读形式多样,有范读、齐读、分组朗读等,并能通过诵读与文本的研读相结合。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诗歌和散文教学中,诵读法更是不二法门。从诵读中能看出对于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所以我反对将有意境的诗歌、散文分析得支离破碎,而主张以读促析、以读代析。

  亮点五:文本的研读比较充分,而并没有架空文本。

  二、两个遗憾

  遗憾一:执教者犯了一般公开课、赛教课的通病,就是极力想展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于是整个课堂容量很大,这个问题也想讲,那个问题也想讲,导致了问题没有讲得透彻,教学的重点也就不能突出了。完整有时并不能完美,不如来一个美丽的戛然而止。我一直主张公开课也要常态化,体现原生态的课堂。做人本色是真,做课常态是真,这也正是我所提倡的“现象学语文”的精神。

  遗憾二:本课虽然注重了诵读,但是诵读仍不到位,诵读没有和语言的品味结合。读而不品,等于没读,要读出情感,才达到了诵读的目的。因此教师的范读是关键,结合语言的'品味来读,进行诵读的指导。

  三、三个技术性问题

  问题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思维方面的特点,提出问题要视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一提出问题就马上希望得到学生的回答。

  问题二: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教学生成的重要体现,要重视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好的评价常常能激起思维的火花。不要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或是什么都说“很好”,可以学生互评,激发学生的互动,教师的点评则至关重要,要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去点评,解析学生的思维过程,点出闪光点,如果有偏差要有策略的引导。在本课中有学生在理解“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一句关键句时,认为海棠花“无人欣赏”尚能独自开放,那么更何况人呢!而教师预设的答案确是“作者希望欣赏更多的美”,于是对该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而事实上该生的回答很有闪光点,值得去品味思考。

  问题三: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应抓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点,有的文章要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的要抓住信息筛选能力,有的要注意语言的品味,有的突出审美的熏陶,凡此种种都应在听、说、读、写几项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三个要处理好的关系

  关系一: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彰显学科特色,而不可滥用,本课中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声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精美的图文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这是运用得很好的。

  关系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件越多表示预设越多,就会导致课堂生成被湮灭在一张张的演示文稿上。建议以课件为主要框架内容的设计,而黑板则作为课堂生成的展示平台。

  关系三: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本课教师的主导性较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建议提出框架性问题后,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自主思考,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点评到位,少一些讲解。

【评课稿】相关文章:

复习课评课稿04-08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4-23

《松鼠》评课稿06-29

美术评课稿08-17

比的意义评课稿03-08

《春天》评课稿05-07

美术评课稿经典01-28

语文评课稿01-08

《对花》评课稿04-20

《爱莲说》评课稿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