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评课稿(精选14篇)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加乘减》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乘加乘减》评课稿 篇1
本节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在自学基础上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增强了探索的意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基本上达成了教师预定的目标。
1、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中学生能保持持续的注意,仔细观察,认真发现,积极参与。老师从学生的创意出题展示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能达到精神高度集中。由先自学到自己出题学习梯度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由“发现问题——合作讨论——交流汇报——评价修改”的顺序进行。
2、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课堂表现积极,学习的内容有意思,学生的收获很扎实。
(1)在分析中生成,发现的过程就是将这些知识储备进自己大脑的过程;
(2)实践中生成。源于例子,成于实践。学生在课前完成创意出题时就已经大致了解乘加乘减的题型,画图时要注意有几排水果数一样多,还有一排和前几排不一样多,这样在解决问题时才用乘加货乘减的方法解决。
(3)交流中生成,让每个孩子得到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
(4)评价和修改中生成。
《乘加乘减》评课稿 篇2
蔡老师执教的《分数乘分数》这一课,它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难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本节课中体现了“让学生自己提出、验证计算方法,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总体思路。
在课的开始,教者通过两组题目的复习,唤起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在新知教学中,教师结合直观图,逐步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不断的追问、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获得独特体验,同时建立了初步的计算方法的猜想。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后得出的,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则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最希望得到应用。在练习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一练”、“改错”“比一比”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新知,并学会反思,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商榷之处:
1、例4的教学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方式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2、直观图的出示最好应该利用课件分步出示,使学生更加明确。
《乘加乘减》评课稿 篇3
9月24日上午第四节课聆听了赵克柱老师的《整数乘分数》一课。这节课赵老师注重知识的迁移,充分利用旧知引入,如:2+2+2
追问:3表示什么?这样就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列式,学生顺理成章地列出了例1的乘法算式,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赵老师在教学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的方法,最后将计算的过程清楚地展示出来,通过小组展示汇报交流适时地进行归纳和总结计算的方法。这样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索的过程体现出了新课程标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要求,实现了学生自觉、主动的构建新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虽然本节课多以学生讲解为主,在计算教学中,只关注教会学生如何算,对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造成由于算理不清而导致的只会机械算,不会灵活运用的状况。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赵老师通过连续深入的提问指导,让学生逐步理解算理,让学生明白分数乘整数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作分子的道理。特别是“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是要约分”这个环节。
总之,赵老师上课自然、简洁、节奏快,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是本校高效课堂的体现。从他的课当中我也有不少的启发: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敢于让学生自主探索,有的时候,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相信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
《乘加乘减》评课稿 篇4
《分数乘整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学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其中后一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堂课上,吴老师对于这一重点采用的是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一上课吴老师出示了五道口算题,让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并在口答的过程中强调了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以此作为新知的的生长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知识不能靠传递,而要靠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建构。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时”,吴老师课件出示信息窗后,让学生寻找出信息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在交流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两种列法,一种是加法,一种是乘法,引导比较两个算式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关系,巧妙运用“认知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主发现分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相通之处,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对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吴老师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在交流中初步得出结论,然后老师通过课件的展示,把加法和乘法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关注学困生。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吴老师在课堂上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总是让学困生来回答,这种关注,就易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建议: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还应进一步交流。
《乘加乘减》评课稿 篇5
有幸在蚌四小听了两节计算教学课,两位教师虽执教时间不长,但个人基本功较扎实,教学效果较好,是两节成功的课。每一次听课,都是一次学习过程,也激发自己进行一些思索。
听课后,有几点最深的感受:
1、要在对比中让学生得到提升。计算学习过程不仅是计算技能的不断丰富,也是学生知识结构不断丰富的过程,而对比是完成这一过程的有效策略。
一是要在多样化算法的对比中实现优化,多样化的算法不是为了多样而“多样”,它的价值应体现在多种算法的对比中,从而引发学生的探讨,找出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两位老师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
二是在“想想做做”的第1、2题中完成对比,教材精心设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整十数的题组,两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这些题组练习,引导学生分析异同点,进一步巩固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多样化算法的前提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知识迁移为基本思考方法,所以在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活动中,老师要对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了然于胸。教材呈现的10箱牛奶的摆放状态,是对不同层次学生产生不同解决问题方法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对情境图的有效观察和利用是很必要的。相比较,第二节课的老师在这方面做得更细致,老师的引导也更到位。
3、算法的教学应建立在对算理的理解上,要有算理作为支撑。计算12×10,先算12×1,这里的1是十位上的1,所以乘得的结果是12个十,在这里老师要对学生做必要的交代。两位老师对这一点强调的不够。
《乘加乘减》评课稿 篇6
有幸聆听了徐老师的《小数乘整数》一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主要有以下优点:
1、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在0、8×3的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学生出现了各种个性化的算法,在比较中让学生优化算法,了解用竖式是计算乘法的好方法。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们教学时,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先尝试着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展示个性化的思考,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展。
2、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数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建构小数乘整数的法则,教师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观察交流,引导学生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运用启发性的谈话,让学生思考新知识能不能转化成整数乘整数的方法来计算,这里既有知识的“借鉴”,也有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上的“借鉴”。
“借鉴”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自己原来掌握的旧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教师通过0、8×3的积是一位小数,2.75×3的积是两位小数,引导学生推理三位小数乘整数的积是几位小数?四位小数乘整数的积是几位小数?五位小数乘整数的积是几位小数……让学生发现规律。
让后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来快速验证,从而得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环环紧扣,步步为营,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收获。
《乘加乘减》评课稿 篇7
今天,我听了吴帅娟老师和王俊芳老师上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课,对于这两节课我有以下的体会:
显而易见,两位老师备课时把握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考虑到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只要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在具体计算中,让学生先尝试,后讨论,对学生使用的多种不同算法,只要他们讲的出理由,都给予肯定,培养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计算的意识,它直观的体现了乘法分配律,与学生的第一种方法是一致的,是竖式的一种直观体现,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位置值的思想。最后重点讨论竖式计算,引导学生归纳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的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的数加起来。培养了学生算法多样化的能力。
总之,在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了每一种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重视知识的呈现过程,在算法多样化的培养上,当一个具体的问题提出以后,学生有许多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有的与老师的思路相同,有的不同,甚至有的想法很笨,但这些想法都是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的出来的,他经历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他的想法“笨”,但思考一点也不少,教师要给予尊重,鼓励学生这种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笔算方法,通过交流,学生会自己比较那一种方法更适合自己,从而选择对自己来说“最优”的方法,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乘加乘减》评课稿 篇8
聆听了崔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课——《卫星的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感触颇深,真可谓是受益匪浅,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课堂语言精准且具激励性。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准确、精练、逻辑性强。崔老师在课堂上做到了没用的话不说,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无关的话不说,做到了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同时教学语言具有亲切感、有激励性,能“抓住”学生,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是数学课堂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最好诠释。
二、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
估算,是数学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技能,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凝结与浓缩。崔老师在出示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之后精心设计了估算的环节,问道:“你能先估计一下卫星的运行时间吗?”在估算交流活动中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同时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不是枯燥、刻板的,而是有趣的、富有生气的,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灵活地运用估算,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算理的表述。
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而算法则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规律和方法,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算理和算法是相辅相成的。课堂上崔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对算理的表述,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没有算理的理解,就没有算法的真正掌握。
四、为学生提供充足时空。
崔老师的课不管是新知探究环节还是巩固应用环节。教师都能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去交流。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课堂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老师只在关键处点拨、重点处强调、难点处引导,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研讨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博采众长,努力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乘加乘减》评课稿 篇9
本周我们进行了评教评学,反思自己的这节课,有几点感触: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所以在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主要是能解决这几个问题,第二个部分积的末尾“0”能不能省?会不会影响计算结果?省“0”后要注意什么?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我努力做到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二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使今后学生面对没出现过的题目、类型或其他生活中的问题,不再惊慌不已、束手无措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新问题也不可怕,也只不过是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我会去找原因,会去思索,会不断去实践,这样在实践反思中不段磨练自己,锻炼自己。
《乘加乘减》评课稿 篇10
口算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本课教学重难点就是掌握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色:
一、整体结构合理,教学过程流畅,思路清晰。李乙珍老师从教材儿童游乐园的情景图入手,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二、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通过情境激发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兴趣,通过计算,达到解决的效果。
三、讲练结合,练习题型丰富且有代表性、针对性。先是口算,然后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并且徐老师能够做到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的过程中,徐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放手多让学生说,以学生为主体,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乘加乘减》评课稿 篇11
李老师执教的本节课是学习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美丽的街景》中信息窗1,具体内容有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本情境图呈现的是两位同学到市府大楼前参观的景象:高耸的市府大楼、漂亮的街灯、欢庆的气球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由于大楼宏伟高大、街道很长,气球比较多,这些信息都无法直观的表现出来,采用了对话、表格的形式展现这些数据。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必须进行的一步,学生在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解决一个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及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今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及小数乘法等内容的基础。下面针对本节课的听课情况做简单评价:
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较强,教学过程中比较放得开,语言具有幽默性,为学生创设了轻松地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有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用自如且学习效果较好,学生参与度高,学生学习、讨论热情高涨,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突出,对教学重点做到重点讲解,学生掌握效果好,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二、今后教学中的建议:
1、教师还要加强教学语言的锤炼,去掉随意性,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严谨科学,更具规范性,突出学科特点。
2、板书设计上还要多下功夫,过于杂乱,字稍潦草。
《乘加乘减》评课稿 篇12
听了曹老师《小数乘小数》一课,感受颇多。
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
老师课堂一开始设计了让学生帮助老师计算老师家里各房间面积,学生非常乐意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并且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复习整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为学习新知做铺垫。而设计的最后两个问题就是小数乘小数,自然过渡到本课所学新知。
整个环节自然清晰,学生参与性强、参与面广。我觉得这样的一种让学生帮助老师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建构新知,值得提倡。
二、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
在计算老师家阳台面积时,教师板书的算式为2.8×1.15,可能正是这样的一个细节,学生在自主尝试计算时,部分学生就按照老师板书时数的顺序列竖式计算了,因此出现了用三步计算的情况,而老师恰好又喊了这样的一名学生去板书。老师看到学生的板书后,并没有评价学生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用1.15×2.8进行竖式计算,因为这样只需要两步。我觉得在面对一个计算问题时,解决计算结果的策略可以是多样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这里学生的计算是正确的,思路也是清晰的,应该值得肯定。
最好能让学生说说他是怎么算得,让学生明确这样的方法需要三步,而另一种方法只需要两步。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哪种方法更简便,真正体现算法多样化,并在多样化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形成算法优化。
三、练习也应强调应用
计算教学历来不是公开教学的“宠儿”。它枯燥无味、不易出彩。这都是因为以往的计算教学忽视了计算的现实背景,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不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数学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是有价值的,计算教学也应“服务”于应用。本课在练习设计上比较注重学生计算方法的强化,强调算法、算理。而在数学应用、练习设计的趣味性方面略显不足。这让我想起了05年到徐州参加苏教版教材培训时听徐斌老师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
徐老师在练习中创设和提供了去商店购物等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既体会到计算的价值,又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乘加乘减》评课稿 篇13
xx年xx月xx日下午观摩了xx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印象很深。本课是学生初次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进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在学生自己探索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乘法的笔算方法。结合计算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天听了茅老师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觉得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茅老师能通过创设“大象运木头、小猴采桃、小猴请大象喝矿泉水”等生动活泼、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理解算理。
二、运用知识迁移,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以旧引新,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在教学20×3时,让学生先算2×3=6。2×3=6是前面所学的表内乘法,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去思考。《数学新课程标准》把“鼓励算法多样化”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之一,但多样化之后的重要环节是“重视算法的优化”。课堂上茅老师做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发现最优的算法,并让更多的学生去说,去讲,从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三、讲练结合,及时巩固。
及时的练习,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茅老师能及时给出相关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最优的方法。并在练习的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四、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说,交流想法,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当然在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老师让小朋友说出20×3是怎么想的,可以再学生说3×20也可以怎么想。而不能少了3×20的想法。
《乘加乘减》评课稿 篇14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在数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计算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计算的作用。如何让枯燥的内容让它更生动化、赋于它活力呢?王老师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适当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挖掘身边的生活字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这是我们教学时必须高度注意的一个问题。因此,教学中我首先借助教材的主题图,为学生营造出愉悦的、轻松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练习设计“我会填”、“谁大谁小”、“数学小博士”,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使数学材料充满了真实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过程。
《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这一数学学习方法探索学习,由学生在主题图中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这样设计能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在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中建构数学知识。再如试一试我能行这组题,通过让学生计算100×2、3×200、3000×3、6000×7,让学生从中发现这类题的规律,算理不能教师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历口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通过让学生计算5×6、5×60、5×600、5×6000,使学生明白当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相乘时,只要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同时,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有的积中0的个数会比因数中0的个数要多,加深学生对于口算乘法方法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
【《乘加乘减》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数乘整数》的评课稿11-07
小数乘小数的评课稿11-07
《分数乘分数》评课稿11-08
分数乘分数评课稿03-10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08-23
《小数乘小数》优秀评课稿11-15
关于分数乘整数评课稿的参考11-24
小学数学《分数乘整数》评课稿09-13
小数乘整数评课稿(精选10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