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时间:2024-11-05 17:41:49 稿件 我要投稿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数学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1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听了周老师的《7.5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2)》。他在用好教材,深刻去领会教材的内涵,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在课堂上上出数学味。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如何处理例题和通过一次函数图象交点的坐标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教师在挖掘教材时应着重思考的,本节课的本质应该是数学结合思想,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体现的。现在我就结合周老师上得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周老师这节课分为两个环节,第一部分先解决由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得到方程组的解,第二部分是例题的教学和对例题做拓展延伸。这样对教材的处理,思路清晰,难易合理,可以很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周老师以“y=x+1对于这个等式你有怎样的认识”这样的开放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其中有学生提到是二元一次方程,

  老师再追问方程有多少个解?以这些解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这些点,连起来是什么图形?教师再出示y=-2x+4的图象,这两条直线就会有个交点了,问“你对这个交点有怎样的认识”。这样就水到渠成从图象的交点坐标过渡到方程组的解,很自然,学生也理解的很深刻。为了巩固这个知识点,周老师设计了两个练习,第一个是比较容易看出方程组的解,第二个是近似解。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有时通过看图象得到的`解有时是近似的。但是当老师对学生的反馈做评价时,有学生说解是,这个解学生其实并不是通过看图象得到的,而是通过解方程得到的。然后教师的处理方法是用投影出示自己的标准答案,再告诉学生解有时是近似的。我认为这里教师应该追问“你这解是怎么得到的?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答案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会对这为什么会是近似解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对例题的教学,周老师出示例题之后,并没有急于去分析,启发,引导学生用函数的方法去解决,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凭自己的理解去解决。这样处理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后老师再引导到用函数的图象去解决,但在让学生求函数解析式之前,我认为最好问一下学生问题中有哪些常量,哪些变量,你如何设这些变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吗。这样学生能比较清晰地理解题意,列出解析式。周老师为了让学生学生对s=26t+10这个函数解析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周老师追问了“为什么小慧要的路程要加上10”结果在这问题上纠缠过久,让学生越问越糊涂,导致了后来的时间比较仓促。老师还对这例题做了适当的延伸,问“你还能从图象上得到哪些信息?”“你对图象还有什么疑惑。”这些问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最后的问题“你能根据图象编写问题的情境吗?”这个问题比较有难度,应该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讨论去解决问题。

  总之,周老师能较好的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体现出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但是老师上课的语调比较平缓,课堂的气氛不是很活跃,问题的设置虽比较开放,但是课堂上生成的不多。这是我本人对这节课的一点看法!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2

  复习课,新授课,都听过,像周老师上的这节一次函数试卷讲评课还是头一次听到。很有感触!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第一:上课时没有马上就开始分析试卷,而是出示本次考试的光荣榜,以及考试情况分析: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格率等。这一情景设置,我觉得做的非常精彩。学生心里也会有所触动,可以将自己的成绩跟其他同学的`成绩进行全面的比较,方便学生找出自己的强项和有待提高的知识点。

  第二:在这堂课的课件中,周老师收集了很多学生做的错题,拍成照片,拿上来分析,使学生特别有兴趣,而且很有针对性。比起老师自己举例来讲,效果好得多。

  第三:周老师借助几何画板用来分析函数值的大小比较,非常直观,这对于本人来讲,真是很羡慕!哎!赶紧学会用几何画板吧!

  唯一可惜的是课堂时间没能控制好,最后的反思测试没有时间完成!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3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即对角线互相平分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推理证明得到的。林老师通过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入本节的主题。手法比较自然而流畅

  a)添加一条对角线可得出哪些结论?

  1)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

  2)两个面积、周长相等的`三角形

  b)添加两条对角线可得出哪些结论?

  让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证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学生做的较好。对这个性质做了较多的练习,巩固性质及进行了应用。板书整齐自然,但字写的太轻较小。

  1、我以为语速太快。

  2、提出的问题要干脆利索。

  3、学生回答时不要重复学生回答的语句。

  4、要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什么性质,并且要板书其性质,还要写出其数学语言。

  5、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6、要面向全体学生,多让学生板演,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4

  景老师的课是理念新、模式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我校“问题学导六步”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的教学特点如下:

  1、学生在课前深度预习的基础上总结出课堂口号,口号囊括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经过学科长解读以后老师能及时给出学习目标,这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本节课学习内容。

  2、在学生明白老师给出的学习目标以后,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讨论,解决了预习时遗留的问题,同时生成新的问题。

  3、生成的新问题每个小组展示在黑板上,每小组以抢题形式圈画自己小组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样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在展讲环节,学生能够把知识技能很快内化成综合素质,即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课堂学生讲解表现看,学生综合素质得到长足发展。

  两点不成熟的建议:

  1、给学生给出每一个任务时,都要限制时间,让学生学习有紧迫感,这样长期坚持,学生能够在考场上把握好时间,分配好时间。

  2、学生在展解完给出解题思路以后,应该给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每一道题,同时抓学困生,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5

  王老师上课时通过学生自己的试算、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得出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这样得出平方差公式后,并且把乘法公式进行对比,通过例题、练习与小结,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这里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公式的结构,教师可以用对应思想来加强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和训练。王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贯穿于这节课的始终。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许多同学都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整个课堂中,以学生练为主,王老师能敢于创新、敢于探索, 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这样大大提高了这节课的效率。

  教师讲课语言简捷、清晰,有较强的表达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基本功好。乘法公式的引入由两种形式的引入,又形象直观地理解了乘法公式的内在实质。做到以点拨为主的教学。对于公式的'牲能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并能让学生自己举例符合公式形状的例子,课堂内的练习量、内容及安排上恰当好处,有基本运用公式,有变式运用公式,也有适当的加深应用,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6

  1.课堂整体结构强

  课堂结构设计整体性强,课堂学习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课堂学习活动沿着“设疑自探-质疑共探-解疑合探-悬疑再探”这样富有理性思维的活动主线展开学习活动。使课堂结构具有整体性、主体感、层次性和流畅性。体现了“高观点下的数学教学”,数学课堂有了灵魂。

  2.问题设计有特色-高立意,低起点

  教学起点把握准确,体现在很好地衔接了新旧知识,接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学活动经验,揭示了数学的本质,指引着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向。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层次通过问题串刻画得非常精细,起点低,但层次丰富,逐层递进,步步深入,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也使学生看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难点所在。从整节课的几个环节看,在理解深度上递进,这种多层次的教学展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方式。一堂好课始于问题,特别是初始问题要能引起认知冲突,要突出数学思维和本节课的本质。这是关键,又通过问题串提高课堂的立意。

  3.弹性预设,精彩生成

  凡是则预立,不预则废。只有课前精细的预设,才有课堂的'动态生成。我们可以看出本节课在问题串的指引下,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在逐层展开中实现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目标生成。教者巧妙的预设引发了多个认知冲突,在教学展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展开讨论,质疑,辩论。学生正是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生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贵的是王老师在解决前面的几个问题中,学生已掌握产生增根的原因及检验增根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教学目标之一)。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思考,提出问题。这才有学生问题3、4、5…的精彩提问和回答。这就是精彩生成。使本节课的内涵更加丰富。

  4.重难点解决方法巧妙

  增根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材中增根定义是模糊的,教者采取“发现增根-产生原因-如何检验-巩固练习-讨论增根的问题”。这一教学过程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安排恰到好处。因为增根问题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经过前几个环节学生可能还会存在疑惑。可以说认识还是初步的。还需设计综合性的问题来重新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愿望。因此安排这一拓展性学习活动也就是带领学生讨论增根、无解的问题。可使学生在理解增根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这样就真正理解了增根的本质,揭示了本质,学生对增根认识的层次就上升了。另外本节课还有一些细节处理很好。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中常有一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它们往往成为推动学生深入思考的契机,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7

  今天听了蔡老师的一堂课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蔡老师的《5.1多边形(1)》谈谈自己听课的几点感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蔡老师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挖掘,做到以生为本,师生关系融洽,整个课堂非常活跃。

  一、提供有价值的情境引入,激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数学问题解决在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入中开始,这就要求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创造一种激发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再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通过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首先,蔡老师让学生类比三角形定义、概念、表示法等得出四边形的定义以及边、角的概念、表示法等,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挖掘出未知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经历几何图形学习的方法,找出问题解决的共同点,以此让学生在以后多边形概念学习找到模型。

  二、挖掘有“生命力”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数学教学的核心知识,让我们教师创设的问题有探讨的空间以及延伸的方向,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得到提升,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课教学中,蔡老师让学生类比三角形内角和1800猜想得出四边形内角和3600,再让学生探究四边形内角和定理,让不同的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证明方法进行问题解决,这样做符合我们几何教学的一般过程:从猜想到证明。同时,蔡老师还对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进行了适度挖掘。

  从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蔡老师拥有熟练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能力,非常直观地把我们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了。青年教师的对教材的挖掘、对课堂的掌控非常好,但在听课过程中,本人有一点不成熟的做法想与大家商榷:

  对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内涵挖掘能否再次深入。蔡老师和学生都在课堂中展示了四边形内角和3600的三种常见证明方法,本人认为能否在此处停留教学脚步,放开手脚让学生再多几种证明方法,最主要的是提炼这些证明方法的统一性,可以让学生对各种证明方法进行分类、归纳、提升,比如把3600进行各种分解,这样课堂教学的内涵是不是更加精彩一些。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延伸到课后让学生来比拼和交流,这样数学的学习味道更加强烈一点。以上是本人对蔡老师课的一点不成熟想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8

  王老师的这节《统计复习》课,生动自然。王老师课堂的驾驭能力很强。首先,她让学生自己翻开考试说明,看中考的各级要求与目标。直截了当。从考试说明的要求与知识框架来引出统计复习的知识点,依次复习了样本、总体、个体、样本容量的概念等,以及五个统计量的运用。

  总体上,课堂很活跃,思路很清晰,也契合生活实际,值得我学习!既有教学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又有教育激励的意义。起初让学生小组发言,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出自己的体育长跑得分,衔接自然。这让大部分同学参与其中,激发学习兴趣。在简单的.知识点整理中,通过习题,学生大胆发言,清晰统计中抽样调查的四个相关概念,也很自然地引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从5-6个小练习中依次展示了各类统计图的特点,还有方差、标准差等离散量。其中还涉及了原作业本上的一道习题。遗憾的是,如果能够做些改编与变式,应该更有意义。而不是重新再解一遍原题。个人想法:换成纠错改错题,考察方差反应的整齐度、稳定度、波动情况。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9

  王老师上的《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是一堂新授课。这堂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基本功的体现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复习已经学过的因式分解入手,再提出如何将多项式a2-4因式分解,使较多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王老师从引导学生回顾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入手,回顾了已经学过的.整式乘法公式。从平方差公式引出课题。王老师从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形如( )2-( )2的多项式,就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然后从简单的形式上的判断,到简单的举例,方法的小结,再到复杂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整堂课从知识的呈现,到知识的运用,再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呈现知识结构的螺旋式上升,由易到难。

  王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引导、提问、激疑、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知识的成因,从而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得到了较好的突破。从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问题的回答、练习的解答、知识的归纳等环节,可以看出这堂课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都已经达成。

  整堂课中,王老师教态自然,语音清晰,语言规范,板书清楚,显示出了王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

  总之,王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一堂课。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10

  在上周四下午因12学时到二十五中培训,有幸听到林老师的课。

  环节一:

  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性质,用时22分钟。学生从多方面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有的学生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角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2)×180;有的学生从多边形的一边上取点与多边形各顶点连结,分成(n-1)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1)×180-180,最后化为(n-2)×180;也有的学生从多边形内部任意取一个点与多边形各顶点连结,分成n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180-360,最后也能化为(n-2)×180;殊图同归。这一环节精彩之处是:在学生探究五边形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不按老师的常理出牌,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来计算;然后在探究六边形的内角和时,就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依此类推。

  环节二:

  探究多边形外角和性质,用时7分钟。与环节一相似,也是让学生各抒已见。探究出多边形性质。

  由环节一、二教师指出:找规律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环节三:

  两个性质的巩固练习。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44度,求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如果此题不留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按教师的常理思考会用内角和性质:设多边形为n边形,再由(n-2)×180/n=144。再求出n。精彩之处:学生竟然用了外角和性质,先求出每一个外角为180-144=36,再用360÷36=10从而得出多边形为10边形,学生的思路和方法与老师想的不一致而且容易计算。

  环节四:

  书上例题解答,教师还是依然放手让学生来完成。

  学生一解答如同书上解答。

  学生二的解答方案让在坐的.老师大吃一惊,竟然会在原六边形的一组对边上任意连结一条线段把原六边形分成两个五边形,根据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快速就能求出所求三个角这和为540-180=360。太精彩了。

  据统计:班级人数36人,学生回答问题达28人次,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生学习热情非我的学生能比。

  给我的启示:多给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机会,他将会还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精彩。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11

  这一节,就有许多值得品味和学习的亮点:

  1、情境独特,引题自然

  通过对图形的辨认和判断,不知不觉地引出了课题,有水到渠成之妙。同时,游戏极具趣味性,体现了“寓教于乐”教育思想。

  2、大处着眼,细节突破

  各个环节相扣,既紧凑又流畅。由引入,到明确定义和阐述性质,再到应用新知及拓展提高,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1)让学生动动自制教具:一者,老师把动手机会给了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女生,“近水楼台先得月”,诗意盎然。二者,请一生上台摆弄,重视形象教学,深入浅出。

  (2)以图表呈现新旧知识的交融,通过类比,区分性质,如“轴对称”与“中心对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概念比较,如“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与原图形重合”与“两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相互重合”两者之区别。

  (3)强调对称点和对称中心在一直线上,应用平角180°的意义,来阐释相关性质,并且完全由学生得出。

  3、注重思想方法,课堂高潮迭起

  平行四边形与线段,圆,正三角形一样,是特殊的'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两对角线的交点,过该点且在平行四边形所在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能一部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此为铺垫,陈老师设计了变式(图形):(1)平行四边形中挖去一个小圆;(2)平行四边形中挖去一个小平行四边形;(3)损坏一角(实际上是一个小长方形)的长方形。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的用意之一就是加强新知应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应用,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单间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寻原则。

  下面我来谈谈个人的想法,是否妥当,请批评。

  对于“轴对称图形”,陈老师在课件中是这样描述的:“有一条对称轴——一条直线”。我想是否可以把它描述成“至少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或“有对称轴——直线”?理由是:如正三角形就有3条对称轴,正方形就有4条对称轴等等。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12

  在上周四下午因12学时到二十五中培训,有幸听到林老师的课。

  环节一: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性质,用时22分钟。学生从多方面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有的学生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角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2)×180;有的学生从多边形的一边上取点与多边形各顶点连结,分成(n-1)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1)×180-180,最后化为(n-2)×180;也有的学生从多边形内部任意取一个点与多边形各顶点连结,分成n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180-360,最后也能化为(n-2)×180;殊图同归。这一环节精彩之处是:在学生探究五边形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不按老师的常理出牌,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来计算;然后在探究六边形的内角和时,就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依此类推。

  环节二:探究多边形外角和性质,用时7分钟。与环节一相似,也是让学生各抒已见。探究出多边形性质。

  由环节一、二教师指出:找规律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环节三:两个性质的巩固练习。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44度,求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如果此题不留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按教师的常理思考会用内角和性质:设多边形为n边形,再由(n-2)×180/n=144。再求出n。精彩之处:学生竟然用了外角和性质,先求出每一个外角为180-144=36,再用360÷36=10从而得出多边形为10边形,学生的思路和方法与老师想的不一致而且容易计算。

  环节四:书上例题解答,教师还是依然放手让学生来完成。

  学生一解答如同书上解答。

  学生二的解答方案让在坐的老师大吃一惊,竟然会在原六边形的一组对边上任意连结一条线段把原六边形分成两个五边形,根据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快速就能求出所求三个角这和为540-180=360。太精彩了。

  据统计:班级人数36人,学生回答问题达28人次,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生学习热情非我的学生能比。

  给我的启示:多给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机会,他将会还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精彩。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13

  一、本节课的亮点

  1.教学流程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的几个环节紧紧围绕自主预学忆旧知,由旧引新感新知,合作探究探新知,精讲导学用新知,变式训练固新知,小结评学理新知,拓展延伸深化新知的思路展开,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现了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多层次,高落点的设计,由以前学过的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引入,让学生思考“当a≠0时,a3÷a5=?为什么?”这个问题,从而引入新课,这个过渡自然,设计巧妙。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a-n与an互为倒数这个结论后,及时对指数的取值范围扩大到全体整数作了一个归纳,将所学新知及时纳入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旧知新知有一个整体把握,从而使学生对新知有一个更好的掌握和理解。

  2.教学方法的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整数指数幂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正整数指数幂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所以本节课杨老师采用类比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来学习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就比较简单容易,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互学中对新知的理解和把握也比较容易。特别是在对思考①的'处理上,先让学生先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算,然后再用分式的约分计算,通过比较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归纳的习惯,这也充分体现了导学案的“导学”功能。

  3.教学活动安排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以生为本的理念贯彻课堂始终,同时按照“三学小组模式”要求组织教学,预学互学内容安排合理,本节课杨老师以七个活动为主线,以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为核心展开,

  活动①让学生在动嘴说中有所想;

  活动②让学生在动脑想中有所思;

  活动③④让学生在对新知纳入知识系统中对新知有一个整体把握和升华;

  活动⑤让学生在动手算,观察思考中有所悟;

  活动⑥让学生在运用新知中有提高,让学生在练习反馈中有所巩固;

  活动⑦让学生在反思小结中对新知有所整理归纳。

  整节课通过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活起来,想起来,交流起来,学生突出“想,思,悟”,教师突出“引,诱,导”。

  4.本节课提现了杨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主要体现在板书规范,字体美观,语言亲切,教态自然,时间把握合理。

  二、本节课的不足

  1.导学案还有优化的空间:活动③让学生计算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活动③的计算结果,然后得出④的结论就比较容易,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感悟,再归纳指数的取值范围扩大到全体实数这个结论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2.老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讲的或说的更少些:尤其在合作互学环节,一些关键的结论应该先让学生说,其他同学补充,再让另外学生评,最后老师来纠正、补充、归纳效果会更好一些。

  3.课堂上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如在计算时学生直接得出等于这个结果,老师还可以追问:“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此处实际上应用了本节课学的很重要的一个结论,如果忽略过去对于中下等学生就还是糊涂的。

  总之,本节课杨老师以活动为主线,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让学生类比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学习方法为指导,不仅让学生有所想,有所思,更让学生有所悟,实现让学生快乐学数学,轻松学数学的目标。课堂上数学知识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力得到了提升,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渗透,我认为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14

  授课课题:《定义与命题》

  听课时间:20xx年12月11日

  听课地点:昆仑中学初二二班

  授课人:张艳琴

  评课意见:张老师上的这一节课《定义与命题》,从课堂的整个结构来看,是做了充分的'准备,整节课以幻灯片为主导,学生参与,老师引导,整体不错。

  本节课的优点是:

  (1)对于定义与命题的区别,能引导学生辨别,分析到位。

  (2)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回答问题。

  (3)课堂知识量饱满,能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考察学生。

  (4)对于难点,老师能引导学生多方位讨论,突破难点。

  (5)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能够及时作出鼓励性评价,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

  不足之处:

  (1)有一些学生一节课没有主动参与,老师若能引导这一少部分同学参与到这个课堂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能效果会更好。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见解,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们共同进步。

【八年级数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评课稿02-19

小学数学评课稿03-01

数学评课稿(精华)10-09

数学方程评课稿07-03

数学《统计》评课稿08-16

初中数学评课稿12-28

小学数学评课稿02-27

(合集)初中数学评课稿12-15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