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1
今天听了靳老师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感受有以下几点: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创设了吃蛋糕的情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这样的问题便于方法讲解是的演示。
2、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教师不急于交给学生计算方法或是让优秀的学生讲解方法,而是让学生在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问题的设计很精练,便于操作。
3、注重让学生独立练习后交流,教师将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展示,让学生发现计算应注意的问题。如计算3/4+1/6时学生未找到最小公数。
4、练习注重基础,有层次。先是尝试练习,然后出现分母不为1的异分母加减和被减数是1的计算,逐步练习,一一订正。
建议:练习中判断练习可先判断,争取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从不同角度很快发现错。如分母先加了等,然后再让学生改正。
算理的讲解环节是不是有点简短?如利用课件演示会印象深刻。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2
前段时间聆听了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感受颇深。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纵观整节课老师教态大方、语言精炼,能够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有效教学,主要有以下两大亮点:
1、利用旧知引新课,为新课导航
上课伊始,曹老师出示6组找最小公倍数和6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题。在解题的过程中与学生回顾了倍数关系、互质关系和一般关系的数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这两种题型都与本课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密、系统性强的学科,各个知识并非独立存在的,彼此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发展。曹老师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精心铺垫教学,帮助学生检索与新授内容有关的知识进行复习回忆,做好铺垫,切实复习好那些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对学习新知识提供帮助的旧知识,由旧引新,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知识和智能上的准备,使新课不新、难点不难,水到渠成,既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中注重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曹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列出二分之一加四分之一后,让学生利用长方形纸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引导学生从中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这一环节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此环节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算法多样化、优化的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既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3
李实存老师执教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条理清晰,有张有弛,朴实之中闪着亮点:
一、引入巧妙、新颖。
首先由折纸活动引入,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利用数形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分数加法意义与整数加法意义相同,体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对算式的分类,巧妙地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并且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出尝试提示:
①可以用纸折一折,涂一涂。
②可以用以前学的知识尝试算一算。
③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在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的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线索,还注重了学生学习间的交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转化的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理解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本堂课中,学生经历了“独立探索,交流,尝试练习,总结算理算法,运用练习”的学习过程,这就是一个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在交流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教师没有急于给学生总结计算方法,而是让学进行尝试练习,在有了更深的学习体验后,再引导学生总结算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于这堂课我还有小小的一点意见: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还要多关注学困生,努力使它们当堂达标。在增加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俗话说“熟能生巧”。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4
今天听了葛老师的同课异构课,通过与靳老师的教学设计相比较,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不同之处:
1、导入新知的不同。
同样是复习旧知导入,葛老师在旧知铺垫时复习比较全面,先口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再指名交流,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接着进行总结,最后复习了通分的方法,但是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而靳老师是由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直接过渡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简单自然,而且节省时间。
2、资源利用的相异。
葛老师在教学新知识时,从生活垃圾统计表入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然后提示运用转化的思想,经过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计算,学生理解了方法,会说该怎样去做,但是在练习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不会通分的,不会写格式的,不化成最简分数的,说明在计算时,不是光靠说就行的,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去实践,去发现学生的不足。在靳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练习量比较大,出错率也比较少,所以做题多一点还是很有效的。
3、注重了算法的总结。
两位老师对于计算的方法都给予了语言总结。在这方面葛老师做的比较全面。她设计了表格去总结,然后填空,最后用“化异为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如何计算。
建议:
在课堂上教师说的再少一些,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算法。这样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一些。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5
新课程倡导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课堂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听了叶老师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感觉他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重难点明确,朴实之中闪着亮点,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
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心中有正确的学习方式。疑问,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有序的思维境地。上课一开始,叶老师将问题抛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究。针对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有了对同分母分数的计算的基础,对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没有充分的认识。叶老师采用了直观的导入:出示一些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生很快解决了。但是叶老师加以提问,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教师这样的问题虽然看上去很平常,却是很好的将学生的新旧知识做了回顾复习。接着,叶老师出示一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式子,紧接又发问:“那怎样计算1/2+1/3呢?”“为什么要通分?”一石激起千层浪,引人入胜的问话,强烈的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境界。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将已学知识联系到新知识,促使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加活跃,在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的过程,就形成活学活用的立体知识体系。明白同一单位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加减。同时也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整数、小数加减计算为什么数位要对齐的道理。此外,这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要提有价值的问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心中有过程。王老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过程获得对法则的掌握,关注知识发生的过程,不压缩或省略学生思维过程,不让学生造成思维断层,不让学生出现“消化不良”,从而实现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真正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心中有正确的细节观念。王老师很重视细节的处理,在专项训练时找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找得快的好方法的引导、强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大数扩倍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找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后面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中能正确、快速地通分了。
4、心中有实效。不追求表面热闹、花哨,不把公开课上成教具的展示课、游戏课,不搞教学的形式主义。不盲从,能针对本课时计算课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形式扎实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正确计算。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浮躁、不走过场,注重有效教学。
不足之处:
1、在说明1/2和1/3不能直接加的时候,叶老师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了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一样,从而让学生明白样通分的原因。我在想这里是不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下,折一折或是画一画,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主动地感受到这一点,这样既可以活跃一下课堂氛围,也能更好地贴近新课程所倡导的人学生在的动手的过程中学习的理念。
2、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6
张老师执教了五年级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本节课张老师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法,用图例说明从算理到算法的演变过程,很好地落实数的运算的要求“算法直观与算法抽象”。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引导进行信息的处理,培养学生的素养。更形象去体验、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探索问题的过程。
几点意见:
1、引入环节不恰当,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教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故事知道“转化”的策略,但时间控制不够好,长达8分钟,与本课学习的知识虽有联系,但影响了练习的时间。
2、计算方法提炼出来后没有及时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关键,这样一部分学生会做但容易出错。
3、学生听课习惯不好,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同学不多。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7
温端峰老师课堂教学中有几个亮点:
1、直接导入,师问看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题目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要掌握什么知识,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学法,自学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通过自学,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一些已有的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还有助于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同时,自学又有助于学生找到困惑和疑问,确定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重点。这样既能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精讲精练的高效能课堂教学目标。更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想办法变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本节课周老师注重学生书写格式的强调,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而且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没有深度,太淡薄,没有达到本堂课索要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能力的目的。还要多关注学困生,努力使它们当堂达标。在增加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善用激励性语言调动评价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相关文章: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07-20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12-27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05-28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11-03
数学评课稿:异分母分数加减法09-2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7篇09-03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7篇)09-03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5篇12-27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4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