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形》评课稿

时间:2023-04-21 19:02:41 稿件 我要投稿

《多边形》评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多边形》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多边形》评课稿1

  今天听了蔡老师的一堂课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蔡老师的《5.1多边形(1)》谈谈自己听课的几点感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蔡老师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挖掘,做到以生为本,师生关系融洽,整个课堂非常活跃。

  一、提供有价值的情境引入,激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数学问题解决在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入中开始,这就要求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创造一种激发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再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通过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首先,蔡老师让学生类比三角形定义、概念、表示法等得出四边形的定义以及边、角的概念、表示法等,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挖掘出未知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经历几何图形学习的方法,找出问题解决的共同点,以此让学生在以后多边形概念学习找到模型。

  二、挖掘有“生命力”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数学教学的.核心知识,让我们教师创设的问题有探讨的空间以及延伸的方向,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得到提升,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课教学中,蔡老师让学生类比三角形内角和1800猜想得出四边形内角和3600,再让学生探究四边形内角和定理,让不同的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证明方法进行问题解决,这样做符合我们几何教学的一般过程:从猜想到证明。同时,蔡老师还对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进行了适度挖掘。

  从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蔡老师拥有熟练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能力,非常直观地把我们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了。青年教师的对教材的挖掘、对课堂的掌控非常好,但在听课过程中,本人有一点不成熟的做法想与大家商榷:

  对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内涵挖掘能否再次深入。蔡老师和学生都在课堂中展示了四边形内角和3600的三种常见证明方法,本人认为能否在此处停留教学脚步,放开手脚让学生再多几种证明方法,最主要的是提炼这些证明方法的统一性,可以让学生对各种证明方法进行分类、归纳、提升,比如把3600进行各种分解,这样课堂教学的内涵是不是更加精彩一些。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延伸到课后让学生来比拼和交流,这样数学的学习味道更加强烈一点。以上是本人对蔡老师课的一点不成熟想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多边形》评课稿2

  这节课成功的地方有2点:

  1、以比赛为主线,将整个课有机的串联起来,整个课自然连贯。

  上课开始首先进行热身赛,通过比赛达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目的。在讲授完新知识后,要求学生用所复习的旧知识比赛画正多边形,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在学习完重复命令后,又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重复命令比赛画正多边形。

  学过的基本平面图形面积的整合。本节课宋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设置了“平面图形面积复习”、“组合图形面积学习”、“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三个板块,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在我们华杰学校新课改背景下,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课堂教学中,本课教学中,宋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组织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听课后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找准新旧链接,打好知识基础。

  组合多边形的面积计算,需要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宋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放手让学生引领复习,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找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2.发挥学生主体性,重视自主探究。

  各个小组的展示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简单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宋老师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没想到的方法有哪些,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学习其它方法,一步步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我有不同的分割法。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宋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自主选择图形的分割法或拼补法,让学生经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通过宋老师的点拨概括,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主动。

  3.学以致用,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宋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通过让学生计算学校的草坪和所住的小区平面图的面积,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

  1.全课宋老师都没有引导学生比较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将越简单的,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的条件的关系,有些分割后的图形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那么这样的分割方法就是失败的。其实这就是在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怎样是简洁高效的。

  2.新课例题与拓展题区别不大,是不是应该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组合图多边形的面积,一节课就2道题目是不是有些不合适。

《多边形》评课稿3

  在上周四下午因12学时到二十五中培训,有幸听到林老师的课。

  环节一:

  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性质,用时22分钟。学生从多方面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有的学生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角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2)×180;有的学生从多边形的一边上取点与多边形各顶点连结,分成(n-1)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1)×180-180,最后化为(n-2)×180;也有的学生从多边形内部任意取一个点与多边形各顶点连结,分成n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180-360,最后也能化为(n-2)×180;殊图同归。这一环节精彩之处是:在学生探究五边形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不按老师的常理出牌,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来计算;然后在探究六边形的.内角和时,就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依此类推。

  环节二:

  探究多边形外角和性质,用时7分钟。与环节一相似,也是让学生各抒已见。探究出多边形性质。

  由环节一、二教师指出:找规律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环节三:

  两个性质的巩固练习。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44度,求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如果此题不留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按教师的常理思考会用内角和性质:设多边形为n边形,再由(n-2)×180/n=144。再求出n。精彩之处:学生竟然用了外角和性质,先求出每一个外角为180-144=36,再用360÷36=10从而得出多边形为10边形,学生的思路和方法与老师想的不一致而且容易计算。

  环节四:

  书上例题解答,教师还是依然放手让学生来完成。

  学生一解答如同书上解答。

  学生二的解答方案让在坐的老师大吃一惊,竟然会在原六边形的一组对边上任意连结一条线段把原六边形分成两个五边形,根据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快速就能求出所求三个角这和为540-180=360。太精彩了。

  据统计:班级人数36人,学生回答问题达28人次,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生学习热情非我的学生能比。

  给我的启示:多给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机会,他将会还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精彩。

《多边形》评课稿4

  这节课成功的地方有2点:

  1、以比赛为主线,将整个课有机的串联起来,整个课自然连贯。

  上课开始首先进行热身赛,通过比赛达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目的。在讲授完新知识后,要求学生用所复习的旧知识比赛画正多边形,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在学习完重复命令后,又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重复命令比赛画正多边形。

  操作课由于内容简单,如果设计不好就会使学生感到单调枯燥。这三个比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争先恐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突破难点时注意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归纳得出旋转公式是本课的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时,老师先通过直观形象的`形体动作让学生得出感性的知识(总转角360度);接着通过表格记录,归纳总结公式,不仅很自然地得出了公式,而且使学生弄清了公式的内涵,能够正确地运用公式。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不够及时,对有问题的小组帮助不够,比如有一个小组三次比赛没有一次获胜,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早点给他们帮助,这样就不会让他们没有一次获胜机会。

《多边形》评课稿5

  x老师在整节课中一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则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是一节成功的新授课。

  在本节课上x老师有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三角形的内角和,结合图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及时将发散思维进行集中化,培养学生及时思考归纳方法的习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体会。

  1、利用已有知识,渗透类比思想及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化四边形的问题为三角形的问题)

  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密切联系了学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产生正向的知识迁移,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新知识与以前所学的旧知识是有很大联系的,两者之间有很多相同点,更加深了他们对两者之间的不同点的关注,这对于解决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增进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2、巧妙引导,在探究中构建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就是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数学知识的教育已经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了,如何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合作、归纳等方面的'能力才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这一方面做了良好的尝试,并完美的呈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并不是老师直接给出或是由老师的推导出来的,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分组探究,交流,提问,验证等形式,由学生自主地归纳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既可以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出相应的数学技能,这也正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整节课的精彩所在。

  3、尊重学生,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课上我们看到教师在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到一种积极的成功体验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在本节课即将结束之时问学生:“你们认为本节课谁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既是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希望。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的适时且有效的情感教育,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多边形》评课稿6

  在上周四下午因12学时到二十五中培训,有幸听到林老师的课。

  环节一: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性质,用时22分钟。学生从多方面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有的学生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角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2)×180;有的学生从多边形的一边上取点与多边形各顶点连结,分成(n-1)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1)×180-180,最后化为(n-2)×180;也有的学生从多边形内部任意取一个点与多边形各顶点连结,分成n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180-360,最后也能化为(n-2)×180;殊图同归。这一环节精彩之处是:在学生探究五边形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不按老师的常理出牌,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来计算;然后在探究六边形的内角和时,就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依此类推。

  环节二:探究多边形外角和性质,用时7分钟。与环节一相似,也是让学生各抒已见。探究出多边形性质。

  由环节一、二教师指出:找规律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环节三:两个性质的巩固练习。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44度,求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如果此题不留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按教师的常理思考会用内角和性质:设多边形为n边形,再由(n-2)×180/n=144。再求出n。精彩之处:学生竟然用了外角和性质,先求出每一个外角为180-144=36,再用360÷36=10从而得出多边形为10边形,学生的思路和方法与老师想的不一致而且容易计算。

  环节四:书上例题解答,教师还是依然放手让学生来完成。

  学生一解答如同书上解答。

  学生二的解答方案让在坐的老师大吃一惊,竟然会在原六边形的一组对边上任意连结一条线段把原六边形分成两个五边形,根据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快速就能求出所求三个角这和为540-180=360。太精彩了。

  据统计:班级人数36人,学生回答问题达28人次,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生学习热情非我的学生能比。

  给我的启示:多给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机会,他将会还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精彩。

《多边形》评课稿7

  蔡老师上的这堂公开课,引题新颖,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

  一、蔡老师首先以清朝吴友如的一首猜谜诗引出四边形,进而引出课题。引题新颖有趣,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蔡老师在整堂课中,教态清新自然,课堂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氛围轻松活跃,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在教学中,蔡老师运用类比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四边形的定义、表示法以及内角和定理。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0”这个定理的证明时,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将四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方法,很好地将难点加以突破,从而将很大的课堂空间给予了学生探究多种多样的证明思路,培养了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蔡老师在整个课堂中能做到精讲精炼,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几点教学建议:

  1.在四边形的表示法教学中应强调四个字母的书写顺序。

  2.在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要注意进行合理的板书,在证明方法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探究。

《多边形》评课稿8

  林老师在整节课中一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则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是一节成功的新授课。

  在本节课上林老师有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三角形的内角和,结合图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及时将发散思维进行集中化,培养学生及时思考归纳方法的习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体会。

  1.利用已有知识,渗透类比思想及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化四边形的问题为三角形的问题)

  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密切联系了学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产生正向的知识迁移,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新知识与以前所学的旧知识是有很大联系的,两者之间有很多相同点,更加深了他们对两者之间的不同点的关注,这对于解决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增进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2.巧妙引导,在探究中构建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就是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数学知识的教育已经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了,如何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合作、归纳等方面的能力才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这一方面做了良好的尝试,并完美的呈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并不是老师直接给出或是由老师的推导出来的,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分组探究,交流,提问,验证等形式,由学生自主地归纳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既可以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出相应的数学技能,这也正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整节课的精彩所在。

  3.尊重学生,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课上我们看到教师在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到一种积极的成功体验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在本节课即将结束之时问学生:“你们认为本节课谁最值得我们学习?”既是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希望。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的适时且有效的情感教育,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多边形》评课稿9

  一、研讨交流

  出示学生课前整理的多边形图形

  教师请学生提问质疑。

  生:长方形是怎样变成平行四边形的?

  另一个学生介绍平行四边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指着图说明。

  教师板书:新知识转化已学过的知识

  师:平行四边形是怎么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交流展示。

  师: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回答。

  师:通过这些整理,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上黑板前将几个图形摆一摆,画上箭头,形成网络图。

  追问:我们还可以学习什么?(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基本图形组合图形

  二、练习(限时5分钟)

  小组交流要求:

  1.相互校对批改。

  2.做对的同学教会做错的同学。

  3.做错的同学上台讲解题目。

  评析:

  朱老师的课堂上作业练习限时完成后,组织“兵教兵”,组内校对批改,让做对的同学教会做错的,而且让做错的同学上台讲解。这样做,能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学生上台讲解语言流畅、自信、自然,可见展示交流是一种常态,平时肯定也是坚持进行生本教学的。

  前半部分梳理多边形的面积,应该将重点放在网络图的构建上,而课堂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复习面积公式的推导,这样不太合理。

《多边形》评课稿10

  这是李xx老师第二次上《认识多边形》,教师在原教案上进行了修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李xx老师由现代窗户和古时窗户进行对比,发现古时这种窗户由若干个多边形组成。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熟悉的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为后面认识多边形做好铺垫。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去找一找、描一描、数一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在体会图形的变化,充分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李xx老师精心设计了每个活动环节,环节的衔接比较自然,并能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将呆板无趣的练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如,在找四边形的练习时,教师用拍手的形式肯定四边形,用跺脚的方式否定四边形,学生兴趣浓厚,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与新课标中要求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思想相一致。

  这节课和第一节课比较,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活动过程更加流畅,教师语言更加准确、精炼。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由浅入深,衔接自然。

  李xx老师由窗户形状的引入过渡到由多种多边形组成的古代窗户,然后由熟悉的三角形到不熟悉的多边形的画一画,描一描,新旧知识过度自然;在学生找出不同边数的图形后,自然引入课题;在认识了四边形后,随即就让学生找出一组图形的四边形,这种随即巩固练习的方式强化了四边形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四边形认识的印象,新授、练习之间的转换毫无破绽,非常自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次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看似顺其自然,其实都是老师的精心设计。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由浅入深。如,先是数生活中的多边形有几条边,然后让学生自己数作业纸上的多边形,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及最后的“你能找出几个四边形”,内容层层深入,越来越有思考性。

  二、动手操作,体验感悟。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内容,力求把教材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李xx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仅凭一张纸、一支笔去学习新知识。她让学生不仅仅在感官上去感受这些图形的特征,而且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操作,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动手操作的活动教师比较难操作,稍不到位就容易产生课堂小混乱的现象,但李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的动手操作环节井然有序。

  活动一:摆一摆。学习了多边形,学生能够根据边数的多少判断是什么多边形,而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个多边形,首先要考虑自己摆哪种多边形,需要几根小棒,怎样摆。李xx老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创造多边形,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在反馈学生操作时发现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自己选定的多边形去选择选用几根小棒,即几边形就用几根小棒,但也发现个别学生能用2根甚至三根作为多边形的一条边,教师顺势引出问题:摆这个多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教师这个环节的设计得非常巧妙,让学生在操作中明白几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

  活动二:折一折,剪一剪,认一认。教师先让学生折一个三角形,然后根据折痕剪下三角形,最后认一认剩下的是什么图形,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知道根据同样的要求,由于操作方式不一样,所得到的结果可能具有多样性。这让学生在做中感受图形的变换和联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数学体验中学会思维,形成观念。

  三、自主探索,交流感悟。

  众所周知,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在教学的情境中去体验、探索、思考。在教学中,李xx老师只是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探索,再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创造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在愉快地气氛中培养学生良好地合作交流能力。让他们享受自主的快乐。

  下面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大家共同商讨。

  1、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可以再进行推敲,能再简练些就更好。

  2、在处理学生作业上,教师还需动些脑筋。如,最后数有几个四边形时,在统计有哪些小朋友数出有9个图形时,有的同学不是9个也举手,可以在出线正确答案时就统计,这样就避免鱼目混珠的现象。

【《多边形》评课稿】相关文章:

《多边形2》评课稿02-18

《多边形》评课稿通用03-28

《多边形(1)》评课稿09-05

《多边形(2)》评课稿08-09

简单多边形的面积评课稿10-06

《多边形2》评课稿3篇02-23

《多边形》评课稿(通用6篇)04-27

《多边形(2)》评课稿3篇08-09

八年级数学《多边形(1)》评课稿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