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

时间:2024-11-20 10:46:49 稿件 我要投稿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精选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怎样写评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精选8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 1

  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今天,我有幸听了胡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节课例。通过观课,让我看到了新课程的理念已在我们的课堂里生根、发芽了。听了这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胡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通过问学生,同学们都喜欢过年吗?过年都干些什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比,引入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过年时又是怎样的命运来反衬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从而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做好了铺垫。

  二、点拨引导,层层递进

  老师课前布置了让学生进行预习,扫除了字词的障碍,通过课件出示表格,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小组汇报后,又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每一次都看到了什么?产生幻想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胡老师又充分利用课件进行点拨引导,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段落,在读中体会情感,层层递进。从她渴望得到温暖、幸福和疼爱中,最后总结出小女孩冻死街头的`原因是因为她渴望得到真正的幸福。

  三、续写训练,拓展思维

  通过胡老师的引导、点拨,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老师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同时,板书设计清楚明了。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另一个时传承文化,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在胡老师的这节课中,新课程的理念虽已充分体现,但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这篇课文通过些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冻死街头,从而揭穿旧社会的黑暗,让学生体会在剥削制度下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

  这篇课文时一篇很好的情感熏陶的课例。在这节课中,老师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朗读。胡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然后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去体会和把握情感,这样,文本的难点就不攻自破,那么这堂课就更加润泽了。

  二、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时,胡老师没有把本单元训练的要求:

  先读进去,再想开去贯穿于教学中,从而使课堂显得拘谨,老师不敢超越文本,对学生不敢大胆的放手,那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就无从谈起了。

  三、我认为我们的教学都应该切入学生当下的生命,在引导理解小女孩在显示生活中有没有幸福?

  如果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幸福,再与小女孩所向往的那种幸福对比,从而反衬出她命运的悲惨,那么就可以省去那些繁琐的讲解。

  四、在教学中,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对于学生来说时非常宝贵的,所以,老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言简意赅,干净利落。

  总之,在这节课中,新课程的理念虽已渗入教学中,但我认为胡老师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没有达成的,学生没有真正在朗读中去准确把握情感。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太少。这仅是我自己的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 2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毕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非常流畅,抓住了重点段进行理解,学生体会到位。

  首先,毕老师在导入新课过程中自然流畅,结合同学们刚刚过去的新年导入新课,“新年刚过去不久,你喜欢过新年吗?”学生畅所欲言,以新年的幸福导入,为下文的文中的环境描写的学习做好铺垫。“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丹麦,安徒生写了一个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齐读课题。

  重视环境描写的学习体会,毕老师先让学生指名读第一段,又读第一句,引导学生体会这叫环境描写,在读时,毕老师引导学生“大家再细读后面的话,看哪句话感受深,咱们读书的时候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实际上,文字背后给我们传递很多信息。”这样,学生不仅读出了文字本身的意思也就是自然环境描写,更重要的是,毕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了社会环境描写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对文本的体会就越来越深刻。是呀,家里冷,外面冷,她点燃了没卖完的火柴。

  在5——10段的处理中,毕老师采用的`是老师引领学生串读的方式来体会小女孩的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景象,我建议可以用填表格的方式来完成,可以放给学生来读文思考;另外,对于最后小女孩的死的引导,我建议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是无奈而死,并不是只有死才能摆脱痛苦,应该着重体会的是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 3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深有感触。

  王老师在指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时,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小组汇报后,王老师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读“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问“.那她到底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她曾经有过什么样的幸福?”于是王老师指导学生先研读小女孩的四次幻境,通过想象、读、悟、放大小女孩在幻境中的美好、幸福的'甜蜜感受,在读中体会情感,层层递进,从而达到了“教是为了不用教”的目的。

  紧接着,王老师用过渡语“火柴终究要灭的,小女孩所渴望的东西得到了没有,结果怎样?”把沉浸在小女孩美好幻境中的学生拉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使学生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使学生已走进文本之中。

  更让人拍手叫绝的是王老师通过问题“透过这堵墙,你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情感喷发,学生的回答异常精彩:“墙内有那美丽的圣诞树,人们在欢快地舞蹈着,墙外的女孩却又冷又饿”“小女孩非常渴望拥有墙内的生活。”“墙内墙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老师就这样引导孩子由浅层次的感知层面读进到文本背后的、深层次的情感。

  完成对文本“读进去”之后,还须从文本“想开去”,于是教学进入从文本拓展开去的阶段:

  王老师设置了让学生说一说:“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的问题。为使学生更有话说,王老师先让学生欣赏我国儿童诗歌《你不要问这是为什么》,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表达思路,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更好的共鸣。

  总而言之,王老师的这堂课使人耳目一新,清新、自然又充满活力。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 4

  张老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就这一节课谈谈我的体会:

  一:课堂导入新颖。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一开始,张老师让学生齐读孙云晓先生的小诗《来到丹麦》。为后边的课文学习起到了拉近学生跟安徒生距离的作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激发了学生深入学文的探究认识。

  二、目标设计恰当。

  设计目标如下: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都想到了什么。2、有感情朗读课文。3、转换角色,体会情感,领会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三、以读为本,感悟语言,激发情感。

  教师有对识字写字的落实,在识字过程中还运用象形字帮助学生理解和书写,符合新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要求。教师用问问题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第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然后又用问题走进课文: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可怜?这样一步步把学生引导重点,非常自然,学生理解的也非常好。

  然后又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体会情感,例如:冷、雪、黑、一根、一个等等。学生通过关键词进入角色,情感非常到位,教师再逐步的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加深情感,层层深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语文的述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张老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四、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到位

  张老师在情感教育上采取抓住关键词,假设的方式,围绕“幸福”真假展开,让学生找出幸福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第一句话。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小女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走进她,感受她,由于现实的寒冷、饥饿、孤独、没有爱,使她幻想到火炉、烤鸭、圣诞树、奶奶。可是什么都没有,当她又回到现实中时就更冷、更饿、更孤独,最后死去(后面附板书进一步说明)。让学生带着情感,配上音乐再读课文。点明: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爱!同学之间,人与人之间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爱,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梳理概括,结尾新颖独特,有创意。

  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非常清晰。最后以读诗的形式结尾,跟开头相呼应。升华了课文的情感教育。

  六、评教学板书

  这课板书设计合理,言简意明,就四个字:可怜、幸福,使学生一看就明白课文大意。

  七、评教学不足

  在这节课中,新课程的理念虽已渗入教学中,但我认为情感朗读学生还是把握的不够,这仅是我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 5

  一、把握主体,“时间”还给学生

  杜威曾说过:“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全过程。”所以,导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洋洋洒洒地向学生倾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是最大限度地把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给予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根据制定的目标去展开学习,教师充其量是引领者,适当时候扶上一把。所以,导学达标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读:默读、品读、诵读……;充分给时间让学生去说:说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读书的体会、感悟,说说你对同学朗读表演的评价……只有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演练,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

  二、突出编者意图,巧用课文平台

  过去教师讲一篇课文,大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虽然教师们也有一课一得的念头,但往往在备课时将诸种“好想法”“精彩点”进行叠加,结果像个大杂烩。其实,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已经有一定的感悟,重头戏应是教师对课文的几处重要点的把握。对此,可根据编者意图,如单元训练点、预习提示、课文思考题等,来选好教学着力点,做到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像教学中采用的“长文短教”,正是突出编者意图,巧妙运用课文平台的体现。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主要是训练学生合理的想像。因此,我们教学时不必在情节上过多纠缠,而应巧妙借助课文,让学生研读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时的想像部分,并通过对比,体会其想像的合理性。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这么多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两个“曾经”强调了幻想,突出了幻想的美妙。“幸福”即是死亡。小女孩满怀着不能实现的幻想在饥寒交迫中死去,这难道是“幸福”吗?在这含蓄处引疑推导,学生透过文章的反衬手法,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学生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三、巧用假设导读,引领情感对话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小女孩悲惨的生活,如果你看到风雪中的小女孩,你觉得她怎样?

  生:我觉得小女孩非常寒冷,因为寒冬腊月她竟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生:我也觉得她非常寒冷,你看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

  生:小女孩非常饥饿,因为她一整天没有吃上一点东西。

  生:小女孩非常痛苦,富人家都在忙着过年,可她直到天黑了还光着头赤着脚在大街上走着。

  生:我觉得她非常孤独,富人不把她放在眼里,连小孩也欺负她,卖不掉火柴她爸爸还要打她。

  师:是啊,小女孩是多么寒冷,多么饥饿,多么痛苦,多么孤独,在现实生活中,她连起码的温饱也得不到。夜幕已经降临,她本该回家,可她却蜷缩一团,靠在墙角里。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

  什么呢?

  生:我需要的是温暖,因为我太冷了。

  生:我需要的是食物和快乐,因为我非常饥饿和痛苦。

  生:我需要的是得到别人的疼爱,因为街上的人都欺负我。

  师:如果你遇到小女孩,会为她做什么,对她说什么?

  生:我会给她送上我的棉衣,并对她说:“你太冷了,快把衣服穿上吧。”

  生:我会对她说:“小女孩啊!你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快上我家去吧,我让我妈给你做好吃的!”(其他同学发言略)

  一是运用“假设”,感受人物命运。在教学中,运用“假设”,把学生带到风雪交加的大街上,面对小孩谈自己的感受,这不仅使学生对她“寒冷、饥饿、痛苦、孤独”的悲惨命运有了整体的印象,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为下面的阅读作好了情感的准备。

  二是运用“假设”,揣摩人物希望。运用“假设”让学生充当角色,变换角度,叙谈希望,从而缩小了学生与小女孩的情感差和心理差。为感受她擦燃火柴后的画面奠定了基础。

  三是运用“假设”,激发学生情感。在了解了小女孩的希望后,又运用了“假设”,让学生为小女孩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以表达真挚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三、在情感体验上,提倡多元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在阅读同一文本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即使是同一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阅读同一文本,其价值取向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并逐步引导他们联系自身的知识底蕴和相应的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针对小女孩之死,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觉得小女孩死得凄惨,十分可怜;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小女孩的死“是一种解脱”。还有一个学生说,她虽然也为小女孩的死感到惋惜,但同时也有一点欣慰,因为这个小女孩再也不用饱受人间的苦难和折磨了,更何况,“她是带着希望和憧憬而死去的”。这个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不正昭示出了创造性阅读的真谛吗?语文教学,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洞察,以及自我行为的反思真实地表现出来。如果学生养成了这种习惯,其情感世界便能不断丰富,创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四、教法的讨论

  其实,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采取更加“粗线条”的教学模式。在初读、熟读的基础上,以“卖火柴的小女孩”到底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学生完全可以在课文中找到依据:从小女孩的美好幻想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的快乐与幸福;从小女孩的饥饿、寒冷、痛苦中我们可以认识当时社会的不公。这种辩论的结果必然是统一的:越美好的幻想,就是越痛苦的现实。学生的情感体验会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 6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姜老师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抓关键词,细细地品。这是姜老师本节课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

  如,学习第一自然段。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姜老师慢慢地带着学生在课堂上做第一次的文本细读——学着借助关键词从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为了突出“冷、雪、黑”,让学生读,质疑,“这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冷”下着雪就更冷了,天又快黑了就又进一步地表明冷,让学生充分体会冷,并引导学生在“冷”的前面加上一个“寒”字,学生读,姜老师引导学生用两种形式进行朗读。学生再反复地读。这样,一次次地引导学生融入文本,走进文本,感知语言的魅力,丰富情感体验。

  又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抓住了重点句子“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通过变换句式,让学生了解小女孩当时的困窘,更让学生体会到没有人同情她,可怜她。让学生探究两个“谁”一样吗?,使学生通过联想、思考安徒生为什么要这样写?充分感知小女孩的努力、辛苦换来的是一无所有,是冷漠。又反复地练习;“这一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之后总结出:抓重点句子和词语反复地推敲,读出体会和感受,也就是抓住一个词,字或句子来慢读,细品。

  二、研读文本,习得方法。这是姜老师本节课的又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语文学习需要教给学生方法。究竟怎样才算是教给学生方法呢?如果只是单纯的提出方法,让学生按照所谓的方法去做,学生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往往会机械运用,在需要自己想办法的时候会无计可施。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方法,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积累为自己的学习经验。

  姜老师始终注意了教方法而不是给方法。平常我们在写批注这个环节往往容易流于形式,为了批注而批注,而之后的教学中很少有为批注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姜老师今天写批注的方法是真正落到了实处。学生对于这种新鲜的学习方法,能够根据老师举的“例子”进行批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们已经对批注有了更深切的认识。这里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执教者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深意。姜老师几次出示了自己对课文的批注。但是每一次的批注目的都是不同的。开头的批注,是让学生对批注有一个认识,知道什么是批注,怎样进行批注是比较好的'。第二次屏幕出示教师的批注,教师提示:刚才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重点的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第三次姜老师是用提示的方式:阅读的时候,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把你阅读的信息或者感受写在文字的旁边,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吗?批注就这么简单——下面就请你也试着从三、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哪个词,哪句话触动你,就把你读到的信息、感受批注在旁边。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写自己的批注。第四次姜老师抓住“可怜的小女孩”,作者好像站出来说话了,这就相当于批注。教师一次次展示,一次次强调,让学生对批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信这些学生在阅读其他文章的时候,不一定都会把自己想到的随时写上,但是在某一处会停下来细细思考,慢慢品味,或者从内心发出感叹。如果教师长久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真的就会形成批注的习惯,养成批注的能力。就像脂砚斋批注《红楼梦》,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泽东批注《二十四史》那样去阅读,那种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小女孩不仅停留在安徒生宗教信仰中的天堂,也走入了学生情感的天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是活跃的、深刻的,语文学习是扎实的、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姜老师教给学生用细读的方式体会文章,用课文去教语文,也把学生带入语文学习的幸福天堂。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 7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

  本堂课教学中,飞老师把更多的教学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同时,老师适时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在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时,先要求学生轻声朗读这部分内容,再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然后仔细读读这些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老师从扶到放,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让学生去感受文中作者所要告诉读者的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并利用句式“这是一个的小女孩。”“这是一个的小女孩。”进行交流汇报,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由此从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去揣摩、感悟小女孩的的悲苦、可怜、没人疼爱……接着,老师又抛出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并进行交流汇报。

  如此开放的问题情景,创设了互动的平台,更激发了学生主动研读课文,交流阅读感受的兴趣。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 8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个维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社会意义。以下是对这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的评价:

  一、教学目标

  (一)明确性与适切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则是引导学生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这些目标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要求,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教学目标的适切性良好。教师充分考虑了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话的经典之作,其文字优美但情感深沉,教师在目标设定中没有过度拔高,而是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社会现实,这样的目标设定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情感共鸣。

  二、教学内容

  (一)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入且全面。在课堂上,不仅引导学生关注小女孩卖火柴的悲惨遭遇这一显性内容,还深入挖掘了故事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贫富悬殊、人性冷漠等。例如,在分析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象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幻象与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现实的无情打击。

  在广度方面,教师拓展了相关的背景知识。适时介绍安徒生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这篇童话的初衷。这种拓展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文本,而不仅仅局限于故事本身。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弱势群体,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

  (二)内容组织的逻辑性与连贯性

  教学内容的组织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教师以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为主线,依次分析每次擦燃火柴时小女孩看到的幻象、产生幻象的原因以及幻象破灭后的残酷现实,这样的结构清晰明了,让学生能够沿着这条线索深入理解课文。在每个环节之间,过渡自然流畅,例如从分析一次擦燃火柴的情节过渡到下一次时,教师会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 “小女孩接下来又会怎样呢?让我们继续看她擦燃火柴后的情景”,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内容的连贯性也处理得很好。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前后呼应,比如在讲解完小女孩所有的幻象后,引导学生整体回顾这些幻象,总结它们与小女孩现实生活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将生字词教学、阅读理解、情感体验等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出现教学环节的脱节或突兀现象。

  三、教学方法

  (一)多样性与灵活性

  教师在本节课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有趣。讲授法的运用恰到好处,教师在讲解重点字词、文本背景等知识时,简洁明了,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同时,大量运用了问题引导法,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 “小女孩为什么会在大年夜卖火柴?”“她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幻象说明了什么?” 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为课堂增色不少。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多媒体资源(如展示大年夜的热闹画面与小女孩的悲惨处境对比的图片、播放寒风呼啸的音频等),为学生营造出了故事发生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寒冷、残酷的夜晚,与小女孩同呼吸、共命运。角色扮演法也有所体现,让学生扮演小女孩、路人等角色,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满足了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二)方法与目标、内容的匹配度

  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紧密匹配。为了实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教师运用问题引导法和文本分析方法,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在培养学生情感体验方面,情境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同情。对于知识目标中的生字词教学,讲授法结合练习巩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也十分自然。例如,在分析小女孩擦燃火柴的情节时,运用情境教学法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小女孩所处的环境和她的心理状态;在讨论故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时,问题引导法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从文本内容拓展到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这种匹配度高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导入简洁而有效。教师通过展示大年夜的欢乐场景图片或播放欢快的音乐,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节日里自己的生活是怎样的,接着引出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的悲惨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的教学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小女孩的故事。

  (二)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教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女孩的命运,到精读课文,深入分析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的情节,再到总结升华,理解故事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每个步骤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在精读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阅读、思考和讨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如在分析小女孩看到烤鹅的幻象时,引导学生理解这是小女孩极度饥饿的表现,体现了她生活的悲惨。

  课堂节奏把握得当。在讲解重点内容时,节奏放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在过渡环节或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讲解时,节奏加快,保证了课堂的高效性。例如,在分析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的情节中,对于每一次擦燃火柴的关键部分,如幻象的描写、小女孩的心理变化等,教师会详细讲解,而在每次过渡到下一次擦燃火柴时,节奏则相对紧凑,使整个课堂张弛有度。

  (三)总结环节

  总结环节全面而深刻。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总结她所面临的寒冷、饥饿、孤独等苦难,然后将这些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点明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的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这种总结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还升华了主题,让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得到了提升。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四)拓展延伸环节

  拓展延伸环节设计合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弱势群体,如贫困地区的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等,并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这种拓展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此外,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对安徒生童话风格和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效果

  (一)学生参与度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很高。从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这堂课充满了兴趣。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还是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参与点,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性。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能够分工合作,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例如在讨论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奶奶的情节时,小组内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亲情的角度分析,有的从小女孩对死亡的理解角度思考,这种积极的讨论氛围表明学生真正投入到了课堂学习中,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文本。

  (二)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良好。在生字词学习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和书写重点字词。在阅读理解能力上,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小女孩的人物形象和她的悲惨命运,并且能够体会作者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所表达的情感。在表达能力上,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讨论过程中,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说明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上,效果显著。从学生的表情和回答问题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们积极讨论帮助弱势群体的方法,这表明他们已经将课堂上所学的关爱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愿意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观的引导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六、教师素养

  (一)教态与语言

  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始终面带微笑,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这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的眼神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与学生有良好的眼神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注,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出色。教学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复杂的文本内容。在描述小女孩的悲惨处境时,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如 “寒风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割在小女孩瘦弱的身体上”,这种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小女孩所遭受的苦难,同时也为课堂增添了文学色彩。在提问和引导学生时,语言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如 “如果你是小女孩,在这个寒冷的夜晚,你最渴望什么呢?” 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深入理解课文。

  (二)课堂调控能力

  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在课堂上,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例如,当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理解困难时,教师会放慢速度,重新解释或换一种方式提问;当学生讨论过于热烈,偏离主题时,教师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正题上。同时,对于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如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回答,教师也能灵活应对,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在处理学生的个体差异方面也表现出色。教师能够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这种因材施教的做法保证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七、不足之处与建议

  (一)不足之处

  在时间把控上,虽然整体节奏较好,但在拓展延伸环节,由于学生讨论较为热烈,时间略显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上,虽然图片、音频等资源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有些资源的展示时间较短,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仔细观察和感受。例如,在展示大年夜热闹场景与小女孩悲惨处境对比的图片时,可以适当延长展示时间,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种对比。

  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效率不高,可能是由于小组成员分工不够明确或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虽然有指导,但对于这种情况的关注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二)建议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调整时间,如果学生讨论热情高、观点多,可以适当延长时间,或者在课后组织一次小型的主题班会继续讨论这个话题,让学生的思想碰撞更加充分。

  在使用多媒体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于重要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可以适当增加展示时间,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自己收集相关的资料,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对于小组讨论效率不高的问题,可以在讨论前更明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如确定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加强对小组的监督和指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

  总体而言,这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师素养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的魅力,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如果能对上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堂课将会更加完美。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相关文章: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07-18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10-10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通用6篇)06-28

六年级语文《卖火柴小女孩》评课稿(通用14篇)03-15

六年级语文《卖火柴小女孩》评课稿(通用12篇)10-12

复习课评课稿10-11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4-23

荷花评课稿06-22

音乐的评课稿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