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课稿

时间:2024-10-31 19:50:14 稿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闻》评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闻》评课稿1

  杨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单课评如下:

  一、步骤精简训练充分

  整堂课的步骤如下:

  1、猜谜导入

  2、从比较中习得新闻稿的特点

  1)题目突出主要内容

  2)开头交待事情结果

  3)主体介绍大致经过

  3、学生观看现场比赛

  4、学生围绕三个要求撰写新闻稿

  5、小组合作写出小组最佳标题

  6、评出班级最佳标题看最佳新闻提提建议

  从杨老师的上课步骤中不难看出,不论是研究新闻稿的特点,还是撰写新闻稿,评论新闻稿,老师都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整堂课从找出规律,到按着规律写,根据规律评,学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学习的经过,其实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探究——尝试——反思。简简单单的课,学生习得最多。

  二、小组活动思维碰撞

  学生在十分钟内完成了新闻报道,怎么样把一个想法变成十,甚至一百呢?杨柳老师采用了小组交流,选取最佳展示,全班投票评出最优的方式。刚刚写完新闻稿的孩子最希望自己的新闻能被别人欣赏到。所以这一种方式无疑满足了学生发布的兴趣,也让学生的劳动得到了及时的'肯定。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因为是开放性交流,所以有的孩子交流的时候声音很轻,有的根本没有交流,有的没有在听。只有纪律好的几组切实完成了老师的任务。

  如果老师把交流的规则定的再细一点,我想这个环节学生一定能学得更扎实

  1、按顺时针方向交换作文。

  2、默读同学的新闻报道,按一分钟阅读一篇的速度欣赏,在好的地方画颗星。

  3、选出最好的报道题目,也可以集全体同学的智慧拟定一个,由组长书写在卡纸上。

  4、如果有时间,修改自己的报道

  默读避免了同学不听,朗读声音轻等缺陷。没有推推让让,没有争争夺夺,提高了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能做到让每个孩子都看一遍别人的作文,这样每个人都能集小组同学的智慧于一体。同时在阅读别人的作文时,可以看到自己文章的影子,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主动收获。学生交流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小组是直接选出了自己组认为最佳的题目,而不是整合后的题目。因为教师的规则定的就是“选出最好标题,写在卡纸上”既然是小组合作,为什么不让小组成员把整合后的答案给老师呢?

  小组交流是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的过程,但是这堂课的重点并不是训练学生播报新闻的能力,所以此处用默读似乎更有效。

  这次课堂,就如岑晔老师说的一样,先进的多媒体似乎并没有带来先进的效果。投票器的作用是让投票者不受周围的干扰,发表自己最真的想法,然后投票结果能快速、明显地显现。第一次投票老师让学生选出最喜欢阅读的文章。其用意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普通的记叙文,一个生动的题目能聚焦别人的目光。其实教师让学生闭着眼睛举手,效果也是一样的。因为这个教室学生一共才四十几个。

  第二次投票,老师虽然让学生投出最真实的想法,但是因为这个标题是小组成员劳动的结果,至少在小组成员认为,他们的标题已经符合了老师要求的“题目突出主要内容”所以基本上所有的孩子投的都是自己小组,当老师把这一结果显示的时候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听课老师也乐了。其实我们看一下学生的标题:

  1、502班吸乒乓球决出冠军

  2、黄睿哲获502班吸兵乓球冠军

  3、502班“吸乒乓球”比赛黄睿哲夺得桂冠

  4、黄睿哲获我班吸乒乓球赛冠军

  5、黄睿哲荣获吸乒乓球赛冠军

  6、江北实验502班吸乒乓球决赛黄睿哲胜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这篇报道是发到市里去的,其实第六组的标题最好。如果这篇报道是发到学校,第三组最好。如果读者是502班同学,第五组的标题无疑最好。所以如果老师让学生说说别的小组有什么优点可以汲取,我想孩子们会有更大反思,对他们的帮助也更大。

  将课文内容聚焦,让学生真正就一点进行探索、练习、反思。这样的课堂简单而有效。

  将小组交流的规则细化,让学生真正训练到点上,这样的训练也许更有效。

《新闻》评课稿2

  昨天听了李老师的《新闻两篇》,收益匪浅。

  首先导入非常的自然。新闻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问题,如何导入是个难题,李老师从让学生朗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起兴,当然李老师还不忘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同时注意人文、美学教育在课堂上的渗透,给学生解释了这首诗中出现的文学典故和古的诗引用,让学生在读诗的同时增强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让我们追随毛泽东的诗句,感受那时的惊心动魄”非常自然的引入课题。

  目标明确而具体。李老师给出的教学目标也是非常的贴近学生的,要求仔细听、大声读,并且大胆说,没有空洞的要求,个个都落在实处。

  《新闻两篇》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新闻这类文体,为了使学生对这类文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李老师给学生读了一段介绍“什么是新闻”的材料,并给学生具体的听记要求:记下新闻的特点和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让学生训练了听的能力,也让学生了解了新闻的特点和组成部分。为了加深理解,李老师又给学生安排了一则课外的但是和课文的内容又有一定联系的新闻,让学生找出各部分的'组成,从而巩固了所学的新内容。最后李老师还用通俗的文字给新闻的各组成部分下了定义,以便让学生更好的掌握。

  等学生对这些要点熟稔于心之后,李老师开始切入课文。整个教学流程清晰且紧凑、新颖且活泼。在体现“大声读”且读出效果来的教学目标时,李老师安排了分角色的朗读,比如说齐读标题部分,让女同学读标题,让男同学读主体,男同学读的过程中由女同学思考问题等等,这样既让学生有了一个读的过程,又收到了“读”的目的:熟悉了课文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明确了新闻的各个部分的组成。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层层深入,环环紧扣。李老师循循善诱,注意启发,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见解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思考,难点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解决。比如说李老师安排了“听课文的朗读让学生说出所感”这一环节,为了提高说话的质量,听之前李老师特别提示给学生这样的句式:“从这里我听出了xxx,或者从里我没有听出xxx”,这样,学生思考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基点,后来学生的发言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可以看出李老师这种方法指导的有效性。

  整个课堂气氛民主和谐而不失积极活泼,思维的容量较大,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充分体现了李老师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新闻的特点”也“点”进去,整个过程会更完整。

《新闻》评课稿3

  本课课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辛老师以诗歌导入,整节课既充满语文味,又具实用性。从检查预习入手,逐层深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总结方法。并配有相关练习题,学生在自主完成的基础上小组研讨,一人板演,教师进行答题规范指导。辛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要铭记历史,学会正确评价历史。

  本节课文学性和实用性结合得很好,在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各种感官,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内涵。

  这节课引发我的思考:

  一、新闻教学内容的选定:

  王荣生著《阅读教学设计要诀》220页的要点:“我们需要拓宽‘为理解而新闻’的教学内容选择路径。”“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需要考虑舍去那些对学生来说一读就懂的内容。需要教的内容是,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即要让学生学会从报道的事实信息中分析、鉴别其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区分出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

  课堂设计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主动设问,他们具有主动性,不但选择信息,而且自行解释和决定取舍。新闻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是,培养学生做一名合格的“受众”。时老师根据学生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是新闻教学的有效途径。时老师这节课没有安排新闻体式与新闻金字塔结构的学习,而是让学生学会寻找新闻背后的信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能引起世人的警戒。写下这篇文章,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希望人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不要重蹈覆辙。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选定,找到了这则新闻的“点”。

  二、教学环节设计的巧妙:

  这个课例给了我的一个启示是选取文本中最有意义的内容,运用最适当的方式组织教学,是语文教学“最优化”的有效途径。这个教学案例,从题目入手,是我想看到的“咬文嚼字”。从“没有什么”入手,品出作品的美妙之处,悟出文章的深邃之意,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注重环节的衔接和铺垫,环环相扣。

  听完这堂课后,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

  1、运用图片视频,有效进行氛围渲染和情感铺垫。

  本文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对“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这样的概念还很模糊。在课堂的导入中,刘老师播放了一段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视频,让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主要对象和背景,在最短时间内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触目惊心的画面,庞大的数字更是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有效地渲染了课堂氛围,为下文结合作者文字进行鉴赏做了情感铺垫。

  2、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最先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本文的课堂重点是把握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刘老师让学生走进课文,跟随作者的笔触找出参观路线以及参观者的动作和神态,这部分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而对于课文的难点,老师并没有事先安排在课件上,而是让学生谈谈让他们有疑惑的句子,正是这些句子也就是我们老师要帮助解决的难点。问题从学生中来,学生们一起探讨,老师在一旁帮助点拨,层层相扣,步步追问,真正实现了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三.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向人文教育的过渡。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并重。刘老师很好地做到了这点,她出示作者罗森塔尔曾经的获奖词,将文章主旨锁定在对灾难、人性和生命的思考上。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读,探究文章的主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学习本课后,产生了对历史、人性和生命的思考。这样,既做到了不脱离文本,而通过语言的品读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的教育。

【《新闻》评课稿】相关文章:

复习课评课稿10-11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4-23

美术评课稿经典01-28

《春天》评课稿05-07

英语评课稿(经典)01-06

印度评课稿07-28

《松鼠》评课稿06-29

《家》评课稿05-30

《蚂蚁》评课稿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