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时间:2024-05-21 17:31:29 炜玲 稿件 我要投稿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精选2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数加减法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1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预设的效果。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①感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②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学困生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稍作等待,会有新的火花产生。

  ③驾驭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比如在板书的布局上,还有小组讨论的设计上都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机智还是不够。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2

  盛老师的《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这节课,首先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本节课,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学习是应用于生活。接着在讲授新知环节,盛老师采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特别的好,使得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我感觉盛老师画图时如果用直尺画,显得更规范,以及板书时图画的再大些,后面的孩子看的会更清楚。

  在练习环节,盛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为保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列竖式计算。这点是很多孩子容易忽视的。

  在处理知识点时盛老师每道题都进行了讲解,我觉得如果适时的放手,让孩子当当小老师讲,或是孩子会做的不用在做讲解了,我感觉这样会不会更好。

  陈老师的《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这节课,首先铺垫环节中,学生回答问题时,陈老师要求孩子把算式说完整。以及在孩子回答问题后及时表扬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回答5×9=45时,学生读作:5乘以9等于45,我觉得这里如果让孩子发现错误会更好。

  引入新知环节,陈老师做蝴蝶标本,让孩子认识标本,以及告诉孩子谁想学如何做标本,只有表现好的学生老师才教你。学生的积极性更高。采取合适的方法,及时鼓励学生学习兴趣。

  在处理知识点时,让学生独立说出3句话,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问学生时,让孩子提一个乘法的问题和提一个除法的问题,限制条件,锻炼孩子的能力。

  在看图列式的练习中每瓶有3朵花,有4个瓶子和每个笔筒里有3枝笔,有4个笔筒。这两题重复,可以去掉一道或是换一个图。

  在处理练习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时,我觉得先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写在书上,然后再让学生汇报,这样会更加节省时间,我觉得最后两道题都是提问题,可以去掉一道题,这样这节课最后的时间可以节省下来,然后谈收获,这节课正好讲完。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3

  精彩课堂,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关注。关注学生,也就是关注了课堂实效,更是关注了课的价值。通过X老师的课,我读到了学生的自信与分享,探究与成功。

  一、尊重学生——学导课堂的立足点

  尊重学生意味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把握学生的`需求,懂得学生的困境,悦纳学生的差异。X老师的课就是在学生的身上做足了文章,课堂走得从容。一是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有所认识,他们都知道怎么算。所以,xx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尝试,让学生自己表达怎么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效。二是把握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评价学生。这节课中X老师就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同伴之意进行互评:“他这种做法谁来评价一下,你觉得他做得怎样?”一节课中就是在学生这样评价中认识新知,学生学得积极、有趣。

  二、关注思考——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数学思考,作为《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课程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让数学思考充盈整个课堂,这也恰是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xx老师这节课小数加减法虽然简单,但金老师还是围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数点对齐”进行了深度推进。第一个层次,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与沟通,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对齐的原理是什么?学生从数学的特殊化思想、演绎推理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真正内涵。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探讨:在最后的练习环节,xx老师设计了3题,形式、难易变化不大,是否设计一些更有趣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在最后的环节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进行最后一次高兴潮呢?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4

  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她的教学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陈老师借助整数教学运用迁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计算,运用迁移的让旧知识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第二,重视错误资源,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师出示错误算式,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同时,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本课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商讨:

  1、复习题3米+4厘米=()厘米,与本课关系不大,可以改为一道整数加法运算。

  2、教师语言不严密,如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末尾对齐”,应该是“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出错误之处,并进行恰当评价。

  3、教师钻研教材不够。本课教的是例1,例2是被减数末尾的位数不够,需根据小数的性质来处理,与例1相比,有难度。教者只教了例1,但练习中出现了例2的题目,学生练习时效果不好。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5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习数学的根本是解决问题。数学教育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强调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内容的置换。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上进行教学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复习,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自由选择想买的文具,从而获得图片上呈现的数学信息,通过信息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先让学生说出想买什么?然后由教师的问题引入例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进行重点教学。在教学竖式时,我设计了质疑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点的认识,并讲述了生活中一个有关小数点的真实故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次让学生知道小数点的重要性。

  接着教学小数减法时,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激励学习兴趣。用他们开始想买的文具提出自己的减法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结论。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我就乘势追击,巧妙的提出想让他们解决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板书减法竖式时(1.2元-0.6元),故意不写差上的0和小数点,使0.6变成6,这时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映,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七嘴八舌的指出老师的错误,有的学生说漏了“0”就不是小数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小数点就变成6元了,大家说得可热闹,把一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课,而这样的质疑效果也是我想要的。就着这样的气氛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不能不写?”结合刚才的争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总结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并完成了一个思维拓展题,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得到了升华。把教师的讲解权充分还给学生,这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因为孩子们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

  在这次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为教学与生活架起一座桥梁,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合作交流、讨论、说理、争辩、纠错,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听取同伴意见的同时进行反思、取长补短,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结构,使每位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中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下来,我认为整堂课缺乏严密的安排。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从“静态设计”走向“动态设计”,“从固化设计”走向“弹性设计。”教材的灵活运用不够,创造性差,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时间把握的不好,导致练习量不够,学生的反馈老师无从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通过自己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6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和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小数加减法只涉及到一位小数,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算法迁移到小数加减计算中,理解算理与算法。

  整节课下来,因为试讲过很多次了,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文具店货架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笔算算理,并总结笔算方法。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一、文具店”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出示文具店买文具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多个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掌握知识。如何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呢,我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列竖式时,先理解0.8元和0.6元等表示的含义。如果出现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就是0,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这样一来学生对齐数位就容易多了。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后交流总结算法。

  三、设计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数学课特别是计算课往往比较枯燥,由于本节课的内容简单,所以在练习中我重视练习的设计体现多样性和层次性。

  四、结合主题图提出很多问题,理解掌握了计算方法后,自行运用知识解决其他的数学问题;

  五、中不仅有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涉及基础的练习和竞赛的内容,增强了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参与。在练习活动中运用知识,提高能力。

  不足之处:

  一、学生尝试计算后,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连麦了三个同学,有一个还听得不清楚,只是个别孩子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算法,大多数学生处于听的状态,思考和表现的机会很少;

  二、课堂的前半部引入不够简化,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学生的思考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可能让学生们合作讨论和总结笔算方法,会有新的火花产生。或让学生把笔算方法用补充完整的方式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驾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了学生叙述表达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7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从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入手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对学生来说自然过渡并不存在难度,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但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在课堂开始创设购物等情境,从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最终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计算环节,用竖式计算是较常用的方法。它跟整数的加减法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为“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相同数位的还好对齐,尤但是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这时我引导学生把算式搁置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钱是人们关心的,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这里我要求同学再探讨,怎么列竖式进行计算,为什么要这样列,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不对齐可以吗?为什么?通过探讨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练习过程中,我将练习题难易度呈梯状出示,由浅入深降低了难度,并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设计习题时还以学生为依托,让学生根据自己爱好,自编算式,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挖掘点”。这次课上我尽力肯定孩子的优点,如:思维清晰、讲解有条理、书写计算认真等优秀学习品质。同时,教学中我还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这节课,我对教学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改进,课堂是学生的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实践中正是有了一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才能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8

  今天有幸听了市实验小学苏娜老师的《小数加减法》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苏老师教学目标的设计,既有知识技能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以下谈谈本人对本节课的想法。

  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计算教学。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苏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目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题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练,学生的兴致会提不起来,学习就显得很被动。而苏老师的引入比较成功。她让学生看到0.1想到什么,出示想到的图形、钱去理解0.1的含义,进而再去计算,为计算教学铺垫,为探究铺垫。这样孩子们探究时就有能力自己利用这些素材探索计算的原理,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练习旧知学习新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第二、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苏老师创设了课前前测题,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素材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是建立在旧知迁移的基础上的。这里的基础主要有第一、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方法;第二、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第三、小数与元、角、分的化聚的关系。而这种情境的创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能为探究新知识服务。另外,教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上来看

  苏老师开展了一连串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让学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闯关游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总结收获,巩固新知。

  总体来说这节课十分值得我学习,特别是在学生探索活动的设计上很花心思,很贴学生实际,今后我也要这样进行教学。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9

  今天李xx老师展示的是《小数的加减法》,这是整个小数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下面我就结合李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我的感受。

  第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第二、在学生进行了交流反馈环节时,李老师通过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通过学生板演,老师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1、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

  3、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正是随着不断的追问、补充、完善,得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即相同数位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第三、整节课中,全体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主要表现在分组讨论和参与展示环节。

  建议:

  1、在计算教学中,应对学生强调用通过多种方法验证计算结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缺少学生的自我学习小结,检测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小结一下:这一课我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弄懂,我课堂上表现如何,发言几次,质疑几次。学生通过自我小结,将整节课在脑海中再现一次,起到回顾的作用,还可体会到参与的喜悦和成功的幸福。

  3、在展示环节中,学生缺少自学成果的展示,本节课学生在整数加减法的旧知基础上通过自学、组内交流,多数学生是能够学会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课堂上如果能够展示的话,教师只要加以追问、补充、完善,就可使学生明确算理,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10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尽量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达成,做到有机的统一。主要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情景,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急切需要。启发学生经过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其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概括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重学习研究的方法策略,特别是通过与整数加减法的比较分析,找出内在联系,注意验算检查,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如果只是原有知识上的简单重复,学生就会很枯燥,没有兴趣,因此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采取尝试探索教学法,让孩子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把研究利用小数的意义来掌握计算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有价值的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自然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尝试多种方法,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建立在小数意义上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尝试、汇报交流,从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相同点。

  通过对小数减法的进一步自主尝试计算与思考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提炼法则,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注意的问题。并再次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进一步加强小数加减法法则的巩固即: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在计算中,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可把0去掉。

  这一环节还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再熟悉的生活背景下通过学生口算、列竖式计算并验算等方式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最终使学生学会数学为自己所用的目的。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11

  谢老师上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谢老师是一位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有独立想法的年轻教师。这节课,他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为主,主动探索学习知识,自己体会两位小数的'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

  课后,老师针对谢老师这节课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但对于像这样的计算可到底怎么上,应该怎么上,作为一位工作十多年的老师,我心里还是没有底。

  朱老师根据大家的想法,对这节课做了精确的点评。他清晰的点评,使我收获很多,明白了像这样的课应该怎么上。大部分年轻教师对计算的教学,要么比较粗糙,不注意细节;要么一味的强化练习。总感觉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模式。

  朱老师的点评如下:

  一是,复习题为什么服务?本节课的复习题在这节课没有充分的使用,缺少了迁移转化这这环节。

  二是,情景要为教学服务。从情景中找元角分,为计算服务。

  三、教是为了学服务。加法要着重用力,4和3为什么要对齐,7和4为什么要对齐,相同数位对齐,计算过程按整数方法。第一步试对位,式计算,再出一些题目题自己练习,自己解决。

  四、教是为了不教,掌握了加法,减法可以不教,并和加法进行对比,并且出一个提高题目,4.75元+2元。

  这样教学计算课一是细化,二是层次清晰。朱老师的这次评课,使我受益颇多。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12

  从讲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很不安,很内疚、很遗憾,带着不自信走上讲台,又带着懊恼走下讲台,整个过程让我有些晕。课处理到这个程度,的确需要很好的反思自己。下面谈两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三个遗憾点、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一、自问自答的两个问题

  1、问题一: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

  (1)原因:问题的推敲不到位

  上完这节课,我一直在思考着的问题是,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尽管我在课堂上数次的看表调整时间,依然无济于事。仔细的回忆了一下,又和一位听课教师核实了一下,我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复习约10分钟+新授约20分钟+拓展约10分钟,很显然,这样分配不合理,计算教学的课堂,怎么能没有训练就下课呢?!时间浪费在复习和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处理上。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有意强调学生的学习、书写习惯而忽略了重点的把握,比如因为想照顾多数学生而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等等,但是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我的问题提炼的不到位。

  典型错例:当学生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时,问题应该是:“这样做对吗?”而不是:“同学们仔细观察他写的竖式和计算结果,你有不同意见吗?”问题的跑偏带动学生关注点、思维点的跑偏,学生很无辜,我很懊恼。

  (2)对策:修正问题、微调切入点

  如果重新来上这节课,我想这样改动:

  复习环节:组织学生做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展示学生作品,并提问:“这样做对吗?”、“同学们来想一想,笔算整数加减法时该注意什么?”把学生的评价点集中到题目做的对不对上面,迅速回忆起注意事项,揭示课题。

  新授环节:继续使用三本书的价格情景,学生提问并列式时,顺势把5.40改写成5.4,确保两个例题一个是小数位数相同的,一个是小数问题不同的。然后以这两道题为载体,研究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注意事项,明白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和怎样对齐的道理,同时讨论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环节:重点处理两种特殊情况,一个是整数和小数相加减,一个是得数的末尾有0的题目。借这两道题把小数加减法中要注意的问题继续补充。

  2、问题二:课为什么会上到这个程度?

  (1)原因:面面俱到的负面影响

  郯城吕主任有句话说的好:“课不要考虑太多,不要面面俱到!”听时就心中一惊,课上完后才觉得,我就是“面面俱到后遗症”的典型代表。从设计教案到课堂操作,我在想什么呢?

  复习环节:想复习的充分,想做题,想让学生谈注意事项,还想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

  新授环节:想小步子走,想把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对比做充分、想讲透算理、想把小数加减法的各种特殊情况都展示总结出来……

  面对学生:想给更多学生回答的机会,尽管有时已经不需要他们再回答了。

  想得太多,结果失去的更多!

  (2)对策:有舍才有得

  课堂本不是产生完美的地方,我又何必强求。学生的能力、知识、情感、习惯,怎么可能在一节课上都得到培养!“舍得”是什么?有“舍”才有“得”!我需要抓住本质问题去关注,其他的细枝末节潜移默化就可以了。正如王永胜老师重述的华老师的那句话——“行动的摇摆缘于认识的模糊”,的确如此!我的认识本来就不够清晰,怎么可能奢望清晰的课堂实践?患得患失之后一定会失去很多,纵使性格使然,也要努力改正!

  二、三个遗憾点

  1、遗憾一:估算和笔算没有对比。

  笔算之后,没有和估算进行对比。如果能组织学生做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明白估算其实是一种比较实用的验算方法。

  2、遗憾二:没有及时改错。

  拓展练习,在处理小数加减法的几种特殊情况之后,应该组织学生改错,及时修正。但是因为时间的匆忙带走了我的预设,忘记处理了。学生不能及时的改正错误,对知识的掌握一定会打折扣。

  3、遗憾三:0的处理还不够。

  尽管吕主任肯定了我对0的处理,但是我知道,其实还是不够的。比如,当学生在认识到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之后,是不是还可以把15.90和0.27这两个得数中的0做下对比,明白数学的.简洁美是有限度的,不是什么0都可以去掉的。

  三、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1、思考一:学习小数加减法之前,究竟该设置哪些复习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学习需要的知识基础有很多,比如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等等,这些知识一一在课堂上进行复习是不现实的,时间不允许。那么究竟该把哪些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复习呢?备课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必须复习,因为我需要学生对这一知识充分的回忆,以便顺利的把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中来。后来又觉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既然已经学习过了,置之不理好像也不合适,也需要在课上复习一下。但是这样设计之后,复习将占用10多分钟的时间(即使问题不跑偏也会这样),这在时间的分配上显然不够合理。后来和一些同事一些朋友交流,觉得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知识更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做小数加减法时会自然的启动一位小数加减法笔算的经验,不进行专项复习也可以。所以最后选择了在课堂上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希望这样可以充分的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把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分析的更到位一些,其他的知识点就靠学生灵活嫁接了。这样处理是否合适,我不太确定,所以我想和各位领导、老师再讨论一下。

  2、思考二:竖式中的横线是否该强调用尺子标着来画?

  小数加减法是一节很经典的课,在名师的课堂中,在全国一等奖的课堂中,老师们都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尺子标着画竖式中的横线,究竟需不需要?从学生的习惯培养来说,很需要!我们需要强调,需要让学生这样做。但是也有一些老师认为,把横线画直只是为了让竖式更美观,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在画线时很用心,不用尺子一样可以画的很好,又何必一定要强调呢?我觉得用和不用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不太确定该不该强化用尺子画线的要求,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可以给我指点。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13

  听了诸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减法》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课如其人,诸老师的课朴实且扎实,从不矫揉造作,他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的处理,精炼的教学语言,从容淡定的教态等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自己的感受。这堂课在教学方法上诸老师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诸老师借助练习题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问题,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

  学生自主探索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总之,整节课教学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学环节完整有序,层次清晰,师生互动和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14

  今天听了《小数加减法》这一课,让我受益匪浅。教学目标的设计,既有知识技能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小数加减法》这样一堂课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都会觉得没什么好教的,无非就是讲清计算法则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到熟练为止。执教者让我看到了怎样从简单的课中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在本节课上学生完全成了主题,成了学习探究的主人。执教者完全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没有经历学习的过程,所获得的知识必然肤浅的、机械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启发和锻炼。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老师讲得少,学生得地反而多。做计算题时,类型十分全面,包括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两位小数相减,两位小数相加,相加减之后的小数末尾有零的小数加减法等。题目不是非常多,但是却能在练习中见识到不同类型题型形成解题技能技巧。

  她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上,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教师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所以在练习时,教师只出了很少量却有代表性的、针对本课重点的练习,学生很轻松就巩固了知识,效果很好。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15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所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购物小票自由读读这些信息

  (1)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提出几个简单加减法的问题,并口头列式。

  2.四道“小数的加减法”:

  (1)独立用竖式计算;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2)反馈:指名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3)评价

  [设计意图:第一题是第一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在尝试中学生不大会出错,重在说明这样对位的理由,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第二、三、四题是第二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及整数减小数,在尝试中学生可能有错误:数位没对齐、进位错误、倒减、退位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在纠错、说理、争辩、比较中再次感受数位对齐,并发现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实现了数位对齐。]

  3.小结:说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有几个地方是比较成功的:

  1.创设生活情境,重组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尝试计算之前,进一步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16

  学生已通过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的加减法正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在进行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改变了以课本为主,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整堂课的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1、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的讲练。学习显得很被动,情景创设比较成功,奥运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这个情景也比较自然的贯穿了整节课,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

  2、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不是很难,这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很比较明显,当学生提出了问题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地计算出,这时课才开始,在老师还没进行计算方法的教学时,这时老师不是就此而止,而是趁势引导:你是怎么计算的?数位对齐就是什么对齐——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中感受方法。

  3、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是本课的重点。而整数减小数也是该部分中的难点,注意这方面,强调数位对齐,注意引导学生先把整数写成小数再进行计算,突出了计算中的难点。

  4、对于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练习应该进行加强。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17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我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本课的最大特点。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创设情境,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落实新课标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18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购物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

  (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

  (2)通过如何找零,一种物品比另一种物品贵(便宜)多少钱?自主地学习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本课中,书上的练习题都是一位小数加减法,考虑到其他情况,我在本课教学中加入了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包括整数减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3)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人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体验中发展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19

  学生早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初步接触过小数的加减法,会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对计算要求也有过初步的了解。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小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旨在学会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之前,我设计了一个小问题,问:1+2等于几?学生理所当然认为是3,再问学生什么情况下,1+2≠3,学生觉得很不可思议,怎么都不能理解。当我提醒学生可以试试加上单位,学生很举出很多例子:1厘米+2分米≠3分米,1角+2元≠3元等等,借此学生能深刻感受到只有单位统一才是1+2=3。在此基础上,出示345+2,3.45+0.2这两组题,问学生如何说明为什么3.45+0.2等于3.65而不是3.47,让学生用自己的让方法说明算理。

  整堂课,学生在充分的练习与实践中将笔算方法掌握,突破了重点“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学位对齐”,以及难点“不同数位的小数可补0”。 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对学生的列竖式要求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学生竖式写得不够整齐、端正,没用直尺打横线等,今后应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书写格式,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算理的渗透不足,应加入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意义的小数明确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我将在练习课中将本节课所缺失的补充进课堂,让学生更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加减法计算。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20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设计时我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来,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两位小数加减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算理,实现先学后教,自主建构。

  2.我选择购书布置图书角作为教学背景,将枯燥的计算教学置身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来,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学习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3.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购书情境让学生根据2个条件提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时,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4.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了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了问题让学生提出,算法让学生探究,疑难让学生交流。不过,本节课,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评价语缺乏针对性,有待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改进。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优秀10-31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14篇11-03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精选14篇)11-03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15篇)11-03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精选22篇)05-18

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精选13篇)04-12

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7篇)08-07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精选16篇)04-02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通用17篇)06-05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通用15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