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等量代换评课稿
这节课《等量代换》是三年级下册的一个数学广角的内容,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对这些刚在形象思维过渡时期的三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因为他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
纵观整节课,张老师上课思路清晰,始终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稳步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开门见山,渗透思想
张老师从课一开始,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平时玩的“翘翘板”中,导入这三种小动物猪,猴,兔,他们重量的比较。在这里,猪比猴重,猴比兔重,问:猪和兔谁重?中很自然的要去揭示,“如果没有直接关系的2个量,要去比较的时候,必须要去找到一个中介,利用这个中介猴的作用去求猪和兔的关系。其实要找到这个中介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这节《等量代换》的核心。张老师从课的一开始就去渗透这种代换的思想,大大地提升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选材适宜,激发兴趣
熟话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张老师在选择素材上,选择学生熟悉而又喜闻乐见的“跷跷板”乐园材料呈现给学生切入课题。在例题的选择上,教师应本着“缘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设计教学,自然地选择了“跷跷板”中的等量关系来探索新知,而摈弃了书本中“西瓜,砝码,苹果”的例题,这充分地利用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在课堂过了15分钟左右,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时,张老师及时的引出“曹冲称象”这一内容,又重新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抽象出“石头和大象2个数量之间的等量代换”的内涵。
在练习环节中,通过提问“生活中的等量代换”,如公交车换硬币,班级星星卡等,又引起课堂的高潮,也同样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这些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引导观察、推理、表达来帮助学生感悟等量关系。也更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自主学习,有效课堂
“学生经历‘做数学、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是关键。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中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新授过程中,张老师在教学一只猪=()只兔和“一头牛=()只羊”的过程中,提供给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让学生自主地尝试用“等量”的思想,自行去摸索出,必须要找的“中介”—1只猴的重量=3只兔的重量,2头猪的重量=3只羊的重量,4头猪的重量=6只羊的重量,然后再创造出新的等量关系,从而自主建构“等量代换”的思想。这种探究学习,最大魅力在于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从探究过程中有所体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四、教学设计,尊重认知
我认为,张老师在这节课中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前提下,对课标中指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有很好的体现。
当然人无完人,针对张老师的这节课我也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
在张老师出示的板书上面“猪=猴+猴;猴=兔+兔+兔”这里,教师可以这么简写,但在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如果表达成:一只猪的重量=一只猴的重量+一只猴的重量,一只猴的重量=一只兔的重量+一只兔的重量+一只兔的重量。这样表达方式是否会更妥一些?
以上是我的浅析,望各位老师提出您宝贵的建议和看法。谢谢!
【等量代换评课稿】相关文章:
复习课评课稿10-11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4-23
坐井观天评课稿10-06
坐井观天的评课稿08-26
《画风》评课稿10-01
众数的评课稿09-16
荷花评课稿06-22
《排球》评课稿09-02
《新闻》评课稿10-31
坐井观天评课稿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