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姿势》评课稿

时间:2022-09-02 09:33:44 稿件 我要投稿

《最后姿势》评课稿3篇

《最后姿势》评课稿1

  听了陈老师所教学的《最后的姿势》一课,我的收获很多。陈老师教学风格沉稳,胸有成竹,课堂重点突出,收放自如,有着浓浓的语文味。她的课堂上没有华丽的语言,学生们得到的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课文中有三处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陈老师不但让学生勾画出,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关键词句的朗读、想象、体验,唤醒了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画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地震的突如其来和可怕。有效的情境创设,训练了学生读中想象的能力,使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大爱无私的形象更加清晰、高大。

  三、写作方法的指导到位。本节课陈老师重点在对学生进行侧面描写烘托的指导上。又通过两篇文章的训练阅读,再次感受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品质的作用。

  四、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影响深远。通过反复朗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让学生不但将谭老师的形象与精神印在心中,而且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航向。

《最后姿势》评课稿2

  昨天参加了学校六年级同课异构活动课,六年级的郭老师与麦老师上的《最后的姿势》,让我看到了两位不同风格的老师的教学风采。

  两位教师都能认真地研读教材,认真地备课,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两位教师都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一张张形象生动的幻灯片,烘托出了地震的可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灾难的无情,凸显了人间的真情,谭老师的大爱无私。两位教师都注重朗读,通过朗读重点语句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麦老师注重学生个体的朗读感悟,而郭老师则注重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两位老师都能运用自身的语言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都注重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写作的技巧。同一堂课,同一个教学内容,让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教材处理,折射的是教师本人的教学风采。

  针于这两堂课我有两点思考:1、为什么不同的班级,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的语气、语调差异这么大。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从哪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应怎样做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应怎样引导学生才能形成自身良好的'语感?2、这课书让我们感受到了谭老师舍身救人的高尚品质,我们敬佩他、怀念他,逝者已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能否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身边为了学生默默奉献的老师们,能否引导学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我们的老师,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呢?

《最后姿势》评课稿3

  按照学校的安排部署,我承担了对张老师执教的《最后的姿势》的评课任务。

  首先,我在听课之前解读了教材。《最后的姿势》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xxxx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在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我思考很多:

  一、《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篇幅长;课文场面很震撼,地震时情形危急;谭老师的人格魅力更是熠熠生辉。

  张老师大胆尝试,长文短教,紧紧围绕“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组织教学,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

  二、整节课的设计,教路清晰流畅,学法指导(勾画、批注、读中想象)润物无声

  1.情境创设到位,奠定了课堂的感情基调。

  课前的真心话大冒险让学生说出真实的反应及选择。面对危险时,我们必然会做出选择,这时的选择也许不理性,也许不高尚,但都是本心的体现。看似不经意的游戏为学生理解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做了情感铺垫。而后播放地震视频,将学生带入到了震撼、恐怖的地震氛围中去,已深深触动了学生的神经。这比老师任何语言都具有表现力。

  2.品词析句有板有眼,真切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中,张老师悉心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进行圈点批注。抓环境描写,抓侧面烘托,引导学生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光辉形象和伟大人格,深刻领悟“最后的姿势”对“爱与责任”的生动诠释。

  3.读写结合,大量阅读,落实“语文主题学习”。

  紧紧承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再次感受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接着又进行拓展阅读《懒爸爸》《顶碗少年》,领会侧面描写的写法。最后落实读写结合——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位熟悉的人。

  三、对“语文主题学习”的几点思考

  1.语文主题学习落实“一课一得”,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思想内容(写了什么),一是表达方法(怎么写的)。但我们更侧重于思想内容,轻视了表达方法。

  2.拓展内容的选择处理。拓展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拓展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一课一得”的训练点;拓展内容的选择,应与课文内容从思想内容上有内在的关联,这样便于融会贯通。

【《最后姿势》评课稿】相关文章:

《最后姿势》评课稿09-02

《最后的姿势》评课稿范文11-04

各种姿势的起跑评课稿11-02

各种姿势的起跑评课稿范文11-09

《最后一课》评课稿例子11-24

最后一头战象评课稿09-30

《饮酒评课稿》评课稿范文11-17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2-17

评课稿范文:《圆的认识》评课稿11-22